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电一体化.pdf
第6卷 第 1期 1 9 9 7鼻 [ 圃 、 , j, 、\ j 、\ 一 、 、 \ / 0 2 7 燥 矿 机 电 一 体 化 一 7 堡 生茁一 中国矿业大学, 棘州. 2 2 1 0 0 8 [ 摘要] 阐述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特征, 探讨了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 景和相应的技术。 躺 ] 二 生 批 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特征 7 O年代 日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和领域, 他们用机械学 m e c h a n [c s 和电子装置或电 子学 e l e c t r o n i c s 这两个英 文词拼组成一个 新的名词“ m e c h a t r o n i c s ” , 我国译为机械电子 学, 并俗称机电一体化。当初 日本是把 利用 机械装置进行信息处理的机器改变成利用电 子电路处理信息的机器, 以减轻装置的重量 和缩小体积, 进而赋予机械比过去高得多的 功能和柔性” 这样一类新的机械产品称 为机 电一体化产品。随后 日本政府先后颁发了 “ 机信法” 和“ 机电法” , 推动,日本机电一体 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8 0年代初 日本机械 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将机电一体化定义为 “ 在机构的主功能、 动力功能、 信息处理功能 和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技术, 并将机械装 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构成 系统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 系统工程分册 1 9 9 1 定义机电一体化为“ 研 究将电子器件的信息处理和控制功能附台或 融合在机槭装置中的一种复合化技术” . 并指 出其研究目的是“ 将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 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为一体, 实现整个系 统的最优化” 。因此, 对其特征可归纳如下。 1 简单回顾机械产品的发展史, 不难 看出机电一体化产品正是机械产品在现代科 学技术条件下发展的一种新阶段, 并成为今 后机械产品应普遍具有的重要标志, 当然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的改造和完善, 因 此要用战略观点去对待它的开发。 2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它将机械技 术、 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 包括自动控制技 术和计算机技术 有机地集成起来 而不是简 单的集合 ,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来提 高机械的性能和扩太t | 功能。 3 作为机电 一 体化系统, 它由机械主 体、 传感器、 信息处理和执行机构等部分组 成, 其中不仅有硬件, 还有相应的软件, 结果 使机械主体在机构上得到简化, 另方面使其 功能得到扩展, 性能得到改善, 智能化程度得 到提高。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 床、 加工中心、 工业机器人等, 同时也用于柔 性制造系统 F M S 、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 I MS 以及工厂自 动化、 办公自动化和家庭 自动化 应当指出, 机电一体化做为新兴的高技 术领域将不断发展而 日 趋丰富, 它不仅没有 一 个固定模式, 甚至还 没有被普遍认 同的定 义, 不同专业的人员往往从各自的专业侧面 去理解它, 难免在认识上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若从方法论的高度去认识, 即把它看做 维普资讯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6 煤 1 9 9 7牟第6卷 是考虑事物的一种方法, 就比较容易将认识 统一起来。因此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将机电一体化的思想与具 体机械的需求和特征相结合, 用不断涌现的 新技术对机械产品进行改造使之不断地更新 换代。 2 对煤矿机电一体化现状的估计 既然机电一体化是高技术发展的产物, 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且在 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赋予它的定义和范畴, 这表明机电~体化产品和技术与传统的机械 产品和技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我国煤 炭战线近年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 同时, 在采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 技术对传统的矿山机械设备、 装置 及各类 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做了大量工作, 成果 显著, 如各类机械设备与生产系统的工况、 环 境、 灾害、 故障等的监测、 监控、 预报及诊断系 统; 现代交流调速技术、 采用新型电力电子器 件的变流装置等在矿井提升机、 胶带输送 机 及电机车上的应用, 都是在充分发挥电子技 术、 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各 自优势基 础上, 使其性能和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也简化 了机构。典型的产品如内藏式提升机和由电 力电子器件组成的电动机软启动装置等, 前 者不仅有优异的性能而且机械结构大、 简化; 后者取代输送机的液力联轴器或变矩器, 简 化了机械传动机构, 也使其性能和可靠性得 到改善。显然这些机械或装置都具备 机电 一 体化的特征, 属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这表明煤炭工业的机械设备已开始 厂 机电一 体化的时代, 今后的任务是确定目标、 选好重 点、 全面规划、 积极促进其发展。 