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孙施文 第一部分.pdf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孙施文 编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孙施文编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 ISBN 978-7-112-07681-9 Ⅰ.现... Ⅱ.孙... Ⅲ.城市规划-研究 Ⅳ.TU98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 095303 号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孙施文 编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 新 华 书 店 经 销 北 京 嘉 泰 利 德 公 司 制 版 北京建筑工业印刷厂印刷 * 开本8801230 毫米 1/16 印张39 字数1234 千字 2007年 3 月第一版 2007 年3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 3000 册 定价128.00 元 ISBN 978-7-112-07681-9 13635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 100037 网上书店http//www.china- 责任编辑陆新之 责任设计赵 力 责任校对刘 梅 本书依据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理 论主题两个方面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 绍。 在对现代城市规划及其理论进行概说的基础上, 本书的第二、 第 五部分,结合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详细介绍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揭示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并对当今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的第三、 第 四部分,针对城市规划的对象和城市规划本身对城市发展、土地使 用、 城市形态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 规划类型、 规划政策和规划评价 等方面的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基本覆盖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 主要内容。 本社网址 第一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概论 第一节 理论的含义与运用 第二节 城市规划及城市规划理论 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城市规划的合法性 第一节 规划是否需要经济领域 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规划实践领域 第三节 规划是否可能知识领域 第二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技术基础 第四节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第五节 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第六节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探索 第三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一) 第一节 20世纪 20年代至二次大战时期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二次大战后至 20 世纪 60年代的全面实践阶段 第四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二) 第一节 对现代建筑运动的批判 第二节 系统科学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第三节 政策研究与城市管理的转型 第四节 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第五节 后现代城市规划研究 第三部分 有关城市的理论 第五章 城市发展理论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城市的发展 目 录 3 5 13 18 22 23 27 37 49 50 66 73 87 92 96 113 113 142 158 160 181 184 189 193 209 209 第二节 对城市特质的认识 第三节 城市化理论 第四节 城市发展的理论解释 第六章 城市土地使用研究 第一节 城市土地使用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土地使用的构成关系 第三节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城市土地使用的布局模式 第七章 城市空间理论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的认识 第二节 城市空间的意义 第三节 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特质 第四节 空间认知与空间行为 第五节 城市空间的组织 第八章 城市发展形态研究 第一节 城市的集中发展与分散发展 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区域关系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内部演化 第四节 