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式建筑构建_文化中心创作浅析.pdf
江苏建筑2008年第6期(总第124 期) [收稿日期]2008-06-23 [作者简介]江剑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0引言 随着“欧陆风情”、“北美风情”以及“现代简约”等许多 外来建筑风格逐渐演绎并在中国“蔓延”的时候,这些舶来 品的建筑文化生命力也到达了最高点。 缺少深层次文化和 理解的支持,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决定了它们只可能是短 时间内的流行和人们的盲目跟风。 而真正决定建筑形式生 命力长短的根本是民族文化、是底蕴,是每个国家在漫长历 史沉淀中所保留下来的精华对我们造成的欣赏尺度差异, 简单的说就是地区性差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文化“螺旋式上升”的 发展现象开始出现在中国建筑中。 中国人含蓄、内敛、稳重、雅致,中式建筑所追求的正是 安宁静谧的氛围,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是中国几千年积 淀下来的文化信仰、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审美尺度。 这种 文化理解不用你揣摩、研究,它沉积在每个人的骨子里、潜 意识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情结的烙印,它的生命力是持久 的、永恒的,不管舶来品如何华贵、如何气派都是无法替代 的,这种形式开始在一些成熟、稳重和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得 到了实现,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感觉。 1项目概况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山水绝佳天 目湖旅游度假区,如一颗宝石镶嵌在城市南面。该地区自然 风景优美,依山傍水,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域 特色,为现代中式建筑风格提供良好的适应环境。我们正处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文 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文化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没有文化的繁荣,也就不可能有经济的 持续发展。 国际上有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所以,把 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 把文化设施作为城市 现代中式建筑构建 文化中心创作浅析 江剑生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式建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空间体系,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风貌,将建筑融合于自然,这是中国人与自然最大的特色,体现了人与自 然、建筑的和谐共生。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现代中式建筑也有着 自己特定的“文汇”。 [关键词]现代;中式建筑;文化;风格 [中图分类号]TU242.4[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识码]1005-6270(2008)06-0001-03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Cultural Centre Creation JIANG Jian-sheng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Jiangsu 210024 China) Abstract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Chinese architecture is a great concept, it is not only a question , but also has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pace system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tress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respect the natural landscape,and integrate architec- ture in Nature. this is the largest China 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an and the nature, Reflects a harmonious symbiosis between the man and nature, the architecture , Every era has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 but cultural connotations precipitating in the deep-seated architecture is the sam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also has its own specific “Wenhui.“ Key words modern;chinese architecture;culture;style 1 江苏建筑2008年第6期(总第124 期) 建设的重点, 文化设施建设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 和投资环境。 据此, 溧阳市委市政府 “为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 设,提升城市文化的品牌效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 化生活的需求”,决定新建以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 中心为主体的市文化中心。 一方面作为溧阳市未来文化建 设活动的重要设施, 作为溧阳市人民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 化场所; 另一方面也是为实现城市向南拓展这发展目标的 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和具体行动。 溧阳市文化中心项目位于该市南片区,台港路以南,龙 亭路以北, 西临体育路, 东临钱家路, 整个地块南北长约 350 m, 东西长约360 m, 围合呈梯形状, 总用地面积 12.67 hm2,总体规划为城市文化公园,文化中心则位于该 文化公园的西北角,用地2 hm2,总建筑面积约1.5万m2 ,由 一组建筑群体围合而成,主体最高4层,高度16 m,钢筋混 凝土框架和部分网架结构, 目前建筑已建成并通过竣工验 收。 (图1) 2中式回归 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 的。现代中式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需要加入现代的生 活理念,并赋予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 中国目前民族文 化的建筑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建筑形式, 虽然有很多项目做 过很多风格尝试,但仍未形成现代中国建筑风格具体形式。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 现代中式建筑的发展脉络将更加清 晰,更加多姿多彩。 每种建筑流派都有明显的代表符号,代 表符号是最容易分辨与区分的, 但同时也是最浅显的建筑 表达;更深层次的是每一种建筑风格的背后隐藏的审美、文 化、理念、地域、习俗甚至信仰差异,中式建筑它带有强烈的 地域性,对布局、庭院、风格等都有相应的要求。 中式建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 题,也不是简单的建筑符号的模仿,而是突出建筑深层次的 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好的现代中式建筑应该是“神”的效 仿。 可见,现代中式建筑不能一味全盘照抄老祖宗的东西, 那就不是理性的回归而是简单的复古。 现代中式建筑应该 吸取中式建筑的精华,而后再完善和发扬。这种现代中式建 筑根据现代人简约时尚的生活特质而设计, 在建筑布局和 功能结构上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 参照现代人的 生活心理来做,在局部细节上加入中式元素,建筑最大的功 能是舒适,所以舒适度是中式建筑最根本的原则。无论是设 计者还是专家都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中式建 筑绝不是可以盲目追随的, 建筑的核心还是要满足现代化 和传统文化的双重结合。 现代中式建筑在空间构架上是采 用由外向内收缩的形式,首先是强调墙和庭院的概念,在传 统庭院中,各个房间都是紧紧围绕庭院展开,再拉上足够高 的实墙,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现代中式建筑在空间布 局上,是以院落为核心,通过庭院将周边建筑有机联系在一 起,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怎样将 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华贵的 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现代中式建筑的回归是必然的,它与中国政治、经济的 发展密不可分,中式建筑的出现,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有意无 意地在正本清源。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在国际的影响力, 决定了这个国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的流行程 度取决于经济政治的发达程度。 现代中式文化的复苏其实 正是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这也坚定和 鼓舞了一批优秀建筑创作者研究、 发展中式建筑的信心与 动力,使中国文化性建筑得到良性循环。 3创作立意 面对“欧风美雨”的建筑空间与中国的山水、东方的审 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不兼容性。 考虑到文化中心所处的江 南水乡特色、建筑本身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社会底蕴,利用 公园的自然景观,尊重场地的绿色环境和生态格局,营造具 有人文氛围,体现人文特征和公园环境特色,文化中心设计 定位为现代中式建筑成为我们的创作主题。 (图2) 文化中心主入口面西,退让道路红线30 m,建筑物前 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供人们交流。在建筑物前留有一宽为 6 m的浅水池,将水引入建筑,入口步道在水上穿过,将建 筑与广场相连,寓意“小桥流水”;引江南水乡特征入建筑 内,营造出苏南园林空间。建筑与人,人与自然有机结合,融 图1总平面图 图2效果透视图1 图3效果透视图2 2 江苏建筑2008年第6期(总第124 期) 为一体,成为溧阳山水型城市的一个重要亮点。 (图3) 文化馆、图书馆入口处为一大厅,入口造型融会一些江 南民居元素,左右两片高耸的粉墙夹起一半坡人字顶,使整 洁简约流露其间,传统建筑的精髓深究其里。 空间两层高, 内设一中庭,分南北两流线。 在功能分布上,北向为文化馆 流线,其1层设计为艺术展厅,书场等,2层为舞蹈排练厅, 各门类的培训室以及专业创作室,3层设计为艺术创作室 及办公,会议室。 南向为图书馆流线,1层安排报刊阅览,电 子阅览,儿童阅览以及采编加工,书库等,儿童阅览室可直 接对外, 在其室外留有一儿童室外活动场地, 形成前庭;2 层设计成人阅览,古籍、地方文献、参考资料阅览,专家阅览 以及会议,办公用房等。 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入口朝北,1层 安排一些公共教室和展厅,2层为棋牌,书画等教室,3层为 乐器,舞蹈教室,4层为办公,会议空间,并在沿街一面做些 退层,减少建筑对街区产生的压抑感,另外在其南面庭院, 紧临公园也同样留有一室外少儿活动场地。 (图4) 中式庭院建筑,一般大中型组群都不是单一的庭院,而 是由若干庭院,甚至数10个庭院组合而成。 它们形成一路 或若干路纵深串联的多进院。这种布局,不仅突出了庭院内 向空间的表现力,而且由于院与院的分隔、联结,也大大突 出了建筑组群内景的时空构成。 为此我们在各南北前后建 筑之间,设置了3组院落,院落有的是绿化景观组成,中铺 木道、小品、翠竹,形成中式园林风景;有的是水系围合,富 有灵气。 东面向市文化公园透空,通过空钢廊相连,将传统 与现代嫁接、小桥流水、庭院箫竹,带给人们的是非常中国 的感觉,并成功地探索出利用“墙”、“水”、“院落空间”等中 国建筑构成,通过时空对比和穿插,创造出重在写意的江南 庭院。 灵活适应的发展意识是空间创作中始终贯彻的原则, 为此,图书馆的大部分阅览室采用藏阅合一,为图书馆提供 高度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发展性。在经济上合理和技术上可 行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统一大柱网,为未来发展和变化留 有充足的余地;人流与书籍的流线互不干扰。 由于进深大, 自然侧面采光不好,在部分大空间阅览室内设有天井,充分 利用自然采光,一方面达到建筑节能目的;另一方面,也增 加了室内空间的多变性,丰富室内空间造型。真正做到了中 式建筑空间上前庭、后院、中天井的天然意境。 