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右岸建基岩体帷幕灌浆研究.pdf
科研与管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0 9年第 1期 三峡工程右岸建基岩体帷幕灌浆研究 刘承新 曹伟轩 牟方敏 李 余 长 江水 利委 员会 三峡 勘测研 究院 湖北 宜 昌4 4 3 0 0 0 【 摘 要】 三峡工程右岸建基岩体主要 为前震旦 系闪云斜长花岗岩。岩体裂 隙发育 ,多数裂 隙紧 闭,透水性微 弱 ;少数 陡倾角裂 隙透 水性 强 ,相对 封闭 ;透水极不 均一和 各 向异 性等特 征 明显 。且 施工是 在高 围堰保护 下 的 基坑 中进行 ,基坑 与围堰外 水头差最大为 1 1 9 . 8 m,对 建基 岩体实施帷幕灌浆 时 ,难 以封堵 透水性强 的裂隙 。针 对岩体 的透水 特点 和工况条件 ,采用合理 的帷幕布置和灌浆方式 ,取得 了 良好 的灌 浆效果 。 【 关键词】 建基岩体帷幕灌浆 三峡工程 【 中。图分类号】T V5 4 3 . 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2 2 4 6 9 2 0 0 9 0 1 0 0 4 2 0 4 1 概 述 1 . 1工程 概况 三峡右岸大坝及厂房位于长江河床右侧 ,主要 包 括右 非 1 ~ 7号 坝 段 、右 厂 1 5 ~ 2 6号 坝 段 及 厂 房 ,其 中大坝长 6 8 0 m。其建基岩体 主要为前震旦 系闪云斜长花岗岩 ,以微新岩体为主 ,局部浅表层 保 留有 少量 的弱 风化 带下 部岩 体 。岩体 内断层 、裂 隙较发育 ,以陡倾角为主。多数裂隙紧闭 ,透水性 微弱 ;少数裂隙透水性强 ,相对封闭 ;透水极不均 ~ 和各 向异 性 明显 。 右岸帷幕灌浆工程量 巨大,分为主帷幕和封闭 帷幕两条,帷幕总长为 1 3 7 3 . 1 9 m。主帷幕位于大 坝轴线下游 1 O ~1 8 m,从右厂 1 5号坝段 至右非 7 号坝段 ,帷幕 长 7 0 4 . 1 6 m,其左接 泄洪 坝段 主帷 幕 ,右接右岸山体 。封 闭帷幕位 于右厂 1 5 ~2 O号 坝段坝下 1 1 8 m 一线 ,与右厂 2 1 ~2 6号 厂房下游 1 6 6 m一线在右安 Ⅲ相 连,其左接泄洪坝段封闭帷 幕 ,右接厂前平台,帷幕长 6 6 9 . 0 3 m。右岸建基岩 体帷幕 灌 浆 钻灌 深 度 一 般 为 5 0 ~ 8 0 m,最 深 为 1 2 0 . 3 m,钻灌孔数为 1 1 8 5个 ,钻灌总长 7 0 4 6 4 m, 形成帷幕约 9 0 0 0 0 m。 。 1 . 2工况 条件 建基 面 地形 总体 上从 右至 左 、从 上 游至 下游 逐 渐降低 ,最高为右非 7坝段 ,高程 为 1 7 5 m;右厂 1 5 ~右 厂 2 1号 坝段较平坦 ,高程 一般 3 0 ~4 0 m; 4 2 最低为右厂 2 1 ~2 6号机组机窝,高程为 2 0 . 2 0 m。 帷幕灌浆施工时,其上游为三峡水库 ,已蓄水 至高程 1 4 0 m 的高水 头 ,至基岩 面水头差 一般 为 1 O 0 ~1 1 0 m,最大水头为 1 1 9 . 8 m;下游 为三峡 电 站 尾 水 ,水 位 为 6 6 . 5 m,至 基 岩 面水 头 差 一 般 为 2 6 . 5 ~3 6 . 5 m,最大 水头 为 4 6 . 3 m。 主 、封 闭 帷 幕 距上游高水头水库渗径较近为 1 1 0 2 5 0 m;距下游 低水头尾水渗径较短为 6 0 0 8 5 0 m。帷幕灌浆施工 受上游高水头库水影响较大。 1 . 3 岩体 透水 性 岩体透水性总体微弱 ,透水率小 于 1 L u的微 透水岩体 占 7 2 . 8 ~7 9 . 