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要求.pdf
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技术要求 (试行) 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 要求(试行) 编制内容与说明编制内容与说明 葛文彬 总则 1.1 为确保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及可行性研究 工作质量,统一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可 行性研究工作与程序,制定本规范。 1.2 技术要求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 图设计、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1.3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 四川省内由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立项实施的矿山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矿业权人按批准方案开展治理 合格后,返还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项目; 由市(州)、县(市、区)财政资金、矿山企业等渠道安 排开展的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的勘查、可行性研究、施工图 设计,可参照本技术要求。 引用标准与文件 略 3 术语与定义 3.1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勘探、开采影响或改变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矿山土 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地下水含水层、矿山地质灾害等 方面。 3.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通过调查与评估,针对采矿影响需 恢复治理矿山地质境问题,编制的恢复治理规划方案。编 制工作与成果应符合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 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11)等相关 技术规范规定。 3.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 针对矿山占用及废弃土地、矿山地形地貌景观(含生 态景观)、矿山地下水含水层破坏、矿山地质灾害等方面 问题,通过技术、工程和生物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资源 得到恢复与利用,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与恢复。 3.4 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勘查 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方案”确定的恢复 治理分项工程及分部工程,开展的勘查评价工作。查明治 理工程区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压占毁损土地数量与分布; 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及影响;地形地貌景观及生态景观变 化;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与危害;获取恢复治 理工程设计所需地质环境条件与参数;提出治理方案建议 的工作阶段。 3.5 矿山恢复治理施工图设计 对勘查建议推荐的比选方案,进行治理项目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报告应表征分项工程、分部工程构成,特征与 要素,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及矿区生态环境特征、空间坐标、 高程等空间形态;对应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大样 图、附表等多种表达形式,计算与论证设计工程项目可行 的依据;提出工程量、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经费预算、 施工组织、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措施等的设计工作与成果 的工作阶段。 3.6 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 根据施工图设计成果,比选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社 会经济效益,推荐优化方案;作为施工依据的工作阶段。 