细部造型上,利用简化的马头墙,配以横条花格窗,以 及高低不等的粉墙,这些点、线、面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要 素,形成横竖交叉、高低错落、内外有别,共同创造出具有神 韵的现代中式建筑造型。色彩创造上,整个建筑运用江南传 统民居建筑的色彩技巧,重视黑、白、灰的和谐搭配,墙面以 白色为基调, 窗框及百叶采用灰色和简化了的马头墙压顶 用浅黑色,黑灰白的有机搭配,高贵而简洁,显现中式建筑 精髓,散发出浓郁的江南地方特性,体现着东方的建筑文化 内涵与艺术风格。 4环境融合 城市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 从整体 到局部、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文化内涵,不同的设计对象有 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整体 性环境的营造,优化整体环境质量。 文化中心地块的东南面是市文化公园,也可以这样说, 文化中心就在市文化公园内,是其组成的一部分。文化中心 整体空间布局结合各功能区的不同要求,着意形成层次,建 筑层数由南往北分别为1,2,3,4层,临近公园的1侧,设计 为1层,这样不会对公园产生压抑。建筑物围合的庭院全部 向公园敞开,用敞廊连接,一方面将公园的绿化引进庭院, 形成绿的渗入;另一方面,将建筑的气息融会到公园中,使 二者融为一体。 (图5) 设计文化中心时,尊重周围的街区环境,注重设计的文 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 的理解与领悟。 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 项设计,使在公园和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具有传 统文化的气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 活动空间。 沿城市主干道一侧,设计一些江南水景,着意创造江南 水乡的韵味,形成有节奏的艺术景观。 广场、庭院利用花坛 点缀,布置建筑小品,雕塑形成点景观;建筑物之间长廊相 连,形成线景观;大片的厚实墙面,形成面景观,这些点、线、 面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元素。 5结束语 作为建筑行业的创作者,需要探索和研究,需要主动地 关注文化建筑的地域特点,包括蕴含在建筑里的精神,并尽 图4构架局部实景 图5文化中心夜景 下转第6页 3 江苏建筑2008年第6期(总第124 期) 可能在设计过程中体现这种地方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化的 过程中,保持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态度上积极参与,并在 这个创作过程中发展这个文化基因。 如果说观念作为项目的设计意念,它将是既抽象,又具 体地存在。在生活的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不要百 分之百的去复制它。 在建筑的符号上, 要有中式文化的体 现,但是必须是提炼过的。 所以,设计之初就不是把很表象 的东西作为设计关注的起点, 而是怎样通过从设计来体现 中国文化、 中国人生活的特有内容、 中国人特有的精神要 素,在设计过程中,尽心把握内涵是创作的核心。 (图6)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六)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张曦,葛昕.地域文化中的地域建筑气质谈苏州地 方建筑[J].新建筑,20076 [3]王晔,邱峰.中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设计初探以台 州市路桥行政文化中心城市设计为例[J].新建筑,20064. [4]黄捷,蒋涛,陈军.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及文化广场设 计构思[J].建筑学报,20049. [5]陈晓扬.地方建筑中的文化技术观[J].华中建筑,2007 2. [6]王晓,李百浩.“中和”与现代建筑论[J].华中建筑,2007 8. 图6西入口实景 图5“容器“组群图6模型 为“容器“的棚屋状单元组成,棚屋一字排开,形成3个“村 落“。 每个棚屋大小不同,最高的达28 m,外部材料均使用 当地出产的木材。 常年光顾南太平洋的强劲西风是大自然 给这个小岛的恩赐。贝壳状的棚屋背向夏季主导风向,在下 风向处产生强大的吸力(形成负压区),而在棚屋背面开口 处形成正压,从而使建筑内部产生空气流动。针对不同风速 (从微风到飓风)和风向,设计者通过调节百叶的开合和不 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 从而实现完全被动 式的自然通风,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就在人们都沉浸在皮亚诺梦幻般的异域情调的时候, 很少有人注意到文化中心的最终造型竟是取决于计算流体 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模拟气流分析 和风洞试验。 皮亚诺对“容器“的最初构想是一个封闭的圆 锥形,木肋的尽端交汇于顶部。为了达到利于自然通风和减 小风荷载的目的, 设计师们经过多次计算机模拟和风洞实 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容器“的形状加以改进,使之变得更 加通透和开敞,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 [5](如图 5 ,图 6) 4结语 以上是作者对于注重高技术的生态建筑的思想起源、 发展演变及其一些建筑实践的一点认识。的确,注重高技术 的生态建筑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令人惊叹、甚而是 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实证, 并且其对于适于人类生活并能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的探索与追求令人 尊敬。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破坏, 对能源的浪费, 也许 是再 先 进 的科 学技术都弥补 不了 的。 “‘高新科技’特别是‘高新生态科技’是一个应当严肃看 待的问题,一方面承认它的科学性和尖端性,另一方面要以 慎重的态度来开发使用。“[4]所以,长远的任务不仅是建造 节能、生态建筑,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节能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少瑜.生态建筑设计和技术教学新理念[J].建筑学报, 20009. [2]生态建筑和生态技术[J].世界建筑118. [3]宋晔皓.城市类型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J].世界建筑 130. [4]Jan Kaplichy et al.“未来系统“的最新计划[J].世界建筑 130. [7]王鹏.生态建筑的自然通风[J].世界建筑118. 上接第3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