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pdf
龙永煤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和永定县境内, 呈 北东向展布, 南北长7 3 k m, 东西宽9 k m左右, 面积 6 8 0 k m 2 。含煤岩系为下二叠统童子岩组 P 1t , 整个煤 田共划分约5 3个井田, 经过3 0多年的勘探, 硕果累 累, 为进一步开发龙永煤田, 有必要总结前人的勘探 成果, 以便指导下一步工作。3 0多年的地质勘探成 果表明, 龙永煤田在沉积环境上是较稳定的, 要找到 新煤田关键是成煤后期构造作用对含煤地层赋存如 何改造。 近年统计资料表明 福建年产3万t以上的 矿井计6 0对, 设计生产能力7 0 2万t, 因产量达不 到原设计能力, 经核定后6 0对矿井的生产能力降为 5 6 7万t, 实际生产能力为4 9 0万t, 只达到设计能力 的7 0﹪。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地质构造复杂是 主要因素。为此, 本人通过近2 0年对龙永煤田聚煤 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揭示出 龙永煤田的厚煤层展布规律, 对今后煤田预测、 勘探 和开发可能提供指导和借鉴。 1龙永聚煤盆地形成背景 龙永煤田聚煤盆地形成于志留纪末期发生的加 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使前闽西北地体、 闽西南地体 及闽东地体联为一体,与闽东地体被华夏古陆裂解 的古海洋分隔 武夷山戴云山古海洋 。加里东运 动时,武夷山戴云山古海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 产生了海沟岛弧系俯冲,形成了三明上杭古岛弧 图1 。这样, 在三明上杭古岛弧以西形成了弧后 盆地, 在三明上杭古岛弧以西, 政和大埔深大断 裂以西形成了弧前盆地,龙永煤田就发育在前弧盆 地中。 2龙永聚煤盆地富煤带赋存及其形成机理 龙永聚煤盆地富煤带赋存状态为在童子岩组 第一段Ⅰ~ 3 6之间主要有4 3、4 1、3 9、3 8、3 7等煤层; 在童子岩组第三段下亚段Ⅲ1 ~ 2 3之间主要有2 9、 2 8等煤层, 在童子岩组第三段上亚段Ⅲ3 ~ 1之间主 要有7、5、3等煤层。由此可见,富煤带主要分布在 P 1t 1 - 1 、P 1t 3 - 1 、P 1t 3 - 3这三个亚段中。分析这三个亚段的 成煤环境发现, 富煤带形成机理是 三个亚段富煤带 分别形成三个一级旋回,每一个旋回都是从浅海或 滨海开始, 形成三角洲的建设期和破坏期, 可采煤层 成煤作用在建设期和破坏期之间这段时间产生。童 子岩组三个一级旋回分别为 第一个P 1w - P1t 1 - 1 - P 1t 1 - 图1福建区域构造简图 F i g u r e 1As c h e ma t i c t e c t o n i c ma po f 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 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 何仲秋 福建省1 2 1煤田地质勘探队, 福建 龙岩3 6 4 0 2 1 摘要 通过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及富煤带赋存层段机理分析, 发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有一定的相 关性, 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 一定空间、 一定样式的构造与一定层段的富煤带在走向、 倾向上, 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 一定的富煤带产生在一定的滑覆、 推覆构造及其组合中。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产生印支期的滑覆断层, 应寻找走向上 的富煤带; 龙永煤田东部主要产生燕山期的推覆断层, 应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 龙永煤田中部主要产生印支期及燕 山期的组合滑脱断层, 应寻找上推下留型、 上滑下留型、 滑褶集中型的走向、 倾向的富煤带。此项研究为龙永煤田进 一步寻找富煤带指明了方向, 同类型的勘探区可以参考。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滑覆构造; 推覆构造; 富煤带展布; 相关性; 龙永煤田 中图分类号P 6 1 8 . 