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pdf
13 附件三附件三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修订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1 修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2 年 1 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 科学技术部联合颁布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 发(2002)26 号](以下简称技术政策) 。该技术政策是在全面总结 1972 年以来,我国开展煤烟型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从能源合理 利用、煤炭生产、加工和供应、煤炭燃烧、烟气脱硫、二次污染等 方面提出的防治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的技术要求。之后, 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 2005 年减 少 10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及相关部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该技术政策的 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008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28.5 亿吨标准煤,煤炭 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 68.7, 比 2005 年下降了 0.4 个百分点, 是近三年来的首次下降。 (2) “十一五”以来,全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 6006 万千 14 瓦,其中 2009 年关停小火电机组 2617 万千瓦,占 44。关停的小机 组如果全部由大容量机组等量电替换,可节约原煤 6900 万吨,相应 减排二氧化硫约 120 万吨。 (3) 2009 年全国 6000 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 340 克/千瓦时,比上一年降低 5 克/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760 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硫约 16 万吨。 (4) 2009 年全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 1.02 亿千瓦,截至 2009 年底,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 4.7 亿千瓦,装备脱硫设施的 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上年的 60,提高到 71。 (5)另据调查测算,截止 2008 年底,全国有各类承压燃煤工 业锅炉约 48 万多台,总容量约为 250 多万吨/时,其中蒸发量大于 等于 20 吨/时的,约占总容量的三分之一。这些锅炉已基本配置了 烟气脱硫设施,每年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200 万吨。 (6)据报道,2008 年全国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约 110 万吨,其中烧结二氧化硫排放量约 80 万吨。截止 2009 年 5 月底,我国已建烧结烟气脱硫装置 35 套,配用于 40 台烧结机,形 成脱硫能力 8.2 万吨。 (7)2009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2214.4 万吨,比上一年下 降 4.6,比 2005 年下降 13.14,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提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消减 10的指标要求。 综上所述, “十一五”期间我国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工作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技术政策层面来说,随着二氧化硫排放控 15 制日趋严格和防治技术的进步,需要对原技术政策进行完善和充实。 例如对火电行业推荐的脱硫技术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燃用 不同煤质的要求,近几年来出现的并被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烟气脱硫 技术,需要在本次修订中予以补充;对≥20t/h(14MW)及以上的燃 煤工业锅炉污染治理,采用的先除尘后脱硫工艺,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本扭转了原先采用的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难以达到稳定运行和不 能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的状况;对钢铁行业烧结机烟气中排 放的二氧化硫已列入重点治理污染源之一等,也需要在本次修订中予 以完善和充实。