3.7 主控项目 纳入施工图设计中为实施治理目标的分项、 分部工程项目。 3.8 辅助项目 为实施主控项目所需便道、营地、安全、环 境保护和公众利益等辅助项目; 复杂的辅助项目,也可按项目类型、构成划 分分项、分部工程。 3.9 分项工程 参照矿山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技术要求中的矿山恢复治 理工程类别,将同类别治理工程划分为分项工程。如 “矿山土地恢复治理分项工程”、“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 复治理分项工程”、“矿山含水层破坏恢复治理分项工 程”、“矿山地质灾害恢复治分项工程”。 3.14 分部工程 组成分项工程的单项工程。如组成“矿山土地恢复治理 分项工程”中的不同地块、地类等的恢复治理单项工程; 组成“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分项工程”的不同权属 或地块的林地、灌丛地、草地、裸地恢复的单项工程;组 成“矿山含水层破坏恢复治理分项工程”的不同村社、聚 居点、分散农户的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缓解生产用水的 塘堰、蓄水池修复或新建单项工程;组成“矿山地质灾害 恢复治分项工程”的崩塌、滑坡、矿渣泥石流、采空区塌 陷等治理的单项工程。 3.10 占用及废弃土地恢复治理分项工程 根据矿山占用及废弃地块的土地类型、数量、影响程度, 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规划、受影响农户脱贫 需要,开展的占用、废弃土地恢复治理工程。恢复治理主 要地类为耕地、园地、林地、工矿用地、建设用地等。 3.11 地形地貌景观(含生态景观)恢复治理分项工程 结合矿山开采前后的生态景观变化,減少岩土体裸露区, 实施矿山复绿,恢复改善矿山地形地貌及生态景观;城镇 附近可进行矿山公园式恢复;受矿山开采影响的交通干线 可视范围为矿山复绿治理重点区的恢复治理工程。主要工 程类型有乔木林、灌丛林、草地等。 3.12 地下水含水层破坏治理分项工程 以解决因矿山开采形成地下水疏干区饮水困难、实施抗旱 保苗集蓄水工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规划、农户脱贫, 提升受影响土地利用价值等迫切要求为目际,统筹兼顾降 低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影响的恢复治理工程。 针对大面积疏干区,实施地下水含水层的恢复治理的技术 方法和财力都存在问题时,可实施受疏干影响区提升土地 利用价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治理工程;通过“水改 旱”、“粮改经”等措施,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和农户改 入,实现脱贫致富。 开采矿山结合开采方案布置的防水工程,经进行了充分的 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论证后,可采取矿山防渗帷幕注 浆工程,防止、减少地下水进入采区。 3.13 地质灾害治理分项工程 针对洞采、露天开采、矿坑疏干排水、固体废弃物堆积等 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岩溶 塌陷等的治理工程。 3.14 分部工程 组成分项工程的单项工程。如组成“矿山土地恢复治理 分项工程”中的不同地块、地类等的恢复治理单项工程; 组成“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分项工程”的不同权属 或地块的林地、灌丛地、草地、裸地恢复的单项工程;组 成“矿山含水层破坏恢复治理分项工程”的不同村社、聚 居点、分散农户的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缓解生产用水的 塘堰、蓄水池修复或新建单项工程;组成“矿山地质灾害 恢复治分项工程”的崩塌、滑坡、矿渣泥石流、采空区塌 陷等治理的单项工程。 3.15 对分项、分部工程要求 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宜采用分项、 分部工程布置图、列表、辅以简要文字表征恢复治理方案 空间分布,分项、分部工程构成。 按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类型、规模、空间分布;确定查明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施工图设计所需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 参数;布置勘查工作,确定设计工作量。 4 一般规定 4.1 工作要求 在治理工程分区基础上,结合矿区恢复治理 工程内容,明确主控项目、辅助项目;以 及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编制治理工程布 置图; 围绕矿区恢复治理方案及分项工程、分部工 程布置与开展。作为勘查、施工图设计、 可行性研究工作开展的依据。 