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三峡工程的遗留问题.pdf
如 何 看 待 三 峡 工 程 的 遗 留 问 题 鲁家果解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还任 重道远一文是针对2007年11月27U 三 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 上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鲁文 说“我认为,三峡遗留的问题是严重的, 影响是深远的,绝不能掉以轻心。”。我本 人完伞尊重鲁先生的这些个人看法,因为,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百分之百保险 的人类文明存在。因此,鲁先生个人的这 种看法也是叮以理解的。例如,我的一位 亲戚至今出筹也绝不肯乘坐匕机,因为, 他对飞机的安全性小能达到百分之百,总 是不能接受。显然,对某~项人类文明成 果抱仃/fi 同的安全标准,就必然会有不同 的看法和结论。对此,大家毫无争论的必要。 但是,对鲁文中阐述的‘些具体l 口J题,我 们还是需要认真加以澄清的。 鲁文第一节的题同是“三峡淤积有自 身特点,其危害将远远大于三门峡”。其具 文/水博编辑/时香丽 体的理南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因为长江的 推移质沉积物与黄河不同,有可能淤死墓 庆港。这曾经是一二峡建设前争论最激烈的 焦点问题。鲁文对这’‘问题质疑最后的依 据是“1991年张光斗也指“{‘看过清华 大学重庆港的模型试验,淤积问题较复杂, 整治工程量很大,不很落实,希望抓紧研 究上作。’研究结果如何.以后未见卜文。” 鲁先生的疑虑丰要是因为不了解工程 科学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研究 出结果来的。长江泥沙的淤积。直是三峡 争论的核心。在张光斗说这番话之后,确 实,fr 过很多单位曾经对三峡的泥沙淤j i}{进 行过研究,但是,没有一项研究结果能达 到完全令人信服的程度。此后的1993年水 力发电学报还专门让黄力.里教授与有关 部门就泥沙问题展开了学术争论。最后仍 然没有争论出任何统一的结论来。 研究不出结果怎么办呢工程实践是 最好的解决方式。通过对三峡一期蓄水和 二期蓄水之后的实际观测,已经有越来越 多的人放弃了黄万里的推移质将淤死重庆 港的看法。当然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蓄水 到175米,重庆河段泥沙淤积的最终效果 还不能直观的看到。但是,通过一期、二 期蓄水的实际观测,我们对于长江河段原 来观测不准的推移质的具体数量完全是可 以测量出来的。这些实际的数据,已经足 以说明当初黄万里教授对推移质的担心与 事实不符。根据这一明确的结论,我国原 来为了观测泥沙淤积情况而确定的分期蓄 水计划,目前已经提前了一年。在这种情 况下,依据1991年张光斗的话来对今天的 三峡工程表示怀疑,论据不够充分。 关于鲁先生的第二项担心。因为水土 流失的淤积物,一般大都是悬移质,完全 可能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下排出水库外。 第三条原因也没有太多的道理,首先34亿 的滑坡体是预计值,即便不进行任何人工 处理,在工程寿命期之内也不可能全都滑 下来。当我们进行了人工处理之后,有些 滑坡体恐怕永远也不会再滑下来了。其次, 这34亿滑坡体滑下来之后,并不~定都会 达到水库水面以下,其中也有很多滑坡体 65 风景怡人的三峡坝区.摄影/黎明 只不过是改变了位置之后就会形成新的稳 定。不一定会挤占三峡的库容。除此之外, 滑坡体的成分当中不可能都是推移质淤积 物,很多滑坡体最后也会成为悬移质随着 蓄清排浑的运行排出库外。最后,即便就 是最不利的情况,假定34亿滑坡体全部迸 入三峡水库,也不会超过三峡库容的十分 之一。几百年上千年之后,我们三峡的库 容损失掉10%,也完全应该算是正常的。 鲁文还强调说“2003年水量偏枯, 2006年是枯水年,四川、重庆大旱,水库 又正在蓄水,如以这两年的观测数据来推 测今后的入库泥沙量.难免以偏概全。”我 觉得鲁文的这种说法不够客观,从鲁文后 面的内容我们也不难发现,2004年和2005 年恰恰是在长江上游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 洪水,应该说三峡蓄水后的这几年,已经 经历的各种情况,监测数据比较有代表性。 而当年三门峡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水库刚 刚蓄水立刻就发现泥沙淤积非常严重。以 至于我们不得不立刻停止蓄水,寻求改造 方案。而今天的三峡,我们安全蓄水已经 过几年的时间,而且也经历过了洪、涝的 各种考验。如果我们执意不肯承认这些事 实,还非要说“三峡淤积有自身特点,其 chi m jThr60r gl中国三峡 危害将远远大于三门峡”就难免让人怀疑, 是不是有什么其他意外的原因了。 鲁文的第二节题目是“库区地质灾 害难以控制”。由于鲁家果先生不是技术人 员,所以,鲁先生的担心不仅有些是多余的, 而且有些还是完全相反的。例如,鲁先生 在文章中强调说总滑坡体的体积量比三峡 大坝的体积还要大。如果不了解工程的人 一定会认为这样的滑坡体,也要在江面上 筑起另一座大坝,阻碍航行。