2011 年 3 月 16 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颁布,其中二氧化硫仍要作为总量控制的约束性指标, 到“十二五”末,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下降 8。由此可见,二氧 化硫的防治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为 此,环境保护部相关部门下达了对原技术政策进行修订的任务。 2 修订的目的 本技术政策的修订是为了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燃煤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的污染,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为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和规划以及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环境管 理与依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撑。 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使用燃煤设施的单位采 用先进实用的二氧化硫减排技术,引导环保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3 修订的原则 (1)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 验,充分发挥技术政策在制(修)订污染防治目标、规划、排放标 准以及环保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引领作用。 (2)体现技术政策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3)推进二氧化硫排放污染的全过程防治,促进技术进步和可 持续发展。 (4)倡导合理使用燃料与污染控制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因 煤制宜、因炉制宜的选择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并依据技术上成熟、 经济上合理及便于实施提出防治要求,以减少燃煤二氧化硫排放。 4 技术路线 本技术政策修订的技术路线,见图 1。 现场调研 国外资料的调研分析 国内资料的搜集分析 报批、发布 审议会审查,修改后形成报批稿 征求意见,修改后形成送审稿 修改并形成征求意见稿 专家论证、征求意见 编制技术政策讨论稿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及政策调研 工作计划和编制大纲 图 4-1 本技术政策的研究路线图 16 17 5 修订要点 (1)根据当前对技术政策编制的要求,在保留原技术政策框架 结构的情况下,增加了或者修订了以下主要内容 ①明确了二氧化硫防治工作所应遵循的技术路线,即推行节约 与合理使用燃料,提高煤炭质量,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以及二氧化 硫治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也就是说对二氧化硫的防治要 贯彻全过程防治的思路。 ②结合近几年来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充实了相 关内容。例如对城镇民用炊事炉、茶浴炉和产热量 6t/h(4.2MW) 及以下的采暖锅炉除限制燃用原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固硫型煤 外,增加了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和鼓励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建设区域煤 炭集中配送中心;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及周边地区,禁止新建 6t/h(4.2MW)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未配置脱硫设施的禁止直接燃用 含硫量超过 0.5%的煤炭;对燃煤发电锅炉除保留原技术政策中推荐 的湿式石灰石-石膏法和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外,并扩大了 其应用范围;根据燃煤发电锅炉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实际 情况,补充了氨-硫铵法烟气脱硫技术和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及其应用 范围;对烧结机及其它燃煤工业炉窑宜采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也提出了 相应要求;依据对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现状的调查,对 20t/h (14MW)及以上容量的燃煤工业锅炉应选择先除尘后脱硫以及燃用含 硫量小于 1的低硫煤,鼓励采用“以废治废”烟气脱硫技术等内容。 ③为了有利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增加了污染治理 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管理两个章节及相应条款;从运行操作人员 的管理、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作重点等方 面提出了建议。 ④为了更好的推动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防治科技进步,增加 了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一章,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二氧化硫污染治理 应重点发展的技术,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燃煤工业锅炉“以 废治废”及资源综合利用脱硫技术、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技术、 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等。 (2)长期以来,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008 年全国 煤炭消费量达到 27.4 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68.7。煤炭燃 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0042008 年我国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所占的比重维持在 68.069.5,如图 5 -1 所示;二氧化硫排放均超过 2300 万吨,如图 5-2 所示。2008 年燃煤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类测算结果见表 5-1。 68 69.1 69.4 69.5 68.7 65 66 67 68 69 70 20042005200620072008 年份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 (%) 图 5-1 近几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例 18 5000 55000 105000 155000 205000 255000 305000 20042005200620072008 年份 煤炭消耗量(万吨)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2700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煤炭消费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图 5-2 近几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与二氧化硫排放量 表 5-1 2008 年我国燃煤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类测算表 19 耗 煤 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项目 行业 亿吨 百分比() 万吨 百分比() 全 国 27.40 100 2202 100 火电行业 14.64 53.5 1050 47.7 工业系统 5.21 19.1 488 22.1 工业锅炉 6.39 23.3 519 23.6 其 中 民 用 1.13 4.1 145 6.6 注上表中各工业系统中≥6000 千瓦的发电机组或热电联产机组的耗煤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以 及6000 千瓦的热电联产机组的耗煤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包含在火电行业和燃煤工 业锅炉的耗煤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数值中。 从表 5-1 中可看出 1)2008 年全国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2202 万吨,占全国二氧 化硫排放量的 94.87。按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大小顺序排列为火电 行业、燃煤工业锅炉、工业系统的工艺用煤和民用生活用煤。 20 2)火电行业 2008 年年耗原煤 14.64 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1050 万吨,分别占全国原煤消费总量和燃煤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 的 53.5和 47.7,仍然是当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污染的主要来源。 3)燃煤工业锅炉作为一种能热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 的各个部门,据分析测算2008 年全国有各类燃煤工业锅炉(蒸汽 锅炉、热水采暖锅炉、导热油锅炉及5 ≤100 ≤30≤10≤5 ≤5 ≤50 ≤0.2 注1.最低检出限CODMn为 0.8mg/L、砷为 0.007mg/L,汞为 0.05μg/L、镉为 0.09μg/L、铜为 0.6μg/L; 2.表中引用的水质标准为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 3.表中反映的是脱硫海水进入大海与海域海水混合后,在混合边界的测量结果。 29 (1)从表 6-2 中可看出脱硫后的海水和循环冷却水混合,并 经海水恢复系统调整后,pH 值由 3.183.86 恢复到 6.947.13,符 合脱硫海水混合曝气后 pH≥6.8 入海的可研要求。 (2)从表 6-3 中可看出,脱硫后的入海海水与海水泵房海水 (天然海水)相比较,除 pH 值和水温外,SS、总铬、锌三项指标大 于本底值外,COD、砷、铜、铅、铬、汞等指标几无变化。 (3)从表 6-4 中可看出,脱硫后的海水排放海域混合区边界 及相邻养殖区的 12 项水质指标全部符合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二类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并考虑到我国内海(如渤海等)污染已较为严重, 并不利于海水自行扩散,因此,在本技术政策第 5.3.4 条规定海 水烟气脱硫技术适宜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及脱硫后海水排放海 域扩散条件良好,燃用含硫量小于 1的煤种及 200MW 及以上新建燃 煤发电锅炉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选用,并要求进入脱硫塔前,烟气 中的含尘浓度小于 30mg/m 3(标态,干烟气) 。 6.2 氨-硫铵法烟气脱硫技术 6.2 氨-硫铵法烟气脱硫技术 氨-硫铵法脱硫技术是用氨作为吸收剂,在脱除燃煤烟气中二 氧化硫后,可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硫铵,是一种将二氧化 硫资源化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脱硫技术,尤其适用于在燃用中高 硫煤和有稳定氨源地区的燃煤发电锅炉上应用。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加拿 大等国先后开始研发和应用氨法脱硫技术,日本钢管公司(NKK)在 30 70年代中期已建成配用于200MW和300MW机组的两套氨法脱硫装置, 美国通用环境公司(GE)于 1990 年开始建成了多个氨法烟气脱硫装 置,其中威斯康辛州的 Kenosha 电厂的规模为 500MW,加拿大辛德鲁 克电厂于 2006 年在燃用 4含硫量石油焦机组也采用了该项技术。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燃煤发电锅炉大多采用的是石灰石-石 膏法烟气脱硫技术,其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氨 -硫铵法烟气脱硫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受到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专 业人士的关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 2005 年组织赴美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 考察,考察报告客观的评价了氨法烟气脱硫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了 此技术在我国应用的可能性及必要性。鉴于该技术以氨作为吸收剂, 其副产品为硫酸铵肥料,在工艺过程中不产生废水,烟气中的残留 氨和铵盐类气溶胶(烟雾)能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费用可低于 传统的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并随着我国对复合肥料需求 的增加,也为硫酸铵化肥提供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氨-硫铵法烟气 脱硫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我国的氨法烟气脱硫技术首先应用于硫酸 行业,在燃煤发电锅炉上的应用和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合成氨工艺 的日益发展以及进入 21 世纪后环保企业对氨法脱硫工艺的不断改进 和完善,形成多种氨法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 (1) 源于 TS/PS 法的改进型简易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所谓 TS/PS 技术是将一定浓度的氨进入反应器后与高温烟气充分混合后发生化 学反应脱除二氧化硫,但不回收硫铵。 (2)引进的氨法烟气脱硫技术。随着近几年来国内环保企业对 氨法脱硫技术的重视,有的企业引进了玛苏莱公司的技术,并已有 工程应用实例。 (3)氨-硫铵法烟气脱硫技术。其主要特征是塔内设置了不同 功能的分段吸收层,解决了脱硫副产物的氧化回收和氨的逃逸问题, 并产生的硫铵可作为农用肥料。 氨-硫铵法烟气脱硫技术已在天津碱厂、云南解化集团热电厂、 重庆中梁山煤电集团发电厂、中石化扬子石化有限公司电厂、山东众 泰电力有限公司和广西田东电厂等 18 个热电联产和燃煤发电锅炉上 得到应用,已建脱硫装置的处理烟气量近 850 万 Nm 3/h,年产硫铵超 过 30 万吨。在建装置的处理烟气量也超过 700 万 Nm 3/h。其中广西水 电集团田东电厂 2135MW 燃煤发电机组氨-硫铵法烟气脱硫工程, 采用两炉一塔设计,处理烟气达 110 万 Nm 3/h,其工艺流程见图 6-2。 图 6-2 氨-硫铵法脱硫工艺流程图 31 32 该厂脱硫装置于 2009 年 8 月 7 日-8 月 14 日由西安热工研究院 开展了 168 性能验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见表 6-5,硫铵质量见表 6-6。 表 6-5 田东电厂脱硫装置试运行考核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 目 单 位 平均值 设计值 1 脱硫效率 96.2 95 2 脱氮效率 30 3 脱硫岛压力降 kPa 0.77 ≤1.0 4 塔出口 NH3含量 mg/ Nm 3 0.07 ≤10 5 氨利用率 98 97 6 NH3/S 2.04 ≤2.08 7 耗电量 kWh 1548.2 ≤1682 表 6-6 田东电厂脱硫装置试运行考核副产硫酸铵质量 实 测 值 序号 分析项目 指 标 最高值 最低值 平均值 1 N, ≥20.5 21.18 20.93 21.0 2 H2O, ≤1.0 0.24 0.08 0.19 3 游离酸, ≤0.2 0.17 0.08 0.13 该脱硫技术采用的脱硫剂主要有液氨、氨水、碳铵和尿素, 其中液氨按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和危险化学物品名录 (GB12268) 规定属危险化学品。 