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pdf
建筑学报 34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殷墟博物馆 张男崔恺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 0 0 0 4 4 收稿日期2 0 0 7 - 0 1 - 0 5 2 0 0 6 年7 月1 3 日的下午,由立陶宛首 都维尔纽斯市传来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第 3 0 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申报 的文化遗产项目 “殷墟” 被正式批准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国人的荣誉,也 有我们殷墟博物馆设计团队的一份骄傲。 把设计的过程在心底里重新沉淀一遍,总 能够有些新的体会。 1 有关殷墟 殷墟为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 距今已有 3 3 0 0 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 文献可考、并且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 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其以都城建设、 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 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在中国 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 殷墟地处洹河冲积平原上,现在所知 的遗址区范围超过 2 0 k m 2。自新石器时代 以来,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约公元前 1 3 0 0 年,商王盘庚举族迁徙,由奄 今山东 曲阜 迁殷,建立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都城。 此后2 5 0 余年,商都再也没有迁徙, 直到公 元前 1 0 4 6 年被周武王所灭,这里逐渐沦为 废墟。直到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随着甲骨 文的发现和殷墟的科学发掘,这座在地下 湮没了3 0 0 0 多年的商代都城才重见天日。 殷墟的出土文物,除了有以世界上最 大的青铜器号称 “国之重器” 的司母戊 大方鼎为代表的上万件青铜器,还有 1 5 万 片刻满了后世称之为甲骨文的龟甲兽骨。 作为唯一的演变流转至今却仍在使用的古 代文字,甲骨文证明了中国4 0 0 0 年信史的 源流, 而殷墟凭借这一切, 在世界考古史上 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永久话题。 2 有关博物馆 殷墟文化的深邃浩瀚, 沉郁厚重。 这使 我们感觉到虽然在设计一个小小的博物馆, 肩头的担子却并不轻松。设计之初要解决 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新建的博物馆 与近在咫尺的遗址之间的关系。就对文物 的最低干扰原则而言,博物馆的位置一般 会选在遗址保护区的外围或边缘,但由于 殷墟博物苑遗址核心保护区范围 太大, 作为区内的重点保护工程, 博物馆位 置过偏不利于整个遗址区的游览路线组织。 经过文保专家论证,建议工程用地选定在 遗址区的中心地带位于洹河西岸的宫 殿宗庙区。该基地为宫殿遗址与河道之间 南北长约 1 0 0 m 东西宽约5 0 m 的狭长地带, 处于洹河河床的摆动区域,经补充考古勘 探确认地下无文物,最终选址被确定下来。 ● 一座地下宝库 选址的问题解决了,形态的问题就成 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由于迫近遗址, 对建筑 的形态和体量的限制就更苛刻。我们的策 略是尊重遗址本体和现存环境, 尽量淡化 和隐藏建筑物主体,减少对遗址区的视觉 干扰。 在研究洹河以北王陵区遗址时,商王 大墓的空间结构特点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 趣。1 2 座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最大 的面积达 1 8 0 0多平方米; 墓的平面多为 “亚” 、 “中” 、 “甲”等方正对称的字型;墓 壁直立如刀削, 前后墓道很长, 逐渐下沉直 达七、 八米深度, 到达中间的墓室更分几层 跌落,沉入地下十几米深。 王陵大墓的这些特点正好与我们的构 想相吻合,最后的方案于是采用了正方形 平面全埋入地下格局,另外利用坡道而不 是楼梯或电梯将游客引入地下,一方面避 摘要/ 通过对殷墟博物馆设计思路的叙述, 探讨了面对 历史文化遗产时建筑设计的策略和态度。 