4.2 工作范围 勘查设计编制阶段,结合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历史采矿 活动资料分析论证,现场踏勘确定满足恢复治理要求的范 围;勘查设计审批后,作为实施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 性研究的工作范围;按施工条件及施工组织需要,结合主 控项目、辅助项目及分项分部工程分布,可给合施工需 要,扩大工作区范围;矿山复垦保证金项目与财政资金安 排项目的工作范围有一定区别;可参考以下方面综合确定。 4.2.1 矿山复垦保证金项目 按独立矿山探矿权、采矿权范围及预测开采影响范围为工 作范围。 4.2.2 财政资金安排项目 按矿区、矿段及乡镇、村社连片区域进行治理规划分区; 结合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方农业、林业等相关社 会经济发展规划衔接,提出治理分项工程及分部工程项目 治理工程范围。 4.3 治理分区 根据矿区及采矿活动影响程度进行的分区; 按影响对象、影响程度差异,分重要区、较重要 区、一般区; 治理工程项目的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的 工作布置、工作精度、设计标准应参照相关标准 与分区相对应;治理工程分区要求参照表4.1。 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 治理工程分区表 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 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 民集中居住区 分布有200~500人的居 民集中居住区 居民居住分散,居 民集中居住区人口 在200人以下 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铁路、中型以上 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 重要建筑设施 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 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 较重要建筑设施 无重要交通要道或 建筑设施 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含地质公园、风景 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 区点 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 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 点 远离各级自然保护 区及旅游景区点 有重要水源地有较重要水源地无较重要水源地 破坏耕地、园地破坏林地、草地破坏其它类型土地 4.4 工作分级 参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 境影响评估分级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分级作为治理项目治理工程级别、设计安全系数确定的依据。 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中等简单 重要区 大型一级一级一级 中型一级一级一级 小型一级一级二级 较重要区 大型一级一级一级 中型一级二级二级 小型一级二级三级 一般区 大型一级二级二级 中型一级二级三级 小型二级三级三级 4.5 测绘精度 1)治理工程区勘查比例尺不得小于l1000。 2)分项或分部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 可行性研究比例尺使用l200~l500。 4.6 设计书编制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恢复治理工程, 需编制设计书; 设计书经主管部门或业主单位邀请专家评 审通过后,作为勘查工作的依据。 编制要求,见附件A。 4.7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1)结合地形地貌景观、矿山土地恢复、地下水含水层破坏、 矿山地质灾害等分项工程;提出分项工程需查明的矿山地 质环境问题。 2)根据采矿过程、阶段,进行时空对照; 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空间分布; 列表表征其规模、特征,控制点坐标、高程,危害及影响程 度。 3)矿山弃渣堆恢复治理分项工程可按以下特征划分 a一般情况,弃渣堆治理纳入矿山复绿分项工程,调查弃 渣堆整体稳定性、分级整平、植窝客土等内容。 b整体稳定性差,有危害对象的弃渣堆,纳入矿地质灾害 治理分项工程。 c规模大、可整理成耕地的,纳入矿山土地恢复治理分项 工程。 4.8 工程变更 按规定批准勘查过程中,出现与矿山恢复治理 规划方案建议的方案实施条件有变化,需对勘 查方案进行调整; 施工过程中,出现与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 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提出对分项、分部工程或 辅助工程变更为工程变更。 