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设计回顾.pdf
建筑学报““ 西藏博物馆是年党中央、国务院召 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个援藏项目之 一,设计工作从年’月进藏踏勘现场开 始,以后经多方案比较,在拉萨和北京由国家 文物局请有关专家评定本方案为实施方案。 年月完成施工图随即开工,年“月 日建成开馆。从此西藏结束了没有博物馆的 历史。 总平面规划 早在*年,西藏博物馆选址在拉萨市 布达拉宫山脚下,罗布林卡 ( 夏宫)东门外, 与原西藏图书馆隔街相望。 开始的构想是以公园路为中轴线,把图书 馆与博物馆对称布局。主入口在公园路上,博 物馆坐南朝北 ( 图,笔者年所作草图) 。 不久,甲方提出,雪城高原北立面北入口冬季 不见阳光,积雪难融,十分不利,建议主入口 改在西向民族路上。西晒对西藏并不可怕,且 拉萨天黑较晚,晚霞明媚,可与建筑物交相辉 映, 设计人听了欣然同意, 立即作了修改( 图) 。 工程占地约,-,域内有高大杨树、柳 树等,我们将所有大树在地形上圈定,设计中 尽可能保留,甲方要求规划主馆区及其附属设 施、 生活区等, 并留有二期工程的民俗村用地。 展厅在前、库区在后,库区入口在南,靠 近文物鉴定研究部门。鉴于西藏文物不断发展 和大量收集,北区予留一块库房发展用地,南 区则设置研究部和行政用房,且主要房间朝 南,而它们之间正好保留一片原有成年杨树和 柳树。 自治区政府对这一文化建筑给予了高度重 视,从年筹建开始就规定,-土地备用, 这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是少见的 ,因此我们 把主馆展厅后退红线“.,前面规划一个不小 的广场,这与内地一些城市把剧场、图书馆等 公共建筑挤在马路边上与小吃店、百货店挤占 口岸相比,条件宽松许多。 “ 砍树”向来是一些城市解决用地的最好 办法,然而西博筹建处按设计要求保留原有树 木,使建成的博物馆不仅有一片草地,而且绿 树成荫。 西藏博物馆设计回顾 赵 擎 夏 “ ““建筑学报 建筑设计 根据甲方提供收藏文物万件的总目标, 设计藏品库按件’计算,文物库面积为 ““’,按一般藏品与展品之比为“*计, 共展出文物“““件,要求展厅面积为“““, ““““’。其余还有保管、研究、报告厅等用 房,与其它博物馆相比,在面积不算很大,投 资不宽裕的情况下,设计力求经济适用,为此 平面呈块状集中布局,其优点是-节约交通 面积,缩短参观路线,使之便捷明确;-适应 西藏冬季寒冷气候,尽可能减少外墙面积,节 约能源。-文物从收藏、验收、处理到入库, 流程便捷,减少环节,这样可以保证藏品的安 全运转。 当今的博物馆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文物展 品,甲方希望在展厅中抽出部分面积作为自治 区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展览之用,但出于安 全要求,它们应与永久性的文物展区截然分 开。为此,在剖面设计时将两部分展厅垂直方 向分隔一层辟为临时展区,其入口开在北 边;二层为永久文物展区,其入口由正门上大 楼梯进入。 文物库层高低矮,便于文物搬运,展厅空 间高大。将文物库两层与展厅一层持平,文物 库以钢梯钢楼板分层,如同图书馆的书库与阅 览室剖面设计一样处理。 建筑造型 西藏博物馆作为拉萨重要的文化建筑,位 置如此优越,它的形象成为各级领导和人民群 众关注的焦点。 在我的记忆中,建筑界批判复古主义大概 有三次第一次是“年代以拆掉北京城墙和西 单牌楼而告终,所幸在远离北京数百公里的山 西平遥又找到了一个差点没有拆掉的城墙;第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建设地点西藏拉萨市 建成时间...年“月 占地面积-公顷 ( 主馆公顷) 建筑面积主馆“““’ 参加设计主要人员 赵擎夏 ( 设计总负责,方案设计) 刘军 ( 建筑) 、聂毅 ( 结构) 设计草图底层入口局部 设计草图 “ 建筑学报““ 底层平面二层平面 ’剖面 底层入口 总平面 主馆“库房研究所办公报 告 厅生 活 区 ’文物商店民俗村主入口 二次要算*’年,批判西郊苏联专家招待所 等大屋顶的反浪费运动;第三次则是**’年 关于 “ 夺回” 、 “ 风貌”的风波。也就是这一 年,我们开始了西藏博物馆的工作。甲方在任 务书中明确指出 “ 建筑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 色”不希望再修那些 “ 碉堡” 。 我感到自已再一次站在 “ 十字路口” 。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飞跃发展,到过 拉萨的人都有这样感受,但作为一个建筑师, 也同时感受到 “ 国际接轨” 、 “ 全球化”的风 已吹上雪域高原。