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考勤稽核系统在煤矿集团的应用.pdf
引言 目前, 我国煤矿井下人员安全监测系统主要是 射频卡定位系统, 其特点是识别速度快、 可同时识 别多人、 系统造价低、 定位较准确, 可以形成井下人 员行走轨迹并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给管理人员, 但 此类系统不能有效解决确定矿工身份的问题, 人为 互换卡片、 帮助他人携带卡片等违规行为仍然大量 存在, 给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因 为矿工的特殊工作环境, 面部、 指纹和掌纹易受到 污染和破损, 生物识别中常见的指纹识别和面部识 别等技术也不适合在矿山使用。而虹膜识别具有识 别精确度高、 错误率小、 稳定性好, 虹膜终生不变, 非接触采集, 识别速度快的优点, 特别适合于煤矿 员工的使用。 阳煤集团将虹膜识别这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国 际领先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相结合,利用虹膜独特 的唯一性、 稳定性和不可更改性等特性, 对矿山企业 工作人员进行准确无误的身份识别,从根本上解决 了代替刷卡和漏刷卡等问题,真正实现了每个井下 工作人员在井下工作位置的准确监测。煤矿干部下 井跟班带班稽核系统是阳煤集团为了加强对下属各 煤矿领导带班的管理, 建立准确的领导带班机制, 实 时掌握当前各下属单位的带班领导的工作情况, 利 用虹膜生物特征识别建成一套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干 部下井跟班带班虹膜稽核系统。 1虹膜识别系统简介 虹膜即人眼中白色巩膜和黑色瞳孔之间的环状 区域, 包含了最丰富的纹理信息。外观上看, 虹膜由 许多腺窝、 皱褶、 色素斑等构成, 是人体中最独特的 结构之一。眼科学家和解剖学家经过大量的观察发 现虹膜所具有独特的结构, 即便对于同一个人, 左眼 和右眼的虹膜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自然界不可能 出现完全相同的两个虹膜。两个虹膜相同的几率比 两个人的 DNA 相同的几率还要低很多倍, 可以通过 对比虹膜来确定人员的身份。现代的自动虹膜识别 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比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 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其核心步骤是使用红外 光学成像、 模式识别、 图像处理等方法对人眼睛的虹 膜特征进行描述、 匹配和分类, 从而实现自动的人员 身份认证[1-3]。 2虹膜考勤稽核系统架构 阳煤集团煤矿干部下井跟班带班虹膜考勤稽核 系统为 B/S 架构, 分成两层, 集团公司和下属各生产 单位均需部署服务器,各个服务器之间以及上下级 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专线或互联网相连。鉴于该系 统两层架构,所以集团公司和各下属生产单位须配 有一个至少有双网卡的服务器,其中一个网卡连接 矿内局域网,另一个通过专用网络与集团公司系统 连接。系统示意图见图 1。 设计通过支架或者土方镶嵌将防爆型虹膜识别 虹膜考勤稽核系统在煤矿集团的应用 许东明 (阳泉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阳泉045000) 摘要 介绍了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煤矿考勤系统的系统结构工作流程及软硬件设计, 指出了其在现场使用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该系统主要由虹膜图像采集装置和数据 处理计算机组成, 识别率高、 稳定性较好, 可有效地提高煤矿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矿井人员管理虹膜考勤人员定位综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 TP391.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73X (2020) 06-0254-03 收稿日期 2020-01-16 作者简介 许东明 (1980) , 男, 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 专业, 机电助理工程师, 从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DOI10.16525/14-1134/th.2020.06.111 总第 206 期 2020 年第6 期 机械管理开发 MECHANICALMANAGEMENTANDDEVELOPMENT Total 206 No.6, 2020 图 1系统功能示意图 集团 数据库服务器 集团 管理终端 集团 专用网络 A 矿终端查看器 A 矿数据库服务器 工业环网 工作面虹膜识别仪 井口虹膜识别仪 B 矿终端查看器 B 矿数据库服务器 工业环网 工作面虹膜识别仪井口虹膜识别仪 A 矿内部环网B 矿内部环网 自动化技术与设计 2020 年第 6 期 仪 YBSH127 (A) 安装在矿方制定的位置 (工作面和 其他的位置) , 通过光纤或者矿用网线连接到附近的 井下环网节点中,从而实现设备与地面环网和集团 公司服务器的网络通信。采用光纤和网线连接的方 式主要根据现场的环境, 例如, 当设备的安装地点至 附近最近的井下环网节点大于网线的要求距离(一 般使用网线的距离不能超过 100 m) , 则使用光纤进 行连接, 低于要求距离可使用网线。 