当用液氨作脱硫剂时, 其存储量 100 33 吨则属于重大危险源,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的规 定,液氨储罐与周围的道路、厂房、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少于 15 米; 与液氨相比,氨水在储存时的危险性略低,但其运输过程中的危险 性远大于液氨,其外购氨水仅 25的浓度,运输成本较高,而碳铵和 尿素是农业肥料,无危险性。 综上所述,并考虑到该技术应用于燃用中高硫煤时,更能发挥 其性能优势。因此,在本技术政策第 5.3.3 条规定氨-硫铵法烟 气脱硫技术适宜于燃用含硫量大于 1.5及 300MW 及以下燃煤发电锅 炉,且有稳定氨资源地区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选用。对于人口稠密 区的烟气脱硫设施,宜选用碳铵和尿素作为脱硫剂。 6.3 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6.3 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鲁奇公司为了解决石灰石-石 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存在的投资大、耗水、耗能、维护费用高等问 题,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将循环流化床技术 应用于烟气脱硫。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有的环保工程公司通过技术 引进和消化吸收,有的采取工程合作或自行研发方式先后开发出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截止到 2009 年底 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 10 余家环保工程公司承接过燃煤发电锅炉 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设施的工程建设, 其应用规模已超过 2000 万千瓦。 单台机组容量也突破原技术政策中规定小于 200MW 的要求。 详见表 6 -7。 34 表 6-7 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应用现状 序号 脱硫公司 技 术 来 源 装机总容量 MW 单台最大 装机容量 MW 备 注 1 龙净环保 引进德国鲁奇 CFB技术,再创新开发 LJD大型电厂干法技术 11946 660 未包括电力行业以外 的业绩 2 凯迪电力 德国 WULFF公司RCFB技术3552 300 3 山大能源 自主开发 CFB 技术 3000 300 4 山东三融 德国鲁奇 CFB 1530 300 5 浙江蓝天 自主研发 1700 200 8 中电投远达 奥地利AEE公司 湍流吸收技术 1000 200 9 甘肃龙源 自主开发 CFB 技术 800 200 8 浙江菲达 自主开发 NID 技术 4040 220 未包括垃圾焚烧炉 其中,山西华能榆社电厂 2300MW 机组的脱硫设施与 2004 年 投运后系统运行正常,在吸收塔压降约 1.6KPa,喷水后出口烟温在 70℃~75℃的情况下,钙硫比为 1.3~1.43,当入口二氧化硫浓度为 4012~5443mg/m 3 时,排放二氧化硫浓度为 329~453mg/m 3,脱硫效率 大于 91%。与湿法脱硫相比,按年运行时间 6000~6500 小时核算, 每年可节约用水 116 万吨,增加厂用电率 0.6%,仅为湿法脱硫的 30%左右。 华能邯峰电厂 2660MW 机组的脱硫项目是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 35 限公司承担的“十一五”的 863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0MW 机组干法 脱硫除尘一体化工艺及装置研制的依托工程,已于 2008 年 12 月 通过 168 小时的连续运行考核,采用就近采购的石灰作为吸收剂, 脱硫后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 165~196mg/m 3, 脱硫效率为 90.1%~ 91.4%,烟尘排放浓度为 27~49 mg/m 3。2009 年 11 月,由西安热工 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脱硫装置进行了性能验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当处理烟气量在 224-23010 4m3/h,原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在 2434-2741mg/m 3,钙硫比为 1.21-1.22 时,净烟气二氧化硫浓度为 133.5-190.7 mg/m 3,脱硫效率为 93.04%-94.52,烟尘排放浓度小 于 10 mg/m 3,目前该脱硫工程已移交生产运行。 综上所述,在修订后的技术政策的 5.3.2 条规定循环流化床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适宜于燃用含硫量小于 2的煤种及 600MW 及以下 燃煤发电锅炉建设烟气脱硫设施时选用。 