勘查、施工需按批准变更的分项、分部工程开展。 4.9 工程验收 矿山治理工程完成后,针对工程项目完成的 工程量、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经费使用 等方面的验收; 分为初步验收、终验两个阶段。 5 总体要求 5.1 矿山地质环境勘查要求 1)查明规划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影响 范围。 2)根据主控项目中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布置调 查、勘查、样本、样方及试验样品等工作;获取 满足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比选所需的生态景 观、地质环境条件及参数等基础资料。 3)按工作质量、进度完成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勘查 工作量; 按合同、委托书要求,统筹勘查工作任务;为施 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5.2 施工图设计要求 1)按勘查查明规划治理区及影响范围、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恢复治理类型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2)按勘查推荐治理比选方案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进行施 工图设计,为优化方案比选提供依据。 3)进行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设计参数选取; 工程布置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计算与评价; 施工图编绘与空间坐标确定; 汇总工作量; 提出工作质量、进度、经费、人员构成要求; 明确保障措施、施工组织、工程质量监测、运行维护、工 程移交等要求。 4)按施工图设计工作量,进行经费概算。 5)提交施工图设计报告和施工图设计图件。 5.3 可行性研究要求 5.3.1 可行性研究任务 1)施工图设计成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比选依据。 2)根据施工图设计经费概算,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及 治理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效果,开展技术可行性、 经济合理性、与社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等内容的比选,确定优化方案;作为施工招投 标和施工的依据。 5.3.2 可行性研究比选 1)按施工图设计方案一、方案二设计成果,评分比 选推荐优化方案,评分细则见表5.1。 2)方案一、方案二比选以得分高者为优化方案。 3)得不到社区、农户支持的方案,赋0分。 4)专家审查批准的方案,分值应在76分以上; ≤75分方案需进行重大修改完善。 5)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可测定土地恢复数量、 指标,置换建设用地价值,林地木材积蓄量、农 产品产量或收益提升。 可行性方案比选评分细则可行性方案比选评分细则 方案符 合相关 规划 技术可 行性 经济合 理性 社区、 农户支 持率 经济效益 (投资回 报率) 生态效 益 施 工 条 件 合计 评 分 标 准 好15-1714~1614~1514~1613~1415~17590~100 中12~1412~1412~1413~1412~1312~14376~89 差≤12≤12≤12≤13≤12≤131≤75 方案一 方案二 6 分项工程要求 6.1 矿山占用及废弃土地恢复治理分项工程 6.1.1 确定分部工程 以矿山开采压覆、毁损影响土地恢复治理为主。 结合原土地及可恢复治理土地类型,将工矿、建 设用地,压覆、毁损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恢复 成耕地、园地; 按微地貌和适宜划分地块,作为土地恢复治理分 部工程。 6.1.2 勘查要求 6.1.2.1 调查要求 查明矿山开采压覆、毁损影响土地土块的类型; 范围、面积、影响程度; 对照“土地二调”图斑,采用其编号; 不能对应“土地二调”图斑、编号时,按地块编号 要求另行编号。 6.1.2.3 调查内容 1)调查访问矿山开采前土地类型、地力或利用价值(农产品 单产、产值); 邻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利用价值; 受影响土地恢复应具备的地形、土壤、水肥条件。 2)矿渣压占污染土壤区域,应采样或现场测试土壤pH、并 结合污染矿渣类型和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分析,采样 1~3组;有针对性提出测试项目。 3)影响供水水源地的区域,地下水样品应按生活饮用水 卫生标准(GB 5749-2006)水源水指标进行测试与评 价。 4)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查土地恢复方案方法及要 求;提供土地恢复治理施工图设计需要资料及参数。 