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pdf
书书书 第5 7卷 第7期 化 工 学 报 V o l . 5 7 N o . 7 2 0 0 6年7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J u l y 2 0 0 6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檭檭檭檭檭 檭檭 殐 殐 殐 殐 研究论文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 隋建才,徐明厚,丘纪华,俞 云,夏勇俊,高翔鹏 (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 3 0 0 7 4) 摘要应用低压撞击器分别对某1 0 0MW和5 0MW燃煤机组锅炉的除尘器前后飞灰颗粒进行采样,研究了除尘 器前后PM1 0的物理化学特性,探讨了颗粒物可能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两台锅炉产生PM1 0的质量粒径均呈 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 . 1μm和4μm左右.粒径小于0 . 3 7 7μm的颗粒可能为气化凝结机理形成,超微米颗 粒则可能是通过亚微米颗粒凝聚、聚结和矿物质熔融、破碎、聚结形成.亚微米颗粒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 化物或硫化物为其主要成分,而超微米颗粒中主要成分为难熔性氧化物. 关键词煤燃烧;颗粒物;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T K1 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4 3 8-1 1 5 7(2 0 0 6)0 7-1 6 6 4-0 7 犘 犺 狔 狊 犻 狅 犮 犺 犲 犿 犻 犮 犪 犾 犮 犺 犪 狉 犪 犮 狋 犲 狉 犻 狊 狋 犻 犮 狊犪 狀 犱犳 狅 狉 犿 犪 狋 犻 狅 狀犿 犲 犮 犺 犪 狀 犻 狊 犿狅 犳 犻 狀 犺 犪 犾 犪 犫 犾 犲狆 犪 狉 狋 犻 犮 狌 犾 犪 狋 犲犿 犪 狋 狋 犲 狉 犻 狀犮 狅 犪 犾 犮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狆 狉 狅 犮 犲 狊 狊 犛 犝 犐犑 犻 犪 狀 犮 犪 犻,犡 犝 犕 犻 狀 犵 犺 狅 狌,犙 犐 犝犑 犻 犺 狌 犪,犢 犝犢 狌 狀,犡 犐 犃犢 狅 狀 犵 犼 狌 狀,犌 犃 犗犡 犻 犪 狀 犵 狆 犲 狀 犵 (犛 狋 犪 狋 犲犓 犲 狔犔 犪 犫 狅 狉 犪 狋 狅 狉 狔狅 犳犆 狅 犪 犾犆 狅 犿 犫 狌 狊 狋 犻 狅 狀,犎 狌 犪 狕 犺 狅 狀 犵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狅 犳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犜 犲 犮 犺 狀 狅 犾 狅 犵 狔,犠 狌 犺 犪 狀4 3 0 0 7 4,犎 狌 犫 犲 犻,犆 犺 犻 狀 犪)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B yu s i n g l o wp r e s s u r e i m p a c t o r,f l ya s hw a s s a m p l e da t t h e i n l e t a n do u t l e t o fE S P i n5 0MWa n d 1 0 0MWu t i l i t yb o i l e r ss e p a r a t e l y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m a s s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o f f l ya s h w e r em e a s u r e db yu s i n g X r a yf l u o r e s c e n c e,0 . 0 0 1 m gp r e c i s i o n m i c r o b a l a n c ea n ds c a n n i n ge l e c t r o n m i c r o s c o p e(S EM).As i m i l a rb i m o d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M1 0w a so b t a i n e d i nb o t hb o i l e r s s t u d i e d,t h e s m a l l a n d l a r g em o d e sw e r ef o r m e da t0 . 1μma n d4μm,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o ft h es i z e s e g r e g a t e da s hs h o w e dt h a tt h ea s hp a r t i c l e ss m a l l e rt h a n0 . 