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ppt
第八章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提要,概述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水库地震地质背景条件水库诱发地震的水诱发机制工程地质研究,类型,水库地震向地下深部注液或抽液引起的地震采矿诱发地震地下爆炸诱发地震岩溶气暴型地震,第一节概述,诱发地震由于工程活动,对特定地质环境施加某种影响,而导致一个无震地区发生地震或原发震区地震活动增强或减弱的地震现象。,1、采矿诱发地震由于地下开采活动形成较大采空区,或因强烈排水疏干等,采空区上覆岩体大范围下沉破裂或冒落冲击底板,引起岩体破坏振动而发震。辽宁省北票煤田台吉井区,1921年开发,1970年,当台吉竖井采掘到距地面500-900m深时,井区开始出现微震活动.1977年4月28日MS3.8级.特征震级小,周期大,衰减快,烈度高,余震衰减快,影响范围小,震源常位于开采端面附近。,2、岩溶气暴型地震大型溶洞,一旦快速充水而使洞内空气压缩,对岩体产生强大冲击力,使岩体变形破裂或塌落引起地震。特征震源浅,震级小,影响范围小,无群震,全世界有69例。,,3、地下爆破引发地震世界上已有几起因地下核实验诱发地震。例如美国进行过系统观测,结果如表。,4、注液诱发地震美国丹佛盆地,深井3762m,废液处理。62.3.向井底注液,47天后,井附近发生3-4级地震,其小震不断,66.2.停止注液,地震至70年才渐渐停息,其记录,1584次,震源4.45.5km,震中呈椭圆形围绕井口分布,右旋走滑。我国任丘油田,86.7.,845井注水,86.9.6日发震,112次,12月停止注水,地震渐停息,87年底恢复注水,又开始发震。胜利油田、江汉油田、武汉洪山均有此例。,5、水库诱发地震伴随水库蓄水过程,导致地壳应力状态改变而出现库区及近区地震增强或减弱的现象。最早出现于1931年希腊的马拉松水库,4.7级地震,对雅典城产生破坏。,水库诱发地震活动重要实例,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发现于本世纪30年代。最早发现于希腊的马拉松水库.伴随该水库蓄水、1931年库区就产生了频繁的地震活动。此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水库蓄水过程中伴随有水库诱发地震现象。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方面是几个大水库相继产生了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造成大坝、附近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的死伤;另一方面是发现了深井注水美国可以诱发地震,为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于是这方面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世界几例震级6.0以上水库地震,,第二节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典型实例例1.新丰江水库例2.科因纳水库,,,例1.新丰江水库坝高105m,库容115m3,河谷型水库。地质背景花岗岩,两条活断层河流断裂(长600km,坝下1-5km处通过);人字石断裂(坝上游6km东面河源为界为断陷盆地。弱震区。,诱发地震概况59.10.20蓄水,一个月后水位上升20m,广州地震台收到地震60.7.18,水位上升到90m,不到1个月发生34..3级地震9次,小震很多61.3,水位略降,地震明显减少61.7水位猛涨为113m,地震随之十分频繁。此后,100m水位持续二年余,地震频发,62.3.19,4时18分发生6.1级地震,其后余震不断,其中4级20次之多,60-87年总共发震337461次,4级49次震中大坝附近,峡谷区,北北西和北东东断裂控制。震源深4.5-5km,主要后延到7km。震源体走向滑动型,迁就NNW张扭断裂,1为N730w,(与粤东应力场基本一致)。震中烈度8度,,例2.科因纳水库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就在于它是迄今为止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6.5级,地震序列中大于5.0级的达15次,而又是产生在构造迹象最不明显、岩层产状基本水平、近200a附近没有明显地震活动,印度地盾,德干高原之上。库、坝区均位于厚达1500m、产状水平、自古至始新世喷发的玄武岩层之上,由致密块状玄武岩与凝灰岩及气孔状玄武岩互层,凝灰岩中夹有红色粘土,渗透性不良。,从以上典型实例描述可知,水库诱发地震不同类型虽各有其特性,但概括起来它们却有很多共性。这主要是这类地震的产生空间和活动随时间的变化与水库所在空间和水库水位或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密切相关.表示介质品质的地震序列有其固有特点和震源机制解得出的应力场与同一地区产生天然地震的应力场基本相同。,一、空间分布特征1.震中位置震中主要集中在断层破碎带附近、大坝附近几km,峡谷基岩裸露区新丰江,丹江。