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历史的珠帘_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pdf
2010.8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80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1 概况 广东省博物馆成立于 1959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 为极具地域文化特点的国内著名大型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原 来的建筑规模已不能满足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要求, 也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需在原基础上 扩大发展。鉴于原馆址内还有广州鲁迅纪念馆和国民党 “一大” 旧址等历史文物建筑,用地狭小,在原址扩建或重建有较大 的难度。因此,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确定,将广东省博物馆 作为广州市四大文化建筑之一,在广州新中轴线珠江新城择 地新建。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努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 入点,把握地域特点和民俗脉络,立足于塑造具岭南文化内 涵的现代博览建筑。 2 植根于传统内涵的形象立意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岭南文化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 共性的同时,也蕴含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岭南人秉承了中原 黄河文明醇厚质朴、眷恋故土、尊祖敬神的传统,也具有开拓 进取、兼容并蓄的海洋文明气质,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 质厚文朴、实用与装饰并重的世俗风气,并具有强烈的文化 包容性,善于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和技术成果。岭南的民俗 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其中的牙雕、木雕、漆器、 砖雕、陶瓷、端砚等工艺美术,都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气息, 也发散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广东省博物馆建筑的初始构思,就是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 色中汲取营养,挖掘中国文化和岭南传统的建筑艺术表现。博 物馆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和展示, 构思时, 将其隐喻为一樽保藏、 收纳珍品的容器,一个散发着神秘魅力的宝盒。以现代建筑的 设计手法,从岭南传统工艺珍品象牙雕、砖雕、木雕的层层 透雕工艺中,提炼出建筑表皮的肌理表现。经过对立面构图 的反复推敲,确定了如镂刻透的门窗和墙面的精细比例,采 用了中国传统漆器常见的红、黑二色作为建筑立面的主题配 色,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神韵。利用现代 的金属板材和玻璃作立面主材, 构图手段精炼细致、 简洁现代, 强调建筑整体性的表现力,使建筑既有彰显时代特点的现代 风格,又富有传统文化和地方风情的艺术魅力,用独特的建 筑语言,表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广东省博物馆的设计,首先立意于在传统的血脉中寻找 现代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脱离了这一基于建筑本源的探索, 设计将处于一种无根的漂浮状态,最终有可能产生一个形式 与形象“混杂化”的、只浮于表面形象而缺乏生命力的建筑 物。 “有趣的是 正如其在遗传学中的表亲,建筑的混杂化也 可以在它的后代中导致不育 这就是那些曾经在我们的城市 与乡村中所采用过的过于熟悉且乏味的混合用途的大型建筑。 旺盛的繁殖力与不育之间的界限挑战着我们的建筑掌握力。 ” [1] 3 贴合地方城市环境的个性建筑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作为广州市四大文化建筑之一,建设在 广州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的重心部位,其北侧与西北侧分别 是新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西向隔珠江新城中轴 城市公共绿带的文化艺术广场与广州大剧院遥相呼应,是广 州市着力打造的标志建筑之一。 博物馆建筑是城市的重要公共建筑,其公共特性和亲民特 征必须在总平面设计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反映。为与城市公共 绿地呼应,给予公众充足的活动和观赏空间,达到人、建筑、 环境的自然融合,建筑主体向东做了较大的红线退让,与城 市环境作出了有机的结合,同时也与广州歌剧院在空间关系 上互相配合,营造出完整的、有较好延续性和连贯性的绿化 公共活动场所。 经过对环境空间、人流安排的仔细分析和推敲,结合建筑 的设计理念,将建筑主体放置在一个缓缓升起的草坡台座上, 使建筑如一个轻置于绿色绸缎的珍贵器皿,又象天外飘来的 神秘宝盒。草坡也起到自然的引导作用,将公众引导到博物 馆内部。入口层上方建筑的四面悬挑深度达 23m,草坡台座 延伸其中,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本体的交流区域,内外 空间在此实现了沟通与融合。同时,出挑形成的大进深半开 敞空间也有强烈南方亚热带地方建筑特点。 博物馆建筑以稳重端庄、工整理性的形象构图,与广州歌 剧院的灵动、圆润形成对比,而波浪似缓缓升起的草坡却与 广州歌剧院互相协调,为珠江新城中轴线上的文化艺术广场 围合出亲切、完整的环境空间,塑造出城市新中轴线的尽端 高潮节点。建筑舒展、开敞的环境场所也成功达到了与周边 城市景观互为对景的设计目的。 掀开历史的珠帘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 江刚 许滢 81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8 建筑学报 4 层层渐进的空间构成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设计,从中国传统空间艺术理念 上吸取适用的成分,以层层渐进、逐次展开的手法,宛如逐 层掀开珠帘、面纱,向公众展示建筑艺术的魅力。 中国古代画家中多有精通建筑学的大师,远如隋唐大画 家阎立本父子 3 人,近如主持清末颐和园建设的庆宽。中国 建筑受益于画家,有别于西洋建筑师源于雕刻家。 “西洋的建 筑无非放大了的雕刻,很注意每个形体的比例、尺度纹 理、光影等,但对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意无意 , 被摆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而中国建筑,在画 家的参与下,着力于建筑的群体之美、空间之美、色彩之美、 虚白之美、层次之美、呼应之美和中国建筑美的极致和 谐 [2]。广东省博物馆的建筑空间设计,就致力于将中国对建筑 美的本源意念实践于现代建筑之中。 让建筑与外部城市环境空间产生交流的缓升草坡,自然地 引导公众到达位于 2 层的主入口。联系主入口的是建筑内部 居中布置的中央大厅。处于入口层的中央大厅构成了建筑内 部主要的公共空间,是博物馆“宝盒”的核心。中央大厅入 口层的面积近 6000m2,顶面为采光屋面,高度为 38m。围绕 中央大厅,是逐层展开的公共回廊和作为建筑主要使用空间 的展厅。在公共大厅中,踏步平缓的宽阔楼梯盘绕连通各层 公共回廊,形成公共空间的主要沟通脉络中央大厅与盘绕楼 梯、 盘绕楼梯与各层回廊之间, 均设置了通高的穿孔金属帷幕, 如传统建筑的珠帘、纱帐般,空间层次若隐若现,表现出中 国文化特有的含蓄和婉约。 在建筑 4 层平面的中央大厅金属帷幕内,凌空相对悬吊两 个玻璃观众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之间以一道架空的天桥连接。 天桥穿越两侧的帷幕,飞架于中央大厅上空,使整个公共大 厅空间灵动、活泼,随着透过采光屋面阳光的变化,汇合隐 约透过帷幕的灯光、人影,呈现出时而空灵变幻、计白当黑, 时而积墨雍容、浑厚华滋的景象。 中央大厅四壁的各层回廊是公共空间的活跃元素,色调 延续了建筑立面的风格,以红、黑和浅灰色为主,构成了室 内第 2 层的空间界面。回廊由钢吊柱悬挂在 5 层的钢桁架上, 是沟通中央大厅与各层展厅的联系纽带。3 层夹层和 4 层的回 廊部分上下透空,丰富了空间层次,起到上下空间交流的作 用。展厅前厅与连廊的交接处, 建筑立面的镂空窗延伸到室内, 用借景的传统手法,达成与城市环境的呼应。 广东省博物馆的主要使用空间,是 34 层的展厅,展厅由 以下 4 大类别组成 自然馆,历史馆,艺术馆和临展馆。由 于采用了剪力墙植入型钢混凝土巨型筒体-钢桁架悬吊结构 体系,展厅的设计有别于博物馆展陈空间的传统设计手法, 围绕中央大厅四周 34 层的展陈楼面由悬臂 23m、高 6.5m 的 大型空间钢桁架下悬吊的钢管悬挂,净高 7 ~ 20m 的展厅内 没有立柱,有极大的布展自由度。