0 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何仲秋1 9 6 3 , 男, 汉族, 湖南临湘市人, 高级工程师, 1 9 8 7年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煤田勘查专业, 现主要从事 煤田勘查技术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 0 0 7 - 0 3 - 2 7 责任编辑 韩德林 文章编号1 0 0 4 - 9 1 7 72 0 0 70 4 - 0 0 0 5 - 0 5 中 国 煤 田 地 质 C O A LG E O L O G YO FC H I N A V o l . 1 9N o . 4 A u g . 2 0 0 7 第 1 9 卷 4 期 2 0 0 7年 8月 第1 9卷中 国 煤 田 地 质 2 3 6 ~ 3 1 ; 第二个P 1t 2 - P 1t 3 - 1中 Ⅱ~ 2 2 - 2 2 ~ 1 9 ; 第三 个P 1t 3 - 2 1 9 ~ 7 - 7 ~ 1 - 1 - P 2c p底界。第一与第二旋回 几乎雷同,即都是由浅海开始发育海浪三角洲或潮 汐三角洲后, 再产生障壁岛泻湖相的破坏相; 但第三 个旋回与前二个不同, 它是从滨海平原相开始, 产生 河控三角洲相后, 再产生三角洲的破坏相, 即河流产 生侧向迁移产生河床序列和泛滥平原序列,最后达 到夷平的程度 相当于海水动力作用产生滨海平 原 。整个龙永煤田成煤环境演化过程如下。 ①第一幕在文笔山组浅海的基础上形成浪成 三角洲, 组成三角洲组合 Ⅰ~ 3 6 ,三角洲形成后海侵 产生破坏相障壁岛组合 3 6 ~ 3 1 。 ②第二幕 在形成3 1煤层后再海侵形成P 1t 2 。 ③第三幕在第二段浅海相的基础上形成潮汐 三角洲组合 Ⅲ1 - 2 2 , 其后海侵形成 2 2 - 1 9 的三角 洲破坏相障壁岛泻湖相组合。 ④第四幕 海退形成P 1t 3 - 2中的 1 9 ~ 7 的滨海平 原相, 在此基础上形成河控三角洲 7 ~ 1 组合, 其后 因河流产生侧向迁移产生河床序列和泛滥平原序列 1 ~ P 2c p , 东吴运动后最后夷平, 在晚二叠世又下降 接受沉积形成P 2c p地层 。 3龙永煤田聚煤盆地成煤后的构造演化 根据龙永煤田沉积地层特点,聚煤盆地成煤后 依次发生了东吴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等三次 不同规模的地壳运动 图2 , 其中, 东吴运动只产生 影响不大的升降运动,主要是以印支、燕山运动为 主。 从区域构造来看, 龙永煤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有 如下特点 印支动运主要产生滑覆构造, 这次运动对 龙永煤田的富煤带赋存致关重要;燕山运动主要产 生推覆构造及少许高角度断层,再次影响该区富煤 带赋存。现就这两种运动的构造特征、 演化过程、 形 成机制分析如下。 3 . 1印支期滑覆构造 龙永煤田中印支期的滑覆构造主要类型有 上 二叠统翠屏山组 P 2c p 与下二叠统童子岩组第三段 P 1t 3 之间的脱顶滑覆断层; 下二叠统童子岩组第三 段与童子岩组第一段 P 1t 1 之间的层内滑覆断层; 下 二叠统童子岩组第一段 P 1t 1 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P 1q 之间的脱底滑覆断层。 3 . 2燕山期推覆构造 燕山期产生推覆构造有两种类型层间逆冲推 覆构造, 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①层间逆冲推覆构造。这类推覆构造大体发育 在含煤岩系中, 由于滑脱面大体平行于层面,层间滑 动主要造成煤系地层缺失。 以顺层为主的滑脱面, 主 要分布在闽西北基底隆起区与东部戴云山基底中央 隆起区内。 在三明上杭隆起的西部, 推覆体多由下 古生界前震旦系地层组成,以东则由上古生界或 下古生界地层组成,且层间逆冲推覆构造的规模不 大,推覆距离不远。在所有印支运动产生滑覆断层 上, 都可能产生此类构造。 ②基底逆冲推覆构造。这类构造指基底岩石沿 低角度逆冲断裂面上冲,在较大范围内掩盖了含煤 岩系的一种推覆构造。 3 . 3印支、 燕山期的滑覆、 推覆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根据本区滑脱构造研究, 归纳总结出滑覆、 推覆 构造有四种组合形式, 即下留上推型、 下推上留型、 后推前留型和又推又留型。从龙永煤田滑脱构造分 布图 图3 可以看出 龙永煤田东部以推覆构造为 主, 龙永煤田中部区是以滑覆、 推覆构造组合形式出 现, 龙永煤田西部主要以滑覆构造为主。 3 . 4龙永含煤盆地滑脱构造演化 龙永煤田滑脱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印支早期先 形成重力滑覆断层,在重力滑覆基础上使滑覆面随 地层褶皱;在燕山早期形成以层间推覆为主的推覆 构造, 在燕山晚期形成以基底逆冲为主的推覆构造, 其过程如图2所示。 3 . 