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孔光面爆破在煤矿掘进中的应用.pdf
科学管理 262 2020年第8期 对于我国煤矿企业而言,传统的掘进技术由于无 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众多需求,已经呈现出力不 从心的状态。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将中深孔光面爆破 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到煤矿掘进工作中。这样 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能够凭借自身对施工进度提供保 障以及促进施工质量提升等特点,使传统煤矿掘进技 术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加大研究中深孔光 面爆破技术的力度,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对应 的有效措施逐一解决。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作人员的 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我国煤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 实现奠定基础。 1 做好准备工作 将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煤矿 掘进施工中,对煤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施工安 全提供有力保障。因此为了使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具 有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相关工作人员必 保证准备工作具有较高的完善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 能够使相关工作人员对煤矿掘进工作具有的责任意识 和安全意识有效提高,而且还能对相关技术全面了解 并熟练使用。比如,将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运用到硅 质泥岩的挖掘工作中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岩层具 有的特点明确掌握。由于硅质泥岩体比较坚硬,在掘 进时钻头难以钻入,对其进行爆破后,会产生大量的 盐渣。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结合硅质泥岩具有的特 点,为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的开展做好提前准备[1] 2 明确炮眼间距和密集系数 在利用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开展煤矿掘进工作的 过程中需要注意,由于布置炮眼的位置、密集程度是 否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对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的效果 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炮眼位置进 行布置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使炮眼的密集系 数以及间距保持在最合理范围内,从而使最终的爆破 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在对炮眼的 密集系数进行设置时,尽可能使密集系数在0.71.2m 之间,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对炮眼具体的 密集系数进行灵活选择。与此同时,在运用中深孔光 面爆破技术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对炮眼的密 集系数和间距利用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 上,对炮眼密集系数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调整, 使炮眼的密集系数与巷道宽度之间的关系成反比。比 如,当施工巷道具体的跨度空间比较小时,要合理增 加炮眼的密集系数,当施工巷道具体的跨度空间比较 大时,要合理减小炮眼的密集系数。这样才能保证爆 破工作对岩层的破坏程度满足施工要求,进一步促进 施工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当相关技术人员明确了 解炮眼的密集系数后,还应该结合施工巷道的实际情 况,对炮眼的间距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炮 眼半径、岩石强度、侧部压力、衰减指数、冲击波范 围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保证炮眼间距的设置具 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促进煤矿掘进工作的 顺利开展[2]。 3 明确装药结构 对于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而言,装药环节是否具 有较高的质量,直接决定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是否具 有较高的效果。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装药的过程 中,必须结合工程爆破具体目标,对装药量以及装药 结构进行合理、准确的设计。与此同时,在对装药各 项参数进行设定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最终的爆破效果 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以下 几个方面给予足够重视。第一,保证爆破现场周围的 岩层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针对完整性和稳定 性较差的岩层,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提高岩层具有 的抗压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进行爆破的过程中,不 会对周围岩层造成过大的损坏。第二,为了使最终的 爆破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必须保证岩壁具有的拉力 要大于岩层具有的抗压能力。这样相关技术人员在引 爆炮眼以后,能够对周围岩层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第三,当相关技术人员选择的爆破方式为引入炸药反 向填充方式时,应该在爆破孔中填入大量的水泡泥, 并且将爆破孔开口封闭。这样在爆破过程中,岩层的 整体结构不会受到严重破坏。由于爆破效果受到装药 量和药结构的影响较大,所以煤矿企业以及相关技术 人员必须对具体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在对装药结构进 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保证相关工作 具有高效性、合理性、安全性的开展[3]。 4 合理设计炮眼深度和间隔时间 为了将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在煤矿掘进工作中具 有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煤矿掘进工作的 质量和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该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 要求,对炮眼深度和延期时间间隔进行合理的选择和 中深孔光面爆破在煤矿掘进中的应用 郝力强 山西平舒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深的环境下,煤矿企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全面 提升。