8 ;1 ~1 0 I u的弱 透水 岩体 占 1 9 . 1 %~2 3 . 8 ;1 0 ~1 0 0 L u的 中等透 水 岩 体 占 1 ~ 3 . 5 。三 峡 右 岸 建 基 岩 体 灌 浆 前 透 水 性统 计见 表 1 。 表 1 三峡右岸建基岩体灌浆前透水性统计 透水性 L u 分级 位置 统计钻孔 总段数 1 1 ~5 5 ~1 0 1 0 ~1 0 0 段数 段数 段数 % 段数 坝基 6 8 6 1 4 4 4 6 7 2 . 8 1 3 3 2 1 . 7 1 3 2 . 1 2 1 3 . 3 厂房 1 9 1 7 3 1 2 7 7 3 . 4 2 4 1 3 . 9 1 6 9 . 2 6 3 . 5 右非 8 9 4 7 5 7 9 . 8 1 7 1 8 . 1 1 1 1 1 岩体中不同方 向的裂 隙透水性不 同, 从而使岩 体具有透水性各向异性的特点 。NE NE E、 Nww 作者简介 刘承新 1 9 7 1年一 , 男 , 工程师。 科研与管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0 9年第 1期 向组陡倾角张扭性裂 隙, 是岩体透水 的优势结构面 和 主导方 向 , 特 别 是 在 一 些 NE E和 NWw 向结 构 面交汇处透水 量较大 。NE~ NE E、 NWw 向组 断 层 , 构造岩胶结较差 , 局部风化加剧 , 存在小溶蚀孔 穴或淘空洞 , 透水性更强。发育在 1 8号机组坝段的 NW 向断层 F 为右岸建 基 岩体 中透水 最强 的断 层 , 断层倾 NE, 倾角为 5 8 。 ~6 8 。 , 有三处明显集中渗 水点 , 总流量约 4 6 L / mi n , 是帷幕灌浆处理 的重点部 位 。 透水性强 的裂隙多为陡倾 角 , 各个裂隙之间一 般形成相对封闭 的透水 带。当发 育有缓倾 角裂 隙 时 , 可将多条陡倾角透水带沟通 , 形成规模较大的透 水岩带 。 另外, 表层岩体受开挖爆破及卸荷作用的影响, 透水 性 普遍 增大 , 形成 卸荷 松 动透水 带 。 2帷幕灌浆施工 根据右岸大坝与厂房各建筑物轮廓 、 岩体特征 及地基稳定条件的差异, 渗流控制采用常规 防渗排 水和封闭抽排两种方 案。右 非 2坝段 ~右非 7坝 段、 右安 I坝段~右岸厂前 区采用常规防渗排水方 案 ; 右厂 1 5 ~右非 1坝段采用封闭抽排方案 , 其中 对右 厂 2 2 ~右 非 1坝段 因坝 基 深层 抗 滑 稳 定需 要 , 采用厂坝联合 的封闭抽排方案 。防渗帷幕分上游主 防渗帷幕和下游封闭防渗帷幕两条。 2 . 1灌浆 孔距 、 排距 由于岩体总体透水性差, 岩体的可灌性差 , 帷幕 灌浆扩散半径小 , 且透水裂隙为陡倾角裂隙, 因而灌 浆孔距应较密 。通过对建基岩体 的帷幕灌 浆试验 , 确定 灌 浆 孑 L 距 一 般 为 2 m。灌 浆 孔 口排 距 设 为 0 . 2 m, 第一排为直孔, 第二排为斜孑 L , 顶角为 1 . 5 。 , 向深部子 L 距加大。由于孔 口排距小 , 孑 L 口部位实际 上是增加 了孔距 , 孔 口部位 的封闭效果更好 ; 深部孔 距大 , 帷幕有一定的厚度 。这样形成了孔 口压力小 , 帷幕厚度小; 深部压力大, 但帷幕有较大 的厚度 ; 孔 口封闭效果好 , 渗漏量小 , 深部封闭效果稍差 , 但渗 径长 , 渗漏至坝基的水量亦较小。 2 . 2灌 浆方式 和方 法 根据岩体透水性微弱, 可灌性差, 同时岩质坚 硬, 裂隙多数呈闭合状态 , 因此采用小 口径高压灌浆 方 式 。 2 . 2 . 1 施 工顺序 帷幕钻孔按排序加密、 自上而下分段的原则进 行 , 各类钻孔施工顺序为 抬动观测孔 、 物探测试孑 L 、 先导孔、 帷幕灌浆 工序 、 Ⅱ序 、 Ⅲ序孔、 质量检查孔 。 