大都市地区的发展 第四部分 有关规划的理论 第九章 规划的本质意义 第一节 规划的本质特性体现在规划的未来导向性 第二节 规划目标是建构统一的规划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第三节 规划行为的特征就是选择 第四节 规划是针对普遍的未来不确定性而展开的工作 第五节 规划在本质上是规范的而非实证的 第十章 城市规划的作用 第一节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城市规划 第二节 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之一的城市规划 第三节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和演变主体的城市规划 第四节 城市规划作用的有限度性 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 第一节 综合理性规划 第二节 渐进主义规划 第三节 中间型规划理论 第四节 倡导性规划和公众参与 224 234 239 255 255 258 260 284 290 290 298 305 316 322 360 360 374 380 391 403 404 410 414 416 421 425 425 431 434 441 444 444 453 457 460 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政策研究 第一节 政策研究概要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政策研究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政策内容 第四节 城市规划所确立的主要政策方面 第五节 城市规划的具体政策手段 第六节 城市规划政策的准则 第七节 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的理性过程 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的评价 第一节 城市规划评价概论 第二节 城市规划评价的类型 第三节 城市规划评价的方法 第五部分 新的理论维度与主题 第十四章 世纪之交时期的城市规划研究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第二节 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城市发展及其规划 第三节 以城市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治理与城市规划的转变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附录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史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467 468 473 475 479 484 486 490 499 499 501 506 519 521 533 541 551 561 577 612 616 第一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概 论 3 “城市规划理论”是一个相对模糊而且容易引起 混淆的名词。 在当今的西方学术研究中,“城市规划理 论” (相对应的英语是“Urban planning theory” )好像 已经是不常用的术语了,原因在于研究领域的分化, 对这个词组已经有了更加明确的进一步的划分, 即要 么是“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相应的英语是“theory in urban planning” ) ,要么是“城市规划的理论” (相应 的英语是“theory of urban planning” ) 1,更有甚者, 如 坎贝尔 (Scott Campbell) 和法因斯坦 (Susan Fainstein) 则索性直接采用“城市理论” (urban theory)和规划 理论 (planning theory) 的说法来区分以上这两种类型 的理论2。 英语中的这种划分, 其意义也非常显然, 所 谓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 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运 用到的各项理论, 通常是指以城市为客观对象的理论 成果,比如,城市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城市空间理 论等等, 这些理论关系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各项行动 的内在机理,它们贯穿在城市规划实践活动的全过 程;而“城市规划的理论”则是要回答城市规划是什 么以及有关城市规划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论和城市规 划发展等等方面的理论, 是对城市规划这门学科和这 项实践活动本质的研究, 这些理论通常是对规划本身 的研究成果。这两者之间在所涉及的内容、观念以及 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已经 不能混为一谈了。经过这样的区分之后,可以非常清 楚地知道在不同的话语领域中所讨论的应该是些什么 问题, 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研究策略和什么样的陈述等 等,从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界定和阐述,使城市 规划领域的理论探讨可以更为直接地进入主题。 编著 者在充分认知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的情况下, 最后仍 然选定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作为本书的书名,是在 种种权衡之下所做出的权宜之计。