3 7 7μm w e r ef o r m e d狏 犻 犪n u c l e a t i o no f v a p o r i z e da s hc o m p o n e n t s,a n dt h ep r i m a r y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n e n t sw e r et h eo x i d e sa n ds u l f a t e so fa l k a l i m e t a l a n da l k a l ie a r t h m e t a l i ns u b m i c r o n s i z ea s h.T h e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m e a s u r e m e n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 s u p e r m i c r o n s i z ea s h w a sf o r m e d b y c o a g u l a t i o n a n d c o a l e s c e n c e o ft h e s u b m i c r o n s i z e a s h,a n d 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a n dc o a l e s c e n c eo f m i n e r a l m a t t e r .R e f r a c t o r y o x i d e s w e r et h e m a j o r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s u p e r m i c r o n s i z ea s h.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p a r t i c u l a t em a t t e r;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2 0 0 5-0 6-0 6收到初稿,2 0 0 5-0 8-1 9收到修改稿. 联系人徐明厚.第一作者隋建才 (1 9 7 5) ,男,博士研 究生.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项 目 (2 0 0 2 C B 2 1 1 6 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3 2 5 6 2 1). 引 言 煤粉燃烧是中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燃煤电站的主体,煤粉燃烧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热源 和电力资源的同时,会带来严重的颗粒物污染.据 犚 犲 犮 犲 犻 狏 犲 犱犱 犪 狋 犲2 0 0 5-0 6-0 6. 犆 狅 狉 狉 犲 狊 狆 狅 狀 犱 犻 狀 犵犪 狌 狋 犺 狅 狉P r o f .XU M i n g h o u.犈-犿 犪 犻 犾m h x u@ m a i l . h u s t . e d u . c n 犉 狅 狌 狀 犱 犪 狋 犻 狅 狀犻 狋 犲 犿s u p p o r t e d b yt h e N a t i o n a lB a s i c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a m o f C h i n a(2 0 0 2 C B 2 1 1 6 0 2)a n d t h e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a(5 0 3 2 5 6 2 1). 资料显示,2 0 0 3年全国燃煤电站的颗粒物排放量 占工业排放的3 3%[ 1],燃煤飞灰颗粒已经成为我 国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这些颗粒通 常富集着 有机 污 染 物 和 各种有 毒 金 属 元 素,而 且在大气 中可 以 长 时 间 停留及 远 距 离 飘 浮,会 对气 候、空 气 质 量、生 态 环 境、历 史 文 物 及 人 体健康产生更严重的危害[ 2 3].因此,研究燃煤 过程中颗粒 物 的 生 成 与 控制已成了一项非常 紧 迫的任务. 伴随着煤粉的燃烧,煤中无机组分在锅炉内高 温热动力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形成煤灰颗粒.国外2 0世纪8 0年代初就开始了煤 灰颗粒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并认为主要有以下途 径( 1)内在矿物质聚结;(2)焦炭破碎; (3)外 在矿物质破碎;( 4)无机矿物质的气化凝结,通过 这些机理形成的颗粒质量粒径分布呈双峰分布,即 亚微米和超微米模式.通常将前3个机理形成的颗 粒称为超微米颗粒,将气化凝结机理形成的颗粒 称为亚微米颗粒[ 4 6].在我国,燃煤过程中矿物质 转化机理、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飞灰上的分布特性 及颗粒形貌特征等研究已有相当积累[ 7 1 0],燃煤过 程中不 同 工况 对 颗 粒 物 排 放的 影 响 也 有 一 定 研 究[ 1 1],而对燃煤过程中煤灰颗粒形成的研究却尚 鲜见报道. 