展厅空间的平面设计,以 展陈需求为出发点,从匀质空间的配置、光环境的营造、空 间划分的可变性 [3] 等方面着手,结合建筑的主体立意,构造 平面与空间的适用性。光线与室外景观透过镂空透雕的外窗, 渗入展厅室内,自然光线减低了能耗,也给室内展厅注入了 生气。对镂空外窗的构图和比例,设计时结合室内功能要求 和展厅空间尺度,进行精心推敲,并与建筑表皮肌理构成相 协调,表里如一地延伸到建筑的各个层面。 中国传统与岭南风格,是广东省博物馆设计时所寻找的时 代交接点。用现代的手法,体现中国建筑内在的空间、层次、 色彩、虚白、呼应与和谐等神韵 ; 以刻意而为的手段,表达随 意写情的心法,值得建筑师为此作出努力,付出心血。 结构体系空间构成分析 天窗 中庭金属吊幕 中央大厅 回廊 核心筒边机电设备 结构剪力墙 展览厅 外墙 2010.8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82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5 结构技术的依托 广东省博物馆采用剪力墙植入型钢混凝土巨型筒体-钢桁 架悬吊结构体系,使建筑的形体和空间立意得以实现。 博物馆中央大厅的 4 边,是构成承受建筑主要竖向荷载、 同时也作为抗侧力体系的、边长为 67.5m67.5m 的巨型钢 筋混凝土筒体,筒体是由四周布置厚约 1000mm 的钢筋混凝 土剪力墙,在剪力墙之间设置型钢混凝土连梁而形成的。在筒 体内沿中央大厅内墙周边布置了电梯、疏散楼梯和设备机房。 在巨型筒体剪力墙上端,设置 8 榀跨度为 67.5m,两端各悬 挑 23m、高 6.5m 的大型空间钢桁架,并在大悬臂桁架的端部 设置 4 榀立体的封口大桁架,用于稳定整个悬吊体系,减少 了四角的挠度。在悬臂端内 2m 处,每 12m 左右从封口大桁 架下伸 600mm600mm 的箱形钢吊杆,悬吊 3-4 层的楼面 体系,并应用预应力钢绞线控制整个结构的挠度,以及作为 悬吊结构的安全储备。楼面采用钢梁与压型钢板的组合体系。 中央大厅内的楼梯、扶梯、回廊、休息平台和展厅内的联 系楼梯等,采用预应力钢绞线与钢管组成的密柱式吊杆体系 承受荷载,并将其根部固接于型钢混凝土连梁内,形成稳定 体系。建筑外围结合建筑立面造型,以不规则的钢结构空间 体系与楼面主次梁相结合,形成立面幕墙的支撑体系。 建筑的主要空间如中央大厅、 展厅等空间的结构构件简洁、 轻盈,5 层的大型空间钢桁架也包容在建筑用房中,为建筑师 实现构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计算 模型和计算机软件,以及合理设计结构构件和节点,有效地 立面局部大厅主台阶 83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8 建筑学报 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10) 收稿日期2010-07-20 控制了工程造价,使总体建筑的土建、设备的造价控制在 4.55 亿元人民币以内,实现了建造经济的预期目标。 6 结语 建筑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最具功能要求的艺术品, 应该具有与人交流的精神感染力,这样的感染力不会凭空产 生, 而应是有所依本的。 “历史的好坏间的折衷, 阴阳间的总和, 我们对前的立场无法完全放弃,我们今日做事的起点,即是 前人昨夜息肩之地。 ”[4]建筑师无法放弃与自然、历史、文化 的对话,也因缘于职业协作的复杂性,难以或狷或狂、独行 特立。广东省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香港和内地建筑师合作 完成的,虽同为中国建筑师,但各自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 均不同,却对于建筑本源的植根处,对于建筑应秉承的讽喻 特性, 所见却几乎一致。可见, 建筑的精神本质仍是有共性的。 建筑师必经努力,才能如同进入广东省博物馆观赏珍宝一般, 掀开层层珠帘和纱帐,一窥历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 美 ] 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 , 约瑟夫芬顿 . 建筑理论 [M]. 马欣 , 郭志锋 , 等译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良皋 . 匠学七说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2. [3] 陆保新 . 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研究 [J]. 建筑学报 , 20034 60-62. [4] 黄仁宇 . 放宽历史的视界 [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走廊与吊杆大厅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