首先,在中文的语 境中或依据中文的构词法,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和 “城市规划的理论”都可以简化为“城市规划理论” , 至少前面的两种说法在中文中并不通用, 而且直接拿 来运用就会显示其突兀性,因此,编著者以为,使用 “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词组作为书名或许更符合中文 名词使用的规范,也更容易被接受。其次,从学科本 身而言, 在中文的语境中, “城市规划理论” 之所以成 为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专业 人员甚至更为广大的学界和社会民众的心目中存在着 这样的想法既然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 科,也就必然有“城市规划理论”的存在,这种想法 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由于在绝大多数的实际使用 中, “城市规划理论” 往往是被用来指代 “城市规划中 的理论” 的, 因此, 编著者也想借此机会阐述一下, 如 果真有“城市规划理论”这样一说,那么其中不仅有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 也有 “城市规划的理论” , 而且 从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和社会实践来说, “城市规 划的理论”更具有核心的地位。此外,如果从编著者 个人的心愿出发,“城市规划理论” 所指称的内容要在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和 “城市规划的理论” 中作出选 择的话, 编著者以为还是以后者为好3。 第三, 编著者 本人从 20 多年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切身体会中感 觉到, 从城市规划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城市规划的 状况出发,我们尤其缺少对“城市规划的理论”所进 行的探讨, 正是由于缺乏了对城市规划本质的认识与 理解,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在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 题,因此现在尤其需要有这方面的借鉴与补课。但从 实际工作出发, 也仍然需要有对 “城市规划中的理论” 的介绍, 而且在中文文献中也同样缺少对这些理论的 系统介绍。 从这一点出发, 本书作为一本概论性质的、 带有综合性的、以介绍西方论述为主的论著,以能够 将两者统括在其中的“城市规划理论”这样的书名就 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最后,编著者也非常清晰地看 到,以上的这种两分法,作为理论的陈述具有其自身 的意义,但这种截然的划分也有其局限性存在,在实 践的意义上这两者也不是能够完全分开的, 张兵博士 在其论著中对此也作了相应的分析4。 因此, 在本书的 组织中, 编著者一方面将这两者的内容尽量地包容进 来,以符合“城市规划理论”这一书名在中文语境中 概 论 第一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4 的兼容性, 另一方面, 也力图对它们的内容有所区分, 并能够充分地展示这两者之间内在的不同, 同时在内 容上也力争兼顾两者的相对均衡。 从这样的意义出发, 本书的核心主题就是 “城市 规划理论” 。为了明确本书所讨论的内容的基础,也 为了对本书内容的取舍标准作一交代, 这里有必要对 此主题进行一些解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本书讨论 的重点是“理论” 。书名中的“现代城市规划” ,实质 上都是用来修饰“理论”这个词的,也就是用来说明 “理论”所指涉的对象的,对理论的内容作一个领域 的划分。而“理论”则是一个运用得非常广泛的词, 在所有的学科中都有其存在的位置, 这就需要解释清 楚“理论”究竟是什么,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 论述才能被称为“理论” ,这不仅对我们在工作过程 中使用 “理论” 这个词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而且也决 定了本书将要讨论或应当讨论些什么内容, 哪些内容 可以或者应当列入, 哪些内容可以不列入, 标准的设 定即是由此而决定的。当然,理论本身离不开实践, 而且按照加达默尔(Hans-Geoge Gadamer)的论说, 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其论述见后) ,因此在本书 的很多章节均会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讨论,尤其是在 有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几个章节中。但就整体而 言,本书更注重的是有关理论的言说以及理论言说本 身, 而不只是在现实的城市中具体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 其次, 本书所涉及的领域是 “城市规划” , 即上述 的“理论”是有关城市规划的或是在城市规划中运用 的。“城市规划” 本身由于其本质上的综合性而难以划 分出一个界限非常明确的领域,这在本书以后各章的 展开中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 是与“城市规划”这个词的组成有关。从构词的角度 可以看到, “城市规划”是由“城市”与“规划”两个 词组成的复合词, 构词法的原理明确了其中 “规划” 作 为核心、 “城市”作为对象的基本结构,这与“企业管 理”指的是对企业进行管理、核心是管理的道理是一 样的。 但城市作为规划的对象并不是不重要的, 相反, 规划必须以此为依凭, 而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庞杂体系, 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这就给对“城市规 划”的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界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本身的构成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 担当的多重角色又加剧了这种困难。 