我常常介绍人们去西藏看看 雪山、蓝天,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还有古木 参天的罗布林卡和香烟缭绕的大昭寺,但这些 都是导游引你看到的几个风景点,除此而外, 当你站在拉萨街头;你仿佛又回到内地某个城 市。 “ 最近十年拉萨建了不少新房子,大约““ 万⋯⋯新的拉萨建起来了,反映了西藏经济 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民族的特色没有了,传 统建筑的特色没有了。 ” “ 每年来西藏的游客 在增加,大家来看什么、看你楼有多高、看你 的瓷砖白不白,看你的玻璃幕墙大不大要看 这些东西就不来西藏了⋯⋯,大家不远万里来 到西藏,大家不顾高原缺氧来到西藏看什么 看地方特色,看民族特色呀⋯⋯” 〔〕。 “ 环境告诉建筑师应如何去做” ,一位大师 如是说。西藏博物馆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 殊的环境,地域特色应该给它留下浓重的一 笔。它在展现灿烂的西藏文化的同时,本身也 是一件展品。当然不能忘了现在的西藏已从农 “ ““建筑学报 奴走进世纪的新时代。 这大概就是 “ 意在笔先”了。 首先,在大体量的前提下,注意上繁下 简、重点装修,适当增加曲尺形的变化,像佛 教喇嘛塔的亚字形须弥座那样,而那些仿藏式 民居枣红色的女儿墙饰带,在阳光下随着曲折 变化增加了体积感和装饰效应。墙体材料选用 拉萨当地产毛面花岗石,女儿墙以红白两条饰 带收头,色彩和质感对比强烈。由于现代施工 技术的保证,石材砌筑效果整洁统一,不同寺 庙杂乱无序的落后手法。出于安全要求开窗不 大,用粗磨条石砌窗套,粗犷中见精细,整个 墙面看上去朴实大方无复旧的感觉。 、层入口大门以镜面玻璃墙为底, 镶入原 味藏式大门, 以期获得时间、 空间上的对比。 “ 屋顶的特殊轮廓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 的特征,屋檐支出的深远则又为其特点之一。 ” 〔〕唐史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经典营造工 艺,清代康熙皇帝派一百余名汉族工匠参加布 达拉宫的修建,特别把汉族建筑之屋顶带到藏 族建筑之上。今天把它们用在这一现代建筑 上,是否 “ 犯忌”呢我们在考察中注意到藏 式坡屋顶,特别是歇山屋顶与清式屋顶最大的 差别在 “ 举架”的不同,使它们造型差异很 大,我们在大面积平屋顶上适度点缀经过变异 的三个坡顶,且提炼、剔除那些带有宗教色彩 正脊装饰和那些 “ 仙人走兽” 。另外,斗拱在 藏族寺庙建筑上也普遍采用,但变异不大,如 果在新建筑上使用这些构件,显得陈旧繁琐, 故一概取消。但椽条若取消则显得苍白无力, 故保存下来。设计中把柱顶 “ 雀替”加长,卷 云木雕花饰简化,这些细部处理使整个屋顶具 有 “ 可读性”而不冗长。建成之后,那些桔黄 色的无釉琉璃瓦在西藏碧兰的天空下,显得气 势恢宏,成为平屋顶上 “ 点金”之笔。 造型上总的设想是上繁下简、突出中心。 如同我国其它山地寺庙建筑一样,西藏宗教建 筑多依山就势,顺应等高线筑梯而上,且以台 地围院建寺。本设计在层入口处出挑“ 台地” , 以大楼梯上去, 隐喻登高之势, 同时满足、层 入口分隔的功能要求,层挑台拦板上绘制藏式 白底蓝花图案,中央为江泽民主席题写馆名金 字。 它在两旁石墙曲折后退中凸现出来, 显得庄 重而凝炼, 体现了藏族建筑的风格。 由于西藏气候干燥,空气质量较好,故本 馆除文物库采用恒温恒湿空调外,其余房间仅 考虑冬季电热采暖,由于开窗面积小,墙体保 温好,春夏季无须中央空调,根据近两年来使 用情况,甲方认为是节约能源的好办法。 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全馆按一级风险等级 设计防范措施。藏品库采用国际先进防范技 术。 目前西藏博物馆和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定为 国家旅游局第一批’级国家旅游景点。开馆 以来接待中外游客近“万人,反映良好,特别 得到藏族群众的赞许,被认为是 “ 我们的藏式 建筑” 。 年西藏博物馆入选“届国际建筑师 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同年入选第九届全 国美展。 注释 关于西藏城市特色问题 ,西藏自治区建设 厅副厅长徐宗威,中国建设报,““ 清式营造则例绪论,林徽音 本文照片提供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声象室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 收稿时间““年月〕 展厅内部 “入口大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