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实践分析.pdf
科学管理 330 2020年第5期 1 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的制约因素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矿山地质储量动态 监管实际工作当中,都会受到监管制度、思想认知、 人员力量以及技术规范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矿山地 质储量动态监管的工作开展受限,进而也影响到后续 工作的开展。下面针对制约因素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 分析。 1.1 监管制度不健全 在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实践工作当中,监管制 度不健全主要是指我国目前的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 工作只是依靠仅有的规范性文件来开展,缺少法律的 直接规定,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配合程度,导致开 展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十分不便。而且,在矿 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实践工作当中,对于资料补充、 年报报送、文件执行等管理流程的开展也存在重要问 题,从而使得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系统的信息统一 频频受阻,进而造成了后续审查以及统一规划的落 后,影响到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目标的落实。 1.2 思想认知存在缺陷 调查显示,在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开展过 程中,思想认知存在缺陷集中在对矿山地质储量测量 工作的重视程度有限等角度。由于矿山地质储量动态 监管体系的建立需要以矿山地质储量结果为依据,并 需要根据实际的地质勘探报告、储量报告等研究矿山 资源的具体含量以及储量变化。但现实情况却是部 分矿山企业谎报地质勘探的数据或者储量数据等,借 助矿山地质储量测量工作来规避自身的损失。这种情 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矿山地质储量测量工作的进展, 从而也就造成了动态监管系统的建立受到阻碍。 1.3 专业人员力量缺乏 在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实际工作当中,专业人 员力量缺乏指的是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 较少,无法全面的参与到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 中来,使得这种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的动态管理 工作明显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影响到工作的进度。 这种专业人员力量的缺乏,在改变时需要从引进人才 出发,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而避免由于过于 集中或者工作量过大而导致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 作出现问题。 1.4 技术规范缺乏统一 技术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是目前我国开展矿山地 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的现实情况。由于各地对于矿山 地质储量的核查检测方法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省份也 要求了不同的矿山储量测定方法,就导致在制定相关 的测量报告、开展采样测试以及编制矿山资源目录的 过程中,对于矿山储量的实际报告结果存在差异,影 响了年度结算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在此后的资 源审查当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查标准,就导致了对 于矿山地质储量的质量标准结果不统一,甚至影响到 审查工作的开展。 2 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的实践措施 结合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开展的制约因 素,分析其实践措施,主要是从工作实际情况的确 定、制度管理的推行、管理观念的更新以及人才培训 等方面展开,推进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水平的不断 提升,从而推动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系统的完善。 主要的实践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确定工作状态 确定工作状态指的是在开展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 管工作当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矿山情况而具体分析不 同的测量要求,从而达到全面测量矿山储量数据、提 高测量准确性和全面性的目的。常见的在矿山地质储 量测量当中,有色金属矿、贵金属矿以及其他矿山种 类等存在不同的测算间距问题,在实际测量当中,就 可以根据测量要求的不同而有弹性的选择测量采样间 距,确保采样结果的合理性。而针对矿山不同地质环 境的采样工作,则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矿山资源种类 来确定合理的采样位置,从而提高采样的代表性。比 如,萤石矿的存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中顶底板的稳定 形较差,在这部分进行取样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和不确 定性。此时就可以通过整个矿山资源的年度基础消耗 估算来代替具体的取样测量,合理应用开采块段法完 成测量工作。 2.2 推行新型管理制度 推进新型管理制度的确立,不仅包括对于具体法 律法规等规范对于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的指 引,而且还包括了具体的管理制度来推进矿山地质储 量检测工作的进展。推进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报告 的责任制度应用,可以实现对于相关责任人员的实际 审查,由此对于提高矿山地质储量测量年度报告的准 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进矿山地质勘探工作的 开展以及储量报告核算问责的落实等,可以建立更高 水平的勘查报告,为调整矿山地质开采计划提供有力 数据支撑。此外,管理制度的确立还包括了对统一的 审查规范和技术标准的确定,提供固定或者标准化的 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实践分析 王晓燕 大同市姜家湾煤矿 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主要分析了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的实际应用,重点结合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提升矿山地质储量动态 监管质量的方法。其可以有效提升矿山资源的规划,并提高资源利用管理水平。