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庆河煤矿深部大采高动压巷道超前支护.pdf
技术经验与应用 郑立永, 王国龙, 常云博 ( 北京天地华泰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 0 0 0 1 3 ) 摘 要 为解决红庆河煤矿存在相邻工作面在二次采动的影响下, 现有超前支护易发生底鼓、 漏顶和 片帮现象, 致使巷道维护困难的问题, 通过现场调研和工程类比的方法, 分析现有超前支护中存在的 问题并确定出合理的超前支护参数。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确定出本煤矿合理的超前支护范围不小于 7 0m , 最终确定为1 0 0m ; 采用菱形金属网加锚杆和纵向钢带组合方法对超前支护进行补强, 解决了超 前支护区域漏顶的问题, 同时采用单排垛架加双排单体液压支柱的方式进行超前支护, 减 少了双排垛架在动压影响下前移困难的问题, 并为行人安全通过机尾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动压巷道; 二次动压; 超前支护; 菱形金属网 中图分类号 T D 3 5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7 4 9 X ( 2 0 2 0 ) 0 3 - 0 0 9 8 - 0 5 A d v a n c es u p p o r t o f d e e pd y n a mi cp r e s s u r er o a d w a yi n l a r g emi n i n gh e i g h t f a c eo f H o n g q i n g h emi n e Z H E N GL i y o n g , WA N GG u o l o n g , C H A N GY u n b o ( B e i j i n gT i a n d i H u a t a i M i n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 C o ., L t d ., B e i j i n g1 0 0 0 1 3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o f f l o o r h e a v e , r o o f f a l l , r i bs p a l l i n ga n dm a i n t e n a n c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o f t h ea d v a n c e s u p p o r t r o a d w a yu n d e r 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 s e c o n d a r y d y n a m i c p r e s s u r e o f t h e a d j a c e n t w o r k i n g f a c e i nH o n g q i n g h e c o a l m i n e , b y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a n a l o g y , t h er e a s o n a b l e a d v a n c e s u p p o r t p a r a m e t e r s w e r e d e t e r m i n e d . T h r o u g ho n s i t e m o n i t o r i n g , i t i s d e t e r m i n e dt h a t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a d v a n c e s u p p o r t r a n g e o f t h e w o r k i n g f a c e i s n o t l e s s t h a n 7 0m , a n dt h e f i n a l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i s 1 0 0m . B yu s i n g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m e t h o do f d i a m o n dm e s h , b o l t a n d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e e l s t r i pt o r e i n f o r c e t h e a d v a n c es u p p o r t , t h ep r o b l e mo f r o o f l e a k a g ei nt h ea d v a n c es u p p o r t r a n g ew a s s o l v e d .