7 燃煤工业锅炉和民用生活炉具修改条文的说明 (1)中国是当今世界燃煤工业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到 2008 年底的统计分析,在用承压工业锅炉 56.9 万台,其中蒸汽锅 炉 35 万台, 占 61.5; 热水锅炉 (含导热油锅炉) 21.9 万台, 占 38.5; 在用承压工业锅炉总产热量为 294.5 万吨/时, 其中 蒸汽锅炉 195.6 万吨/时;热水锅炉(含导热油锅炉)98.9 万吨/时。 历年来承压工业锅炉的变化情况见图 7-1 和图 7-2。 2.28 2.4 2.49 3.45 5.17 0 1 2 3 4 5 6 19911995199620032008 年份 单台产热量(t/h) 图 7-1 典型年份工业锅炉单台平均产热量 432101 499202 510632 556500 568800 983085 1198094 1273069 1919858 2945301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19911995199620032008 年份 总台数(台)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3500000 总产热量(t/h) 总台数总产热量 图 7-2 典型年份工业锅炉保有量与产热量 (2)我国工业锅炉的燃料结构以燃煤为主,基本上是燃用未经 洗选加工的原煤。据测算,在这些承压锅炉中,85是燃用煤炭,约 为 48.3 万台,总产热量为 250.35 万吨/时,年耗原煤量约为 63897 36 37 万吨,占 2008 年全国煤炭消费量的 23.5,年排放二氧化硫 519.1 万吨,占全国 2008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 22.2。按其产热量分类的 耗煤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见表 7-1。 表 7-1 按锅炉容量分的耗煤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表 10(7MW) ≥10(7MW) 容量(蒸吨/时) 蒸汽锅炉 热水锅炉 蒸汽锅炉 热水锅炉 27985 8429 18545 8937 36414 27482 耗煤量 (万吨/年) 63896 431.2 87.9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年) 519.1 (3)据报道和测算,2008 年全国民用生活炉具用煤为 1.13 亿 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 4.1。年排放 SO2 145 万吨,占全国燃 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的 6.6。由于这类燃煤设备数量巨大,又无污染 治理设施,是造成城镇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4)对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和民用生活炉具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 防治,在大中城市和部分乡镇大多采用以燃气、燃油、电以及燃用 含硫量较低的燃煤或固硫型煤来替代含硫量较高、二氧化硫污染严 重的原煤。以北京市为例,据 2006 年的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承压锅 炉 18957 台, 总产热量为 90768 吨/时, 和成千上万台民用生活炉具。 在推广燃用含硫量小于 0.5原煤的同时,对城区的民用炊事灶、公 福灶、茶浴炉等基本上采用燃气、电或燃油替代燃煤。对城区内小 于 10 吨/时燃煤工业锅炉,采用燃气燃油替代。其中改用燃气的有 38 7853 台,总产热量为 42550 吨/时,分别占全市工业锅炉总台数和总 容量的 41.4和 46.9。改用燃油的有 1611 台,产热量为 8267 吨/ 时,分别占全市工业锅炉总台数和总产热量的 8.5和 9.1。另外, 对郊区(县)的常压热水采暖锅炉推行生物质成型燃料或生物质型 煤也取得一定成效。据调查,北京市已建成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厂 19 个,总产量超过 6 万吨。北京盛昌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 质成型燃料生产线及配套的专用炊事炉具和锅炉已经在北京、河北、 湖北、宁夏、黑龙江、西藏等地推广使用,经有关部门测定,二氧 化硫排放浓度可小于 10mg/Nm 3。广西省环保局和广东省有关部门于 2009 年也已分别批准建设年产 10 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加工厂。 (5)生物质成型燃料是指利用秸秆、锯末、稻壳等农村废弃物 作为原材料,通过专用设备经粉碎、烘干、混合、挤压等工序制成 颗粒状的一种低污染燃料,有关研究表明生物质燃料和化石燃料 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见表 7-2。 表 7-2 典型生物质燃料和化石燃料的组分分析 工业成分分析 元素成分分析 燃料种类 W f A f V f Cgd f H f C f S f N f K2O f/O 2 低位热值 Q y dw (KJ/Kg) 豆 秸 5.10 3.13 74.65 17.125.8144.750.110.8516.33 16160 稻 草 4.97 13.8665.11 16.065.0638.320.110.6311.28 13980 玉米秸 4.87 5.93 71.45 17.755.4542.170.120.7413.80 15550 麦 秸 4.39 8.90 67.36 19.355.3141.280.180.6520.40 15370 烟 煤 8.30 20.6421.05 50.013.2061.330.490.85(5.19) 23375 无烟煤 6.00 16.808.00 67.2 3.1067.700.701.00(4.70) 20970 39 从表 7-2 可以看出生物质燃料的挥发物含量高于原煤、挥发 