简明大不列颠 百科全书将城市规划看成是一项专门技术,同时又 是一项政府行为和社会运动,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曾 将城市规划定义为“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 策活动” , 都将城市规划的知识领域界定得几乎全面覆 盖了人类社会所有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当 “城市”和 “规划” 这两项在内容上都可以界定得接近无限的领域 组合在一起时,城市规划内部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其张 力就显而易见了。但作为本书的核心论题,为了集中 所论述的范围就有必要对此进行界定,这当然是需要 建立在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认 识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当把“城市规划”与“理论”组合在一起 时,我们已经涉及到本书论题的主体,同时,在城市 规划理论中也就存在着需要进一步阐释的内容,正如 前面已经说到的问题一样,城市规划理论仍然需要有 进一步的界定,此外,还应包括城市规划理论的体系 结构等。 最后, 书名中还有一个词是对 “城市规划理论” 进 行限定的, 这就是 “现代” , 这个词则相对容易界定一 些。 根据编著者的理解, 它既是一个时间性的界定, 同 时也是观念性的。当然,在现在提到“现代”一词也 就必然地会涉及到“后现代” 。在最近的20多年时间 里, “后现代” 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显在的词语, 并且 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因此要在这里讨论“现 代” , 就不得不对 “后现代” 有所交代, 何况 “后现代” 又是时时与“现代”的话语针锋相对。为避免在本书 中进行无谓的抽象的哲学论争,这里把编著者本人的 观点提出来, 而不再予以论证。 编著者以为,“后现代” 是现代的发展,尽管它批判和否定现代主义,但它毕 竟只是以“后”来表述自己的言说,并没有直接抛弃 “现代” , 只是想去修补它, 在可能的情况下去超越它。 从学理上讲,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的批判确实具有范式 转换的征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基本上是批判的 成分多而建设的内容少,而其批判所确立的或其所期 望建设的也往往是在现代的知识库里增加现代主义所 漏缺的内容。因此,在本书中,对“现代”这个词的 认识是相对比较宽泛的,也同样包括了被称之为“后 现代”的内容。尽管与历史学上的分期有所不同,本 书采用在城市规划领域普遍接受的对现代城市规划的 时代界定,即1898年霍华德(E. Howard)提出田园城 市概念的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一书的出 版,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理论同时也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 概 论 5 市规划的思想体系5。 因此, 本书主要阐述的就是在此 阶段引发的并在20世纪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城市规划理 论体系及其主要内容。当然,为了能够阐释清楚现代 城市规划的形成, 就需要对此前的发展脉络有所回溯, 进而揭示出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为 了与当今城市规划发展相衔接,也就必然要对新的世 纪转换之际的城市规划理论探讨进行总结与展望。 这里对本书的主要领域内容和相关主题作了一些 最基本的界定, 接下来就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从“理论”这个词开始。 第一节 理论的含义与运用 一、 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1. 理论的概念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是“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 理性认识” ( 辞海 ) 。而在对理论的认识上,这个词 具有特指性,这不仅指其本体内容方面必须符合一定 的规则,而且在其确立的程序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 即所有能够被称为理论的内容,至少是经过全面论证 的,是为事实所证实的,同时是能够被专业团体所接 受的。 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论是科学家解释大自然行 为的主要工具,不过理论一词在这里并不含有与猜想 相关的意思,这种暗含的意思是使许多非科学家排斥 科学的某些部分, 说 ‘那不过是个理论’ 。 当牛顿有力 地宣称我不需要假设时,他认定自己没有沉迷于推测 中。诚然,科学家提出的某些猜测性解释只不过是有 根据的猜测,但是在至少取得合理数量的事实证据支 持之前,这些还不能冠之以理论” 6。因此,理论作为 一种知识形态,它是通过对某一领域普遍性规律的揭 示,以科学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构造,从而成为 认识这一领域和发展某方面知识的媒介,而科学认识 的成果也就是建立起来了的理论。在科学范畴内,理 论是科学的最基本组成内容,并且也是科学内容的集 中体现。