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 b yu s i n gt h ea d v a n c e s u p p o r t m e t h o do f s i n g l er o wo f c h o c ks u p p o r t a n dd o u b l er o wo f s i n g l eh y d r a u l i cp r o p s , t h ep r o b l e mt h a t t h ed o u b l e r o wo f c h o c ks u p p o r t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m o v e f o r w a r d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d y n a m i c p r e s s u r e w a s s o l v e d , a n dg o o d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p e o p l et op a s s t h r o u g ht h et a i l s a f e l yw e r ec r e a t e d . K e yw o r d s l a r g e m i n i n g h e i g h t w o r k i n g f a c e ; d y n a m i c p r e s s u r e r o a d w a y ; s e c o n d a r y d y n a m i c p r e s s u r e ; a d v a n c e s u p p o r t ; d i a m o n dm e t a l m e s h 基地内的东胜煤田新街矿区, 设计产能15 0 0万t / a , 采用立井开拓方式。井田内煤层埋藏较深, 可采煤 层较厚, 同时直接顶厚而较硬,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 中, 矿压显现剧烈, 特别是相邻接续工作面, 受到二 次动压影响, 顶板下沉、 底板鼓起、 煤壁片帮、 锚杆锚 索崩断等动压显现情况频繁发生, 甚至出现冒漏顶 89 郑立永 王国龙 常云博 红庆河煤矿深部大采高动压巷道超前支护2 0 2 0年 收稿日期 2 0 1 9 - 0 9 - 1 8 基金项目 天地华泰华泰自主创新项目( T D H T K Y 2 0 1 7 0 0 4 ) ; 天地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创业资金专项重点项目( 2 0 1 8 - T D- Z D 0 0 7 ) 作者简介 郑立永( 1 9 8 4 ) , 男, 河北邢台人, 2 0 1 2年毕业于中国矿 业大学( 北京) 采矿工程专业, 硕士, 工程师, 现从事煤矿开采工作。 0 引言 红庆河煤矿位于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神东煤炭 红庆河煤矿深部大采高动压 巷道超前支护 现象, 巷道维护困难, 严重影响生产接续及矿井安 全, 成为红庆河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制约因素, 亟需确定相适应的采场矿压管理手段以及动压影响 下巷道超前支护技术, 为现场提供有力的管理和技 术指导。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深井厚煤层 顶板结构的研究上[ 1 - 5 ],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而对于深部矿井厚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动压影响 下超前支护方式的选择的相关研究较少[ 6 - 8 ], 同时 神府东胜煤田埋深超过6 0 0m的矿井多处于新开发 阶段, 该类型矿井地压、 巷道变形以及巷道支护尚无 借鉴经验, 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红庆河煤矿存在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下 ( 即二次动压影响下) , 现有超前支护易发生底鼓和 片帮, 工作面受二次动压影响的巷道维护困难, 人员 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为此, 以红庆河煤矿 3 - 1 1 0 3 工作面辅运顺槽超前支护区域为研究对象, 结合实 际生产技术条件和地质条件, 分析 3 - 1 1 0 3工作面辅 运顺槽超前支护区域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及围岩破坏 特征, 同时对比优化前后超前支护区域巷道破坏情 况以及支护参数, 确定适用于红庆河煤矿动压巷道 超前支护的有效方式, 进而为其他类似条件下的深 井大采高千万吨级的矿井回采工作面的动压巷道超 前支护提供相关的借鉴作用, 同时也为东胜煤田范 围内的类似煤层开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工作面概况 红庆河煤矿首采 3 - 1煤层, 该煤层在井田范围 内呈全区发育, 煤层结构简单, 平均赋存深度为 7 1 8 . 6 0m , 平均厚度 6 . 2 3m , 采用长壁后退式一次 采全高采煤方法。3 - 1 1 0 3工作面为 3 - 1煤层一采区 第二个工作面, 工作面的倾向长度为 2 4 5 . 7 5m , 走 向长度为35 4 4m , 采高 6 . 2 3m , 3 - 1 1 0 3工作面辅运 顺槽南翼为已回采结束的 3 - 11 0 1工作面。3- 11 0 3 工作面顶底板岩层结构简单, 以砂岩及泥岩为主。 顶底板围岩岩性及厚度分布具体见表 1 。 2 原支护方式存在的问题 2 . 1 原支护方式 3 - 1 1 0 3工作面辅运输顺槽沿煤层底板掘进, 巷 道净宽 58 0 0m m , 净高39 0 0m m 。辅运顺槽采用锚 网索联合支护。两帮支护方式为 左旋螺纹钢锚杆 + 菱形金属网, 锚杆间排距为 8 5 0m m 10 0 0m m , 每帮 5根。