本设计以 A 矿(三个工作面和一个井下非工作 面位置安装虹膜识别仪 YBSH127 (A) ) 为例, 见图 2。 三个工作面和一个井下其他位置各放置一台防 爆型虹膜识别仪 YBSH127 (A) , 它们分别与附近最 近的井下环网节点连接,当连接距离大于网线所建 议使用长度的 100 m 时, 使用光纤, 将防爆型虹膜识 别仪 YBSH127 (A) 与井下环网连接, 当小于 100 m 时, 可使用矿用网线将设备与井下环网连接, 然后通 过井下环网与地面环网通信。 该系统软件是一款基于 B/S 架构的网络管理系 统, 是针对阳煤集团安全监测管理的需求, 利用虹膜 识别技术开发的人员安全管理软件系统。本系统根 据自动生成的精确到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虹膜识别记 录,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领导干部井下工作的信 息, 为日常状态下的人员管理提供精确的依据。 系统 兼容多种浏览器 IE、 Firefox、 Opera 等;拥有灵活的 部署方式企业内部网服务器、 VPN、 Internet 等; 简 单的访问方法 无需安装其他任何软件, 终端用户只 需要输入服务器的 IP 地址即可进行访问和管理。 该 软件还可以对网络上的任意一台虹膜识别仪进行管 理, 轻松实现数据查询、 识别管理、 人员排班、 识别统 计计算、 井下人员定位复核、 报表打印和导出、 日志 查询等多项功能。 针对煤矿干部下井跟班带班稽核系统升级的需 求, 以国际最先进的活体虹膜识别技术为核心, 融合 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开发技术建立一套完善 的人员安全管理监测系统。本系统根据虹膜识别的 具体结果, 准确地生成领导带班下井的各项记录。 下属各矿带班领导只能到集团指定管理部门 (比如信息中心或安监处)进行虹膜的采集工作, 在 权限管理下,下属各矿无法对各矿带班领导进行虹 膜采集, 采集的虹膜原始数据由集团管理部门保存, 通过网络下发到各生产单位,从而更真实地反应矿 领导下井的情况。 领导下井时, 通过安装在工作面或 指定位置的防爆型虹膜识别仪 YBSH127 (A) 进行识 别,识别结果通过光纤或者矿用网线连接到附近的 井下环网节点中,从而实现了下属各矿与集团公司 的数据共享,集团领导可通过浏览器随时查询各生 产单位领导的带班情况,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监 控技术, 随时查看井下工作情况。 入井时,在井下主巷道虹膜识别仪进行第一次 识别, 记录入井时间。到达任何一个工作面时, 进行 虹膜识别, 记录达到工作面的时间。升井时, 在井下 主巷道虹膜识别仪进行第二次识别, 记录升井时间。 一次完整的带班识别过程包括一次入井识别,至少 一次工作面识别, 一次升井识别。 井下防爆识别仪通过矿内环网将识别记录传送 到矿服务器数据库中,然后再通过网络将这些识别 记录传送到集团公司服务器上, 进行汇总处理。 传送 的识别记录应该包含相应的数据处理,包括判断识 别记录类型和位置。 目前,集团公司对下属各个矿副总以上的跟班 带班领导进行注册。 部分矿井根据实际需求, 在矿端 扩展了注册设备,使集团下属煤矿能对副总以下的 领导进行注册;同时在矿端服务器建立独立的监控 系统进行矿副总以下人员的信息管理、虹膜数据采 集、 下井监督考核等工作。 3虹膜考勤稽核系统运行中的缺陷及改进措施 1)虹膜考勤稽核系统是针对矿井早期在井下人 员管理中出现的捎灯、 代打卡等缺陷而采用的新一代 管理系统, 但由于其造价高的原因, 只能在矿井的少 数地点进行设置, 无法具体监控人员在井下的行动轨 迹, 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改进措施是在 虹膜系统上其他部门提供接口, 比如井下人员定位系 统、 矿灯管理系统关联, 一入井就通过接口数据自动 关联该领导的矿灯与识别卡信息, 为确定井下作业人 员数和具体位置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同时可连接矿灯 智能充电管理设备, 以输出矿灯充电、 充满、 有无灯信 息, 进一步实现矿灯管理的无人化操作。 2) 目前, 阳煤集团虹稽核系统的虹膜数据分集 团和矿端两级管理可进行矿副总师以上领导的数据 图 2A 矿井下设备网络连接图 光纤或者网线 光纤或者网线 光纤或者网线 3 号工作面2 号工作面1 号工作面 井下其他位置 井下环网 地面环网 许东明 虹膜考勤稽核系统在煤矿集团的应用255 第 35 卷 机械管理开发 jxglkfbjb 采集, 为提高系统的响应和减少负荷, 数据同时在矿 端服务器进行同步。 但从运行的效果来看, 矿端在人 员提拔为副总师或本矿副总师调整至其他矿以后, 由于在两级服务器都留有数据,自动同步时就会形 成冲突。 改进措施是将数据库迁移至云服务器, 系统 软件做配合改写即可,集团和矿端进行操作时数据 只在云服务器上进行,操作完毕后自动同步到集团 和矿端服务器, 以减少冗余数据形成的系统错误。 4结语 人本安全, 和谐发展的理念使煤矿安全生产对下 井人员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利用当前先进 的技术及装备并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是煤矿信息化 开发人员研究的方向。虽然, 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监 控人员任何时刻的精确位置, 但随着无线技术的快速 发展, 虹膜系统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以应用, 而与 人员定位系统、 智能矿灯管理系统整合的综合管理系 统的推广应用将为矿井人员的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信 息数据, 坚信会有更为完善的智能管理方案出现。 