密集于水库最大水深处及其附近卡里巴、科因纳,往往密集成条带状或团块状,其延伸方向大体与库区主要断裂线平行或与X型共轭剪切断裂平行。常分布于库区岩溶发育部位或断裂构造与岩溶裂隙带的复合部位。有的震中初期距水库较远而随后逐渐向水库集中丹江口、苏联的努列克。,,,,丹江口水库附近震中分布图(1969-1975年)1、2、3、4-蓄水前天然地震,圆圈大小表示震级;5-蓄水后诱发地震;6-水库边界,2.震源震源较浅,震源体较小,与构造地震差别十分大。大多47km,一般10km以内,最深20km左右,最浅者500m。初震震源浅,随后不断加深。震源深度与库容正相关。表现为震中区烈度高,面波强烈,有的零点几级便有感,3级以上造成轻度破坏。由于震源极浅,水库诱发地震往往伴有地声。震源体小,影响范围小。我国天然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有如下的关系式M=0.58I01.5,,,,3.等震线形状主要与库区构造、岩性条件有关构造型水库地震椭圆形,长轴方向与所在地段的主要构造线或发震断层走向一致或平行发生于新老地层接合部位的水库地震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与新地层的接合线方向一致岩溶区发生的水库地震等震线多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近似圆形,且与当地发育的岩溶形态一致或基本一致.等震线衰减迅速,影响范围小。,我国某些水库诱发地震震中烈度比较表,二、地震活动与库水的关系,1、绝大多数水库的地震活动与库水位或库容正相关随着库水位增高,库区的地震活动逐步增强,随水位降低而减弱,且经过高水位之后即发生主震。一般震前相关性好,主震后相关性差一些。,,,,2、少数水库区的地震活动性随着库水位的增加而明显地降低,呈负相关原因逆断层应力状态不利于发展。蠕化变形释放能量,使地震减弱。3、滞后性一般滞后几个月,最长几年,主震在高水位后一段时间。与震源深浅、岩体透水性等有关。,①1970.1是根据三峡站记录地Ma≥1.2的地震。较小地震因库区无台未能测得,此值不可靠据另一种资料最早为1968.3.则间距为4月。,三、地震活动的序列特点,地震序列指时间相对集中,同处于一震源体内的一系列地震的强度和频度随时间变化过程,以及强度与频度的相关性。,实验现象岩石受力破裂,弹性振动,振动频度与材料的不均匀性,强度有关,材料越不均匀,强度越低,越易产生高频振动;绝对均匀材料,只产生一次性破裂,不产生微裂。低应力比较高应力状态下,岩石更以微破裂占优势,即小震动频度高。水库水的作用下,地质体特点水渗入岩体使其不均匀性增加。水压力下,使岩体产生微破裂,加大不均匀性。水对地质体软化作用,降低强度,增加粘滑性。库水渗入深度有限,常在较浅处、低应力下产生岩体破裂。,1.地震频度与震级的关系,㏒N=a–bMN-震级≥M的地震数a-与观测周期、观测区大小、地震活动水平有关的常数b-受震源深度、震源均一性、震源应力条件的控制,b值越大意味着小震次数越多,说明震源介质不均匀,应力越低。变化于0.51.5。是判断构造地震与水库地震重要依据。,水库地震b前1.2-1.5;b余1.0-1.2构造地震b前0.3-0.6;b余0.8-1.2b水b构;水库地震b前略大于b余;构造地震b前岩体临界应变速率时才产生破裂。在应变积累速度很低的稳定地块内部,如俄罗斯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加拿大地盾、非洲地盾等地,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低,在这些地方有很多高坝、大库,均无明显的水库诱发地震。,三、构造条件断裂、裂隙发育情况,它们作为震源体和导水介质。注意活动断裂、深大断裂、地热活动断裂。断裂与现代地应力关系。明显的新构造活动迹象是天然地震也是水库诱发地震的必要条件。地热流高是已有水库地震震例一般都具有的条件。它表明新构造活动影响到地壳深部或达到地幔。反映地热流高的现象是近期火山活动和温泉。,四、岩性条件有人将岩性的易发震性划分如表,坚硬、多裂隙、易发震。大多为碳酸性岩区及火成岩。,五、水文地质,岩体透水性、天然地下水位、岩溶发育、第四系厚度、地下封闭环境。岩体透水性十分重要,据40多个水库和深井注水资料,测得岩体渗透率岩体透水率随深度而减小,米勒1981年提出(衰减系数,0.1-0.2;Z深度;地表岩体透水率)Bredhocht等1968年提出,只要岩体渗透率在毫微达尔西量级,就可保持有孔隙水压力(可测)。谢原定等人认为,地表浅层5km内,围压和温度对渗透率影响在一个数量级之内。原始地下水位低以及蓄水后具有利于库水向深部渗入的通道,是有利于空隙水压力效应的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第四节水库诱发地震的水诱发机制,一、水岩作用机理,1.水的物理化学效应,★降低岩体及结构面强度至,,*润滑作用*软化作用*泥化作用,★促进岩体断裂的生长,*楔裂作用高压水使封闭裂隙局部应力集中,使裂纹扩展、生长、串通,引起局部应变能释放、产生微震。*应力腐蚀作用岩石有的矿物(如石英),在临界温度以下,只要温度降低很小时,强度可大大降低,而水的作用可使其温度降低,从而使岩体破坏时间缩短,裂纹发展加速。*高渗流剃度效应,2.水的荷载效应,垂直变形、挠曲变形附加应力,,水荷载,(1)压力,例对卡里巴水库计算,水深127m(相当库盆压力13bar),计算得5km处,垂直压力增量6.68bar、剪应力增量2.12bar、而该处岩体应力可达1000bar,相比之下,增量微小,约以衰减。