顶板支护方式为 焊接钢筋网 +左旋螺 纹钢锚杆 + 锚索。锚杆间排距 8 5 0m m 10 0 0m m , 每排 7根锚杆, 锚索间排距 20 0 0m m 17 0 0m m , 每排 2根锚杆, 该巷道设计长度 37 9 0m 。 表 1 3 - 1 1 0 3工作面顶底板围岩特征分布表 顶底板 名称 岩石名称厚度/ m特征 基本顶 中粒砂 岩、 含砾 粗砂岩 4 8 . 8 4 ~ 1 0 7 . 7 4 7 7 . 5 3 浅灰绿色 -灰绿色, 主要成 分为长石, 石英及少量暗色 矿物, 分选, 磨圆较差 直接顶 粉砂岩 - 砂质泥岩 5 . 9 0 ~ 2 4 . 7 3 1 9 . 7 6 浅灰色 - 灰色, 泥质胶结, 波 状 -微波状层理, 含植物叶 化石 直接底砂质泥岩 3 . 8 4 ~ 4 4 . 5 0 1 6 . 7 6 灰色, 微波状 - 波状层理, 夹 泥岩条带, 含植物叶化石 老底粉砂岩 0 . 0 0 ~ 3 6 . 4 1 8 . 2 0 灰白色, 局部为灰黑色, 层状 主要成分为长石和少量的石 英碎屑组成, 胶结物为泥质, 与下部岩层界线清楚 2 . 2 存在的问题 焊点失效导致漏顶事故 原巷道支护方式中采 用焊接金属网作为顶板支护的材料, 在巷道未受采 动影响的条件下, 可以满足现场支护的需要[ 9 - 1 1 ]。 但在采动影响下, 部分焊点失效时, 金属网整体支护 强度下降, 发生漏顶事故, 难以对顶板进行有效的支 护, 如图 1所示。 99第 3期郑立永 王国龙 常云博 红庆河煤矿深部大采高动压巷道超前支护 图 1 顶板焊接金属网撕裂现场图 垛架支护范围内巷道变形严重 原超前支护方 式为双排 Z T 1 1 0 0 0 / 2 2 / 4 4垛式支架支护, 如图 2所 示, 超前支护长度为 5 0m 。双排垛架的支护方式具 有支护面积大、 强度高的特点, 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的控制顶板的变形[ 1 2 - 1 5 ]。但由于 3 - 1 1 0 3辅运顺槽 临近 3 - 1 1 0 1工作面采空区, 在 3 - 1 1 0 3工作面的回 采过程中受采动影响, 巷道超前垛架支护范围内巷 道变形严重, 回采前必须清底和刷帮才能进行拉移 垛架, 极大的增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同时双排垛架 进行超前支护巷道两帮鼓出后, 安全通道不能满足要求。 图 2 原超前支护方式 3 巷道支护以及超前支护方式的确定 3 . 1 超前支护合理长度的确定 监测方案及结果 为确定超前支护合理长度, 3 - 1 1 0 1工作面回采期间, 在 3 - 1 1 0 3 ( 备采) 工作面辅 运顺槽布置测站。在 3 - 11 0 3辅运顺槽 28 0 0m和 23 0 0m 设立两处测站, 监测备采工作面顺槽顶部、 帮部锚杆( 索) 受力情况, 监测结果如图 3 、 4所示。 图 3 28 0 0m测点顶帮锚杆锚索受力曲线图 图 4 23 0 0m测点顶帮锚杆锚索受力曲线图 001陕 西 煤 炭 2 0 2 0年 结果分析 ①由图 3可知, 工作面侧锚杆锚索在 超前 7 0m处, 受力开始普遍增大, 其中一根侧锚索 在超前 1 5 0m时开始增大; 煤柱侧锚索在超前 3 0m 处开始普遍增大, 其中一根侧锚索在超前 1 0 0m处 受力开始增大; 顶板锚杆锚索在超前 3 0m处, 受力 开始增大; ②由图 4可知, 工作面侧锚杆锚索在超前 7 0m处, 受力开始普遍增大, 锚杆锚索受力呈锯齿 状波动, 由于锁具脱扣导致; 煤柱侧锚锚索在超前 7 0m处开始普遍增大; 巷道顶板锚杆索受力较为稳 定, 其中一根锚索在超前 5 0m处开始显著增大。 超前支护的合理长度 通过 23 0 0m和 28 0 0m 监测数据分析和现场实际情况可知, 回采过程中超 前压力的影响范围在 7 0m以上。5 0m超前支护对 动压影响的超前巷道支护效果不理想, 故超前支护 距离选择不小于 7 0m , 结合现场条件最终确定为 1 0 0m 。 3 . 2 超前支护合理方案的确定 针对顶板采用焊接金属网对巷道顶板进行支护 易发生漏顶事故的问题, 提出两种补强支护方案。 方案一 采用菱形金属网对超前支护范围内的 顶板进行补强支护, 菱形金属网顶网与顶网搭接不 少于 5 0m m , 顶网与帮网搭接不少于 5 0 0m m 。 方案二 采用菱形金属网对超前支护范围内的 顶板进行补强支护, 菱形金属网片间搭接不少于 1 0 0m m , 顶网必须与帮网搭接不少于 5 0 0m m , 两肩 窝处各打一根锚杆, 补网后顶板再采用三条“ W” 纵 向钢带加锚索支护的形式进行补强。 窝处漏顶, 如图 5所示。 方案二补强结果 现场采用方案二进行补强支 护后( 补强效果如图 6所示) , 垛架之间以及垛架与 煤壁一侧漏顶现象消失。故最终采用方案二对动压 巷道进行补强支护。 图 6 方案二补强支护实效图 3 . 3 超前支护方式的优化 支护必要性及方案 采用补强支护后, 超前支护 区域漏顶现象消失, 但仍存在垛架被巷道两帮及顶 板挤死, 行人困难的情况, 需要优化现有的支护方 式。单体液压支柱与垛式支架相比, 具有支护灵活, 占用巷道空间少的优点, 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后, 能够 给巷道两帮预留一定的变形空间, 同时可以消除左 右两垛架之间相互挤压的现象, 故在应力最集中的 超前2 0m范围内, 采用双排单体支柱代替原有的一 排垛架, 进行支护, 支护方案如图 7所示。 