长江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pdf
1 长江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 长江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监测公报 200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oo四年五月 二oo四年五月 2 目 录目 录 综 述综 述 ..............................................................................................................................................1 第第 1 章 三峡工程进展章 三峡工程进展...................................................................................................................2 第第 2 章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3 第第 3 章章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状况.............................................................................................................6 第第 4 章章 污染源排污状况污染源排污状况...............................................................................................................18 第第 5 章章 水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24 第第 6 章章 施工区环境质量状况施工区环境质量状况.......................................................................................................29 第第 7 章章 库区人群健康状况库区人群健康状况...........................................................................................................33 第第 8 章章 生态环境实验站监测研究生态环境实验站监测研究...............................................................................................36 编写成员编写成员 ........................................................................................................................................45 1 综 述综 述 2003 年是三峡工程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二期工程通 过验收,顺利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综合效益得到初步发挥,并顺 利转入三期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生产、边运行阶段。 2003 年,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库区地区生产总值比 2002 年增长 11.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库区各行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 平继续提高,移民安置、搬迁企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库区人群 健康状况基本正常。 2003 年,三峡库区自然生态总体状况基本保持原有状态。库区气候持续偏 暖,降水偏多,汛期未发生大范围、严重的洪涝灾害。三峡库区水质总体良好, 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二期蓄水前库底清理较好,蓄水期间库区水质无明 显变化,以Ⅲ类水质为主。施工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 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长江上游宜宾和合江江段鱼类总种类数和特有鱼类总种类数 均比 2002 年有所减少。由于蓄水到 135 米和库区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耕地 面积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别减少 9.0%和 6.6%。库区农田土壤肥力属中等水 平,重金属含量正常。 2003 年,在三峡地震重点监视区和库首至库中地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巫山 -巴东-秭归、宜昌-长阳一带,频次及强度均有所增加。 2003 年,三峡库区直排长江的 54 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共排放工业废水 1.84 亿吨,比 2002 年增加了 27.8,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66 个直排 长江的主要市政排污口污水排放量为 4.04 亿吨,比 2002 年增加了 26.6,主 要污染物为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船舶排放油污水 42.12 万吨, 比 2002 年减少了 17.6,处理率为 95。库区化肥施用量呈下降趋势,但施用 比例仍不合理;农药使用总量减少。 