因此,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T. Parsons)指出 “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 是它的系统理论水平。 ” 所谓的系统理论水平主要就是 针对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体系化而言的。从更严格的 意义上讲,任何理论都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使之体系 化,“⋯⋯所谓科学达到了系统化, 是指在变量与极限 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确知了、基础原理已经发现了 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7。 对“理论”这个概念的认识和使用经常是与“实 践”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无论人们是否将它们看成是 对立的一对词组,“理论” 这个词在实际的使用中似乎 总是与“实践”相分离的,这种分离在“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普遍说法中体现得一览无遗,尽管这种言 说看上去是期望两者能够得到相互结合,但其所暗含 的意义却是两者在根本上或者说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 的,否则为什么还要再结合呢在这样的语境中,理 论研究似乎是与实践无涉的,而“理论家”的称谓则 多少带有一点嘲讽或者是只能说不能做的意味,这极 大地影响了我们对“理论”的完整认识。如果我们在 这两者之间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那么,对于本书 的主要论题而言,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究竟这里所 谈到的城市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有什么关系,实践者 为什么还要去认识甚至去学习所谓的“理论”呢当 然,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很明显 是一个哲学问题,以编著者个人的学识也难以在这里 对此进行详尽的说明和充分的论证,因此,希望通过 引用一位哲学家的一个观点和一段论述,依靠他对理 论与实践关系的阐述来帮助我们对此进行理解。 当然, 编著者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我们对此类问 题进行更加开放也更加深入的思考。 哲学家加达默尔(Hans-Geoge Gadamer)从解释 学的角度对“理论”一词的解释,对理解“理论”的 含义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 他从希腊文的“理论” (theoria)这个词出发,考证了 “理论”在希腊人的观念中的含义,提出, “理论”的 原初意义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参与那种崇奉神明的祭 祀庆祝活动。对这种神圣活动的观察,不只是不介入 地确证某种中立的事务状态,或者观看某种壮丽的表 演或节目;更确切地说,理论一词的最初意义是真正 地参与一个事件,真正地出席现场” 8。从这样的意义 出发, “理论”所反映的是“观察力,它所受的严格训 练足够使它识别不可见的,经过构建过的秩序,识别 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 。 加达默尔认为, 在理论的发 展过程中, “理论”一词的含义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化,这种变化在现代理性主义思潮对任何问题都进行 两分法的过程中愈演愈烈,并运用科学方法而使之固 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走向了其原初含义的 对立面,这就为我们真正理解“理论”带来困难甚至 是误解,而在其中反映得最为典型的就是“理论”与 “实践” 的关系。 在这种误解下, “理论” 就成为了 “根 第一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6 据建立于自我意识上的理论结构的那种优越地位所意 指的,指与存在物的距离,那种距离使得存在事物可 以以一种无偏见的方式被认知,由此使之处于一种无 名的支配下” 。 其作用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理论 “已变成了一种用来研究真理 (真实) 和搜集新知识的 工具性观点” 。而人们在用“实践”这个词时往往“有 着一种反教条的意味,怀疑自己对某些还没有任何经 验的东西仅有理论和生搬硬套的知识” 。加达默尔认 为,实践本不该与理论相对立,实践的概念本身也不 是从与理论的对立中获得的,“构成实践的, 不是行为 模式,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生活” ,因此, “实践与其 说是生活的动力,不如说是与生活相联系的一切活着 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被某种方式所引导 的生活” 。 加达默尔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了理论的基 础 “亚里士多德的一段精彩论述可以使这一问题更 加清晰。它的大意是这样的在最好的意义上,只有 那种活动于思想领域, 并且仅仅为这种活动所决定的 人,才可以被称为行动者。在这里,理论本身也就是 一种实践。 ” 在我们思想意识的深处,可以很辩证地认为,理 论源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认 识或许并不能说错,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这种说 法所建立的基础就是前面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的两分法, 加达默尔的“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论断揭示了其中 的诡异, 应当说, 没有实践确实不会有理论, 同样, 没 有理论也不可能有实践,加达默尔已经提示了这个问 题, 而贝尔 (Daniel Bell) 在对社会理论的论述时尤其 强调了这一点。