物着火温度低、一般在 250-350℃温度时,挥发物就会大量析出并开 始剧烈燃烧,若此时空气量供应不足,将会增大化学不完全热损失; 生物质燃料的含硫量明显低于煤炭的含硫量,燃烧后其排放的二氧 化硫浓度很低,可不再配置二氧化硫治理装置;另据调查,生物质 燃料挥发物析出燃烬后,受到灰烬包裹,固定碳燃烧速度缓慢,为 了使其燃尽,采用往复炉排燃烧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并由于生 物质燃料燃烧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体相当于其生长时所吸收的 二氧化碳量,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而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广泛 重视。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曾以环办函[2009]797 号文关于生物质成 型燃料有关问题的复函中认为采用农林废弃物(秸秆、稻壳、 木屑、树枝等)为原料通过专门设备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加工制成的 棒状、块状或颗粒物等生物质成型燃料,可有效改善农林废弃物的 燃烧性能,其硫、氮和灰分含量较低,在配套的专用燃烧设备上应 用,可实现清洁、高效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较 少,不属于高污染燃料。在城市的燃气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生物 质成型燃料可作为一种替代燃料。广州迪森新能源集团开发的燃用 生物质成型燃料的 6t/h 蒸汽锅炉, 锅炉尾部配用布袋除尘, 无脱硫、 脱硝设施。经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测定,烟尘排放浓度小于 20mg/Nm 3,并对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BMF)与燃用其它燃料的成本费 用进行了比较,见表 7-3。 40 表 7-3 BMF 与其它燃料的成本比较 项 目 BMF 重油 天然气 柴油 热值(kcal/kg,kcal/m 3) 4100 9600 8500 10200 含硫量(%) 0.03~0.061~3 0.01~0.02 0.06~0.08 单价(元/kg,元/m 3) 1.15 4 4.25 6 锅炉热效率(%) 86 90 90 90 吨蒸汽燃料耗量(kg, m 3) 172 69 78 65 吨蒸汽燃料费用(元) 198 276 331 390 BMF 与其它燃料成本对比(%) - 28 40 49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地区盛产粮食作物,秸秆的年产量达 到 6 亿多吨,主要品种及数量见表 7-4 所示,我国不同地区秸秆年 产量和可利用量见表 7-5。 表 7-4 我国不同农作物及秸秆的产量 农作物名称 谷物年产量/亿吨 秸秆年产量/亿吨 折标煤量/亿吨 稻 谷 1.8523 1.1540 0.4951 小 麦 1.0221 1.3962 0.6981 玉 米 1.3961 2.2398 1.1849 其他杂粮 0.1669 0.1669 0.0835 豆 类 0.1788 0.2681 0.1456 薯 类 0.3262 0.1631 0.0793 油料作物 0.2250 0.4501 0.2381 棉 花 0.0477 0.1430 0.0777 甘 蔗 0.6542 0.0654 0.0288 合 计 6.46 3.03 41 表 7-5 我国不同地区秸秆年产量和可利用量分布 地 区 秸秆年产量/ 秸秆年剩余量 地 区 秸秆年产量/ 秸秆年剩余量 地 区 秸秆年产量/ 秸秆年剩余量 北 京* 429/251.8 上 海* 179/105.1 天 津* 302/177.3 广 东* 1405/824.7 山 东 7191/1510 福 建 6643/1395 河 南 5650/1186.5 吉 林 3371/707.9 黑龙江 3824/803 四 川 4464/937.4 河 北 4413/926.7 江 苏 3549/745.3 湖 北 3202/672.4 安 徽 2924/614 湖 南 2074/435.5 内蒙古 1698/356.6 广 西 1525/320.3 云 南 1486/312.1 新 疆 1463/307.2 山 西 1338/281 陕 西 1334/280.1 江 西 1304/273.8 浙 江 1134/238.1 贵 州 1123/235.8 甘 肃 754/158.3 辽 宁 550/115.5 海 南 176/37 宁 夏 268/0 青 海 205/0 西 藏 50/0 *以 58.7来计算秸秆的剩余量,其余地区按 21计算秸秆的剩余量。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秸秆产量巨大,折算成标煤约为 3 亿吨,除部分已用作畜牧饲料、还田肥料、工业原料和传统的生物 燃料外,剩余量还达到 1.16 亿吨,折算成标煤 1.09 亿吨,尚未被 利用,尤其在收获季节大量秸秆露天焚烧、不但污染环境又浪费能 源。究其原因,除宣传力度不够,秸秆收集渠道不畅外,缺少政策 引导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7)据调查,20t/h(14MW)及以上燃煤工业锅炉普遍采用了 除尘器串联烟气脱硫装置的工艺,其采用的脱硫工艺有钙法、镁法 脱等。例如,北京大龙供热中心近三年新建了 15 台 45.5MW 的燃煤 热水采暖锅炉已全部配用袋式除尘器后串联镁法脱硫装置。脱硫除 尘系统自投运运行稳定,除尘效率在 99.5%以上,烟尘浓度可控制 42 在 10mg/Nm 3 以内;脱硫效率在 95%以上,二氧化硫浓度可控制在 20mg/Nm 3 以内;氮氧化物浓度可控制在 300mg/Nm 3,达到了北京市工 业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又例如,常州广达热电有限公司有 3 台 75 蒸吨/小时燃煤流化床锅炉,其采用的工艺为静电除尘串联亚 硫酸镁清液脱硫技术。