2 第第 1 章 三峡工程进展章 三峡工程进展 2003 年,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综合效益得到初步发 挥,并顺利转入三期工程建设,进入边建设、边生产、边运行阶段。 4 月 16 日,控制工期的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比计划提前 45 天达到设计高程 140 米。5 月下旬,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召开二期工程验收会议,三峡二 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6 月 1 日水库开始蓄水,6 月 10 日水位达到 135 米高程。 6 月 16 日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成功,6 月 18 日正式向社会船舶开放。左岸电站 首批水轮发电机组从 7 月份开始投产, 到 2003 年底已有 6 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为了更好地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从 11 月 5 日开始将三峡水库水位提高至 139 米高程。 2003 年,三峡工程完成土石方开挖 342.17 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 725.49 万立方米, 混凝土浇筑 224.58 万立方米, 金属结构、 机电埋件及安装 20831 吨, 机组埋件 1032.9 吨,机组安装 20701 吨,沥青心墙 4166 立方米,固结灌浆 115201 米,帷幕灌浆 14035.6 米,接缝灌浆 23437 平方米。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各项安全指标监测数据表明,各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 各项指标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003 年三峡电厂发电 86 亿千瓦时, 超额完成 全年发电计划。截止 2003 年底,双线五级船闸安全运行,船闸有载过闸 4386 闸次,通过船舶 34880 艘次,完成客运量 108 万人次,货运量 1376 万吨,三 峡坝区通航安全、畅通、有序。 在断航期间,翻坝转运工作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安全、畅通、有序”的工 作目标,未发生重大安全伤亡事故。全年累计转运旅客 1203136 人次,转运滚 装车 117180 辆次,转运集装箱 9410 标箱,转运商品车 6820 辆,转运其它货 物 11690 吨。 3 第第 2 章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 2.1 库区人口、社会、经济 库区人口、社会、经济 至 2003 年末,三峡库区总人口 1985.17 万人,比 2002 年末增长 0.7。其 中农业人口 1414.38 万人,非农业人口 570.79 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为 28.8,比 2002 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 2003 年,库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10.5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2 年增长 11.9。其中,重庆库区 1463.59 亿元,湖北库区 146.98 亿元,分别比 2002 年增长 12.5和 5.8。 库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05.89 亿元, 增长 4.7;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780.28 亿元,增长 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624.40 亿元,增长 11.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比例由 2002 年的 13.547.039.5 调整为 12.848.438.8。 表表 2-1 2003 年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统计指标年库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统计指标 指指 标标 指标值指标值 比比 2002 年增长(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万吨) 635.81 -3 油料产量(万吨) 21.27 11.9 烤烟产量(万吨) 4.17 -5.4 肉类总产量(万吨) 111.73 3.7 水产品产量(万吨) 13.38 4.5 乡镇企业增加值(亿元) 345.29 30.5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亿元) 71.76 1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66.61 25.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71.11 1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768 10.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142 6.