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艺境_延庆文化中心.pdf
建筑学报 96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1 0 0 0 4 4 收稿日期2 0 0 9 - 0 8 - 2 6 延庆文化中心项目汇聚了延庆县 5 个重要的文化单位档案馆、图书馆、文 化馆、新华书店和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 万m 2。用地长4 7 8 m 、宽仅3 6 m ,西面紧 贴南北干道妫水大街,东面紧邻尚书苑 小区,北望海坨山,南眺八达岭,狭长的 地段赋予非常的意义。 设计的理念源于现实的生活。延庆 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丰富,假日的广场文 化深入人心,文化中心应当融入延庆的 寻常百姓、城市风景和山水意境,为此, 一个沿街的具有公园意向的文化广场概 念形成了它是城市街道扩展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随意走入其中,并不知不觉间 享受其中, 充满着活力与人文关怀;它应 当凝聚场所的精神与艺境,再现延庆大 山大水的独特风韵。 根据各馆的内在联系、由远及近的 城市尺度和人车感受,由南向北依次布 置博物馆、新华书店、文化馆、剧场、图 书馆和档案馆,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群 体和跌宕起伏的展开长卷。各馆之间是 一系列的广场。地下是集中的地源热泵 系统、设备机房、汽车库和库房,通过管 道走廊联成一体。5 馆合一,大大节约了 建设和运营成本。 由于西退道路红线仅1 m ,除新华书 店外, 主入口均开向各个广场。 剧场的首 层、文化馆的2 层全部架空,其余入口设 计不同程度的灰空间, 体现步行街、 公园 式的开敞通透,弱化5 0 0 m 长沿街建筑的 压迫感。机动车停放在南北两端和地下 车库, 自行车集中于东侧支路, 使中央的 步行区域不受干扰。 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系统,使城市生 活融入建筑的四维空间。1 层 2 层博 物馆广场文化馆大平台露天剧场 图书馆;2 层 屋顶层文化馆大平台 新华书店观景台空中走廊剧场观景 台空中走廊档案馆屋顶花园。一路 观光,登高远眺,海坨飞雨、远塞飞鸿等 “延庆八景”尽收眼底。 空间结构体系建筑退线后体量为 4 3 0 m 2 7 m 1 9 m ,东西两端布置 4 m 8 m 的混凝土筒,安排电梯、机房、卫 生间等服务空间;留出中央1 9 m的大跨 度现浇空心楼盖,灵活地填充各种功能, 并实现南北向布置。建筑体量的小型化, 便于各馆的独立运营;整体的横向分解, 最大限度地获得阳光和空气。立面南北 开敞、东西封闭,4 0 0 厚混凝土筒 外保 温形成的蓄热墙结构,对节能非常有利, 同时弱化街道小区的噪声、视线影响。 结构的逻辑化表达混凝土筒和柱 廊构成大气完整的外层容器,城市界面 大虚大实;各功能体块表现为丰富的内 层单元,几何雕塑感强烈。前者 混凝土 部位、 陶粒墙 竖贴2 4 0 6 0 无釉仿石砖, 密拼横缝、 自然凸凹, 具岩石肌理;后者 非混凝土部位、 加气墙 以白色涂料为基 调,点缀红、橙、黄、绿、蓝和灰色。色 彩的构成、质感的对比与结构的逻辑完 全一致。 材料做法因造价限制,采用“粗粮细 作” 的低技术策略, 尽量避免各种高技术 和高档材料。水泥、青石、面砖、地砖等 耐久性强的无机材料,加上价廉物美的 涂料,极简而极多,室内外皆然。如仿石 砖洞口的下底面水泥拉纹,上顶面水泥 抹光;涂料中红色采用喷射水泥,橙色、 灰色弹涂, 其它颜色亚光;铺地是不同深 浅的青石板, 结合花岗石、 青石立砌;勒 脚、花池、矮墙采用不同长度的青石条, 突出材料的原生态印象。幕墙的使用非 常克制,并施以玉砂玻璃、墨绿边框、灰 色开启扇的含蓄处理。 室内和景观设计由建筑师控制和完 成,展陈、安防、照明、舞台等也都经过 整合,以直率简约的“初装修”实现与自 然和谐的素朴之美和纯净高雅的文化境 界。 建筑的防火分区都比较小, 地上不设 消防喷洒, 进而取消绝大部分吊顶, 把管 线和顶棚显露出来。 延庆乃北京夏都, 海 拔高、 气温低、 风力强, 通过广场、 院落、 中庭、架空等“空腔”设计手法,使自然 采光和通风无处不在,实现夏季少开空 调、白天不开灯的效果。 夜景照明的设计理念是 “内透” 外墙在城市路灯下成为幽暗的灰箱, 广场 投光、室内溢光、观光线路泛光、水景采 用光纤。不懈的坚持后,灯具的数量减到 了最少,尽可能的把光源“藏”起来。灯 火阑珊的神秘,吸引人们进去看个究竟。 室内外场景、情景的交融,引发无数 的视角博物馆的曲径通幽、 新华书店的 下沉水院、 图书馆的桃李芬芳、 档案馆的 花园野趣⋯⋯空中步道、 平台天桥、 室外 楼梯演绎着街道的美学;架空混凝土板 和砾石、 青石使第五立面浑然一体, 具有 大地艺术的风格。 延庆的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们,延庆 的现实也时时提醒着我们,在设计与建 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自然、城市、社 会的良好心态以珍爱的态度对待生态 环境, 以热情的态度对待人文环境, 以现 实的态度对待设计环境。■ 现实与艺境延庆文化中心 崔海东王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