参考文献 [1]陆宏东, 贾少毅.煤矿人员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技术[J].煤炭科学 技术, 2014, 42 (4) 198-202. [2]田世轩.虹膜考勤系统在高阳煤矿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 2017, 173 (9) 90-91. [3]彭云, 王官升, 安雁.煤矿井下人员 “三网合一” 智能综合管理系 统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 2016 (1) 250-251. (编辑 赵婧) Application of Iris Attendance Audit System in Coal Mine Group Xu Dongming (Yangquan Coal Mine Group Co., Ltd.,Yangquan Shanxi 04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ystem structure,workflow,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of the coal mine attendance system based on iris recognition technology,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ield application process,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be taken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use and maintenance. The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iris image acquisition device and data processing computer,with high recognition rate and good stability,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level and work efficiency of the coal mine. Key words coal mine personnel management; iris attendance; location of coal mine personnel; integrated management 瓦斯抽采主管、 干管及支管的各区域安装了 15 套管 道瓦斯传感器,实现了对井下瓦斯抽采管网各监测 点管道瓦斯浓度、 流量、 压力、 温度等参数的在线监 测, 能够分别计量各个工作面、 各个抽采区及整个矿 井的瓦斯抽采量, 可监测流速低至 1 m/s 的流量传感 器, 并且阻力小、 安装标校方便, 有效解决了管网抽 采前端低流速监测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会景.基于工业以太网和信息融合煤矿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 [J].煤炭工程, 2015, 47 (11) 36-38. [2]王瑞海.基于四级联网模式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的设 计和应用[J].煤炭工程, 2014, 46 (8) 133-135. [3]李涛.煤矿管道瓦斯流量计量技术研究[J].工矿自动化, 2012 (11) 14-17. (编辑 赵婧)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Low Flow Gas Drainage Monitoring System Ning Weiwei (Anxin Construction Testing Co.,Ltd., Jincheng Shanxi 048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number of measuring points and low velocity of flow in Changping coal mine, the monitoring system of gas drainage is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 and its functions of on-line monitoring, historical curve inquiry and business report inquiry are introduced, and the ability of lower limit of low velocity measurement is tes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monitor the multi-point flow rate as low as 1 m/s, and the data acquisition is convenient, 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low flow rate monitoring at the front end of pipe network extraction. Key words low velocity monitoring; real-time monitoring; curve query (上接第 204 页)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