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1412.21 16.8 2003 年, 库区各行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库区工业实现增加值 552.48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2002 年增长 14.8;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227.80 亿元,增 4 长 11.3;完成全社会货物运输量 29304 万吨,比 2002 年增长 5.3;完成旅 客运输量 52411 万人次,增长 0.9;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666935 万元,增长 24.1。 2003年, 库区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23.85亿元, 比2002年增长9.9; 卫生事业费支出 6.06 亿元,增长 14.1。年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48.29 万人, 比 2002 年末减少 0.2,每万名中小学生拥有专任教师 486 人,比 2002 年末 减少 9 人;广播人口覆盖率为 95.3,比上年提高 0.1 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 率为 96.7,与上年持平。 2.2 移民安置 移民安置 2003 年,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共完成城乡移民安置 153031 人,各类 房屋复建有效面积 251.66 万平方米,迁建工矿企业 133 个。 ● 农村农村 农村移民搬迁安置 22587 人,生产安置 28140 人。新建水池 179 个、水渠 101 条、农村道路 81 条共 241.49 公里,建房 47.68 万平方米,其中移民住房 47.5 万平方米。外迁移民承包土地 139.32 万平方米,建房 7.19 万平方米,修 建道路 359.08 公里,铺设生活供水管网 1.8 万米、输电线路 10.34 万米。 ● 城市城市 城市居民搬迁80326人, 平整场地137.35万平方米, 新建道路37条共43.58 公里,铺设输变电线路 14.1 万米、广播电视线路 2.9 万米,城市建房 156.4 万 平方米,其中居民住房 106.71 万平方米。 ● 集镇集镇 集镇居民搬迁 21978 人,建房 47.58 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房 27.58 万平 方米。 ● 工矿企业工矿企业 133 个工矿企业完成了迁建任务。 ● 专项设施专项设施 复建公路 12 条共 125.76 公里,复建大中型桥梁 2125.3 米,新建码头 27 座、水电站 19 座、抽水站 12 座,铺设输变电线路 14.28 万米、通讯线路 15.75 5 万米、广播电视线路 38 万米,新建邮电局(所)4 个、广播电视中转站 3 座。 ●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完成移民资金 1359.13 万元。 ● 库底清理库底清理 2003 年,为保护三峡库区水质安全,开展了蓄水前库底清理工作,其范围 为 135 米水位线淹没涉及的湖北省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 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共 12 区县。 清库工作共清理一般性污染源 119641 处、传染性污染源 1528 处,清理坟 墓 38803 座,重点区域灭鼠面积 16016.10 万平方米,经布点监测,鼠密度在 1 %以下,符合清理规范要求。清理生活垃圾 314 处、238 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 弃物 217 处、242 万吨,危险废物 141 处、1.63 万吨,19 枚废放射源(含万州 区 135 米水位线上 3 枚)全部得到安全处置。除经批准缓拆的长航信号台、少 数通讯杆线、桥梁等外,建(构)筑物清理全部完成,共 1496.05 万平方米。 清理成片林木 8.33 万亩,零星树木 290 余万株,对能移栽的大树、古树均进行 了移栽。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指导下, 严格按照清理规范和有关规定全部 清理了奉节县抗战时期遗留的炭疽坟墓 6 座、炭疽牲畜掩埋地 3 处、可疑炭疽 尸骨掩埋处 3 处、可疑炭疽污染坟墓 7 座。经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采 样检测,清理质量全部合格。 ● 对口支援对口支援 2003 年是对口支援工作十余年来年度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也是经济合作 项目资金占比例最高的一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引入外来资金 30.25 亿元(其中 经济合作类项目资金 28.70 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 1.55 亿元) ;新引入经济 合作类项目 139 个,援建希望学校 35 所次,培训各类人员 420 人次,干部交流 4 人次,库区共接待来访团组 420 个,来访人员 2772 人次。 截止 2003 年底,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入外来资金 160.95 亿元,其中 经济合作类项目资金 142.22 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 18.73 亿元。经济合作 项目达到 2500 多个,援建希望学校 761 所次,安排移民劳务 2981 人次,培训 各类人才 5797 人次,干部交流 409 人次。 6 第第 3 章章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3.1 库区气候库区气候 2003 年,三峡库区气候持续偏暖,降水偏多。库区中西部气温明显偏高, 东部与常年持平;其季节分布特点为四季皆偏暖,且以冬季偏暖最为显著。降水 量冬、春季偏多,夏季正常,秋季偏少。降水分布具有西部略偏少,中东部偏多 的特点。汛期无大范围、严重的洪涝灾害。库区雾日主要集中在秋冬季,平均雾 日比常年偏少。库区平均风速小于常年,各代表站风速变化不大。 