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矿山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都有其特殊 性, 这应是探讨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出发点, 据 此提出以下几个方向闾题共同探讨。 1 采掘机械遥控化。采掘作业是在 极限条件下进行的, 不仅作业空间狭窄、 体力 劳动繁重, 而且有粉尘与潮湿的环境和灾害 的威胁。因此采掘机械的机电一体化首要目 标是实现遥控作业, 将操作人员隔离在作业 区之外的安全地带, 遥控距离在 5 0 ~5 0 0 r il 或更远范围, 以有线方式为主, 也应进行无线 方式的研究。从长远看, 应发展在地面对井 下作业进行遥控。从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技 术的发展来看, 极限条件作业环境是其重要 的应用领域, 对这类机器 人普遍采用遥控方 式, 这样可 降低划智能机器人的自主能力 的要球。特别是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一 个新动向是利用机器人技术, 对现有的工程 机械进行改造使之机器人化。因此可以认为 采掘机械的机电一体化就是利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其改造为遥控的 机器人化采掘机械 具体地说, 对综采机组 应该发展顺槽遥控 国外机组已经实现 进而 由地面遥控, 即是一个遥控的综合 自动化系 统,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是煤岩界面检 测、 机组的故障诊断和自动导航, 其中包括传 感器与检测技术、 故障诊断与预报技术和路 径规划与自动跟踪技术等; 对掘进机械的机 器人化改造要比采煤机组容易些, 但应研制 配套装置, 如搬运与组装巷道支架的轻便机 械手并使其工作与掘进相协调; 对岩巷掘进 的液压钻车, 在国外已有称为凿岩机器人或 计算机化自动钻车, 它具有规划炮眼位置、 控 制钻孔方位、 深度及监控钻进过程等功能。 2 矿⋯固定设备多功能化矿I l l 固 定设备都是通过管网或装卸载运送装置构成 生产保障系统或提升系统。因此在开发这些 机电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时, 不能只考虑机械 设备本身, 而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去综台 考虑。其目标应包含整个系统工作过程 或 方式 优化, 而且优化是多目 标的, 如效率、 产 维普资讯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第 1 期 i 午 世范 煤矿机电 体化 7 能、 成本以及节能等; 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悻和 柔性。应当指出, 近年来我 国煤炭战线在这 方面傲了很多有益探索, 但这些工作大都是 分散进行的, 没有构成完整的一体化产品, 这 里着重提出实现矿山固定设备系统机电一体 化的几项技术问题 加速对其电气传动的现 代交流调速技术的改造, 以变频调速技术为 主体的现代交流调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了直 流调速系统的指标, 而异步电机又具有结构 简单、 价廉耐用和易维护等优点, 它最终将取 代直流调速已成定论, 因此它不仅是矿井提 升机技术改造的方 向, 而且在国际上已普遍 用于风机和泵类的传动与调速并取得显著节 能效果而成为工矿节能的重要措施, 尤其在 矿井风机 上采用交流调速技术直接调节风 量, 不仅简化通风系统的结构、 节省电能. 而 且大大提高对井下用风量改变的快速响应能 力. 对保证矿井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 充实监 控内容、 扩大监控范围, 我国已有的监控系统 主要是监测功能, 实时反映设备或系统的工 况, 进行故障报警、 监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 挥。为此应增加对矿山固定设备与系统的性 能在线检测功能, 吭实和完善故障诊断与预 报功能. 并与生产调度及维检计划连网以实 现优化运行。 3 提高智能化程度 矿山机械设备 大都在不确定环境下工作, 如采掘机械的负 载随切割的煤岩的物理性质而改变. 矿井涌 水量、 通风量的需求都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还有些矿山设备本身的机理难以用准确的数 学模型描述, 或者本身的特性是随机改变的, 跳汰机是最明 的例子 是这些机械设备 或者本身特性、 或者作业环境、 或者工作任务 是变化的或不确定 的, 给控制与检测带来嗣 难. 用常规控制或检测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 果。正是这些因素促进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 术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为其实现提供 强有力的工具, 赋予智能并不断提高其智 能化程度是发展煤矿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方向 和研究内容。应 当指出, 在工程技术界对智 能的理解很不一致, 甚至存在片面的认识, 如 认为只要用上计算机就是智能化 r 。智能是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它表现为运用知识认识新情况、 解决 新问题、 学习新方法、 预见新趋势、 创造新思 维的能力。人工智能则是运用人工手段模仿 人类的智能行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的 出现被认为是控制理论和 自动化技术发展到 一 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是当前最活跃和高 速发展的一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其中的规则 控制、 模糊控制、 专家控制系统、 自适应控制 以及神经元网络等方法对解决具有不确定性 的复杂控制与检测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 特 别是在煤矿机械设备、 系统以及环境的控制、 检测 、 诊断及预报等方面不少都是需要用人 工智能的方法来解决的。 