5)不少于二个土地恢复治理分项工程方案建议。当地块用 途符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村社及农户意愿等可确定为明 确的恢复治理分部工程时,可作为优化方案推荐。 地块权属调查 1)恢复治理地块所在行政区(乡镇、村、社)。 2)“二调”地块编号,地类、面积及控制拐点坐标、高程。 3)“二调”外地块,自编号、地类、面积及控制拐点坐标、 高程。 4)地块属性分为国有、集体、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等。 5)毁损及利用价值下降情况。 6)分部工程地块调查(宗地),填写下表。 7地块(宗地)编号方法 地块(宗地)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采用乡(镇)、行政 村、宗地三级编号,地块(宗地)号从左到右、自上而 下,由“1”开始顺序编号;并明确权属。 8界址点坐标 用实测坐标;标绘在平面图上,并列表表示界址点号 、坐 标、高程。 6.1.2.2 地块权属调查 农村集体土地以地块,建设用地以宗地为调查单元,作为土地恢复治理勘 查、设计分部工程单元,参照表6.1内容及格式填写。调查内容如下 地块(宗地) 土地权属地类及毁损情况面积(hm2) 界址点坐标、高程 乡 镇 村 编 号 拐点 编号 XY高程 1 1 2 3 n 2 3 4 5 n 6.1.2.4 恢复耕地地块 1)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2000)进行勘查、施工图设计及可 行性研究。 2)对矿区地形地貌变化大、地形坡度≥25、宗 地地块面积较小、不宜“坡改梯”的情况,应因 地制宜地进行耕()地恢复。 6.1.2.5 耕地质量 按四川省土地质量管理实施办法,耕地由县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符合要求后认定。 6.1.2.6 新增土地 对恢复治理新增各类土地,按所在乡村社,地块(宗地)类型、 编号、面积、控制拐点坐标、高程,权属、移交方案等,均需在勘查设 计、勘查成果、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中明确。可参照表6.2汇总与填 写。 分部工程 土地权属原地块 土地恢复分部治理工 程新增土地地块 界址点坐标、高程 移交 对象 或方 案 乡 镇 村 编 号 原 权 属 治理后 权属 编 号 面 积 地类面积(hm2) 拐点 编号 XY高程 1 1 2 3 n 2 3 4 5 n 填表说明 1.按治理分部工程填写; 2.原宗地编号指治理前调查的宗地编号,有 地块合并的,填写合并的原宗地编号;面 积为累计面积。 6.1.2.7 勘查工作量统计 按使用地形测量、地面调查、遥感解译、样方样地测试、勘查工程类型 与数量列表统计, 项目数量单位或比例尺要求备注 地形测量 地面调查 遥感解译 样方样地 勘查工程 施工图设计 可行性研究 报告编写 6.1.3 施工图设计 6.1.3.1 设计依据 1)土地恢复治理工程方案中(分项工程)的 分部工程及要求。 2)比例尺不小于1∶1000恢复治理地块地形 图。 3)勘查工作提供恢复治理地块、地类相关数 据与资料。 6.1.3.2 分项工程设计 1)按勘查推荐二个土地恢复治理分项工程方案进行恢复治理 进行等精度设计;当地块用途符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村 社及农户意愿等可确定为明确的恢复治理分部工程时,可 按优化方案设计。 2)耕地恢复治理参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2000)要求进行。按分区、地块为单元,进 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 3)相关的配套工程,按分区、地块为单元,进行配套分部 工程设计;并论证必要性、合理性。 4)提交施工图设计图件与统计工作量,参见表6.4;概预算 工程经费。 分项工程构成分部工程名称 调查面积勘查面积设计可研 比例尺方案一方案二比选工作量 主控项 目 地块治理 宗地面积hm2 不小于1∶10001∶200或500组月或人.工作日 乡镇 村社 编号宗地总计 1 2 3 n 配套工 程 蓄水池 编号 蓄水量m3调查面积勘查面积 单座总量单座总计单座总计 1 n 引水渠 编号 长度m 调查面积勘查面积 单段总长 1 n 道路 1 n 其他 辅助项 目 临时道路 营地 材料库房 其他 土地恢复治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勘查面积、设计、可研工作量一览表 填表说明 1.本表分主控项目、辅助项目填报; 2.主控项目中,按整理分部项目的宗地进行填报调查和勘查 面积并汇总; 勘查使用的技术方法与手段,需另列表统计;与本表对照 工作方法、工作量布置的合理性、必要性; 3.对设计、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量可按“组月”或“人.工作日” 计;并填报。 6.1.4 分项工程可行性研究 参考5.3.2可行性研究评分表,计分评判优化方案。 