表 表 3-1 2003 年度三峡库区各站气象要素监测结果年度三峡库区各站气象要素监测结果 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降水量 蒸发量 平均风速 日照时数 雾日数 雷暴日数 站 名 (℃) () (mm) (mm) (m/s) (h) (d) (d) 重 庆 18.9 80 1033.2 563.4 1.7 878.5 25 27 长 寿 18 81 1078.6 1140.7 1.4 1128 40 28 涪 陵 18.7 79 1168.1 706.9 0.3 1144.4 79 31 万 州 18.7 80 1461.2 627.4 0.6 1272.5 19 33 奉 节 18.1 74 1366 718.9 1.5 1356.4 5 23 巫 山 18.5 73 1179.5 1085.1 1 1358.3 5 30 巴 东 17.1 73 1113.5 1463 1.8 1239.8 69 41 秭 归 17.9 78 1014.8 1306.6 0.8 1429.2 0 26 坝河口 16.6 81 1220.7 1135.3 1.5 1025.8 0 29 宜 昌 16.8 79 1240.6 1219.7 1.3 1078.7 19 32 三峡库区平均年度降水量为 1184 毫米,比常年偏多近 1 成,其地域分布特 点为西部偏少中东部正常或偏多,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万州,达 1461.2 毫米; 最小降水量出现在秭归,为 1014.8 毫米。与常年相比,中部的万州、奉节偏多 2 成;西部的重庆、长寿偏少近 1 成。从降水的时间分布看,2002/2003 冬和 2003 年春季库区平均降水偏多,夏季正常,秋季偏少。降水量分布呈单峰型, 高峰值出现在 7 月份,库区平均降水量达 218.8 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 2 成半。 7 秋季库区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少 2 成。 库区各站各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部分 地区冬春、夏季出现干旱,春、秋两季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 2003 年,三峡库区年度平均气温为 18.1℃,比常年偏高 0.6℃,比 2002 年 度偏高 0.2℃, 气温变化幅度属正常年际变化范围。 库区及其所在气候背景区 (湖 北、四川、重庆)历年 6~11 月份气温距平演变统计分析表明,库区气温变化趋 势与其所在的气候背景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十分一致, 水库蓄水对库区气温变化的 影响不明显。 本年度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东部正常或偏低 0.1~0.2℃; 中西部 偏高 0.3~0.7℃。奉节偏暖最甚,年度平均气温偏高 1.9℃。从时间分布特点看, 四季温度皆偏高, 库区各季气温平均比常年同期偏高 0.2~0.4℃, 其中冬季偏暖 最为显著,季均温偏高达 1.1℃。 2003 年,三峡库区平均风速为 1.1 米/秒,比常年偏小 0.2 米/秒,各站平均 风速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都不大。 三峡库区平均雾日为 29 天,比常年偏少 9 天。雾日时空分布特点为西部 多于东部;秋冬季多于春夏季,库区大部地区雾日比常年明显偏少,除涪陵外巫 山以西年雾日数仅相当于或不足常年的一半。秭归、坝河口连续两年全年无雾, 为库区雾日最少地区。水库蓄水后雾日变化不明显。 三峡库区平均相对湿度为 77, 接近常年。 各站平均相对湿度为 73~81, 与常年相比,巫山、秭归偏大 6~7,其余地区正常。库区平均蒸发量为 981 毫米,比常年偏少 2 成多,地域分布特点为东部大西部小。 2003 年,库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为冬季大雾,春、秋季阶段性低温阴雨,春 旱、夏季高温伏旱和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洪涝和山体滑坡等地 质灾害。 春、秋两季,库区一些地区一度出现了低温阴雨天气过程,使夏收作物和春 播生产受到影响,作物病虫害加重。5 月中旬,重庆各地出现 5~7 天的连阴雨 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绝收。 冬春和夏季, 库区先后发生了干旱, 给作物生长和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中,库区西部部分地区冬春连旱。重庆所辖部分县市旱情严重,大春作物、春 季养蚕和在土蔬菜因缺水受灾,数十万人口和大牲畜饮水困难,部分需水工业被 迫停产。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库区大部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个别地区持 8 续到 8 月下旬,导致了严重的干旱。其中,重庆所辖的丰都、奉节、万州、石柱、 荣县、永川、沙坪坝等地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1.6 亿元。 春、夏、秋各季,库区一些地区的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了暴雨、大风、冰 雹等气象灾害。 3~5 月份, 库区至少发生 4~6 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暴雨、 大风、 冰雹导致民房受损、作物受灾、通讯受阻,经济损失严重。其中,3 月 31 日~4 月 1 日,茶店子和绿葱坡冰雹平均厚度达 2 寸,大风暴雨导致了山洪爆发,并 引起山体滑坡。4 月 16 日至 5 月份,重庆巫山江北区、梁平县和万州区相继遭 受暴雨、 雷电、 冰雹袭击, 引发风暴等气象灾害和山体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2 库区陆生植物 库区陆生植物 2003 年,三峡库区植物种类汇总分析表明,维管束植物有 6088 种,其中 包括种以下等级(亚种、变种、变型)1100 多个,分属于 208 科,1428 属,约 占全国植物总数的 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 22%,没有发现 新的植物种。