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方式的应用研究.pdf
203 科学管理 2020年第5期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 加,这就对我国煤矿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并促进了煤矿开采的安全与效率。在实际进行开采过 程中,巷道支护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也是施工的 重要环节,并确保整个行业的安全。对于不同地质的 不同支护方法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煤矿掘进的安 全性。 1 掘进巷道锚杆支护的应用方式 1.1 悬臂支护方式 当前,随着煤矿行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开采技 术与设备的发展,在整个开采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支 护方式对其进行保障。一般来说,锚杆支护技术的应 用,能够有效提升巷道安全,而悬臂式技术应用较 多,常应用于一些大型煤矿的开采。锚杆支护与传统 支付相比,通过悬臂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煤矿的 稳定性与开采效率。在开采过程中,使用较多的机械 设备,包括能够伸缩的输送机、悬臂掘进机等,通过 此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开采效率。随着开采技术 的发展,当前,我国引入新的掘进设备,不仅提升了 开采效率,还有效提升了掘进的安全性。 1.2 采掘一体方式 煤矿掘进工作开展过程中,把开采与掘进融为一 体的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并提升了开采质量与效率, 同时,也有效确保了开采安全性,促进我国煤矿企业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的提升。通过此技术的应用,实 现双向掘进与开采,并通过采取间歇性与连续性的方 式,提升了开采效率。间歇性重点是近段式与连续性 两种运输方式,结合铲车等设备进行操作,而连续性 操作则采取的是连续性运输系统。 1.3 锚杆支护方式 煤矿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怎样提升锚杆支护与掘 进技术之间的配合,是相关单位需重视的关键。目 前,在应用锚杆支护技术方式下,通过两种方式的结 合,有效提升了煤矿的开采率。另外,通过将杠杆转 车以及传统采煤机的衔接,有效发挥出其效能,把钢 结构进行固定,提升了巷道的自固性。此方式的应 用,其应用流程简便,消耗能源小,通过有效应用各 类设备与方式,为煤矿掘进巷道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护 环境。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备机械化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在煤矿掘进工作中,支护方式仍存在着一 定的问题,相关单位在开展工作前,虽已提升了机械 化应用水平,但整体程度仍不高,在连续性掘进时, 连续性掘进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导致整体效率较低, 使得开采效率与质量得不到保证,阻碍了煤矿开采工 作的顺利发展。 2.2 一体化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煤矿掘进与锚杆支护的融合,其应用 程度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着一定差距,虽然部分单 位悬臂式技术已接近领先水平,但仍无法实现全覆 盖,不能实现每一个开采中的应用。所以,整体应用 效果不明显,为了有效促进煤矿开采的长远发展,就 要应用一体化技术,以解决发展过程中一体化水平较 低的现象。 2.3 开采设备与技术水平有限 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应用的机械设备质量对开采 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相同工作环境下,先进设备的使 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开采工作存在的问题,有效提 升了开采效率,并保障了开采安全性。当前,由于开 采设备与技术受限,导致开采效率得不到提升,且在 一些先进设备与技术应用上,仍存在着一定的落后 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煤矿行业的开采工作。 3 提高巷道锚杆支护质量的措施 3.1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想要有效提升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就要深入分 析各类影响因素,还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其影响 因素进行探究,以提升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想要引 进大批技术较高的人才,就要与各大高校联合,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使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出自身 价值,此外,还要已进入到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技术 培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提升个人素 养,促进巷道支护技术的应用,在煤矿掘进工作中发 挥出更好的效果。 3.2 强化施工管理 煤矿资源开发过程中,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有 效提升了煤矿开采效率,相关单位也要引起足够重 视,提升煤矿安全,对煤矿开采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要对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制定切实可 行的管理方步地,并制定风险预案,确保煤矿开采工 作的有序开展。在开采过程中,树立安全第一原则, 对开采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以更好的做好锚杆支护工 作,提升煤矿资源开采的效率与质量。 3.3 提升配套技术水平 第一,在煤矿掘进工作开展过程中,自动化控制 分析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方式的应用研究 张靖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当前,随着煤矿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开采过程中,人们对安全提出越来越高要求。