灌浆孔第一段为接触段 , 采用常规“ 阻塞灌浆法” 进 行灌浆 , 第二段以下采用“ 小 口径钻孔、 孔 口封闭 、 自 上而下分段 、 孔内循环高压灌浆法” 施工 。 2 . 2 . 2 灌 浆段 长的 划分 灌浆段长 的划分 为 第 1段为 2 m, 第 2段 为 l m, 第 3段为 2 m, 第 1 ~3段为孑 L 口段 ; 第 4段及其 以下各段段长~般为 5 m, 局部地质缺陷部位可适当 缩短段长, 终孔段根据实际情况 , 可适当加长段 长, 但最大段长不得大于 1 0 m。 2 . 2 . 3灌 浆压 力 主帷幕最大灌浆压力按 5 . 0 MP a控制 , 封闭帷 幕按 4 . 0 ~4 . 5 MP a 控制 ; 接触段灌浆压力主帷幕为 1 . 0 ~2 . 5 MP a , 封闭帷幕为 1 . O ~1 . 5 MP a 。 2 . 2 . 4灌浆结束标准 灌浆结束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规定 ①在设计压力下 , 灌浆孔第 1 ~3段注入率小于 0 . 4 L / rai n , 第 4段及 以下 各段 注入 率小 于 1 . 0 L / mi n时 , 保持回浆压力不变 , 采用孔内循环的灌浆方 式延续灌注 9 0 rai n 。 ②灌浆全过程中, 在设计压力下的灌浆时间不 少 于 1 2 0 mi n。 3 灌 浆异 常情况分析及处理 3 . 1 灌 浆 涌水分 析及 处理 三峡右岸大坝与厂房基础帷幕灌浆是在高围堰 保护下的水库中施工 , 基坑三面环水 , 同时右岸山体 内地下水也向基坑内排泄 , 补给区与帷幕施工区具 有渗径短、 水力梯度大等特点 , 在帷幕灌浆施工过程 中, 钻孔涌水现象 比较普遍 。 主帷幕及封闭帷幕涌水主要分布在以下建基面 地势较低及透水性 断层较发育部位 ①主帷幕右厂 1 5 ~右厂 1 9坝段 ; ②封闭帷幕右厂 1 5 ~右厂 1 7坝 段 ; ③封闭帷幕右厂 2 1 ~右安 Ⅱ坝段。 施工过程 中对涌水孔段 的处理措施主要为提高 灌浆压力 , 即灌浆压力一设计压力涌水压力 ; 灌浆 结束后屏浆 1 h , 具体处理措施如下 1 当 P涌≤0 . 0 5 MP a 、 且单耗≤3 k g / m 时 , 可 不待凝 , 但在此条件下不待凝 的孔段连续 达到 3段 时 , 则第 3段必须待凝。 2 当 0 . 0 5 MP a 2 0 k g / m 时 , 待 凝 2 4 h 。 43 科研与管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0 9年第 1期 经 以上 处理 后 , 扫孔 至该段 底 进行 观测 , 如无 涌 水 , 开始进行下段钻灌施工 ; 如仍有涌水 , 再次测记 涌水情况, 并进行复灌 。 3 . 2灌浆大 注入量 分析 及处 理 在帷幕灌浆过程 中, 部分孔段单位注入量大于 l O O k g / m, 据统计 , 主帷幕有 1 1 6段 , 封闭帷幕有 1 0 7 段 , 一排 工序孔 中占绝大 多数 。这些孔段一般呈零 星分布, 相对较集中的部位主要有三处 ①主帷幕右 厂 1 7 ~右厂 1 9坝段 ; ②主帷幕右厂 2 3 ~右厂 2 6坝 段 ; ③封闭帷幕右厂 1 7 ~右 厂 2 0坝段 。上述三处 大注入量相对集 中部位断层、 裂 隙较发育, 透水性较 强 , 为保证灌浆质量 , 对大注入量孔段均采用 了连续 灌注的方式 , 灌浆完毕待凝 2 4 h后进行下段正常钻 灌施工 ; 对因单位注入量不满足终孑 L 条件 的孑 L 进行 了加深处理 , 最典型的为右厂 1 9坝段 YC 1 9 Z W一1 一 I一1 3 L ; O n 深了 5段 , 为使该孔底部帷幕底线不 致形成锯齿状 , 同时将同排相邻 的两个 Ⅱ序孑 L 分别 加 深 3 段 。 4灌 浆效果分 析 4 . 