初步分析,库区森林植被分为 15 个群系组、76 个群系,灌丛植被 分为 5 个群系组、16 个群系。 对库区古树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总体状况基本稳定。库区现有百年以上古 树 4394 株,共 135 种。 3.3 库区陆生动物库区陆生动物 三峡库区有陆栖脊椎动物 561 种,分属于 4 纲,29 目,83 科,285 属。 冬季水禽监测调查表明,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在 139 米水位线波及的区 域(长江主航道及部分支流) ,越冬水禽的分布格局、种类、数量等出现了很大 变动。最为明显的是长江主航道,水位线波及的江段(忠县秭归茅坪)水禽数量 剧烈降低,直观感觉数量不及蓄水前的 10%。种类方面也有变化,游禽中仅见 到绿头鸭、斑嘴鸭、鸳鸯、棉凫等几种,且多出现在支流河口与城镇港口附近; 以往容易见到的赤麻鸭、 普通秋沙鸭等消失; 游禽中见到 1 只库区新记录鸟种 斑脸海番鸭, 出现在秭归茅坪至香溪河口江段。 在调查的 4 条长江支流河道区 域,水禽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较为明显,但也仅限于几种鸊鷉(善于在较深水域中 捕食小鱼的水禽) 。 9 巫山县大宁河是库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鸳鸯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监测调查表 明大宁河鸳鸯数量没有明显变化。 3.4 渔业资源与环境 渔业资源与环境 3.4.1 渔业资源渔业资源 2003 年, 三峡库区、 坝下、 洞庭湖、 鄱阳湖及河口区的天然捕捞总产量 69705 吨,比 2002 年减少 11。库区云阳江段、监利江段和武穴江段“四大家鱼”鱼 苗径流量均不同程度降低, 凤鲚、 中华绒螯蟹有所回升, 鳗苗产量呈现大幅增长。 库区库区2003 年三峡库区天然捕捞产量 2973 吨,略低于 2002 年。按渔获物 组成推算,圆口铜鱼 614 吨,铜鱼 581 吨,鲤 323 吨,河鲶 274 吨, 黄颡鱼 274 吨,长吻鮠 153 吨,草鱼 146 吨,鲢 90 吨。 渔获物监测结果表明,铜鱼、圆口铜鱼、鲤、河鲶、黄颡鱼、长吻鮠等 6 种鱼占渔获物总量的 72,比例低于 2002 年,但仍是库区的主要经济鱼类。 坝下坝下2003 年坝下天然捕捞产量 2450 吨,比 2002 略有减少。按渔获组成 推算,铜鱼 1078 吨,河鲶 353 吨,黄颡鱼 200 吨,鲤 217 吨, “四大家鱼”135 吨。 渔获物监测结果表明,铜鱼、河鲶和鲤占渔获总量的 67,是坝下主要经 济鱼类。坝下渔获物生物学组成表明,河鲶、长吻鮠、铜鱼捕捞规格偏小,年龄 偏低。 “四大家鱼”产卵场“四大家鱼”产卵场2003 年 6 月份三峡库区云阳江段、坝下监利江段和 武穴江段同步进行了“四大家鱼”鱼苗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 航和发电三大目标的同时,给“四大家鱼”产卵繁殖造成了不利影响,三个江段 “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2003 年 5~6 月份, 监利江段 “四大家鱼” 鱼苗径流量为 4.06 亿尾, 为 2002 年的 21.3; 云阳江段 “四大家鱼” 卵苗径流量为 2.90 亿尾, 为 2002 年的 81.5 %;武穴江段鱼苗径流量为 5.25 亿尾,为 2002 年的 23.6%。 洞庭湖 洞庭湖2003 年洞庭湖全年捕捞产量达 29516 吨,比 2002 年减少 9.4。 鲤、 鲫产卵场共 45 处, 面积为 290.8 平方公里。 鲤产卵群体 19.6 万尾、 353 吨, 分别比 2002 年减少 8.8和 9.0, 产卵量 53.31 亿粒, 比 2002 年减少 11.5; 10 鲫产卵群体 27.1 万尾、 101 吨, 分别比 2002 年减少 9.1和 9.8, 产卵量 38.29 亿粒,比 2002 年减少 2.7。 湖区有鱼类索饵场 34 处,共 751 平方公里,其中东洞庭湖 13 处、449 平 方公里;南洞庭湖 16 处、119 平方公里;西洞庭湖 5 处、183 平方公里。索饵 场鱼类主要有鲤、鲢、鳙、青鱼、草鱼、鳜、鲶等,索饵群体为 66.24 亿尾。 鄱阳湖鄱阳湖2003 年,鄱阳湖天然捕捞产量 33500 吨,有产卵场 33 处,产卵 面积为 433 平方公里,产卵量为 48.97 亿粒。 湖区鱼类索饵场面积为 460 平方公里, 比 2002 年减少 140 平方公里。 鱼类 索饵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索饵鱼类主要有鲤、鲫、青鱼、草鱼、鲢、鳙、 鳜和鲶等。 河口区 河口区2003 年,凤鲚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指标与 2002 年相比差别不大; 全汛平均单船总产量比 2002 年高 34.1,全汛平均单船总产值比 2002 年低 11.6,总捕捞产量 1256.88 吨,比 2002 年大幅增加。 亲蟹生物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 2002 年,平均体重 168.2 克,平均壳长、 壳宽分别为 62.87 毫米、70.32 毫米。 2003 年鳗苗汛期发证数量 1487 张,比 2002 年(1340 张)略有上升;总 捕捞产量 8896.59 千克,比 2002 年大幅增加;各项单船平均指标也大大高于往 年。 3.4.2 渔业环境渔业环境 2003 年,在长江干流、洞庭湖和河口区共设置了 7 个监测站位(宜宾站、 巴南站、万州站、荆州站、岳阳站、湖口站和河口站) ,对长江流域重要渔业水 域的渔业环境进行了监测。 依据 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 进行水质评价, 渔业水质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相 应的水域功能级别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重要渔业水域水质总体良好,基本 能满足鱼类生长繁殖等要求,但部分水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 类、挥发酚、非离子氨和总磷等。 