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陌生的空间体验_杭州历史博物馆建筑设计回顾.pdf
, 可设计作品 熟悉而陌生的空间体验 杭州历史博物馆建筑设计回顾 金方卜蓄华崔光亚 摘要 回顾右乞州万史溥物偌泊夕设计 , 探讨涟历史 文化积 淀深厚的风景区 , 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一种途径并就布 展后的现象 , 从建筑师和溥物给管理者两方面分 析了原 因 。 关键何友 洲厉史溥物馆传统建 筑再创造 观伏 管理进 黝尤 月月月不协力 己 , 呷 乙 稠 不 , 阴从 叻 跳白‘ 淤 认 邢 双 丫妙沙刀 口 从 , 乡邵 一 , , 阴己 儿 杭州历史博物馆选址于吴 山北麓 , 基 地为一缓坡台地 , 东西狭长 。 北部较平坦的 部分分布着破旧的民居南部台地上是大 片的香樟林 , 环境十分优美 。 粮道山路作为 唯一的机动车道路 , 从基地西侧掠过 , 东 、 北均有小径 、 石阶穿过基地 。 由于华光巷隧 道将穿过基地 , 中部范围内不能布置建 筑物 。 几次探访基地及其周边环境 , 给人印 象最深的莫过于高大的白墙和婆婆的树影 。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 , 收稿日期 一一 一 、 对传统建筑空间的继承和再创造 一平面布局 由于基地的条件限制 , 博物馆分为主 楼 展厅 与副楼管理部分 , 之间以一爬 山廊相连 , 并结合台地陡坎 , 围合出一个尺 度宜人的室外庭院 , 可兼作室外展场 。 博物馆的单体平面布局借鉴了传统民 居的合院式布局方式 。 与传统民居中轴线 沿单向延伸不同的是 , 主楼结合山势 , 设置 了一纵一横条轴线 。 主轴线与等高线平 行 , 布置三进院落 , 作为陈列空间次轴线 与等高线垂直 , 布置院落两进 , 作为临时展 厅轴线相交于主院落的中心 。 因此在平 面上形成组方向不同的建筑单元 , 它们之 间通过连廊 、 庭院 、 巷道结合在一起 , 不仅 很好地解决了参观流线的组织问题 , 而且 大大丰富了建筑空间和造型 。 为使传统建筑的平面格局适应现代博 览建筑对大空间的需要 , 设计者将其中个 院落覆以玻璃顶 , 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层通 高的中庭空间 , 这样就在主轴线上形成了 “ 序厅层通高一展厅一中庭层通高一 展厅一天井露天一展厅 ”这样一个虚实相 间的空间序列 , 而副轴线则在另一个标高 的层面上 , 形成类似的空间变化 “ 中庭 层通高一连廊一水院露天一展厅一中庭 层通高一展厅 ”。 在展品内容不确定的情况下 , 设计者 设想了多种布展的可能性每个 的单元为基本陈列单元 , 可适应双 线或三线布展主中庭 , 层 通高 , 可满足较大型的立体展品陈列厅两 侧的宽走廊 , 柱距 , 可为参观者提供 一个开敞 、 流动 、 通透的交通 、 休息空间 , 并可兼作平面展品的展廊主轴线的最后 一进天井 , 设想可作为室外展品的布置空 间 。 同时 , 临时展厅两侧的茶室和纪念品售 卖 , 为参观者提供驻足回味的交流空间 。 设计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平面布局 , 形 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 将室外的自然和人工 美景引人参观过程 , 从而使人的视觉心理 得到舒适 、 自然的调节 , 使整个参观过程充 满愉悦和趣味性 。 二空间尺度 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空间的尺度 。 传统民居受用材 、 建造技 术 、 采光 、 通风等条件的限制 , 在开间 、 进 深上都有一定的尺寸范围 , 久而久之在人 们心中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印象 。 因此在设 计中 , 设计者分注重控制总的开间 、 进深 尺寸 , 简化明次间 , 加大柱距 , 以符合现代 结构体系 。 同时 , 在屋面坡度 、 出檐尺寸 、 立面比例等方面均借鉴了传统建筑形式 , 使整组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熟悉的尺度 , 新 鲜的空间体验 。 三结构与材料 中国传统民居的木框架结构形式与现 代建筑最为相似 , 这使得采用钢筋混凝土 的框架结构显得十分 自然 , 然而设计者并 未到此为止 , 而是设想以钢结构来完成对 这一建筑空间的塑造 。 因为木结构的传统 建筑中大片白墙的 “ 简 ”, 与檐口部分木构 造的 “ 繁 ” 所形成的对比最为动人而混凝 土屋面的塑性特征 , 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应 该 “ 繁复 ” 的钢结构的杆件搭接与木结构 有异曲同工之妙 , 因此最终这座建筑以其 钢屋架 、 屋面系统显得与传统建筑如此接 近 , 又如此遥远 。 