1 岩 体透 水 率明显 降低 根据主帷幕各序次灌浆孑 L 灌前压水试验成果统 计 第一排各序次灌浆孔透水率小于 1 L u的灌段 占 总段数百分 比均大于 8 0 , 其中 工序孔 占 8 O , Ⅱ 序孑 L 占 8 7 . 8 , I l l 序孑 L 占 9 3 . 9 9 / 6 , 透水率小 于 1 L u 的灌 段百 分 比按 工、 Ⅱ、 Ⅲ序 孔 递 增 较 明 显 ; 经 过 第 一 排 I、 Ⅱ、 Ⅲ序孔灌浆施工 , 第二排各序次灌浆孑 L 透水率小于 1 L u的灌段 占总段数百分 比大大增加 , 均大于 9 6 , 且其变化不大。第一排灌浆孔透水率 平均值按 I、 Ⅱ、 Ⅲ序孔递 减 明显 ,工序孔 为 1 . 1 7 L u , Ⅱ序孑 L 0 . 5 0 L u , I1 / 序孔 0 . 2 8 L u ; 第二排灌浆孔 透水率平均值 较第 一排 明显 降低 ,I序孔 为 0 . 1 9 L u , Ⅱ序孔 0 . 1 9 L u , I l I 序孔 0 . 2 3 L u 。 根据封闭帷幕灌浆灌前压水试验成果统计 第 一 排各序次灌浆孔透水率 小于 1 L u的灌段 占总段 数百分 比均 大于 8 O , 其 中 I序孔 占 8 0 . 2 , Ⅱ序 孔 占 8 6 . 0 , Ⅲ序孔 占 9 2 . 5 , 透水率小于 1 L u的 灌段百分 比按 工、 Ⅱ、 Ⅲ序孑 L 递增较 明显 ; 经过第一 排 I、 Ⅱ、 Ⅲ序孔灌浆施工, 第二排各序次灌浆孔透 水率小于 1 L u的灌段 占总段数百分 比大大增加, 均 大于 9 3 , 且其变化不大 。第一排灌浆孔透水率平 均值按 I、 Ⅱ、 Ⅲ序孔递减明显, I序孔为 1 . 3 7 L u , Ⅱ序孔 0 . 6 3 L u , I l l 序孔 0 . 2 7 L u ; 第二排灌浆 孔透 水率平均值较第一排明显降低 , 工序孔为 0 . 2 5 L u , 44 ‘ Ⅱ序 孔 0 . 2 5 L u , I I I 序 孔 0 . 2 4 L u 。 4 . 2灌 浆注入 量 明显减 少 根据 主帷幕各序次灌浆孔单位 注入量成果统 计 第一排各序 次灌浆孔单位 注入量小 于 l O k g / m 的灌段 占总段数百分 比均大于 7 5 , 其 中 工序孔 占 7 5 . 4 , Ⅱ序孔 占 8 9 . 9 , l l I 序孑 L 占 9 5 . 8 , 单位注 入量小于 1 0 k g / m的灌段百分比按 工、 Ⅱ、 Ⅲ序孔递 增较明显 ; 经过第一排 工、 Ⅱ、 Ⅲ序孔灌浆施工 , 坝基 岩体可灌性变差 , 第二排各序次灌浆 孔单位注入量 小于 l O k g / m 的灌段 占总段数百分 比大大增加 , 均 大于 9 7 , 且其变化不大。第一排灌浆孔单位注入 量平均 值 按 I、Ⅱ、 Ⅲ 序孑 L 递 减 明 显,I序 孔 为 2 6 . 8 7 k g / m, Ⅱ序 孑 L 6 . 8 7 k g / m, I ] I 序 孑 L 2 . 7 8 k g / m, I序一 Ⅱ序孑 L 、 Ⅱ序一 Ⅲ序孑 L 递减率分别为 7 4 、 6 O ; 经过第一排 工、 Ⅱ、 Ⅲ序孔灌浆施工, 第二排灌 浆孔单位注入量平均值较第一排明显降低 , I 序孔为 2 . O O k g / m, I 1 序孔 1 . 5 3 k g / m, 1 1 1 序孔 1 . 6 4 k g / m。 根据封闭帷幕各序次灌浆孔单位注入量成果统 计 第一排各序次灌浆 孔单位注入量 小于 l O k g / m 的灌段 占总段数百分 比均大于 7 8 , 其中 工序孔 占 7 8 . 4 , Ⅱ序孔 占 8 8 . 7 , Ⅲ序孔 占 9 6 . 5 , 单位注 入量小于 l O k g / m 的灌段百分比按 工、 Ⅱ、 Ⅲ序孑 L 递 增较明显; 经过第一排 工、 Ⅱ、 Ⅲ序孔灌浆施工 , 坝基 岩体可灌性变差 , 第二排各序次灌浆孔单位注入量 小于 l O k g / r n的灌段 占总段数百分 比大大增加 , 均 大于 9 6 , 且其变化不大。