长江上游宜宾、巴南和万州三个重要渔业水域的主要污染物是铜、石油类、 挥发酚和总磷。其中,宜宾的主要污染物是铜,超标率为 100%;巴南的主要污 染物是总磷、石油类和挥发酚;万州的主要污染物是总磷。 11 长江中游荆州、岳阳和湖口三个重要渔业水域的主要污染物是非离子氨、石 油类、铜和总磷。与 2002 年相比,荆州渔业水域铜、铅的污染程度减弱;岳阳 渔业水域仅非离子氨在鱼类育肥期超标, 铜的污染情况好转, 总磷污染依然存在; 湖口渔业水域铜和锌的监测值均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2003 年 5~6 月份,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的水质监测结果 表明 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和非离子氨。枝城和监利三洲部分水域非 离子氨超标,超标率均为 33.3%;监利三洲石油类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 类限值,超标率为 100%。与 2002 年相比,铜、锌和铅的污染有所减轻。 2003 年 9~10 月份,宜昌中华鲟产卵场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大江电厂至 庙嘴中华鲟产卵场核心区水域非离子氨超标,超标率为 5.9,石油类污染与 2002 年持平,铜、镉和汞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溶解氧的监测值明显高于 2002 年同期。 洞庭湖渔业水域总体水质比 2002 年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是铜、总氮和总 磷。铜在育肥期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在鱼类繁殖期和越冬期铜的超标率分别为 37.5%和 28.6%;总氮和总磷在鱼类三个功能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过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Ⅲ类限值。 河口区挥发酚和总磷在鳗苗汛期、 凤尾鲚汛期和冬蟹汛期均超过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Ⅱ类限值。与 2002 年相比,石油类、汞和铜的污染程度有所降低。 3.5 特有鱼类及珍稀水生动物特有鱼类及珍稀水生动物 3.5.1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2003 年,在长江上游的宜宾和合江两个江段共采集到鱼类 63 种(亚种) , 比 2002 年减少 26 种。其中,宜宾江段 36 种,合江江段 55 种,分别比 2002 年减少 7 种和 23 种。 在宜宾和合江两个江段共采集到特有鱼类有 14 种,占受三峡工程影响的特 有鱼类总种类数的 32.6%。其中,在宜宾江段采集到 7 种,在合江江段采集到 13 种。与 2002 年相比,特有鱼类种类数减少了 10 种。其中,宜宾江段减少 6 种,分别是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 、宽体沙鳅(Botia reevesae) 、圆 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裸体异鳔鳅鮀(Gobiobotia nudicorpa) 、细 12 鳞裂腹鱼(Schizothora chongi) 、拟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oides) ,增加 1 种裸腹片唇鮈(Platysmacheilus nudiventris) ;合江江段减少 7 种,分别是短 体副鳅、裸腹片唇鮈、钝吻棒花鱼(Abbotina obtusirostris) 、裸体异鳔鳅鮀、 细鳞裂腹鱼、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 、拟缘鱼央。 3.5.2 珍稀鱼类珍稀鱼类 从底层鱼类肠道中得到的中华鲟鱼卵的发育进程看,2003 年秋季中华鲟仅 有一次产卵,产卵时间大致为 11 月 5 日午夜至 11 月 6 日早晨。此次中华鲟产 卵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产卵场位于大坝泄洪闸区至镇川门江段,产卵密集区在 大坝泄洪闸区、 宜昌船厂至庙嘴上游的物资码头之间的江心区和江左岸的深槽区 约 3 公里江段。 食卵鱼摄食中华鲟卵的现象一直持续到 11 月 11 日。 鱼种为圆口铜鱼、 铜鱼、 瓦氏黄颡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长薄鳅、粗唇鮠、宜昌鳅鮀和长吻鮠共 9 种。其中,瓦氏黄颡鱼的食卵量最大,个体食卵量为 1~191 粒,平均约 61.7 粒;其次为铜鱼,个体食卵量为 1~89 粒,平均 18.6 粒;再次为长鳍吻鮈,个 体食卵量为 8~25 粒,平均 16 粒。 2003 年,在宜宾市范围内误捕到白鲟和胭脂鱼各 1 尾。白鲟长 352 厘米, 重 150 千克,雌性。因其头部和尾部受伤,有关专家在宜宾对其实施救助并安 装了电子追踪仪后放归长江。2003 年 1 月 30 日该白鲟失踪。胭脂鱼长约 140 厘米、体重约 35 千克,仍因伤势过重救护无效死亡,被制成标本。 2003 年,长江上游合江江段从焦滩乡的上中坝至望龙乡的铜千湾(约 60 公里)均未发现珍稀鱼类达氏鲟和白鲟的误捕情况。4 月中旬,1 尾体长 95 厘 米的胭脂鱼被误捕,暂养几天后因伤势过重死亡,被制成标本。 2003 年,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未发现有白鲟活动。据报道,2002 年 12 月 11 日,在南京附近江段 1 尾白鲟被误捕,体长 330 厘米,体重 117 千克,雌性, 约 15~25 龄,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解剖发现,该鱼已排卵 1 次,腹腔内仍有剩 余卵粒约 100 万颗。此种鲟鱼是 1995 年以来葛洲坝以下长江段的首次发现。 