他认为,理论其实都不是现实,都是 产生在人的头脑中的概念性的图示,是人的头脑产生 的意识,但任何实践必然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如果 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先植进了相关的理论,那么他就 不可能会有所行动,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 何处,他所面对的是什么,因此,也就不可能采取任 何的行动。 正如同他在讨论社会结构时提出的 “社会 结构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的 ‘反映’ , 而是一种概念性图 式的 ‘反映’ 。 历史是实践的变迁, 而社会是许多不同 关系织成的网,这些关系是不能只靠观察来认识的。 如果我们承认事实问题和关系问题的区别,那么,作 为两者结合体的认识,就有赖于事实顺序和逻辑顺序 之间的正确序列。 对经验来说, 事实顺序是第一位的; 对意义来说,逻辑顺序是第一位的。思想靠发现一种 表达基本格局的语言来认识自然。因此,知识就是我 们用以建立各种关系的范畴作用, 正像在艺术领域内, 感性就是我们为了‘正确地’观察事物而接受的那套 常规现象的作用。 犹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 ‘理论决 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问题’ 。 ” 9爱因斯坦A. Einstein “理论决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问题” 这种带有结论性的 判断在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那 里, 就已经清晰明了地予以了说明。 他在 实证哲学 (Positive Philosophy)一书中写道 “如果一方面,每 一种实证理论都必须以观察为根据,那么另一方面, 同样也可看出,为了进行观察,我们心里需要有某种 理论。如果我们在考查现象的时候不把它们同某些原 理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把这些孤立的观察结 合起来,并且由此得出任何结论来。而且,我们甚至 无法在我们的心里安排它们。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这 些事实会视而不见的。 ” 10其实,理论和事实之间的关 系本身就是相互交织的,正如科学哲学家们所指出的 那样, “许多所谓的事实都是‘渗透着理论的’事实, 它们的呈现方式,乃至它们的真正含义,都依赖于理 论解释” 11。在没有理论解释的情况下,人们就无以认 识自然和社会。当然,这里的论述并不是要否认理论 的言说与实践的行动之间在对象、过程或其方法论等 方面的不同,相反,我们强调,正是两者是同一体的 不同侧面,因此尤其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予以 重视,而且通过这样的认识,建构起两者之间的密切 关系,从而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中互不偏颇。这既 是本书编写的出发点与目的, 也是对学科发展的愿望, 同时也是编著者今后将努力前行的方向。 2. 理论是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总结 任何理论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仅仅是对客观 现象的描述并未真正把握理论的实质。 康德I. Kant从 纯粹理性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理论是理智对知觉经验进 行整理的结果,或者说,是这种结果的逻辑形式的表 达,从而为理论作为事物普遍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提供 了哲学基础。而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总是源于观 察、实验,也即所谓的经验方法,物理学家玻恩(M. Born) 曾经说过 “科学仅仅承认能够用观察和实验加 以证实的依赖关系。 ”在科学的意义上,经验知识是 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来源。通过对事物直观的、 具体的 认识,经过一番抽象提炼,进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 征和内部联系,并通过概念等的建立和陈述,形成为 我们所说的理论。科学理论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得以 建立起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理论才能真正 概 论 7 反映客观规律以及事物间的普遍性关系。 从理论本身 的意义出发, 爱因斯坦则更为明确地指出 “一个希望 受到应有信任的理论, 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 之上。 ” 但也正由于理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因此它并 非就是客观现实,它是主观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取 和提炼出来的,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物。一个真正的科 学理论应当是主客观方面的统一,也就是说,理论是 人类通过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后取得的对其本质 和规律性认识的陈述。