第一排灌浆孔单位注入 量平 均 值 按 工、Ⅱ、Ⅲ序 孑 L 递 减 明显 ,I序 孔 为 3 4 . 5 9 k g / m, 1 1序 孑 L 1 2 . 1 8 k g / m, I1 1 序 孔 2 . 7 5 k g / I n, I序一 Ⅱ序 孔 、 Ⅱ序 一 Ⅲ序 孔递 减 率 分别 为 6 5 、 7 7 9 ,6 ; 经过第一排 I、 Ⅱ、 Ⅲ序孑 L 灌浆施工 , 第 二排灌浆孔单位注入量平均值较第一排明显降低 , 工序 孑 L 为 2 . 1 2 k g / m,1 1序 孔 2 . 4 9 k g / m, I I I 序 孔 1 . 8 8 k g / m。 通过 以上对灌压水试验及 单位注入量统计分 析 , 说 明主帷幕及封闭帷幕灌浆效果明显 , 已形成较 连续的帷幕体 , 坝基岩体透水性大大降低 , 岩体完整 性大大增强 。 5 帷幕质量检查 帷幕灌浆质量评定以质量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 为主 , 结合灌浆前后物探测试、 孔内电视等成果综合 评 定 。 5 . 1 小 口径钻 孔检 查 小 口径质量检查孔数量一般按帷幕灌浆孔总数 科研与管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 0 0 9年第 1期 的 1 0 控制 , 但一个坝段 的主帷幕 、 封闭帷幕或一 个单元工程 内至少应有一个质量检查孔。小 口径检 查孔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为 各段合格标准为透水率 小于 1 L u ; 单元工程合格标准为接触段及 以下一段 合格率为 1 0 0 , 孔 口段以下各段合格率为 9 0 , 同 时不合格孔段透水率应小于 2 I u且不集中。 主帷幕检查孑 L 3 9 个 , 压水试 验检查 6 2 0段 , 封 闭帷幕检查孑 L 3 1个 , 压水试验 3 4 5段 , 统计结果如 下 主帷幕及封 闭帷幕检查孔压水试验透水率均小 于 1 Lu 。主帷幕有 2 3个孔充填水泥结石, 占检查孑 L 的 7 9 , 封闭帷幕有 1 1个孔充填水泥结石 , 水泥结 石沿裂隙或断层充填 , 厚度 1 ~3 mm, 多胶结较好 。 5 . 2物探测 试检 查 声波在岩体 中的传播速度 因断层 、 裂 隙等不连 续介质的影响而降低 , 对裂隙岩体进行灌浆处理 , 使 断层 、 裂隙被充填 , 破碎 岩石被胶结 , 提高岩体 的完 整性 , 灌浆后岩体的声 波速度将 比灌浆前提高。利 用这个原理 , 在同一个钻孑 L 中测量岩体在灌浆前 、 后 的纵波速度 VP , 用以检验和评价帷幕灌浆的效果 和帷幕 的质 量 。 右岸大坝与厂房基础帷幕灌浆共布置 1 3个单 孔声 波 测试 和 7对 跨 孔 剖 面 的声 波 纵 波 速 度 测 试 , 根据灌前、 灌后单孑 L 及跨孔声波纵波波速值对 比统 计 单 孔 声 波 测 试 灌 后 比灌 前 波 速 平 均 值 提 高 3 . 5 ~6 . 2 , 跨孑 L 声波测试灌后 比灌前波速平均 值 提高 1 . 9 9 / 6 ~ 5 . 2 , 说 明灌 浆 效 果 较 明显 ; 单 孔 声 波速 度 低 于 5 0 0 0 m/ s的 断 层 破 碎 带 、 断 层 交 汇 带 、 断层与岩脉交汇带等部位灌后 比灌前波速值提 高 4 . 6 ~3 6 , 说明这些部位可灌性好 , 灌浆效果 更为 明 显 。 5 . 3 孔 内电视检查 孔 内录像主要针对灌浆过程中存在涌水、 大注 入量等异常部位 , 三期帷幕对 3个孔进行 了孔 内录 像检测 。