6.2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分项工程 6.2.1 恢复治理原则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分项工程以矿山复绿为目标, “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经则经” 的原则。矿山复绿地类主要为裸地、疏林地。 6.2.2 裸地、疏林地调查 1)对适宜进行矿山复绿的裸地、疏林地按表6.5进 行调查;并编绘图斑图(分布图)。 2)分部工程按表6.6进行调查记录。 矿山复绿(分部工程)地块(单元)裸地、疏林地调查表 裸地、疏林地 编号 权属 裸地疏林地 面积(hm2) 界址点坐标、高程 乡 镇 村 编 号 原 生 次 生 郁 闭 度 主 要 乔 木 拐点 编号 XY高程 1 1 2 3 n 2 3 4 5 n 裸地、疏林地调查表填表说明 1.疏林地为树木郁闭度≥10及<20的林地。 原始疏林地是由自然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天然更新困 难形成。 次生疏林地是由人为原因使有林地经次生逆向演替而形成。 矿山复绿因矿山开采等形成的疏林。可采取补种、补播、 全砍重造、间伐补植等措施加以改良。 2.裸地指无植被、无遮蔽,直接暴露的土地。 原有植被的土壤条件不存的裸地为“原生裸地”。 有土壤条件及某些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为“次生裸地”。 对弃碴堆等原生裸地需“客土+种植”的恢复方案; 对次生裸地可不客土、采取栽植的恢复方案。 分部工程(林地地块)新增林地表 分部工程 裸地、疏林 地权属 原裸地 疏林地 块 林地恢复分部治理工程 (新增林地) 界址点坐标、高程 移交 对象 或方 案 乡 镇 村 编 号 原 权 属 治理 后权 属 编 号 面 积 地类(乔、灌、 草、经等) 面积 (hm2) 拐点 编号 XY高程 1 1 2 3 n 2 3 4 5 n 新增林地表填表说明 1.按矿山复绿治理分部工程填写; 2.原林地地块编号指治理前调查的林地地块编号,分部工程 地块有合并的,填写合并的原林地地块编号;面积为累计 面积; 3.林地地类按矿山复绿乔木林、灌丛林、草地、经济林等 填写; 4.分部工程中,兼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试 验林、种子园等的矿山复绿林。 6.2.3 矿山复绿基本要求 1)满足退耕还林的相关要求; 宜结合自然坡型进行乔、灌、草或经济林复绿,避免可能 增加水土流失、“大挖大填的整平”再复绿的工程方案。 2)对矿山开采形成次生裸地、疏林地,受影响的园地、林 地、灌丛地、草地等,因地制宜规划分项治理工程,实现 矿山复绿兼顾农业林业发展、村民致富的目标。 3)在规划区内,有客土条件及符合当地生态建设规划的原 生裸地,治理可取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可与矿山 复绿统筹纳入项目实施。 4)矿山复绿用地地块,按国有林地、集体林地、工矿用地 等调查权属。 6.2.4 矿山复绿林勘查、施工图设计、 可行性研究 6.2.4.1 复绿林勘查要求 1)矿山复绿林地块及权属调查可参考土地地块及权属调查要求,结合 林地类型等现状,进行林地块及权属调查。 2)复绿林类型划分 a)乔木林。 b)灌木林。 c)草地。 d)乔、灌、草间种植的混合类型。 e)矿山相关复绿林。 (1)风景林矿山相关的复绿林指结合矿山恢复治理区特点, 处城镇化区域可适度规划风景林。 (2)水源涵养林水土流失严重区,可结合水土保持规划,规 划兼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水土保持林;在水源涵养区,可规划兼有水源 涵养功能的水源涵养林。 (3)试验林、种子园对大面积矿山复绿的工程,可规划试验 林、种子园等的矿山复绿林工程。 3)复绿林类型及方案确定 a调查是否属当地优势复绿乔木、灌木、植 草或引进适宜的复绿乔木、灌木、植草; 混合林以及矿山相关的复绿林。 b与当地林业产业规划的相符性、环境及生 态景观的和谐性。 c注意满足所在社区对复绿工作的需求,听取 市(州)、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或专业 技术人员、当地村社及农户的意见和建议。 4勘查工作布置 a)按列入矿山复绿分部工程,调查其地块生态现状、 权属、面积(见6.2.2裸地、疏林地调查)。 b结合矿山复绿林种植要求,布置勘查工作,为施 工图设计、可行研究提供依据。 c)布置控制性样方、样线、典型样地进行测量,查 明矿山开采形成裸地范围、面积、影响程度。 d)布置比对未影响的园地、林地、灌丛地、草地影 响范围、面积、影响程度;比对样方的植物和植 被调查,需测量各类植被类型地块的面积、植株 数、胸径、测定郁闭度或蓄积量。 e)对弃渣堆复绿分部工程,调查弃渣堆整体稳定性、 分级整平、植窝客土方案、数量。 5样方布设及数量 反映矿山复绿分项工程林地植物群系变化;控制矿 山复绿分项工程立地条件或群落结构变化;满足 测定施工图设计对矿山复绿分项工程状况和类比 计算的需要;设立样方。各类样方数以不少于2~ 3个。 6)样方尺寸 乔木样方31.62m31.62m0.1hm2或10m10m; 灌木林样方5m5m; 草本样方1m1m为宜;草本样方可选在乔木样方、 草本样方边缘,进行同时测量。 7)用GPS测定样方中心点坐标;填写植被样方调查 位置。 8)样方调查要求 a乔木样方 (1)调查乔木的种属、胸径、高度; 按四川省林业调查常用数据表I 中树种适用的二元木材积蓄量计算式,计算单株林木蓄积量;以表征 生态状况或质量。 (2)矿山复绿人工种植的乔木林,调查成活率;分项工程的乔木成活率 以多个样方的平均成活率。 (3)郁闭度调查 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程度,反映林分密度。郁闭度可作 为疏林地增补种复绿的依据,也可作恢复治理工程的设计和监测指标。 郁闭度被树冠覆盖的样点数╱样点总数或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 与林地面积之比。 郁闭度分级≥0.70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林,<0.20为疏林。 ①郁闭度样点调查法 设置100个样点,在各样点位置上抬头垂直昂视,样点是否被树冠覆 盖,统计被覆盖样点数,按上式计算林分郁闭度。 郁闭度样方调查法确定100处样点,测定冠盖点与非冠盖点,填表 6.7并计算郁闭度。 乔木样点郁闭度调查法记录表乔木样点郁闭度调查法记录表 样方编号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样点冠盖样点冠盖样点冠盖样点冠盖样点冠盖 1 11 2 12 3 13 4 14 5 6 7 97 8 98 9 99 10 100 郁闭度=冠盖数100 测量人姓名 记录人 项目负责人 ②郁闭度对角线样点调查法 测定样方AB、CD对角线冠盖点(树冠阴影段)与非冠盖点(非树冠阴影段),填表6.8并 计算郁闭度。 样方编号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样方尺寸 对角线长m AB CD 树冠阴影 段编号 长m 树冠阴影 段编号 树冠阴影 段编号 树冠阴影段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n 树冠阴影之和除以对角线长度 郁闭度对角线法调查表郁闭度对角线法调查表 b)灌木林样方调查 (1)调查灌木种类、高度。 (2)盖度调查测定可用对角线法。 (3)选取邻区同类地块进行生物量测定,采 用类比法推算整个地块的生物量。 d生态环境对比样方调查。 调查访问矿山开采前生态环境(园地、林地、 灌丛地、草地)及邻区未受影响区的生态 环境状况。 e样线调查 (1)根据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地质条件、土 壤状,以及植被类型、植被群落结构,沿垂直等 高线方向布设。 记录并在图件标注方位、起始点、变化点及典型样 地点的坐标、高程等空间控制参数。 (2)根据控制上述变化需要,分项工程宜选取1~2 条样线进行调查,参见表6.9。 分项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林地样线调查表 样线编号 样总长度 区段长 区段数 调查时间 记录者 区 段 号 植物种 名 所栽 植物 个体 数N 顺样线 所栽植 物长度 总和m 垂直样线 所栽植物 最大宽度 总和m 区 段 号 植物种名 所栽植 物个体 数N 顺样线所 栽植物长 度总和m 顺样线所 栽植物长 度总和m 1 5 2 6 3 7 4 n c)草本样方 (1)调查草地种类、高度。 (2)草地盖度调查测定可用对角线法。 (3)选取邻区同类地块进行生物量测定,采 用类比法推算整个草地地块的生物量。 f样地调查。在样线典型段布置样地(点),视植被状况变化确定调查样地;调 查内容与方法,结合典型样地植物群落特征确定。 表6.10 分项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灌木林地样地调查表 群落名称 样地面积 野外编号 第 页 层次名称 层高度 层盖度 调查时间 记录者 样 地 编 号 植物名称 花序高 (m) 叶层高 (cm) 冠径 (cm) 丛径 (cm) 株 丛 数 盖 度 成 活 率 % 胸 径 cm 附记 一 般 最 高 一 般 最 高 一 般 最 高 一 般 最 高 1 2 3 9)查明矿山复绿林范围内裸地、疏林地地块,其类型及权 属(国有林、集体林、无主林、裸地等);作为矿山复绿 林分项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的分部工程。 10)查明恢复治理地块分布与微地貌特征;矿山复绿林建设 一般不需进行土地整理。确需进行土地整理满足矿山复绿 林需要的,对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提出治理方案。 11)配置保苗浇灌工程按恢复治理区行政区及地块需要, 进行矿山恢复治理矿山复绿林配套工程勘查、施工图设 计;并与矿山复绿林种植、养护等勘查、施工图设计内容 构成整体方案与成果。 12)查明恢复治理勘查、施工图设计拟选矿山复绿林类型需 满足的气象、光热、土肥等条件。 13)苗木种子选择要求。明确选择乔木、灌木苗为实生苗、 架接苗,苗龄及胸径、高度;质量要求按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1)、 林木种子检验方法(GB/2772)、主要造林树种苗 木(GB/6000)、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 等标准执行。 6.2.4.2 复绿林分项工程施工图设计指标及要求 1)执行标准 乔木林、灌木林设计指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 技术规程(GB/T15776-19951)执行。 