由于煤矿企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对相关施工技术具有的质量要求极高。为了保证煤矿企业在 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有效实现长久发展的目标,将具有众多优势的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结合到煤矿掘进相关工作 中,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不仅能够使煤矿掘进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 上保证掘进工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针对煤矿掘进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有效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为我国煤矿企业 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煤矿掘进 中深孔光面爆破 应用 263 科学管理 2020年第8期 设置。在对炮眼深度进行设置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 员必须对岩层具体属性、巷道断面面积、作业形式、 凿岩机型号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由于作 业形式和凿岩机型号的选择对最终爆破效果具有重要 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爆破时,相关技术人员也应该结 合具体挖掘深度对凿岩机钻孔深度展开合理的调整, 使钻岩速度与炮眼深度成反比关系。除此之外,相关 技术人员还要对炮眼深度与爆破延期时间间隔之间的 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一般情况下保证其位置在两分钟 左右、雷管爆破延期时间间隔在40s左右。比如,以 我国某煤矿企业为例,在进行煤矿掘进施工的过程 中,使用的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相关系数如下眼号 为18,炮眼的名称为掏槽眼,眼数为8,眼炮深度为 1.7m,长度为1.726m,雷管个数为8个,装药量为每眼 4卷,共需要32卷,具体的起爆顺序为Ⅰ型,装药结构 为正向装药,炸药的型号为3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雷 管型号为毫秒延期电雷管1、2、3段掏槽眼,4段辅助 眼,5段周边眼以及底眼,封泥长度≧500mm。 5 结束语 由于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对煤矿企业掘进工作质 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相 关工作中。在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基础 上,结合煤矿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对中深孔光面爆破 技术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明确了解其中各 项参数的重要性和使用要求,进一步提高中深孔光面 爆破技术水平,有效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颖辉 . 中深孔光面爆破在煤矿掘进中的应用分析 [J]. 矿业装备, 2018(2) 72-73. [2] 乔斌 . 应用中深孔光面爆破实现巷道快速掘进实例 研究 [J]. 山东煤炭科技, 2018(2) 43-44. [3] 麻日平 . 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在岩石巷道掘进中的 应用 [J]. 能源与节能, 2015(11) 174-175. [4] 赵云飞 . 煤矿掘进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的应用探讨 [J]. 科技风, 2015(4) 80. [5] 魏李彪 . 中深孔爆破在煤矿岩石井巷掘进中的应用 [J]. 能源与节能, 2015(1) 135-137. [6] 王春晖 . 中深孔光面爆破在煤矿掘进中应用的分析 [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8) 133-134. 氧气分子键能较高,对氧化环境有很高的需要,在常 温常压状态下氧化效率极低,需要提高高压高温的氧 化环境。 3 市场分析 纵观世界环氧丙烷产能现状,截止2019年末,世 界环氧丙烷总产值约为1140万吨。其中亚洲地区环氧 丙烷增速最为明显,五年年均增速4.2。亚洲环氧丙 烷产能约58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欧洲环氧丙 烷产能约29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25。美洲环氧丙 烷总产能27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23.5。 近五年来欧美发达地区环氧丙烷供需基本维持平 衡或略有过剩,目前全球环氧丙烷贸易基本流向亚洲 地区。伴随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生产对环氧丙 烷原料需求量逐渐递增,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环氧丙 烷消费国。 4 国内市场分析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起步较晚,在建国初期石油化 工行业产能较低,仅仅建立了千吨级别的环氧丙烷生 产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不断推进带动了石化行业的发展。环氧丙烷市场需 求猛增,为环氧丙烷行业奠定了环境基础,截止2019 年底,中国环氧丙烷产能达331.5万吨。但基于我国目 前的市场环境,国内环氧丙烷生产产业在发展中仍需 要注意以下问题。 (1)建设下游工厂,产业链式发展 国外环氧丙烷产业大多是以石化产业为基础的一 体化产品链,丙烯 、乙苯、异丁烷 、异氰酸酯等可以 根据价格变化进行外销或自用,不损害企业整体经济 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国内企业应参考其 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2)优化氯醇化法工艺以减少排污量 氯醇化生产法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生产环境要 求也相对较低,但其过高的排放污染在生态环境日渐 恶劣的今天,注定无法大规模投入生产。因此我国环 氧丙烷的生产企业应将降低氯醇化生产工艺排放污染 作为主要的技术攻关方向。 (3)加快直接氧化法生产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国内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技术仍需改进, 如HPPO技术,生产每单位的环氧丙烷排放的污水量并 未达到预期以下。应将提高环氧丙烷收率,减少副反 应做为攻关方向。另外,扩大生产规模,使副产物达 到可回收的规模以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旭之 . 丙烯衍生物工学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 社, 1995. [2] 郭杨龙, 姚炜, 刘晓晖 . 丙烯环氧化合成环氧丙烷技 术的研究进展 [J] . 石油化工, 2008(2) 111 -118. [3] 刘曙阳 . 国内环氧丙烷的现状及发展 .[J] . 聚氨酯工 业, 2007(1) 1 -3. (上接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