5龙永煤田滑脱构造形成机理 印支运动产生沿长乐南澳深大断裂的海沟山 弧俯冲,最大冲击力首先使较宽阔的武夷山戴云 山之间的古特提斯洋逐渐封闭。 此外, 由于印支期的 岩体使闽西北的三明上杭隆起持续上升,二叠系 及下三叠系都是在滨海碎屑的许多泥岩润滑层, 于 印支期产生了由北向东南方向的许多滑动构造, 这 个区域性滑动构造的后缘在三明上杭隆起的东 侧, 前缘在大田龙岩复式向斜的东侧, 影响控制了全 图2龙永聚煤盆地滑覆、 推覆构造分布图 F i g u r e 2D e c o l l e me n t a n dn a p p e s t r u c t u r e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 L o n g y o n gc o a l - a c c u mu l a t i n gb a s i n 6 4期 何仲秋 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 部二叠纪含煤地层的分布。 燕山期, 古太平洋板块沿台东纵谷海沟俯冲, 形 成了海沟岛弧系。因为这种俯冲发生在陆陆之间 的接触, 加上燕山期产生作用力远比印支期大, 又不 存在印支期使古海洋封闭, 因而作用力比较集中。 在 这个时期反映在龙永煤田上是一股强大的挤压力构 造环境, 这是产生推覆构造原因之一。此外, 也是龙 永煤田童子岩组本身地层特点所决定的①由于在 童子岩组沉积岩层成层性好,决定了断层传播方向 性强;②沉积岩层垂向上岩性强弱变化大带来的断 层发育层位选择性强;③煤层为区域性岩石力学软 弱层位, 极有利于层间构造发生、 发展。 这样, 在早期 挤压力相对较弱,受到影响的固结程度不高的地壳 表层或煤层以下软弱沉积岩层中,产生了由拗陷向 隆起部位的推覆构造,形成了龙永煤田的层间推覆 构造。 随着古太平洋板块挤压力的增强, 影响到地壳 深部的岩层, 随之就产生了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并且 这种推覆方向是由东南向西北的。 研究表明, 不同型式的滑脱构造, 只出现在板块 的一定部位, 其大小受板块活动控制。 无论推覆型或 滑覆型滑脱构造, 均发育在接近板块的板缘内侧, 从 板缘 碰撞带 到板内, 其表现形式从层圈式的基底 逆冲推覆构造、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和各种类型的冲 滑覆构造, 逐渐过渡为断块切割构造。 从整个福建省 含煤盆地的构造演化特点来看,在福建省的东部聚 煤盆地主要以推覆构造为主 即东部条带 , 在福建 省的聚煤盆地西部则主要以滑覆构造为主 即西部 条带 , 龙永煤田聚煤盆地处于中条带。中条带距西 条带较近, 距东条带较远, 因而在龙永煤田, 表现出 了独特的构造样式组合 龙永煤田中部以滑覆、 推覆 的组合形式为主,龙永煤田东部以推覆的组合形式 为主 图2 。 4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赋存的相关 性 根据龙永煤田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特点,现就滑 覆、 推覆及滑覆、 推覆的组合形式与富煤带赋存的相 关性分述如下。 4 . 1滑覆断层与富煤带赋存的相关性 根据以上样式,现只就层内滑覆与富煤带赋存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龙永煤田高陂勘探区的滑覆构 造十分发育, 具有代表性, 现以此矿区分析 下二叠 统童子岩组第三段P 1t 3 与童子岩组第一段 P 1t 1 之 间产生的层内滑覆断层,一般缺失童子岩组第二段 P 1t 2 地层, 该层段为润滑层, 童子岩组第三段P 1t 3 为上覆系统, 童子岩组第一段 P 1t 1 为下伏系统, 矿区 资料表明, 上覆系统破坏性大, 下伏系统破坏性小, 富煤带只赋存在下伏系统中,一般这个层位的滑覆 构造称F 1断层, 可见F1与P1t 1段所含的煤系地层有 相关性, 富煤带层位主要有4 3、4 1、3 9、3 8、3 7等煤层 图4 。下二叠统童子岩组第三段上亚段P 1t 3 - 3 与 童子岩组第 三段下亚段 P 1t 3 - 1 之间 产生的层内 滑 覆 断 层 , 一般缺失童 子岩组第三 段 中 亚 段 P 1t 3 - 2 地层, 该层段为润 滑层 从成 煤机理分析 为滨海平原 相 , 童子岩 组第三段上 亚 段 P 1t 3 - 3 为 上 覆 系 统,童子岩 组第三段下 亚段 P 1t 3 - 1 为 下 伏 系 统,同样矿 区 资 料 表 图4童子岩组第一、 三段沉积特征图 F i g u r e 4D e p o s i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i r s t Me mb e r a n dT h i r dMe mb e r o f T o n g z i y a n F o r ma t i o n 图3龙永聚煤盆地滑覆、 推覆构造分布图 F i g u r e 3D e c o l l e me n t a n dn a p p e s t r u c t u r e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 L o n g y o n gc o a l - a c c u mu l a t i n gb a s i n 7 第1 9卷中 国 煤 田 地 质 明, 上覆系统破坏性大, 下伏系统破坏性小, 富煤带 只赋存在下伏系统中,一般这个层位的滑覆构造称 F 2断层,可见F2与P1t 3 - 1亚段所含的煤系地层有相 关性, 富煤带层位主要有2 9、2 8等煤层。 