例如,物理学中的运动定律或 完全弹性碰撞定律等等, 这些规律并非只是在某时某 地发生的,而是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是在对客观世界 的现象进行提炼和抽象后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它们 也许并不能和具体的事件完全一一对应, 也不是对具 体事实的描述,而是对其本质性关系的揭示。这就是 说, 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对现实简化和抽象的基础上 的, 而且只有经过了简化和抽象才能真正提炼出具有 普遍性的规律。 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罗 素Bertrand Russell在 人类的知识 中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 说出人类 集体智慧的发现。 ” 12因此, “为了建立理论, 特别是为 了建立那些使我们能够据之推理的理论,我们要对现 实进行简化。我们不是试图捕捉真实世界的每一个复 杂因素,而是紧紧抓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小心 防止使我们从理论中得出的推论,超越理论本身对现 实的近似界限” 13。 当然在理论体系中还存在有另一类理论规范 性理论, 所谓规范性理论是指这种理论带有更多的主观 愿望和价值判断。 其实, 实证性理论也多少受到观察者 和理论建构者的个人背景、判断、价值取向等的影响, 所谓完全中立的观察和理论都是不存在的, 但在规范性 理论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而且其本身的成立也就依赖 于此。 在规范性理论中, 一般是先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 识, 发现其不合理的地方, 然后纯粹通过在思想中建立 模型, 设想对这些不合理的内容进行改造, 并在思想中 对其中所涉及的关系进行论证, 从而建立一个符合其理 想及价值观的世界。 规范性理论同样也是要揭示和描述 这个世界中各要素间的普遍性关系。相对于实证性理 论,规范性理论中的这个世界是想像的,而不是经验 的;这种关系是应该存在的, 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它们 的联系是能够的或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 3.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解释 任何理论都不仅仅是对现象和事实的经验概括, 它必须经过抽象和提炼, 才能上升为理论, 并且在经 过理论性证明后, 才能得到确立。 因此理论不仅是对 客观规律和普遍性关系的描述,同时也是对这些规 律和关系的解释。 理论的解释具有双重的功能一方 面, 理论是对现有的、 已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的 解释, 为这些现存的事物发现合乎逻辑的原因, 即揭 示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 理论的解释就是理论的整体结构或者说思想体系的 相统一,这就是说, “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 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 思想体系对应起来。 在这种体系中, 单个经验同理论 结构的相互关系, 必须使所得到的对应是惟一的, 并 且是令人信服的” 。另一方面,理论在对现实世界的 各类关系提供解释的基础上,应当能对事物在现有 状态中继续向前发展的可能前景作出解释,或者说 根据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来预计事物的未来 状态。 这是理论对未来发展的预言作用, 同时也是对 理论进行检验的重要方面。理论揭示的是普遍性的 规律, 因此对一事物的发展提供了预期的方向、 作用 及其强度, 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继续延伸。 其实, 所 谓的预言,也就是对现象和事实的未来状态进行解 释, 它所依据的是事物过去发展变动的客观规律性, 在目前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下,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 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及其潜力的综合认识。理论 的预言性是检验理论可靠性与正确性的重要工具和 尺度之一,正如特拉斯特德(J. Trusted)所提出的 那样 “一个理论不仅能作出真实的预言来解释世 界,而且还能将熟悉的已观察到的事件与较不熟悉 的或许是非常陌生的表象背后的实在联系起来。理 论可使我们将已观察到的和未观察到的相互联系起 来, 从而使我们获得对周围世界更深刻的见解。 ” 14这 是理论的主要效用的体现。 4. 理论的有效性与发展演变 理论的有效性是由其内、外部的关系所决定的。 通常而言,理论在其内部是符合逻辑的,在其外部则 是与事物的发展相一致的。科学哲学对此作如此的归 纳 “⋯⋯当一个思想体系综合了两个特点时, 我们就 可以认为它是 ‘科学的’ 一个是抽象性, 这个特点是 关于体系之内部组织的;另一个是可检验性,这是关 于体系与外部事实之关系的。抽象性意味着体系内部 组织的逻辑方面已经区别于体系的事实内容就是说 命题之间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已经得到明确的阐述,体 第一部分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说 8 系中大部分一般性命题是属于那种在假设性的情况下 而不是在具体的真正的情况中可以使用的原理或定律。 可检验性意味着体系为预言可观察的结果提供了一个 基础, 因而它要依靠它预言的精确性而受到评估。 ” 从 严格意义上讲,抽象性和可检验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 些矛盾,尤其是在实践的意义上讲更是如此。 “⋯⋯ 事实上,抽象性和可检验性是比较难于结合的,因为 抽象性意味着如果一个体系想成为可检验的,它只能 在一般必须是人为地构造的特殊环境下接受检验。