在实际开采时,煤矿掘进巷 道支护方式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开采的稳定性,促进了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文章结合实践,先对锚杆支护的应用 进行阐述,然后针对存在问题,对提升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质量进行研究,以供同行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煤矿 掘进巷道 锚杆支护 (下转第93页) 93 勘探开发 2020年第5期 时反射特征(频率、相位、振幅)、速度等参数,确 定不同沉积时期内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3]。 通过利用沉积学标志、测井相和地震相标志等手 段识别出南马庄油田西6断块沙一上段地层是典型的曲 流河沉积。根据前人重矿物组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物源 方向主要是北东向。 3.2 沉积微相标志 曲流河沉积微相包括河道微相、点沙坝微相、天 然堤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 3.2.1 河道沉积 河道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发育灰色、浅灰色、灰 白色、灰绿色、红棕色的中砂岩和细砂岩及少量粉砂 岩,泥岩颜色常见紫红色、灰绿色、浅灰色及灰色, 垂向上一正韵律为主,砂体厚度一般为16m,沉积构 造见小型板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等,自然电位 曲线为较圆滑的高幅钟形或微齿化箱形。 3.2.2 点沙坝沉积 点沙坝又称为边滩沉积,岩石类型主要为紫红 色、棕红色泥岩与紫红、灰绿、浅灰色细砂岩、粉砂 岩,垂向上发育间断正韵律,厚度210m,沉积构造 以斜层理、平行层理为主,泥岩中多见炭化植物碎 屑,自然电位曲线以圆滑的钟型、箱型或钟-箱型为 主。 3.2.3 泛滥平原 紫红色、灰绿色、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 砂岩与灰绿色、杂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呈薄互层状, 发育小型的交错层理,局有正向粒序的韵律的特征, 厚度在25m之间,自然电位曲线呈粗指状或微齿化的 粗指状。 3.2.4 天然堤 岩石类型主要为紫红色、棕红色、灰色的薄层中 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与红棕色、灰绿色、灰色泥岩 互层,具有反韵律的特征,单砂体厚度较薄12m,自 然电位曲线主要呈中低幅指状或尖峰状。 3.2.5 废弃河道 一般发生于曲流河河道截弯取直时,原先的河道 段经充填淤积形成废弃河道[2],纵向上一般呈正韵律, 平面上砂体不连续,本区废弃河道整体不发育。 3.3 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根据岩性、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砂体 分布图,绘制了工区主要含油层系Es1上Ⅰ、Ⅱ油组的 沉积微相分布图。统计对比生产井的开发数据与各沉 积微相发现日产油量在27t的井处于河道或点沙坝 微相,日产油量小于1t或几乎无产油能力的井一般位 于泛滥平原微相。 4 结束语 西6断块虽然已投入开发近20年,但其整体动用程 度较低,累计注采比1.54,采出程度仅为11.69。重 新计算Es1上段Ⅰ、Ⅱ油组地质储量为742.31104t。对 比上交储量334.47104t增加658.03104t。其中未动用 储量265.13104t,主要是西部含油面积增加,该断块 仍具有挖潜潜力。 针对西6断块研究成果认为Es1上段储层分布稳定, Es1上段Ⅰ油组储量动用程度低,未探到油水边界,具 有滚动评价的潜力,为滚动扩边探索油藏边界,评价 建产整体考虑,以300m井距,三角形井网部署井位4 口,单井配产5t。 部署依据一是新井位于构造中高部位,Es1上Ⅰ、 Ⅱ油组储层分布稳定,结合地震储层砂体预测,新井 位于点沙坝微相,处于有利相带砂体位置。二是邻井 平均钻遇油层厚度813m。生产动态好,单井产能较 高,目前日产纯油7.6t,单井累计产油4782t。 参考文献 [1] 刘宝 , 曾允孚主编 .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99-105. [2] 陈留勤 . 黄骅盆地港西开发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 微相特征 [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377. [3] 李琦 . 河流相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以济阳坳陷 埕东北坡馆陶组砂体为例 [J]. 岩相古地理, 1999 25. 技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环节,此技术的应用,能够有 效确保开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升煤矿开采的效 率。第二,想要有效确保煤矿开采设备的有效清理, 就要在开采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并建立安全的 工作环境。第三,在掘进工作开展前,还要实地勘察 地质条件,对不同的地质做好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有 效的支护方式,以提升巷道锚杆支护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掘进巷道开采过程中,锚杆支护 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所有支 护方式中,锚杆支护是应用较普遍的,但在实际应用 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采取合理 的提升锚杆支护的策略,以促进煤矿巷道安全性的提 升。 参考文献 [1] 张楠 . 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方式的应用与技术分 析 [J]. 山西化工, 2019(03) 172-174. [2] 贾振凯 . 基于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方式的应用研 究 [J]. 能源与节能, 2016(05) 153-154. [3] 赵建华 . 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方式的应用与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7(19) 105-106. [4] 王永涛, 刘森, 毕士锋 . 煤矿掘进巷道锚杆支护新 型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14) 19-20. 作者简介 张靖, 男, 山西省阳泉市 ; 1984.4.17, 硕士 ; 中国矿业大 学, 采矿工程师。 (上接第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