上二叠统翠 屏山组 P 2c p 与下二叠统童子岩组第三段 P 1t 3 之间 的脱顶滑覆断层,一般缺失童子岩组第三段上亚段 P 1t 3 - 3 中的Ⅲ4以上地层及翠屏山组 P 2c p 底砾岩之 间层段, 该层段为润滑层 从成煤机理分析为滨海湖 泊相 , 翠屏山组 P 2c p 为上覆系统, 童子岩组第三段 上亚段P 1t 3 - 3 为下伏系统。 同理矿区资料表明, 只有 下伏系统赋存较好的煤层,一般这个层位的滑覆构 造称F 3断层,可见F3与P1t 3 - 3亚段所含的煤系地层 有相关性, 富煤带层位主要有9、7、5、4、3 7等煤层。 4 . 2推覆构造与富煤带赋存的相关性 根据推覆构造产生的两种构造样式与富煤带赋 存的相关性分述如下 4 . 2 . 1层间推覆构造与富煤带赋存相关性 主要表现为含煤地层缺失, 局部也有重复现象。 依所处不同构造位及富煤性, 有如下四种控煤形式。 ①外来系统控煤。 外来系统一般构造复杂, 存在 较多的褶皱和断裂重复, 使含煤面积大增。 推覆断层 可使原来埋藏较深的含煤地层赋存在外来系统中。 龙永煤田中这类构造也十分发育,如龙岩陈村找煤 区 图3 童子岩组P 1t 逆冲于溪口组T 1x 之上, 翠屏山组P 2c p 大隆组P2d 地层又推覆于白垩 系上统沙县组K 2s 之上, 这样由三条近平行的逆掩 断层在剖面上构成叠瓦状。 ②原地系统控煤。 推覆断层下部, 原地系统先期 的构造, 其向斜部位易于赋存, 由于断裂倾角变缓, 其下可能隐伏较大含煤岩系,是推覆断层下找煤的 主要方向。这类构造在龙岩陈村找煤区 图3 也是 相当发育的, 如推覆断层上盘为溪口组P 1w , 其下 盘为翠屏山组P 2c p , 可从翠屏山组P2c p 以下找到 童子岩组第三段 P 1t 3 的原地系统的煤层。 ③断层上下盘同时控煤。位于断层上部及下部 各有一套含煤地层, 表现为含煤地层的重复, 如龙岩 陈村找煤区可看出这种类型 图5 。 ④断夹块控煤。推覆断层在走向延伸过程中有 分叉联合现象,使含煤地层赋存在断夹块中 如图 3 。 4 . 2 . 2基底逆冲推覆构造与富煤带赋存相关性 较老地层推覆于较新的含煤岩系地层之上, 煤 系地层赋存多少, 取决于断裂倾角的大小。 从龙永煤 田王庄区来看 图6 ,F 8断层上盘为古老基底奥陶 系志留系卷入, 推覆到煤系地层上, 被掩盖的煤系 具有相当可观的储量, 即童子岩组第一段 P 1t 1 、 童子 岩组第三段 P 1t 3 形成高角度褶皱煤系, 从而扩大了 找煤范围, 并且在单位面积内储量大增。此外, 还有 飞来峰构造,这类构造找煤主要取决于原地系统含 煤性, 如龙岩九峰歧的飞来峰构造。 4 . 3滑覆、 推覆组合形式与富煤带赋存相关性 据以上分析滑覆、推覆组合形式有如下四种形 式, 它们与富煤带赋存的相关性如下。 ①上推下缺型。如沿F 0推覆到老地层之上, 这 种类型不含富煤带。 ②上推下留型。这种类型出现后缘叠瓦式逆冲 系中,逆冲岩席中的煤已遭受破坏,多失去工业意 义, 但下伏系统中煤层得以保留。 一旦形成大规模的 推覆构造, 可形成大型隐伏煤田。 ③上滑下留型。 滑覆构造上部地层滑失减薄, 下 伏煤层得以保留并变浅, 利于开采。 ④上滑下缺型。 滑覆构造煤层卷入复杂变形, 遭 受破坏而失去工业价值,其下伏为老地层或文笔山 组P 1w 或栖霞组P1q 等地层, 此种类型不含富煤 带。 此外,根据空间上断层与褶皱不可分离这一客 观几何规律, 在龙永煤田中还存在一种滑褶集中型。 在巨型滑褶系中,由于层间滑动而使层间构造应力 薄弱的部位集中, 形成较厚煤层, 常具有重要的经济 意义。因此, 处于构造的发育部位不同而有差别, 在 矿区为向斜或远离背斜轴的单斜的部位,煤系赋存 较好; 滑面发育较少, 处于倾伏背斜的转折端,F 0埋 图6龙岩王庄井田剖面图 F i g u r e 6S e c t i o no f Wa n g z h u a n gmi n e f i e l d , L o n g y a n 图5龙岩陈村找煤区剖面图 F i g u r e 5S e c t i o no f C h e n c u nc o a l l o o k i n ga r e a , L o n g y a n 8 4期 藏比较深时, 煤系保存也较好。 5结束语 ①龙永煤田中印支运动产生的滑覆构造,由于 主滑面沿走向与倾向起伏不平, 切割地层有深有浅, 受其影响煤层厚度多呈带状分布。