本文应用低压撞击器 (L P I)对某1 0 0MW和 5 0MW燃煤机组锅炉除尘器前后的飞灰进行取样, 并对不同粒径范围的飞灰进行质量、形貌及成分测 定,获得除尘器前后PM1 0( 空气动力学直径≤1 0 μm的颗粒)的质量粒径分布、不同粒径颗粒的物 理化学特性,进而对燃煤过程中颗粒物形成机理进 行探讨,为其抑制提供理论基础. 1 实 验 1 1 锅炉特性及实验工况 实验分别在某1 0 0MW和5 0MW燃煤机组锅 炉上进行,两锅炉分别燃用四川烟煤和河南烟煤, 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见表1,其灰的化学成分 分析见表2.1 0 0MW锅炉系武汉锅炉厂设计制造 的WG 4 1 0/9 . 8 6型单汽包自然循环、固态排渣锅 炉,呈Π型布置,采用水平浓淡稳燃腔煤粉燃烧 器,四角切圆布置,制粉系统采用中间储仓热风送 粉系统,除 尘 装 置 采 用 三 电 场 静 电 除 尘 器.5 0 MW锅炉系哈尔滨锅炉厂设计制造的3 2 1 2 3 0 1 0 0 型单汽包自然循环、固态排渣锅炉,呈Π型布置, 采用轴向可调旋流燃烧器,Π型布置,即侧墙各布 置3个、前墙布置2个,制粉系统采用中间储仓热 风送粉系统,除尘装置采用麻石文丘里水膜式除尘 器.整个实验过程基本在恒定负荷下进行,实验过 程中一些运行参数见表3. 犜 犪 犫 犾 犲1 犘 狉 狅 狓 犻 犿 犪 狋 犲犪 狀 犪 犾 狔 狊 犻 狊犪 狀 犱狌 犾 狋 犻 犿 犪 狋 犲犪 狀 犪 犾 狔 狊 犻 狊狅 犳 狊 狋 狌 犱 犻 犲 犱犮 狅 犪 犾 B o i l e r s P r o x i m a t ea n a l y s i s/%(m a s s,a s r e c e i v e d) m o i s t u r ea s h v o l a t i l e m a t t e r f i x e d c a r b o n U l t i m a t ea n a l y s i s/%(m a s s,a d) CHNS 5 0MW1 . 1 23 8 . 1 61 9 . 5 04 2 . 3 45 1 . 0 62 . 2 60 . 7 72 . 4 6 1 0 0MW0 . 7 05 1 . 5 61 2 . 4 83 5 . 9 74 0 . 1 52 . 5 20 . 9 61 . 7 2 犜 犪 犫 犾 犲2 犃 狊 犺犮 狅 犿 狆 狅 狊 犻 狋 犻 狅 狀/% B o i l e r sS i O2A l2O3F e2O3C a OM g ON a2OK2OS O3 5 0MW5 6 . 0 63 2 . 8 92 . 2 22 . 0 51 . 2 51 . 1 52 . 0 62 . 1 0 1 0 0MW5 7 . 6 82 7 . 1 42 . 3 73 . 9 62 . 2 51 . 2 12 . 5 42 . 4 6 犜 犪 犫 犾 犲3 犗 狆 犲 狉 犪 狋 犻 狅 狀 犪 犾狆 犪 狉 犪 犿 犲 狋 犲 狉狅 犳犫 狅 犻 犾 犲 狉 狊 D e s i g n l o a d /MW O p e r a t i o n a l l o a d /MW C o a l c o n s u m p t i o n /th-1 S t e a m f l o w /th-1 C o k e o v e n g a s /m3h-1 E x h a u s t g a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i n e n e s s o f c o a l /% F l u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b o i l e r o u t l e t/℃ O x y g e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b o i l e r o u t l e t/% 1 0 09 06 53 2 001 8 0犚1 0 0=1 1 . 2 犚2 0 0=1 . 3 0 1 1 0 04 . 4 5 04 02 81 8 26 0 0 01 5 8犚1 0 0=8 . 1 2 犚2 0 0=1 . 2 8 1 0 9 55 . 5 5661 第7期 隋建才等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 1 2 样品采集 飞灰取样位置分别设在除尘器入口和出口烟 道,实验过程中在每处取样位置各取样2次.取样 系统主要由取样枪、旋风分离器、低压撞击器及真 空泵组成,如图1所示.为防止烟气中的水蒸气在 取样系统内凝结,沿取样管路缠上电加热带,并控 制其温度在1 5 0℃左右.飞灰随着烟气流经取样枪 进入切割粒径为1 0μm的旋风分离器,分离器的 主要作用是除掉粒径大于1 0μm的颗粒,防止后 面低压撞击器每一级膜片上的颗粒超重;然后,飞 灰颗粒进入L P I并将飞灰颗粒按空气动力学直径 大小分 成1 3级,其 切 割 粒 径 范 围 分 别 为0~ 0 . 0 2 8 1、0 . 0 2 8 1 ~ 0 . 0 5 6 5、0 . 0 5 6 5 ~ 0 . 0 9 4 4、 0 . 0 9 4 4~0 . 1 5 4、0 . 1 5 4~0 . 2 5 8、0 . 2 5 8~0 . 3 7 7、 0 . 3 7 7~0 . 6 0 5、0 . 6 0 5~0 . 9 3 6、0 . 9 3 6~1 . 5 8、 1 . 5 8~2 . 3 6、2 . 3 6~3 . 9 5、3 . 