通过分析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的实践内 容,不断推进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系统的建立,提高储量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矿山资源 地质储量 动态监管 实践分析 (下转第332页) 科学管理 332 2020年第5期 4 加油站的油气回收与安全环保的措施方法探究 基于上文讨论的油气蒸发的不良后果与现阶段我 国的油气回收现状,通过加油站实现油气回收工作对 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 在加油站与油气回收合理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借助现 代化的技术与装置,建立相关的标准体系,才能真正 实现对油气的高效回收。 4.1 制定明确的油气回收系统与排放标准 油气回收系统与排放标准是加油站开展油气回收 供中国的保障,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并不完善,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加油站的油气回收工作,国家应当针 对性的设置油气回收系统的排放标准,从制度体系中 为油气回收工作奠定基础。 4.2 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对油气的回收利用 冷凝法与压缩法是油气回收的一种主要方法,通 过冷凝可以实现对油气的液体化,液体化后通过压缩 法实现对油气的回收与重新利用;还有一种方法是活 性炭吸附法与贫油法,就是借助高沸点的燃油进行蒸 发吸附油气,然后吸附后的进行汽油与燃油的分离。 4.3 采用膜分离油气回收装置 油气装置的选用中,膜分离油气回收装置效果最 好,该装置主要基于膜分离油气回收技术与相关组件 构成,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中进行油气回收工作,可 以很好的借助膜分离技术实现对油气的回收,同时可 以形成油气净化的效果。 4.4 借助HAN阻隔防爆技术降低油品的损耗情 况 最后,借助HAN隔阻防爆技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降低油品损耗情况,该技术是起到对油品的防爆效 果,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降低油气的排放,减少呼 吸带来的损耗,避免污染与爆炸等危险情况的出现。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油气的挥发情况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 响与安全危害,同时对于加油站以及国家资源事业的 发展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实现对加油站油气的有 效回收,就应当明确尤其回收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到 加油站与油气回收之间的而关系特点,借助高科技技 术与装置实现对油气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回收效果, 在保证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实现更高效的利用油气,这 不仅对于加油站来说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同时对 于我国的国家资源发展与社会进步都是一件有着现实 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德阳 .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 对策 [J].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9, 28(05) 20-234. [2] 苏倩, 戴仁川, 王纲, 等 . 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工艺 设计技术要点分析 [J]. 石油工程建设, 2019, 45(04) 70-75. 行业审查规范,这也是统一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 作形式和要求的重要实践。 2.3 更新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的更新主要是分为四个层面重视程 度、监管目标、工作方法以及发展实践等。首先,提 升重视程度指通过不断提升开展矿山地质储量测量工 作的重要性认知,明确对于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的 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为了管理而进行监管的思想观 念,向有计划的资源应用、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转变。其次,在监管目标上,不再局限于矿山地质储 量的测量工作,而是通过测量数据的对比和动态变化 对比,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分析数据变化的意 义,实现市场化的矿山资源规划研究。然后,在工作 方法上的更新,则是在全面审查管理、依法监管核算 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对于矿山地质储量测量数值 变化的分析和管理,实现动态化监管。最后,管理观 念的发展导向,则是加强对于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 的统一化、整体化以及统筹化管理体系推进,树立矿 山地质储量管理与矿山开采管理一体化的认知态度, 做到动态监管效果与矿山开采计划的彼此引导和统筹 考虑,最终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展开人才培训 在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工作当中,展开人才培 训可以分为两方面首先,通过一些专业的能力提升 讲座来实现对于相关矿山储量测量工作科室工作人员 的能力培训,从而提升其专业能力。其次,通过确立 人才考核机制来促使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完善人才考核机制也意味着形成 一种竞争的氛围,从而提高整个矿山地质储量检测工 作队伍的水准。最后,针对矿山地质储量测量工作当 中,人员短缺、工作量集中的情况,则是通过错开集 中核算期间以及引进或选拔专业人才的方式,改变这 一现状。 3 结束语 综上诉述,分析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的实践, 是基于管理制度、专业力量、思想观念以及技术规范 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展开。通过完善对于矿山地质储 量动态监管的系统研究,可以做到分级、分类管理, 以变化反应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对各种矿山资源的监 管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国庆 . 矿山地质储量动态监管实践与探讨 [J]. 江 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9(5) 15-17. [2] 潘尔仁 . 矿山储量动态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J]. 建 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22) 253. [3] 王素萍 . 我国矿山储量动态管理实践与建议 [J]. 矿 产保护与利用, 2017(3) 8-12. 作者简介 王晓燕, 女, 山西右玉, 1976.06, 2016 年毕业于太原理工 大学釆矿工程专业, 本科, 助理工程师, 现从事煤矿地质专业。 (上接第3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