富煤带、 薄煤带、 无煤带在平面上常与滑覆构造相间排列,走向相互 平行, 煤层往往沿走向可采性较好, 沿倾向可采性变 化较大。 因此, 在龙永煤田中有印支运动产生的滑覆 构造F 1、F2、F3时, 注意寻找走向上的富煤带。 ②龙永煤田中有燕山期产生的推覆构造时, 主 要寻找倾向上的富煤带,以及断裂构造在走向延伸 过程中有分叉联合现象处寻找富煤带。 ③龙永煤田中印支、燕山运动双重作用产生的 滑脱构造产生的富煤带, 主要应注意上推下留型、 上 滑下留型及滑褶集中型, 应寻找走向、 倾向上的富煤 带。 ④从龙永煤田中富煤带空间分布特点表明 图 3 在龙永煤田东部应注意寻找推覆构造的富煤带; 在龙永煤田中部应寻找滑覆、推覆构造组合形的富 煤带; 在龙永煤田西部应注意寻找滑覆构造富煤带。 综上可知, 龙永煤田含煤区的滑脱构造是以滑、 推叠加型为主, 滑覆在前, 而挤压推覆在后。在推滑 形成过程中,局部都可能出现重力滑动构造,即先 滑、 后推、 推滑叠加; 后期对先期形成的构造进行改 造, 在不同时期形成滑脱构造性质不同, 规模不等, 影响范围大小有别。 现在所见到的滑脱构造面貌, 是 地质历史时期多次叠加和改造的结果,详细分析这 种叠加和改造,才能正确认识本区的地质演化进程 和富煤带赋存的相关性,以便最有效地指导富煤带 赋存预测、 勘探和开发。 参考文献 [ 1 ]马杏垣, 等.嵩山构造变形[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 9 8 11 8 - 3 0 . [ 2 ]陈大方, 等.福建省地学论文集[ C ] .福州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 9 9 68 7 - 9 6 . [ 3 ]李观富.福建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推覆构造成因机制[ J ] .福建地质, 1 9 8 93 5 - 4 1 . [ 4 ]王文杰, 等.中国东部煤田推覆、 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 M ] .徐州中 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 9 9 33 6 3 - 3 6 5 . [ 5 ]黄孝勇.龙永煤田昌福山矿区后断层对童子岩组含煤地层的影响 [ J ] .中国煤田地质,2 0 0 5,1 7s. [ 6 ]刘东辉.龙永煤田昌福山井田童子岩组沉积旋迴运动特征[ J ] .中国 煤田地质,2 0 0 5,1 7s. C o r r e l a t i v i t yA n a l y s i s o f L o n g y o n gC o a l - A c c u mu l a t i n gB a s i n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a n dC o a l - R i c hZ o n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H e Z h o n g q i u F u j i a nN o . 1 2 1C o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T e a m , L o n g y a n , F u j i a n3 6 4 0 2 1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a n a l y z e dL o n g y o n gc o a l - a c c u m u l a t i n gb a s i nt e c t o n i ce v o l u t i o na n dc o a l - r i c hz o n eh o s t i n gs e c t o r m e c h a n i s mh a s f o u n dt h a t t h e r ei s c e r t a i nc o r r e l a t i v i t yb e t w e e nt e c t o n i ce v o l u t i o na n dc o a l - r i c hz o n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M a i n l yf i n de x p r e s s i o ni nc e r t a i n t i m e , c e r t a i ns p a c e , c e r t a i ns t y l es t r u c t u r e s h a v ec o r r e l a t i v i t yw i t hs t r i k ea n dd i po f c o a l - r i c hz o n e s , n a m e l yc e r t a i nc o a l - r i