9 5~6 . 6、6 . 6~9 . 8 μm.取样时末级膜片处压力维持1 0k P a左右,真 空泵抽气流量为1 0Lm i n -1.取样之前,首先用 皮托管测量烟道流速,根据真空泵流量及烟道流速 选取取样枪喷嘴,以保证等速取样. F i g . 1 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 s a m p l i n gs y s t e m 1 3 分析方法 实验中撞击器内的膜片采用有机膜,为了防止 颗粒反弹,在有机膜上涂上用四氯化碳稀释后的阿 匹松油 (A p i e z o nLv a c u u mg r e a s e).取样前的有 机膜及取样后载有颗粒的有机膜置于烘箱中1 0 5℃ 烘干1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在灵敏度为 0 . 0 0 1m g的分析天平上称重. 称重后的样品在华中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进行成分、形貌 测 定.本 文 采 用 美 国 伊 达 克 斯 有限公司 生 产 的E AG L E Ⅲ聚 焦 型 扫 描X射 线 荧光能 谱 仪 (X R F) 对 样 品 进 行 成 分 分 析,应 用F E I公司生产的S i r i o n2 0 0 0型场发射扫描电 镜 (S EM/E D X) 对 颗 粒 进 行 形 貌 和 微 区 成 分 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 1 除尘器入、出口犘犕1 0的质量粒径分布 对L P I每一级膜片上的飞灰颗粒进行称重, 根据真空泵的抽气流量计算出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 浓度,于是就可以得到除尘器前后PM1 0的质量粒 径分布,见 图2和 图3.从 图 中 可 以 看 出,1 0 0 MW锅 炉 和5 0 MW锅 炉 的 除 尘 器 入 口 和 出 口 PM1 0的质量粒径呈双峰分布,其峰值分别在0 . 1 μm和4μm 左右.PM1 0的双峰分布与许多文献报 道非常一 致[ 4 6],而 且 文 献 中 认 为 燃 煤 过 程 形 成 PM1 0的这种分布是通过不同机理形成,即细颗粒 通过气化凝结机理形成,粗颗粒通过内在矿物质 聚结、焦炭和外在矿物质破碎形成.从图中还可以 看出,与粗颗粒质量浓度相比,细颗粒质量浓度要 小很多,即0 . 1μm左右的峰值并不明显,只有在 局部放大的小图中才能发现明显的峰值.这说明煤 粉在燃烧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聚结、破碎机理形成超 F i g . 2 M a s s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M1 0i n d u s t c l e a n i n ge q u i p m e n t i n l e t F i g . 3 M a s s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M1 0i n d u s t c l e a n i n ge q u i p m e n to u t l e t 6661 化 工 学 报 第5 7卷 犜 犪 犫 犾 犲4 犆 犺 犲 犿 犻 犮 犪 犾 犮 狅 犿 狆 狅 狊 犻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犪 狊 犺犮 狅 犾 犾 犲 犮 狋 犲 犱狅 狀狆 犾 犪 狋 犲 狊6犪 狀 犱7狅 犳犔 犘 犐/% B o i l e r sS i z e/μmS i O2A l2O3F e2O3C a OM g ON a2OK2OS O3 5 0MW0 . 3 7 74 . 3 65 . 8 61 . 91 . 2 57 . 4 74 3 . 2 28 . 5 62 0 . 6 0 0 . 6 0 55 2 . 7 52 8 . 1 11 . 8 37 . 6 00 . 8 72 . 3 31 . 0 63 . 8 4 1 0 0MW0 . 3 7 76 . 0 95 . 0 51 . 5 32 . 98 . 8 54 2 . 0 99 . 1 62 1 . 9 8 0 . 6 0 54 8 . 8 52 5 . 4 01 . 8 33 . 6 01 . 8 87 . 5 01 . 6 97 . 8 2 微米颗粒,而通过气化凝结机理形成的亚微米颗 粒的量要少很多. 2 2 颗粒物形成机理及化学组成 通过X R F对L P I收集到的颗粒进行成分分析 后发现,粒径小于0 . 3 7 7μm(L P I第6级)的颗 粒成分与大颗粒 (L P I第6级以后)的成分差别很 大,表4给出了L P I第6、7级膜片上颗粒 ( 粒径 分别为0 . 3 7 7和0 . 6 0 5μm)的化学组成分析结果. 由表可见,粒径为0 . 3 7 7 μm 左右的颗粒的化学组 成与无机矿物质蒸气凝结、成核形成灰粒的组成特 性非常一致,即颗粒中富集着较易气化元素,如S 和N a等,而不易气化元素S i和A l的含量很低; 而粒径为0 . 6 0 5μm左右的颗粒与粒径为0 . 