其实,完全 不是那么一回事。三峡大坝是混凝土坝, 这与一般堆积起来的土坝完全不同。同样 方量的土坝堆积后,其高度恐怕连三峡混 凝土坝高的l /4都达不到。此外,如果要 说滑坡的断流和碍航的危害,三峡的建设 肯定是要减小滑坡造成的断流和碍航的威 胁。因为长江河道水的面积已经扩大了很 多,当然浪涌的危害也会随之上升。 另外,鲁先生对j 峡地质灾害“得到 了有效控制”的理解值得商榷。有效控制 不是指要保障能消除所有的地质灾害。三 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中,也包括对那些 不可避免的滑坡体的有效监测、通过准确 的预报和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减少地质 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鲁文的第三节是关于“三峡库区的生 态环境形势严峻”的论述。应该说鲁文的 这一段的论述的内容主要是把逻辑关系搞 错了。三峡办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之 所以强调以往的环境评价报告,是要反驳 新三峡游. 摄影/肖怡华 国外媒体污蔑我国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 题是“始料未及”的,澄清“中国政府现 在才开始承认三峡工程存在着生态环境威 胁”的不实宣传。鲁先生引用大量1987年 和1991年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问题论证 报告来说明,该报告从未得出三峡工程“利 大于弊”或“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的结论, 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恰恰是补充支持 三峡办需要的说法。因为,越是没有得出“利 大于弊”的结论,越能说明国外媒体说三 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始料未及”是一 种恶意污蔑。 尽管1987年和1991年的三峡工程 生态环境问题论证报告未能得出“利大 于弊”或“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的结论, 但是,三峡工程毕竟已经开工建设了。谁 也不会相信一个没有通过环境论证的工程 能够上马。所以,从逻辑关系上看,一定 是三峡办的说法是正确的,而鲁先生的论 据可能是有问题的。为此,我查阅了有关 资料发现,最后的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 响报告书简写本是1992开始编写, 最后于1994年5月完成的。结论是这样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有利有弊,必须高度重视,只要对不利影 响从政策上,从工程措施上,从监督管理上, 以及从科研和投资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并 切实执行,使其减小到最低限度,生态与 环境问题不致影响i 峡工程的可行性”。看 来事实确实像三峡办所说的三峡工程生态 66 电都宜昌摄影/肖怡华 环境论证的结论,一定会是“利大于弊” 或“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而鲁先生非 要强调以前一些论证并没有得出这个结 论,也有点过于较真。其实,这恰恰说明 我们对三峡工程的论证是极其慎重的。从 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1987年和1991年 我们还没有得出“利大于弊”或“不影响 工程的可行性”的结论,所以,三峡工程 才不是在1987年或者1991年开工建设的。 当然,鲁先生说的三峡工程的生态环 境形势严峻,恐怕没有人会否认。不过, 要知道在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绝不仅 仅是三峡库区,比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污染 和无锡太湖的大面积蓝藻,三峡的生态环 境恐怕还是要算好的。这绝对要与我们在 三峡建设过程中巨大的治理投入有关系。 况且,当年我们论证三峡生态环境l’uJ题的 时候,我们人类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很不够 深入。现在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已经成 为全人类关注的首要乍态问题了。为此, 2002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已经改 变了对大型水电的否定态度。三峡作为全 世界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头号工程,已经 被国际社会作为最有效的减排典型。所以, 他们要求2004年的联合国水电与可持 续发展论坛在三峡召开。后来经我国政 府建议才改为在北京召开,会后到三峡参 观。