c hz o n e h a p p e n e di nc e r t a i nd e c o l l e m e n t a n dn a p p e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t h e i r c o m b i n a t i o n . I nw e s t e r nL o n g y o n gc o a l f i e l da r em a i n l yI n d o - C h i n e s e E p o c hd e c o l l e m e n t s , o u g h t t ol o o k i n gf o r s t r i k ec o a l - r i c hz o n e s ; e a s t e r np a r t a r em a i n l yY a n s h a n i a nE p o c hn a p p es t r u c t u r e s , l o o k i n g f o r d i pc o a l - r i c hz o n e s ; m i d d l ep a r t a r em a i n l yI n d o - C h i n e s ea n dY a n s h a n i a nc o m b i n e dd e c o l l e m e n t , l o o k i n gf o r c o a l - r i c hz o n e s u n d e r n a p p e s , u n d e r d e c o l l e m e n t s , d e c o l l e m e n t a n df o l dc o n v e r g i n g a r e a s . K e y w o r d s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 d e c o l l e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 n a p p e s t r u c t u r e ; c o a l - r i c hz o n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c o r r e l a t i v i t y ; L o n g y o n g c o a l f i e l d 何仲秋 龙永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富煤带展布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煤田地质2 0 0 8年更改刊期启事 中国煤田地质 创刊于1 9 8 9年, 是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主办、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 国内外公开发 行的国家级刊物。经过近二十多年的运作, 在广大作者、 读者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以其学术理论水平高、 技 术性强、 内容详实、 信息传递快捷、 发行面广而赢得诸多殊荣, 并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 发行范围也遍及 全国煤炭地质勘探企事业单位、 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 在煤炭能源作为国家主体能源的今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与煤炭生产休戚相关的地质勘探技术 也得到迅猛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及论文大幅度增加, 与本刊的发表量形成较大差别, 严重影响了论文发表的 时效性。 为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 促进煤炭地质科学和煤炭地质勘查事业的进步, 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扩大办刊范围、 增加载文量, 加快科研成果的交流速度, 缩短论文发表时滞, 经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 2 0 0 8年刊期将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变更刊期后, 本刊编辑部将以更高的热诚, 欢迎煤炭地质科技工作者踊跃赐稿, 以便我们把 中国煤田地 质 杂志办得更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