3 7 7μm 左右的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别很大,这一粒径范围颗 粒与总灰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 ( 见表2) ,它们之 间稍许的差别可能是由于气化元素在小颗粒上的富 集引起,这说明两种粒径的颗粒可能有不同的形成 机理.T a y l o r和F l a g a n [1 2]对燃煤过程中生成颗粒 的粒径分布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发 现颗粒的化学组成同样有类似的结果,他们认为粒 径小于0 . 1μm的颗粒与大颗粒的形成机理不同, 这些颗粒主要是通过气化、成核和凝结形成,大颗 粒可能是通过破碎、聚结等机理形成.根据他们的 结论,本文认为这两台锅炉产生的粒径小于0 . 3 7 7 μm左右的颗粒是通过气化 凝结机理形成. 根据煤灰的成分特性,首先将煤灰中的成分分 为4类 ( 1)难熔性氧化物,包括S i O2、A l2O3、 F e2O3和C a O; (2)碱金属氧化物,包括K2O和 N a2O; (3)S O3,假定以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形式 存在;( 4)其他,包括M g O、P2O5.依据此分 类,图4给出了两台锅炉产生的亚微米颗粒和超微 米颗粒的化学组成.由图可见,5 0 MW锅炉产生 的亚微米颗粒 [ 见图4( a) ]中,碱金属氧化物及 硫化物占7 0%左右,难熔性氧化物只占1 4 . 5 6%; 而在超微米颗粒中 [ 见图4( b) ] ,难熔性氧化物 为其主要成分,占9 0%以上.1 0 0 MW锅炉产生 的亚微米颗粒 [ 见图4( c) ]及超微米颗粒 [ 见图 4(d) ]也有类似的结果.这说明亚微米颗粒中碱 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或硫化物为其主要成分, 是相应成分气化、成核和凝结的结果;而超微米颗 粒的主要成分则为难熔性氧化物,可能是煤中的石英 和硅铝酸盐等矿物质在高温下破碎、聚结的产物. 2 3 元素在犘犕1 0中的分布 将L P I收 集 到 每 一 级 颗 粒 物 上 的 元 素 通 过 X R F测量,获得不同粒径范围颗粒上元素质量分 数,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每级中元素的质量粒径分 布.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只对除尘器出口排入大气 PM1 0的元素分布及化学成分进行探讨.1 0 0 MW 锅炉PM1 0中次量元素 M g 、S、C a、F e、N a、K和 A l、S i的质量粒径分布分别见图5(a) 、 (b).从 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元素 M g 、S、C a、F e、N a和K 的质量粒径分布与PM1 0的分布类似,在亚微米和 F i g . 4 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 s u b m i c r o na n ds u p e r m i c r o nPMg e n e r a t e df r o m5 0MWa n d1 0 0MWb o i l e r s 7661 第7期 隋建才等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 超微米粒径范围内均有一个峰值存在,但元素A l 和S i在亚微米颗粒处没有明显峰值,基本上呈单 峰分布.5 0 MW锅炉PM1 0的元素也有类似分布 特性. (a)M g,S,C a,F e,N aa n dK (b)A l a n dS i F i g . 5 E l e m e n t a l 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M1 0 g e n e r a t e df r o m1 0 0MWb o i l e r 为了说明各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上的分布特 性,定义相对富集系数为某元素在犼粒径飞灰颗粒 中的质量分数与在最大粒径颗粒中 (L P I第1 3级) 的质量分数的比值 犚 犻 犼 =犆 犻 犼 /犆 犻1 3 (1) 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随着颗粒粒径变化各元素的变 化趋势,若该比值大于1,说明元素在犼粒径颗粒 中富集;反之,则没有富集趋势. 图6给出了1 0 0MW锅炉PM1 0上各元素的相 对富集系数.由图可见,对于粒径小于1μm的颗 粒,随着粒径的减小,元素N a、 M g 、S和K的相 对富集系数明显增加,元素A l、S i、C a的相对富 集系数明显减小,而元素F e有稍许增加.这说明 元素N a、 M g 、S和K易于在小颗粒上富集,而 A l、S i、C a等元素则相反.F i n k e l m a n [1 3]认为,这 主要与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有关,煤中易气化元 素通常与煤中的有机成分结合在一起,而A l、S i 等元素则以内在矿物质的形式分散在煤粒中,煤粉 燃烧过程中,内在矿物质会聚结成复杂的玻璃体, 抑制元素的气化,而其他元素会以很高的气化速率 气化出来. (a) (b) F i g . 