特 别地,抽象性和可检验性的结合标志着一个体系是 ‘科学的’ ,这意味着体系不是在通常的或自然的条件 下, 而是在观察或实验控制的理想条件下, 比如是 ‘在 一个完全的真空里’ ,‘没有摩擦的’ ,‘无杂质的’ ,‘在 特定的方面等同的两组中’ , 预言某些可以观察的结果 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15。 理论的效用首先是要经受科学界或学科内部的检 验,也就是要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因此,这些理论 必须具备“内部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 “就像这些 特点是任何知识体系要得到社会之普遍承认所必不可 少的一样” 。 但仅有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 至少在理论 的内容和形式上,作为有效的理论还需要具备其他的 一些条件。 这其中包括 “如果一个体系是抽象的, 考 察一下这个体系具有简单性特征的程度就变得有意义 了。换句话说,抽象性提供了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 下简单性就成为评价一个体系之有意义的指标。与此 相关,如果一个体系是可以检验的,考察一下它通过 相关的检验的程度,也就是它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具有 精确的预言而不是仅仅提出合理的回顾性解释的能力, 就变得具有意义了。因此,与评价科学体系相关的简 单性和预言能力这两个标准,具有两个对科学进程具 有重要意义的特点。第一,这两个标准为根据一般情 况下的相对可接受性来对彼此竞争的体系进行比较性 评价提供了基础。第二,这两个标准不为那种认为某 一特定体系在有关方面永远优于所有可能的竞争者的 看法提供基础。因此,科学体系最好也永远只有试探 性的可接受性。 ” 16当然,这些理论本身的内容并不直 接作为理论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性因素,只要它满足这 些结构性的要求,就可以认为这些理论是有效的。因 此, “这个关于科学体系的定义是与体系的内容无关 的, 就是说, 不涉及到它所包含的实际思想。 相反, 定 义所指的是严格限于结构的特点。这就是说,一个体 系只要具有必需的结构的特点,即使它的内容是一种 基本上与非科学的文化相联系的思想,在目前的意义 上它也可以是‘科学的’ ” 17。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理论本身 也在不断地进步,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问题。新的理论不断出现,这些理论有的是对原有理 论的充实完善,有的则证伪了原有的理论,从而在整 个科学或学科体系中发挥作用。但应该看到,即使是 被证伪了的理论也并不一定就是要被淘汰的,在社会 科学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自然科学中,也同样存 在这样的现象,如在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相对论冲 击了牛顿力学和古典物理学的基本框架,改写了现代 物理学的基本图景,但牛顿力学和古典物理学的基本 理论仍然具有其自身的意义。正如科学哲学家所说的 那样,“来自现代物理学的新的宇宙概念并不意味着牛 顿物理学是错误的, 或者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正确的。 现代科学开始认识到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对实在的真 正本质的逼近,每一种理论只对一定范围内的现象适 用。超过这个范围,这一理论便不再能够对自然给出 令人满意的描述。这时便需要找到新的理论来代替旧 的理论,或者通过进一步的逼近来扩展原有的理论。 由此,科学家建立了一系列有局限性的和近似的理论 或 ‘模型’ , 每一个理论或模型都比前一个更精确。 然 而,却没有一个是对各种自然现象全面的、终极的描 述。L巴斯德讲得十分精彩 ‘科学进步就是暂时回 答一系列越来越深入到各种自然现象的实质中的各种 越来越细微的问题’ ” 18。 二、 理论的形式构成 任何学科中的理论都是对该领域中普遍规律性的 反映,并且采取理论的形式来把握研究对象的普遍规 律性,任何理论都不是将其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累积和 堆砌就可能形成的,它们之间有着一种更为紧密、更 为有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在其形式中有所反映, 也即通过语言表达上的独特关系而建立,但更多的却 并不是明显的,有时甚至是深藏着的,也就是通常我 们所说的逻辑关系。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理性认 识及其表达, 因此也就同时要求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有形式的内容,如果没有形 式,便流于无形,严格来说,也就不成其为理论,而 且,科学理论的形式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 知识达到高度的抽象和精密,在科学发展中发挥出巨 大的认识和实践作用,是同所谓的“知识的形式化” 概 论 9 alization of knowledge分不开的。 根据对现代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发现所有比 较成熟的理论都由共同的或相似的形式结构组成,也 就是由概念、变量和陈述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概念。 概念是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术语, 是理论的形式的最基本单元 (构元) 。 只有运用概念才 能进行科学思维, 瓦尔托夫斯基 (M. W. Wartofsky) 说 “我们可以说, 科学概念是从事科学思维的工具。 它们 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