四建筑意象 在建筑意象的表达上 , 博物馆继承了 建筑学报朋 传统民居质朴 自然的美学理想和对立统一 的审美法则 卜建筑造型是对空间形式和材料本质 的真实反映 。 博物馆对传统的传承不是简 单的模仿 , 它的形象清晰地反映内部空间 、 结构形式 、 材料本质 , 不加修饰 , 而是通过 继承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 、 尺度比例 , 引起 人们的某些联想 。 单纯 、 统一的建筑色调 , 以白墙 、 灰 蓝色的金属屋面 、 金属压型板压顶 , 传达出 类似传统民居中黑白对比的韵味 。 运用传统建筑中虚实对比 、 点面对 比 、 大小对比 、 简繁对比等造型手段 , 塑造 新的建筑形象 。 在层保留了部分 自然顶光 。 这一矛盾的产生一方面与管理方在展 品的保存和展示方式上观念落后有关 , 另 一方面也与设计者的采光设计未作进一步 的专业处理有关 , 若采用防紫外线玻璃 , 设 置固定和可调节百叶 , 则也许可以获得双 方的相互理解 。 管理方的安全防范措施几乎使所有 设计者设想的室内外通透空间化为乌有 。 几扇大铜门将展厅部分的落地窗全部封 死原来设计走廊尽端的大片玻璃现已全部 砌成实墙主轴线上的最后一进天井已四 面封堵 , 完全感受不到了 。 历史博物馆的这些安全措施使设计者 为人们创造舒适 、 愉悦参观过程的努力前 功尽弃 。 是否一个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必须 以实墙和铜门封堵这样的简单方 式来实 现是否可以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措施将这 一矛盾化解设计者对在这一方面的研究 不足深感遗憾 。 出现上述现象 , 固然与设计者的理想 超过了现实的管理水平有关 , 更重要的原 因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 管理方未形成 、 未 介人 。 因此 , 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好的设计 必须是设计方 、 投资方 、 经营管理方 、 建设 方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 其间的沟通至关 重要 。 而像历史博物馆筹建的操作模式 , 其 先天不足 , 必然留下巨大的后患 。 博物馆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 。 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 与自然环境和城 市肌理相处和谐的建筑空间 , 是建筑师当 仁不让的职责 , 但如何使博物馆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服务大众 , 还需要建筑师 、 博物馆 管理者 、 甚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 濒 赚 一 价 呱 价 犯蔚 、 二 、 对博物馆现状的思考 设计招标始于年月 , 浙江大学 的方案以其对环境和历史文化 因素的良好 回应而中标 。 之后 , 设计者多次要求与真正的经营 管理方沟通 , 以明确展品内容 、 展出方式 、 管理模式等具体问题 , 但一直未能如愿 , 原 因是经营管理班子还未组织起来 。 直至建 成交付 , 管理方才组成接管 , 在布展后出现 了许多有违初衷的现象 。 那些曾在设计者 心中描绘过千百次 , 曾令设计者激动不已 的空间 , 布展后却变得如此陌生 , 令设计者 感到深深的遗憾 , 也令管理方颇有怨言 。 设 计者与管理方的主要矛盾集中于点 设计者将 自然光引人博物馆的理想 不被管理方认同 。 博物馆布展时 , 管理方将 所有三角形天窗全部封死 , 各中庭玻璃天 棚下均加了一层穿孔铝板 , 变得十分灰暗 。 追溯历史 , 早期的博物馆陈列室以自 然采光为主 , 而后来则一度有 “ 黑暗博物 馆 ”模式的流行, 这一时期的博物馆摈弃 自 然光 , 在封闭的室内以点状的人工照明为 展品注人 “ 生命 ”。 然而这样的空间使人感 到疲倦 , 同时人们发现人工照明与天然采 光一样对展品 同样有损害 , 且造成能源浪 费 , 因此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是更多地 争取 自然光 。 然而这种展示模式在国内还 未被博物馆管理方普遍接受 。 为使各层陈 列室都能获得 自然顶光 , 设计者将 、 层 平面与层平面作 “ 旋转错位 , 在错位 后露出的层屋面上布置采光口 , 并利用通 高空间将来自层的顶光引人层 , 采光设 计颇有新意 。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 装修阶段 该馆将 、 层陈列室都改用人工照明 , 只 一 一一 叮叮一 公公 朋 脱刊 力日月月闷建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