6 E l e m e n t a l r e l a t i v ee n r i c h m e n t c o e f f i c i e n to fPM1 0g e n e r a t e d f r o m1 0 0MWb o i l e r 2 4 犘犕1 0的形貌特征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L P I收集到的煤灰颗 粒进行形貌分析,并对颗粒微区进行能谱分析,限 于篇幅,这里只对1 0 0MW锅炉产生的PM1 0进行 讨论.研究发现亚微米颗粒主要由比较规则的球形 颗粒组成 [ 见图7( a) ] ,同时也有少量不规则含 炭颗粒聚结在一起形成链状颗粒 [ 见图7(b) ] , 而超微米颗粒主要由球形颗粒组成 [ 见图7( c) ] , 但也有部分不规则颗粒,如矿物质熔融形成块状玻 璃体 [ 图7( c) ]和片状颗粒 [ 图7(d) ].通过形 貌分析,认为超微米颗粒有以下形成途径亚微米 颗粒凝聚成超微米颗粒;亚微米颗粒黏附在超微米 颗粒上;超微米颗粒聚结成更大颗粒;矿物质破 碎、熔融形成超微米颗粒. 8661 化 工 学 报 第5 7卷 (a) (b) (c) (d) F i g . 7 T y p i c a lm o r p h o l o g yPM1 0 g e n e r a t e df r o m1 0 0MWb o i l e r 3 结 论 本文采用L P I在某1 0 0MW和5 0MW两台燃 煤机组锅炉的静电除尘器入口、出口对飞灰颗粒进 行取样,通过对每一级颗粒的质量、化学组成及形 貌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 1)两台锅炉产生PM1 0的质量粒径均呈双峰 分布,峰值分别在0 . 1μm和4μm左右.通过对 L P I第6、7级膜片上颗粒进行成分分析,认为粒 径小 于0 . 3 7 7μm的 颗 粒 可 能 为 气 化凝 结 机 理 形成. ( 2)PM1 0中元素的质量粒径分布与PM1 0的分 布类似,在亚微米和超微米粒径范围内均有一个峰 值存在.亚微米颗粒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 或硫化物为其主要成分,而超微米颗粒中主要成分 为难熔性氧化物. ( 3)燃煤产生的PM1 0主要由球形颗粒组成, 同时也有少量不规则颗粒,通过形貌分析,认为亚 微米颗粒凝聚、聚结及矿物质熔融、破碎、聚结是 形成超微米颗粒的主要途径. 符 号 说 明 犆 犻 犼 犻元 素 在犼粒 径 飞 灰 颗 粒 中 的 质 量 分 数, μgg -1 犆犻1 3 犻元 素 在L P I第1 3级 颗 粒 中 的 质 量 分 数, μgg -1 犚 犻 犼 犻元素在犼粒径飞灰颗粒中的相对富集系数 犚 犲 犳 犲 狉 犲 狀 犮 犲 狊 [1] M i J i a n h u a( 米建华).A n a l y s i so nr e s o u r c eu s e i nt h e r m a l p o w e r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犆 犺 犻 狀 犪 犘 狅 狑 犲 狉 犈 狀 狋 犲 狉 狆 狉 犻 狊 犲 犕 犪 狀 犪 犵 犲 犿 犲 狀 狋(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 0 0 5(2) 3 2 3 4 [2] D a iH a i x i a( 戴海夏) ,S o n g W e i m i n( 宋伟民).H e a l t h y e f f e c to fPM2 . 5i na t m o s p h e r e .犉 狅 狉 犲 犻 犵 狀犕 犲 犱 犻 犮 犪 犾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 狊 犛 犲 犮 狋 犻 狅 狀犎 狔 犵 犻 犲 狀 犲(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 0 0 1,2 8(5) 2 9 9 3 0 3 [3] A r tF e r m e n d e z,J o s tOL W e n d t,K l a u sRG H e i n,W a n g S h e n g j u n,M a r kL W i t t e n. I n h a l a t i o nh e a l t he f f e c t so f f i n e p a r t i c l e s f r o mt h ec o c o m b u s t i o no fc o a la n dr e f u s ed e r i v e d f u e l .犆 犺 犲 犿 狅 狊 狆 犺 犲 狉 犲,2 0 0 3,5 11 1 2 9 1 1 3 7 [4] Y a nL,G u p t aR,W a l lT F.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o f p y r i t ea n dc a l c i t ed u r i n g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p r o c e s s i n ga n d m a t h e m a t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犈 狀 犲 狉 犵 狔&犉 狌 犲 犾 狊,2 0 0 1,1 5 3 8 9 3 9 4 [5] Q u a n n R J,N e v i l l e M,J a n g h o r b a n l M,M i m s C A, S a r o f i mF.M i n e r a lm a t t e r