2)裸地复绿条件 a)土地、地形、水肥条件适宜。裸地类型中,原生裸地,需客 土复绿;次生裸地,可不客土复绿。 b)结合当地农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园地、林地、灌丛地、 草地适宜性调查。 c)本地优势或适宜引种的优良果树、乔木、灌木、草类的种、 属,苗木、种籽要求。 d)种植、养护要求。 e)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供施工图设计需要,不少于二个 工程方案建议。 。 3控制性指标 结合四川实际,样方测定、类比计算及样线调查、遥感图 像解译相结合方法,确定控制性指标要求,设计提出的指 标,作为验收的依据。 a)植株数及成活率乔木、灌木成活率初验时不低于85 %,最终验收不低于90%。 b)乔木胸径、高度、树冠尺寸;并按四川省林业调查常 用数据表(Ⅰ)中树种的二元木材积计算公式,计算单 株林木蓄积量,累计样方林木蓄积量,计算地块林地林木 蓄积量。评价乔木林地恢复治理效果;作为远期经济、生 态效益评价的内容。 c)乔木林郁闭度结合乔木种类、苗木选择、种植密度提 出种植2--3年验收时郁闭度指标。 d)灌木、草地盖度和高度按灌、草植物种类,选用邻近 相似地块或样地进行生物量测定或量算;作为地块生物量 计算的依据;评价灌木、草地恢复治理效果 4复绿林栽种与养护 a)穴栽要求参考列表6.11‾表6.14内容。 b)栽植土质要求。乔灌木栽植,施完基肥后覆盖5-10cm土、 回填土到三分之一时要踩实,到三分之二时再踩实。栽植 当日的苗木要覆土,扶正,踩实。 表6.11 常绿乔木种植穴要求(cm)表6.11 常绿乔木种植穴要求(cm) 树高土球直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 100-15020-4030-5040-60 150-25035-5560-8070-80 250-35050-8070-9080-100 350-40080-10090-100100-120 400-500100-12090-100120-150 表6.12 落叶乔木类种植穴要求(cm)表6.12 落叶乔木类种植穴要求(cm) 胸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 2-430-4030-40 4-640-6040-70 6-860-7060-80 8-108080-100 表6.13 花灌木类种植穴规格(cm) 冠径种植穴深度种植穴直径 80-10040-6070-80 100-12040-6080-100 120-15040-60100-120 表6.14 绿篱类种植穴规格(cm)宽深 修剪高单排种植双排种植三排种植 50-8030405007060 100-120406008080 100-15045070090100 c)水肥要求。 新栽植苗木浇水沙质土首次浇两次,第 三天浇第二次,新栽植苗木一周内浇三次 后,进行养护期; 栽植地被植物翻土深度25cm耙平,每平方 米施3-4kg腐熟有机肥或20g复合肥,栽植 前一天进行地块浇水,保证无积水。 5按复绿林地块计算相关工程量、林木种植数量。 6矿山复绿林验收与移交的程序。 a验收按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验收 要求〈试行〉。 b按林权权属移交;移交前应征求市(州)、县市、 区林业主管部门意见,进行公示;报县(市、区) 人民政府批准后移交。出现对移交方案有异议 的,补充调查,征求当地村社及农户意见,提出 移交方案,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移交。 c移交文件中,对移交的矿山复绿林,提出管护意 见和建议。 6.3 矿山地下水含水层恢复治理分项工程 6.3.1 分部工程确定 针对采矿形成采空区、采空区塌陷区与地下水疏干区十分复杂,恢复 技术难度大、方法尚不成熟,投资效益比差的情况;按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规划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及“以人为本”理念,分项工程重 点为 1查明或综合分析矿山恢复治理区的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地下水 疏干区范围、面积、影响程度; 地下水疏干区影响的行政区域(乡镇、村、社饮水状况及缺水情况; 可供利用的水源的水量、水质及利用方式。 2调查访问矿山开采前土地类型、地力;土地利用价值下降(农产品单 产、产值)及邻区未受影响区的土地利用价值状况;提升受影响土地 利用价值应具备土壤、水肥条件;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查 适宜的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方法、方案及要求;提供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的施工图设计需要资料及参数;不少于二个解决生产、生活用水,提 升采矿疏干区土地利用价值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3结合地下水含水层破坏恢复治理工程要求和勘查工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