亚硫酸镁清液法烟气脱硫工艺根据氧化镁再 生反应的特性,通过外部再生诱导结晶工艺,生成了高 pH、高吸收 剂含量的亚硫酸镁吸收清液,并采用与循环吸收清液特性相适应的 低液气比的高效雾化喷淋吸收技术来进行脱硫吸收,从而达到高吸 收效率、低投资、低运行成本的目的。目前工程已经稳定运行两年, 在液气比 1.2 时,脱硫效率可稳定的 90%以上。 除了传统的除尘串联钙法、镁法脱硫工艺外,一些地区的燃煤 工业锅炉因地制宜的采用除尘串联碱性废物的“以废治废”脱硫工 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利用锅炉自身排放的碱性物质、化工厂 排放的废电石渣、印染厂排放的印染废水在部分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如浙江航民集团公司是印染行业的大型企业,每天排放的印染废水 达 68 万吨,其中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钠。该集团下属的热电厂共 有 7 台 75 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和 7 台 35 吨/时链条炉排锅炉,采 用前级三电场电除尘器除尘后,烟气进入脱硫装置,在液气比小于 1 时,二氧化硫去除率稳定在 90以上,排放浓度小于 100mg/m 3,烟尘 浓度小于 50mg/m 3。浙江嘉兴热电厂 35 吨/时锅炉利用废电石渣、北 京市科丰供热厂 35 吨/时锅炉利用锅炉排污水和灰渣中淬出碱性金 属氧化物,并添加部分钙基脱硫剂后,也取得较好地脱硫效果。 43 综上所述,在本次修订的第 4.1 条及其它相应条款对小型燃煤 设施限制燃用原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同时,增加了生物质成型 燃料的内容;在第 5.3.5 条中提出,对新建或已建且投运时不足 10 年的 20t/h(14MW)及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应采用先除尘后脱硫工艺。 8 燃煤工业炉窑修改条文的说明 (1)燃煤工业炉窑数量大、品种多、燃煤工艺有所不同,据到 2008 年煤炭消费的测算,燃煤工业炉窑生产工艺中全年的煤耗量约 为 5.2 亿吨,排放二氧化硫 488 万吨,分别占全国燃煤消耗量和燃 煤二氧化硫排放量的 19.1和 22.1。 (2)对燃煤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硫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实施 难度大。 在 1996 年颁布的 工业炉窑和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中,虽然对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烧结冶炼和其他燃煤炉窑以及炼焦 炉提出了相应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但总体上看标准限值是比较宽 松的。2004 年颁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水泥炉 窑及窑磨一体机提出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为 400mg/Nm 3。近期在修订 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对新建和现有的炼铁热风炉的二氧化 硫排放限值分别为 150 mg/Nm 3 和 250 mg/Nm 3;对新建和现有烧结机 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分别为 100 mg/Nm 3 和 600 mg/Nm 3;对新建和现 有轧钢加钢加热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分别为 150 mg/Nm 3 和 250 mg/Nm 3。总的来说,对燃煤工业炉窑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的控制,由 于种种原因贯彻实施并不理想。 (3)钢铁行业是控制燃煤工业炉窑二氧化硫污染的先行者。钢 44 铁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烧结机,其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占 钢铁企业排放总量的 70以上(不含燃煤自备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硫 量) 。据报导,2008 年全国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 110 万吨,其中烧结二氧化硫排放量约 80 万吨。 由于烧结排放的烟气量、二氧化硫浓度、含水份大、波动也大, 成份复杂,增加了二氧化硫的治理难度,且对烧结烟气二氧化硫的 控制,主要是通过安装脱硫设施来完成。截止到 2009 年 5 月底,我 国已在 40 台烧结机上建成烧结烟气脱硫装置 35 套,配用烧结机面 积 6312m 2,占我国烧结机总面积的 11.7。采用的脱硫技术主要有烟 气循环流化床法、氨-硫铵法、密相干塔法、石灰石-石膏法等, 部分已投运的脱硫项目,见表 8-1。 表 8-1 国内现有钢铁企业烧结烟气脱硫项目 钢铁企业 烧结机 规模 技术类型 脱硫效率 () 投运时间 宝钢 (梅山钢厂) 180m 2 石灰石石膏法 ≥90 2008 年 3 月 柳 钢 283m 2 氨法(湿法) 90~95 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