4 数字化、 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使数字技术在工业控制、 检测与信息 传递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这也是机 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用软件实现 部分硬件的功能将使系统硬件结构简化, 同 时采用计算机之后, 可以通过程序修改使系 统功能柔性化. 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 和修改, 从而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 性、 实用性和性能价格 比. 也使信息的敬能得 到进一步发挥, 保证 系统的整体优化。这 里应指出今后一个重要问题是加强在井下条 件使用单片机和嵌入式计算机的研究工作. 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断地 完善与提高 5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以电力电子 器件为核心的电力电子技术是 7 0 年代兴起 的高技术产业并成为机电工业的基础技术和 改造传统产业的有力手段。因此它在煤矿机 电一体化中占居重要地位。从应用的观念出 发, 属于第二代电力电子器 下转第2 2页 维普资讯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 煤 1 9 9 7年第6卷 中的变形能, 达到了延缓底鼓之目的。 3 采用爆破注浆法形成的“ 混凝土反 拱一注浆加固体一锚杆” 联合治底措施在一 定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 4 P 2 , i 1 , 2 , 3 , 4 计算公式和 1 O 、 1 1 式是根据弹塑性理论、 极限平衡理 论和流变理论而建立起来的, 可对爆破注浆 防止底鼓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也可对经爆破 注浆加固后的巷道底板的稳定性和稳定时间 作出较准确的分析和预测。 收稿 日 期 1 9 9 6 1 0 1 5 责任编辑郝建国 参考文献 1 陈宗基 . 地下巷道长期稳定性的力学问题 . 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 9 8 2 . 4 2 F . F . 利特维斯基 . 准备巷道底鼓机理 . 井巷地 压与支护, 1 9 8 7 , 1 2 3 郑雨天 . 岩石力学的弹粘塑性理论基础 .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 9 8 8 1 8 0 ~2 4 1 4 T j o n gK i e , T a n a n dWe i F a 1 . o e k e d i n S t r e s s 一 器. c r e e p a n d d i l n t a n c y o f r o c k s a n d c o n s t i t u t i v e e g u a t i o n s r o c k Me c h a n i t s , 1 9 8 0 , 1 3 作者简介 张向东, 男, 1 9 6 2年生.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发表有 关学术论文4 0 篇。 上接第7页 件的绝缘门极晶体管 I G B T 被公认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而近年出现的功 率集成电路 P I C 将强电与弱电结合起来, 将信息与动力统一起来, 是机和电的关键接 口和机电一体化的基础部件。这些器件在变 频、 逆变、 斩波等装置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应给以极大地关注。 4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自动化技术最有代表 性的杰出成果, 它是顺应生产发展与社会进 步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起来曲, 而信息技术 和微电子技术为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既 是当代高科技的象征, 又是机械产品发展到 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因此在展望 2 1 世纪煤炭工业, 特别是矿山机械设备与系统 的未来前景时, 必须将发展煤矿机电一体化 当做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并以此来促进煤炭工 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应抓紧关于煤矿机电 一 体化的人员培训与再教育. 提高煤炭行业 对机电一体化的认识, 另一方面应加强薄弱 环节 如传感器 的攻关, 选好典型产品. 以点 带面, 逐步推广, 同时在开发具体产品中必须 密切结合国情, 根据需求与实现的可行性分 层次、 由初级向高级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 以效益为目标, 需求为依据, 使我国煤矿机电 一 体化产品和技术得到积极、 有序、 健康地发 展. 早 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收稿 日 期 1 9 9 6 - 0 8 1 0 责任编辑汤 林 参考文献 1 许世范 .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煤炭工业面临的 挑战与机遇 . 煤矿 自 动化, 1 9 9 5 , 2 2 季维发, 等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北京 电子工业 出版社, 1 9 9 5 作者简介 许世范. 男, 1 9 3 1 年出生, 教授。1 9 5 6年北京矿 业擘院露是矿 山电工专业研究生毕业, 现在中国矿 业太擘 自 动化幕任教, 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额发 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珠津贴, 长期从事蝶矿电气 传动与控制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擘术鲁议厦期刊 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7 0 篇。 维普资讯 第六图书馆 第六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