3.6 库区农业生态 库区农业生态 3.6.1 农田生态环境农田生态环境 13 2003 年,对库区 19 个县、181 个乡镇进行了调查,调查基数与 2002 年保 持一致。调查表明由于库区蓄水到 139 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面积 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较大幅度减少,后备宜农荒地资源不多,坡耕地的改造步 伐加快;耕地复种指数高,农业生产仍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经济作物的比重逐年 上升;库区农田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重金属含量正常。 2003 年,库区耕地面积为 2090.66 百公顷,比 2002 年(2321.62 百公顷) 减少 9.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5315.99 百公顷,比 2002 年减少 6.6。其中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 3901.05 百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1414.94 百公顷,二者分 别占 73.4、26.6,与 2002 年相比,柑桔园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 积减少,经济作物比重提高。 坡耕地开垦种植情况调查表明, 2003 年库区有 11 个县市继续开展以退耕还 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大于 25 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合计 4332.7 公顷。从种植制度来看,水田主要以二熟制为主,占 61.3,与 2002 年基本持平;旱地以三熟制为主,占 65.0,比 2002 年略有下降。由于库区耕 地复种指数高,农田农事活动频繁,坡耕地仍然是引起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 2003 年, 对库区有代表性的 44 个水田、 旱地土壤固定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 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与 2002 年基本一致,重金属含量在背景值范围内, 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尚未受到污染。 3.6.2 柑桔带影响调查柑桔带影响调查 2003 年,库区 19 个县、181 个乡镇柑桔带的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柑桔 种植面积增大,产量增加,柑桔带土壤检测结果未见异常。 库区柑桔种植面积316.26百公顷, 比2002年增加14.9。 柑桔总产量31.68 万吨,比 2002 年提高 17.8;每公顷柑桔产量为 10017 千克,比 2002 年略有 上升。对库区不同品质等级的柑桔产量分布的调查表明甲级、乙级、丙级品分 别占总产量的 49.8,35.2和 14.9,与 2002 年相比变化不大。 柑桔带土壤固定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 土壤中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 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重金属含量在背景值范围内,符合土壤环境质 量一级标准。 3.6.3 农村能源农村能源 14 2003 年,库区 19 个县、181 个乡镇的农村能源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 区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径是薪柴和秸秆直接燃烧,以薪柴直接燃烧的比重最 大, 占 40.6, 余下依次为秸秆、 小煤窑、 小水电、 沼气, 分别占 37.3、 17.5、 1.2和 3.4。 2003 年,库区农村沼气池数量和产气量调查表明农村沼气普及率提高, 其主要原因是以生物能源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在库区率先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库区农村户数 108.5 万户,沼气池数量为 76742 个,年产沼气量 2894.5 万立方米。每 100 户为 7.07 个,年户平均沼气 量 26.68 立方米,均比 2002 年大幅上升,但生物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仍然较低,仅能满足农村能源总需求量的 3.4。 3.6.4 农作物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 2003 年,库区 19 个县、181 个乡镇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库区农作物病虫害 发生属中等程度,总发生面积大幅降低,实际损失减轻,没有发生某种农作物病 虫害的暴发流行和重大危害。 库区农作物病虫害总发生面积为 4311.4 百公顷次,与 2002 年相比大幅降 低。防治面积 3482.5 百公顷次,防治率为 80.8,挽回粮食损失 146378.3 吨, 实际损失 40348 吨。库区水稻田螟虫越冬基数为 1131 头/公顷。 表表 3-2 三峡库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 三峡库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统计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防治度 挽回损失 实际损失 病虫害类型 百公顷次 百公顷次 吨 吨 发生程度 水稻螟虫 975 1036.8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