(2)沉陷,例新丰江水库,水位105m,计算库盆中心下沉10-11cm(实测10cm),10km处,下沉值为0,水平位移向库心收缩,边缘最大。6km处为转换带,向下位移正好与上面相反。,库盆受荷,深处的附加应力符合布涅斯克问题解。,认识对于大库盆,大水深,荷载作用才有一定意义;对浅源地震及临界应力状态有一定作用;大库盆两侧垂直裂隙,限制应力向外围扩散(如断陷盆地)作用更大。,3.水的孔隙水压力效应,,正断层,蓄水后水荷载效应,长期蓄水后孔隙水压力效应,二、不同天然构造应力场条件下水库地震的诱发机制,走滑型,蓄水后水荷载效应,长期蓄水后孔隙水压力效应,逆断层,蓄水后水荷载效应,长期蓄水后孔隙水压力效应,第五节工程地质研究大型水库(坝高100m,库容20亿m3,建库前应将水诱发地震作为专题研究,作出预测。水库建成后应作进一步监测研究。建库前,分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区域构造背景,区域应力场,现代构造活动性(包括地震、活断层、地震应变速率、地热等)了解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岩性、构造、地震、水文地质等)结合水库水位、库容等大概确定有无发震的基本条件。重要方法与已发震水库的条件进行类比(包括已发震类分析和同条件下无震类比),第二阶段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诱震问题时,作详细的勘察工作。地应力调查钻孔测量,配合其它方法。库区岩体透水性压水实验,理论推算。监测工作活断层、位移、测震。预测工作地质模型,数学模型,预测。,一.可行性阶段的研究目的是初步判定产生可能性,因之进行下列研究是必要的。1.区域地质及地应力状态研究。主要是查明是否存在有利于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上述大地构造及区域地质条件。根据大地构造部位、天然地震层源机制及活断层错动机制,判定现代地应力场的基本特征,还需要判定近期活动断层的空间方位、水库位置及附加应力是否有利于断层活动。2.地震历史研究历史地震及近期地理的震级、烈度、震中分布、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及与近期活动断层间的关系。,,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初步评价工作框图,汪雍熙等参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考虑到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水库诱发地震的特殊规律,提出了一套逻辑上比较严密、工作步骤上充分程式化的水库地震危险性初步评价方法,使获得的成果能与天然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可比性和相近的可信度。,早期研究如判定有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且预计烈度大于基本烈度,应在选坝后进行以下详细研究以进一步判定可能性。1.水库及坝区地质地貌及构造新活动性的详细勘察2.设置固定地震台网进行地震监测;3.进行地应力测量确定构造应力值及方向,以及它们随深度的变化;,二初步设计阶段的研究及蓄水的监测,4.测定有可能活动的断层带上下盘的透水性和断层带的地下水位;5.在水库附近布设精密水准测量网,进行定期量测,以便了解蓄水前后的地形变;6.对伴有地震活动的活断层埋设仪器,以便进行蓄水前后活动性的对比。,三建库发震后的工程地质研究水库建成蓄水后地震活动频繁,应进行以下专门研究1.增设流动台站进行精确测震工作.测定震源位置,参数,研究地震序列,确定它与断裂的关系2.装置地应力测试装置观测地应力变化.装置倾斜仪等以观察地形变;,3.定期进行精密水准测量与跨断层短基线三角测量,特别是较高震级的地震发生要立即测量并与地震前对比;4.研究库水位变动、库容增减及水库充水速率变化与地震频度、震级之间的关系;5.研究较强诱发地震的震害及地震影响场特征;,6.对库区主要岩石类型进行岩石力学测试,测定它们的力学参数;7.对诱发地震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与预测;8.配合设计、施工人员,对震害防治与处理措施提出建议。,发震可能性预测诱发地震可能性预测方法很多,慨率统测方法(由美国的佩克D.R.Packer提出)统计分析因素库深(D)、库容(V)、地应力场(S)、断裂活动性(F)、优势岩性条件(G)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明白诱发地震的必要条件,只能从现有的大型水库已发震与不发震者的条件出发,找出比较公认的密切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这些因素如下表。,诱震因素及其状态,有人对截止1980年底世界上39座发震和173座不发震的水库(H92m,V10109m3,计算似然率如下表[发震的(RIS)与不发震的()],根据贝叶斯定理发震条件概率式中P(RIS)及P先验概率,这些因素间相互独立,那么按概率公式,当一个新建水库的5个因素状态一经确定,便可按上述表中查到的相应概率,按上述公式立刻计算地震发震概率P(RIS/D,V,S,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