实践结果 现场实践表明, 采用双排单体支柱加 一排垛架进行超前支护, 消除了垛架之间的相互挤 压现象, 无需清底刷帮后再进行垛架前移, 同时双排 单体支柱的使用, 减少了巷道空间的占用, 为行人安 全通过机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合现场实践, 重 新确定超前支护范围、 更改超前支护方式, 有效控制 了顶板漏顶, 保证了机尾安全出口的畅通, 减少了巷 道起底和刷帮清理的工程量, 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效 果和经济效益。同时, 对于正在施工的备采工作面 动压巷道, 在一次成巷时直接使用双层菱形金属网 进行顶板支护, 以满足动压巷道超前支护的需求。 4 结论 ( 1 ) 通过巷道锚杆锚索受力情况的监测和现场 实际情况, 重新确定了红庆河煤矿二次动压影响巷 道超前支护的合理范围不小于 7 0m , 且结合现场情 况确定为 1 0 0m 。 101第 3期郑立永 王国龙 常云博 红庆河煤矿深部大采高动压巷道超前支护 图 5 方案一补强结果图 方案一补强结果 现场采用方案一进行补强支 护后, 垛架之间网片间搭接距离不够, 仍发生漏顶, 同时在垛架与煤壁一侧, 支护刚度不够, 导致巷道肩 图 7 双排单体支柱与单排垛架相组合的支护方式 ( 2 ) 采用菱形金属网加金属锚杆和纵向钢带加 锚索支护的形式进行补强后, 可以有效控制二次动 压影响巷道顶板漏顶现象, 同时在备采动压巷道的 施工过程中, 采用双层菱形金属网进行支护。 ( 3 ) 将双排垛架的超前支护方式改为双排单体 液压支柱加单排垛架的超前支护方式, 有效减少了 现场清底刷帮的工作量, 为行人安全通过机尾创造 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 1 ] 康继忠. 朱家店煤矿 4 #煤自燃指标气体优选试验 研究[ J ] . 煤矿安全, 2 0 1 2 , 4 3 ( 1 0 ) 2 1 - 2 4 . [ 2 ] 寇砾文, 蒋曙光, 王兰云, 等. 煤自燃指标气体产 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 . 矿业研究与开发, 2 0 1 2 , 3 2 ( 2 ) 6 7 - 7 0 . [ 3 ] 寇砾文, 蒋曙光, 王兰云, 等. 温庄煤自燃指标气 体产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J ] . 煤矿安全, 2 0 1 2 , 4 3 ( 3 ) 6 - 1 0 . [ 4 ] 解德录, 郭英海, 赵迪斐. 基于低温氮试验的页岩 吸附孔分形特征[ J ] . 煤炭学报, 2 0 1 4 , 3 9 ( 1 2 ) 2 4 6 6 - 2 4 7 2 . [ 5 ] 宋泽阳, 朱红青, 徐纪元, 等. 地下煤火高温阶段 贫氧不完全燃烧耗氧速率的计算[ J ] . 煤炭学报, 2 0 1 4 , 3 9 ( 1 2 ) 2 4 3 9 - 2 4 4 5 . [ 6 ] 邵昊, 蒋曙光, 吴征艳, 等. 二氧化碳和氮气对煤 自燃性能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 J ] . 煤炭学报, 2 0 1 4 , 3 9 ( 1 1 ) 2 2 4 4 - 2 2 4 9 . [ 7 ] 杨永良, 李增华, 季淮君, 等. 可溶有机质对煤低 温氧化的影响[ J ] . 煤炭学报, 2 0 1 3 , 3 8 ( 1 0 ) 1 8 0 6 - 1 8 1 1 . [ 8 ] 段春生, 雷炎云, 李世雄, 等. 不同风量下采空区 自燃三带判定及防灭火技术[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5 , 4 3 ( 1 ) 6 2 - 6 5 . [ 9 ] 董宪伟, 王福生, 孟亚宁. 煤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 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4 , 4 2 ( 1 1 ) 4 1 - 4 5 , 4 9 . [ 1 0 ]邓军, 赵婧昱, 张阓妮. 基于指标气体增长率分析 法测定煤自燃特征温度[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4 , 4 2 ( 7 ) 4 9 - 5 2 , 5 6 . [ 1 1 ]孙希奎, 刘金举. 自燃煤层封闭采空区瓦斯火灾 双重灾害治理技术[ J ] . 煤炭科学技术, 2 0 1 4 , 4 2 ( 6 ) 1 0 0 - 1 0 3 . [ 1 2 ]彭伟, 何启林, 葛新玉. 煤炭自燃指标性气体确定 的试验研究[ J ]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 0 1 0 , 6 ( 6 ) 1 4 0 - 1 4 4 . [ 1 3 ]谢振华, 金龙哲, 宋存义. 程序升温条件下煤炭自 燃特性[ J ]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 0 0 3 , 2 5 ( 1 ) 1 2 - 1 4 . [ 1 4 ]朱令起, 周心权, 谢建国, 等. 自然发火标志气体 试验分析及优化选择[ J ]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 0 0 8 , 2 5 ( 4 ) 4 4 0 - 4 4 3 . [ 1 5 ]宋万新. 立体抽采条件下高瓦斯采空区煤自燃危 险性预测[ J ]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 0 1 2 , 2 2 ( 4 ) 4 9 - 5 1 . 201陕 西 煤 炭 2 0 2 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