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形成类型研究.pdf
当代化工研究 qq Modern Chemical Research Q, ,2020 15 基础研究 瓦斯形成类型研究 *曹运江1黄祥宽2蔡昌和彳 1湖南科技大学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省重点实验室湖南411201 2四川广旺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628017 3.湖南新化联新煤矿湖南417000 摘耍瓦斯时常伴随着采■扳过程,现有观点认为矿井瓦斯形成于整个成煤过程餉始终,包括早期成煤阶段原地瓦斯和后期构造变动异地 瓦斯.瓦斯形成问题很少遭人质疑,但矿井瓦斯事故仍然不断发生,说明瓦斯形成机理有待完善.通过查阅国内外涉及瓦斯餉文献,瓦斯 形成类型是多样的.研究获知瓦斯类型除原地原生、第一类瓦斯、异地次生、第二类瓦斯外,还存在一种采煤过程中形成的新生 第三类瓦斯.新的瓦斯形成类型将为煤矿瓦斯事故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健词原生瓦斯;第一类瓦斯;次生瓦斯;第二类瓦斯;新生瓦斯;第三类瓦斯 中EB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Types of Gas ation Ca o Yimjia n g1, Hua n g Xia n gkua n2, Ca i Ch a n gh e3 1.Hun a n Un iver sit y o f Sc ien c e a n d Tec h n o l o gy,Hun a n Pr o vin c e Key La b o r a t o r y o f Co a l Reso ur c es Cl ea n -ut il iza t io n a n d Min e En vir o n men t Pr o t ec t io n , Hun a n , 411201 2.Sic h ua n Gua n gwa n g En er gy Devel o pmen t Gr o up Co ., Lt d ., Sic h ua n , 628017 3.Lia n xin Co l l ier y in Xin h ua Co un t y o f Hun a n Pr o vin c e, Hun a n , 417000 Abstracts Gas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mining process. The existing viewpoint holds that mine gas is ed throughout the whole coal ing process, including in-situ gas in the early coaling stage and in-situ gas in the late structural changes. The problem of gas ation is seldom questioned, but mine gas accidents still occur constant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echanism ofgas 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bout ga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ypes of gas ation are various. In addition to in-situ primary, first class gas and onsite secondary, second class gas, a rebirthed third class gas ed in the process of coal mining. A new type of gas ation will provide a new idea for gas accidents in coal mines. Key wordst primary gasy class I gas-i secondary gas\ class II gas; ; newborn gas; ; class III gas 中国能源主体仍然为煤炭,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其 中煤炭占70左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将一直成为我 国起支配地位的能源,到2050年仍将占50以上。 1 ■问题的提出 原煤炭工业部门对煤层瓦斯的习惯定义是瓦斯Ga s; 早期学术界的习惯定义为瓦斯Ga sesSCH4, CO, C02, CnHn,H2S-;梁汉东等学者2006所定义的是瓦斯 Ga sesECH” H,, CO, CO,, CH , H”S。 4 Z L n n A 现有观念认为“矿井瓦斯形成于整个成煤过程的始终, 且大部分瓦斯已逸散于大气中”“吸附瓦斯存于煤的晶格 之中” “1克煤可以展开为几百个相应平面赋存大量瓦斯” 等,以及目前瓦斯突出事故调查所下结论之一 “突出的瓦斯 含量与煤层中原始瓦斯含量差距甚远,明显要多”。曾提出 过质疑,所增加瓦斯量来自哪里 2.同步形成原地性原生瓦斯阶段、第一类瓦斯形成阶 段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瓦斯是在形成煤炭过程中形成的,形 成1吨煤大约能形成60m3左右瓦斯,即瓦斯形成贯穿于整个 成煤过程始终。 煤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瓦斯,在一定压力下以游离和 吸附两种状态赋存于煤体中,由于封闭不好或者受开采空间 的影响,以及压力的降低,游离瓦斯自然散失,吸附在煤体 中的瓦斯变成了游离瓦斯,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物理过程。 王锡爵1983瓦斯主要成份为CH。,在树木成煤的变质 过程中分解出大量的瓦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大部分吸 附于煤层中聚存于围岩中,我国矿井瓦斯来源都属此类。 3.迁移形成异地性次生瓦斯阶段、第二类瓦斯形成阶 段 褚开智2008对煤层中瓦斯形成、储积、运移等地质 规律总结分析认为随着温度升高,其煤变质程度也增高, 生气量相应亦增加。煤热模拟实验研究指出长焰煤到无烟 煤,生气量为268-393m3/t o同时,生气量还与煤岩组分有 关,由多到少排序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瓦斯在煤层 中以吸着态、游离态、溶解态三种形式赋存,其中最主要的 赋存方式是吸附状态。瓦斯主要是沿煤层或岩层的孔隙和裂 隙运移。 大量资料显示瓦斯形成大可分为两个时期或阶段,即泥 炭化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前者生成的瓦斯大部分散失于大 气中,后者累积产生的瓦斯储集于煤系地层中。针对国内外 学者在瓦斯形成机理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具体可确 定煤系地层中煤层气瓦斯的储集规律自生自储、自生 他储、他生自储。 