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三峡工程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的生态环境作用,是全世界任 何一项工程都不能比拟的。也可以说三峡 工程的生态环境作用“利大于弊”是全世 界都不否认的,我们大家绝不能因为以前 67 曾经对三峡工程抱有某些成见,就刻意否 认这一事实。 ‘ 鲁文的第四节题目是“重庆400万移 民与三峡工程密切相关”。我们看了鲁先 生的论述之后,未免有些不大理解。我不 知道三峡办官员的“重庆有400万移民的 说法,这不是三峡移民概念”说法,与鲁 先生强调“重庆400万移民与三峡工程密 切相关”之间有什么矛盾官员说不是一 个概念,是按照围家考虑移民问题的实际 角度出发的,完全没有错。鲁先生强调“与 三峡工程密切相关”,是从因果关系上分 析得来的结论,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我也赞同鲁先生“重庆400万移民与 三峡工程密切相关”的看法,本来嘛,同 在一个世界上,谁能肯定地说哪两件事情 完全没有关系呢更何况重庆的移民就是 在三峡库区边上,说它们密切相关,我看 决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密切相关的事件, 也完全可以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关于第5节“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毋庸质疑”这一节的文章内容比较有意 思。鲁先生对三峡办负责人所说的“今年 武汉市的汛期,江滩可以让老百姓去休闲 了,这是最好的事实”有不同意见。理由 是“2007年三峡正处于蓄水期,长江中游 航道变窄、甚至有船只搁浅,洞庭湖、鄱 阳湖都处于历史最低水位,都不是好消息, 都0二能证明三峡的防洪作用。”我觉得鲁 文的这种解释是没有道理的。首先,所谓 三峡水库的蓄水期只是在汛期尾声的最后 ~个月内,在此之前三峡水库不但不能蓄 C hi naThr 60r 9ef 中国三峡 水,还要把水库放窄到汛限水位135米左右。 2007年的年初因为2006年的特大干 旱的持续影响,长江确实出现过低水位的 情况。2007年的年末,也曾经因为三峡水 库的蓄水,造成长江水位偏枯。但是,在 2007年的汛期即将来I临之前,长江的防洪 压力还是相当的大。因为2007年三峡还不 具备三期蓄水175米的条件,所以,一旦 洪水来临,三峡的防洪蓄水只能达到156 米,防洪作用只能安全抵御20年一遇的洪 水。为此,我还专门写文章建议应该做好 紧急提高蓄水水位的准备。因此,鲁先生 用2007年长江水位曾经具有偏枯的时段的 理由,不能否认2007年汛期长江的防洪的 威胁仍然巨大的事实。 鲁文说的“大型水库对防洪来说是一 把双刃剑,它有利于下游的防洪,却不利 于上游的泄洪”很有道理。然而,尽管世 界上的事物都是辩证的、相对的,但是这 绝不能说世界上就没有真理、没有对错, 我们人类就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同理,我 们决不能闪为水库不利于上游泄洪,就说 大犁水库就不能承担防洪作用了。三峡水 库建成后,不利于重庆的泄洪是事实。但 是,我们怎么能阗此就不承认i 峡工程对 长江中下游发挥的巨大防洪作用呢难道 如果世界上没有同时解决长江中下游和重 新三峡风光.摄影/王绪波 68 庆的防洪问题的方案,我们就永远不能去 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吗况且,我 们解决重庆防洪问题的思路,也决不应该 是不准下游建三峡工程,而应该是抓紧建 设长江上游的一系列水库。总之,众所周知, 我们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长江 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即使影响了上游的泄 洪,谁也不能否认“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毋庸质疑”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另外,鲁先生的文章里再次提到所谓 三峡尾水计算误差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 曾经迷惑过很多非专业人士。不过,自从 三峡工程的一期蓄水之后,几乎再也没有 人相信这个谣言了。因为三峡水库的淹没 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如果,一期蓄水淹 没范围的计算准确无误,二期、三期也不 会出错。 鲁先生最后说“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 的工程,希望三峡工程的负责人,一如既 往的听取社会各界不同乃至逆耳的声音, 积极慎重处理好三峡工程遗留的问题,不 留重人后患。”我非常赞同鲁先生的这种说 法,不过,我同时还是认为对“不同乃至 逆耳的声音”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否则, 正常的人一定要怀疑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了。 这一点我们希望鲁家果同志能够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