录像显示沿断层和裂隙大多可见水泥结石 充填 , 灌浆效果较好 , 局部有水流出, 水质清澈 。 6 结论 三峡右岸大坝与厂房基础帷幕灌浆是在可灌性 较差的花岗岩中进行的。在此类岩体中进行帷幕灌 浆 , 并形成透水 率小于 1 L u的微透水帷幕 , 是一个 难度较大的工程 。通过采用小 口径高压灌浆方式 , 并针对裂隙性岩体的透水特点 , 使用较密的孔距 , 合 理的排距和钻灌 角度 , 达到了较好 的灌浆效果 。经 过大量灌浆资料 、 质量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 、 灌浆前 后物探测试 、 孔内电视等成果综合分析, 上下游主、 封闭帷幕灌浆已形成较连续 的幕体 , 大大减少 了高 水头外水向基础 内的地下水 渗漏量 , 帷幕灌浆质量 满足工程要求。通过排水孔 的排水降压 , 起到 了降 低基础地下水扬压力 的作用, 能确保 大坝安全正常 运 行 。 参 考文 献 1 马 国彦 , 林 秀山. 水 利水 电工程 灌浆 与地 下水排 水[ 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 0 0 1 , 1 . 2 钱孝星等. 三峡工程坝 基水文 地质特 征及 防排水措 施 的 研究报告 [ R ] . 河海大学 , 1 9 9 0 , 2 。 3 薛果夫.长 江三 峡工 程船 闸 区水 文地质 参数 研究 [ R] .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 峡勘 测研 究院 , 1 9 9 0 , 5 . 上接第 2 1页 为用工程措施节水 , 重点是减少灌溉 水的流失和渗漏 的水量, 换个地方或换一种方式仍 可开发利用 , 而腾发损失的水量则不能用经济易行 的办法回收再利用 。传统 的灌溉节水 , 以灌溉水有 效利用率的提高幅度作 为衡量标准 , 节水效果是以 节水灌溉面积的扩大幅度作为评价标 准, 按照这种 理念发展节水灌溉 , 真实的耗水量 只会增大而不会 减少 。由此可见 ,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整体考虑, 两种 节水 方 式 的效 果 是 截然 不 同 的 , 这就 是 世 界 银 行 提 出真实节水的理 由。第三 , 我们抓农业节水灌溉 , 十 分清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但问题拖延几十年, 由于 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的影响 , 一直未能 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 改变灌溉管理 的 现状 。 为此, 只有从 E T人手, 把不必要 的 E T降下来 真实 节水 , 把过度开采地下水 形成的 E T减下来 采补平衡 , 才能既考虑了人类生活和生产对水的需 要 , 又考虑了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对水的需要, 这才是 合理利用水资源,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样 , 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节水 , 也需要 从单纯 的“ 用水节约” 提高到“ 水资源节约” 的角度上 来 。节水型社会 的建设 , 就是要从水资源 和用水两 方面双管齐下来进行节水, 从而建设 和谐 的可持续 发展的新型社会 。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