Sc o t t等1994在研究圣胡安盆地煤层超压带分布规 律及其成因的过程中,根据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和相关 当代化工研究 Modern Chemical Research40 基础研究 2020 ・ 15 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提出煤层气次生生物成因观点。 孙四清等2012以煤的最大镜质体反射率作为指标, 将我国煤层瓦斯成因分为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合成因气和热 成因气三大类,并指出我国部分煤矿区的瓦斯成因类型。 张建民2008认为由于岩浆的大规模侵入活动带来的 热力作用,提高煤变质程度,促进煤层气生成。成煤期后, 构造运动对岩层进行改造,岩层压力降低至煤层气临界解吸 压力以下时,部分煤层气解吸运移至砂岩储层中,形成煤成 气。李永臣2014认为煤层在热演化过程中,会与其相接 触岩石产生高热区域,使得煤层气扩散至岩石储层中。 徐家湾隧道瓦斯是来源于隧道下方2800m的上三叠统须 家河组含煤岩系,地质历史演化进程中向上流动,于侏罗系 上统蓬莱镇组岩石裂隙中,则局部储存封闭或孤立残留一定 裂隙型游离瓦斯。 黄凯2008通过研究桃园矿10煤层围岩特征对瓦斯 赋存与涌出控制作用,得出深部煤层瓦斯沿煤层向上逸散, 到达中部区块与中部煤层瓦斯一起通过顶板砂岩原生裂隙, 逸散到其顶部砂岩围岩中并储集,浅部煤层中瓦斯则沿煤层 通过风氧化带逸散出煤层。 张虎权等2007通过观察甲烷气的碳同位素组成 CH。和CO、煤岩及桂源岩的热模拟产物及碳同位素组 成、甲烷气中异常高的汞含量,推断甲烷气可能来自深部地 壳或上地慢,甲烷气是通过上地慢脱气作用或中地壳的费托 合成而生成的,而非来自煤及其煤系地层。 美国瑞廉公司2002根据常规油气和煤层气成因研究 指出煤层气和常规天然气生成客观地质途径是由矿物和金属 等催化作用所完成。 依据煤生气量与吸附量,气煤前,在l OMPa压力下,煤 所生成甲烷满足煤孔隙表面吸附;气煤后,煤变质作用中所 生成气体除吸附外,大量气体13. 32〜35 24n3/t 剩余, 则以自由充填方式赋存于煤孔隙中,而孔隙体积与剩余气体 量差距太大,生成气体使煤孔隙内产生高压,当孔隙压力大 于煤破裂压力时,应力场控制着煤发生定向破裂而形成内生 裂隙。 4. 采煤过程形成再生性新生瓦斯阶段、第三类瓦斯形 成阶段 早期研究表明部分瓦斯并非煤层中与生俱来就有,而 是在开采过程中才产生的。煤层中存在着某种卤族元素,碳 物质产生瓦斯残留第二种物质。在正压供风掘进头,同等供 风条件下,风钻机排出的气雾在煤层处的现象是完全不同 的。20m同等距离岩巷中看不清施工人员,煤层边则看得很 清楚。采掘头煤壁采用防爆相机在不同时期进行拍摄时,固 定碳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减少,白色钙化物质增加等,这些 现象说明在掘进头或采煤工作面新生瓦斯而逸散,残留下白 色钙化物质。 5. 结语 综上所述,瓦斯形成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地质作用。 在这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原生瓦斯、次生瓦斯、新生瓦 斯等三种瓦斯类型。通过开采过程中新生瓦斯形成机理研 究,直接揭示煤体中水胀解性、温度、压力等成因。合理 解释与矿井瓦斯相关事故,将为煤矿防突提供一种新的思 路。 【参考文献】 [1] 张振飞.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对比研究[D],淮南安徽理 工大学学位论文,2 013. [2] 王锡爵.关于煤矿瓦斯的开发和利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 利用, 1983, 1 151-52. [3] 褚开智.煤层瓦斯的形成及瓦斯灾害的预防[J].山西科 技,2008, 23 01116-117. [4] Scott A R,Kaiser W R,Ayers W B. Thermogenic and secondary biogeniec gases San Juan Basin,Colorado and New Mexico-lmplications for coalbed gas producibility[JJ. AAPG Bulletin, 1994, 78 8 1186-1209. [5] 孙四清,李贵红,安鸿涛.我国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与瓦斯成因类型划分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 2012, 24 2 15-17. [6] 张建民.煤层气和相邻煤成气合采探索与研究[A],见2008 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2008, 353-359. [7] 李永臣.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新领域[J].中国石油和化 工标准与质量,2014, 34 04 127. [8] 王磊.徐家湾隧道瓦斯形成机理及施工对策[J].铁道标准 设计,2012, 56 1 123-125. [9] 黄凯.煤层围岩特征对瓦斯赋存与涌出餉控制作用[D].合 肥安徽理工大学,200 [10] 张虎权,王廷栋,卫平生,等.煤层气成因研究[J].石油学 报,2007, 28 229-34. [11] Ramaswamy G. A field evidence for mineral catalyzed ation of gas during coal maturation[J].Oil and Gas Journal, 2002,10038 32-36. [12] 李丽.浅谈煤层瓦斯的形成及瓦斯灾害的预防[J].煤,2010, 19 8 82-83. [13] 冯明,宫辉力,陈力.煤层瓦斯形成的构造地质条件及瓦斯 灾害预防[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 2 115-120. [14] 郭美玲.瓦斯形成的地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J].山西煤炭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12 2 108, 159.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JJ2U4;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项目41877283 【作者简介】 曹运江 1967-,男,汉,湖南新化人,博士,教授,湖南 科技大学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省重点实验室;研究方 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黄祥宽 1966-,男,汉,四川泸县人,研究生,教授级高 级工程师,四川广旺能源发展傑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矿 井地质及地测防治水技术. 蔡昌和 1962-,男,汉,湖南新化人,大专,工程师,湖 南新化联新煤矿;研究方向釆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