关键词/殷墟文化遗产设计态度 ABSTRACT/ Through the design description of Yinxu Museum, we explor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y and attitude when we were in the face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yin ruins, culture heritage, design attitude 35 建筑学报 免了古朴的气氛被现代化的设施所干扰, 同时使参观者在缓慢下行的过程中逐渐沉 静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远古遗迹的 肃穆和苍凉。 完成后的建筑主体完全沉入地下,地 表用植被覆盖,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地貌 浑然一体,最大限度地维持了殷墟遗址原 貌。 只有规整方正的中央庭院敞口向天, 打 破了整个博物馆过于压抑沉闷的感觉; 同 时作为展厅的前导空间,中央庭院具有隐 含的礼仪性,提示着昔日王都的风范和气 度。唯有庭院四壁的青铜墙体稍高出周围 的地面,暗示座神秘的宝库,就藏在脚下。 ● 洹河之滨 由于博物馆规模较小,布局并不复杂。 在洹河西岸的这块狭长地带上,几十米外 就是宫殿遗址,很自然会选择功能南北分 区、 展厅相对集中式的布局。 根据以往类似 项目的设计经验,这种规模的博物馆展厅 适合于采用单方向的串接展线。博物馆作 为整个遗址游览区的一个节点,从入馆到 出馆的时间不宜超过一个小时,展线的流 畅简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循着这两条思路,开始从多条线索对 建筑平面进行分析,一个有趣的现象又引 起了大家的关注。在研究甲骨文字背景资 料时,发现甲骨文体的“洹”字很特别,右 边的 “亘” 字像是一条逐渐展开的螺旋线, 与左侧象形的“水”字结合起来,形象地反 映了当时商城依洹河而建的特点。 经过几番调整, 最后方案采用了 “回字 形”的展厅平面,博物馆出入口,即回形展 线的首尾两端汇聚在一起,在用地西南侧 与遗址区相连接,而建筑主体与东侧的洹 河恰好构成了甲骨文中的“洹”字。这个寓 意巧妙的平面暗示了殷墟特定的地理位置, 也象征着孕育晚商文明的这条母亲河。洹 河之滨,往昔的辉煌已经逝去,但记忆犹 在,并将永存。 ● 古朴的材料,沧桑的质感 殷墟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这为我们 的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考虑 到材料时,很自然地就会与殷墟文物遗迹 的特点相关联。 于是水刷石、 青铜饰面等材 料在建筑不同部位使用,展现的是不同的 肌理和表情,讲述的却是同一个背景下的 同一个故事。 博物馆外观最基本的材料只有一种 水刷豆石,面积有限的外墙和下沉坡道 的侧墙均采用了这种做法。这种圆角的豆 石取自当地,是整个博物苑内主要的铺路 材料,价格便宜,水刷的施工工艺也很简 单,以至于施工的工人都惊讶于为什么要 用这种“二十年前都不用了”的 “土办法” , 但当房子盖起来时,墙面的古朴而内敛的 表情让大家似乎明白了,这种 “灰扑扑” 的 墙面确实有不一样的味道。置身窄窄的夹 道时, 两侧的墙面朴素得叫人心无杂念, 前 方的天空只有树梢在晃动,一切都在提醒 着游客,这里已经没有了现代都市的喧嚣。 中央庭院青铜材料的使用更是整个建 筑的点睛之笔。青铜饰面的肌理颗粒粗犷, 带有少量纹饰和点题的印章饰,朴素而厚 重, 是对殷墟青铜器直截了当的提示, 实在 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寂静无人时, 悄立在庭院里, 高直的四 壁是泛着铜绿的黑沉沉的墙面,院子中间, 浅浅的水池映射着一角方方的天空,只有 云影和水的波纹在无声地飘动,你会突然 觉得与3 0 0 0 年前那个谜一样的时代贴得很 近,同一片天空,一样的清冷,历史的沧桑 感不由得袭上心头 3 有关态度 最后想要提到的,是我们的设计态度, 不仅是对专业的态度,更是对文化的态度。 工程尽管很小,但它承载的文化责任却分 量不轻。 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对遗址环 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维护,对建筑表现 的斟酌与克制,和对文物保护等相关知识 领域信息的解读和接纳, 或者一句话, 对文 化遗产的尊重,就是我们的态度。■ 建筑学报 36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37 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 38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39 建筑学报 建设单位河南安阳市政府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 建设地点河南安阳洹河西岸 设计 / 竣工时间2 0 0 4 年 1 1 月 / 2 0 0 5 年 9 月 用地面积6 5 2 0 m 2 建筑面积3 5 2 5 m 2 主要设计人员 设计主持 崔恺 方案设计 崔恺、张男、康凯、喻蘱 施工图设计建筑专业张男、康凯 结构专业 陈文渊、刘松华 给排水专业王耀堂 暖通专业金跃 电气专业曹葆生 总图专业白红卫 施工现场技术配合张男、郭海鞍 摄影张广源 中央庭院全景 青铜墙体细部 地下展厅天井的外窗展厅内景之一 展厅内景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