a n d t r a c e e l e m e n t v a p o r i z a t i o n i n al a b o r a t o r y p u l v e r i z e dc o a lc o m b u s t i o ns y s t e m. 9661 第7期 隋建才等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 犈 狀 狏 犻 狉 狅 狀 犿 犲 狀 狋 犪 犾 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犜 犲 犮 犺 狀 狅 犾 狅 犵 狔,1 9 8 2,1 67 7 6 7 8 1 [6] H e l b l eJJ . M e c h a n i s m s o fa s h p a r t i c l ef o r m a t i o n a n d g r o w t hd u r i n g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D]. C a m b r i d g e,MA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1 9 8 7 [7] Q iL i q i a n g( 齐 立 强 ) ,Y u a n Y o n g t a o( 原 永 涛 ) ,J i Y u a n x u n( 纪元勋).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o nt h ed i s t r b u t i o n l a wo fc h e m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i nd i f f e r e n ts i z ef l ya s h .犆 狅 犪 犾 犆 狅 狀 狏 犲 狉 狊 犻 狅 狀( 煤炭转化) ,2 0 0 3,2 6(2) 8 7 9 0 [8] W a n gQ u a n h a i( 王泉海) ,Q i uJ i a n r o n g( 邱建荣) ,L iF a n ( 李帆) ,L i uY i n g h u i( 刘迎辉) ,Z h e n gC h u g u a n g( 郑楚 光).C o n f o r m a t i o n c h a n c e a n d p h a s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m i n e r a l s d u r i n g c o a l b l e n d s c o m b u s t i o n .犑 狅 狌 狉 狀 犪 犾 狅 犳 犆 犺 犲 犿 犻 犮 犪 犾 犐 狀 犱 狌 狊 狋 狉 狔犪 狀 犱犈 狀 犵 犻 狀 犲 犲 狉 犻 狀 犵(犆 犺 犻 狀 犪) ( 化工学报) , 2 0 0 0,5 1(6) 8 4 0 8 4 3 [9] S u i J i a n c a i,X uM i n g h o u,Q i uJ i h u a,Y uQ i a o,Y uY u n, L i uX i a o w e i,G a oX i a n g p e n g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o fa s h v a p o r i z a t i o n d u r i n g 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 i n t h e l a b o r a t o r y s c a l es i n g l e b u r n e rf u r n a c e .犈 狀 犲 狉 犵 狔&犉 狌 犲 犾 狊, 2 0 0 5,1 91 5 3 6 1 5 4 1 [1 0] Z h a oC h e n g m e i( 赵承美) ,S u nJ u n m i n( 孙俊民) ,D e n g Y i n s h e n g( 邓 寅 生 ) ,L u J i n g ( 鲁 静 ).P h y s i o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f i n ep a r t i c l e(PM2 . 5)i nf l ya s hf r o mc o a l c o m b u s t i o n.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狅 犳犈 狀 狏 犻 狉 狅 狀 犿 犲 狀 狋 犪 犾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 狊( 环境科 学研究) ,2 0 0 4,1 7(2) 7 1 7 3 [1 1] L i uJ i a n z h o n g( 刘 建 忠) ,F a n H a i y a n( 范 海 燕) ,Z h o u J u n h u( 周俊虎) ,C a oX i n y u( 曹欣玉) ,C e nK e f a( 岑可 法).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i e so nt h ee m i s s i o no fPM1 0a n d PM2 . 5f r o mc o a l f i r e db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