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pdf
49 建筑学报 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南麓 河南省济源市, 是一座以裂谷构造, 地质工 程景观为主, 以典型地质剖面、 古生物化石 和地质地貌景观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 辉映为特色的综合型地质公园。该公园拥 有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及美 学价值的典型地质遗迹,详细地记录了距 今 2 5 亿年以来华北地区海陆变迁过程,系 统地反映了古大陆增生、拼接和裂解的全 过程,具有世界对比的意义。 1 建筑形态之文脉 2 5 亿年前的元古宙,混沌初开,原始 陆块形成, 王屋山地区的 “中条山-王屋山 ‘人’字型三叉裂谷”构造遗迹,记录了华 北陆块该时期地质演变的历史,复杂的褶 皱、断层和抬升运动把不同时代的地层切 割成块, 裸露于地表, 而这些恰好成为了博 物馆立面形态的启发。 太行、王屋二山延绵千里,作为 2 5 亿 年前的古海洋, 这里盛产石材, 当地开采的 同一块石料中竟有红绿交织,这种源自地 域的色彩关系便自然成为王屋山博物馆的 色彩定位。 2 顺应自然的建筑观 我们希望在愚公的故乡设计一座顺应 自然的建筑,具体体现在 2 . 1 利用自然地貌 地质博物馆选址位于天坛山主景区内, 用地为一面向西南的坡地。景区内主要交 通道路沿南面山谷蜿蜒经过, 场地窄小, 竖 向复杂。 针对这种特殊地形条件, 我们将建 筑体量打散并分置于各台地之上,既满足 地质学家提出的按地质年代分设展馆的要 求,又创造出丰富的户外空间,同时减少 填、 挖土方量。 复杂的地形关系为创造丰富 的室内空间及组织灵活的交通提供了可能。 一号厅坐落于南侧陡坡之上, 据此, 我们设 计了局部下沉空间,增大的墙面正好用以 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李保峰赵逵熊雁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建筑 研究中心 武汉,4 3 0 0 7 4 收稿日期2 0 0 6 - 0 6 - 2 9 摘要/ 介绍了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设计的构思及理念, 在该设计中设计者强调保护地形地貌及自然植被,利用 当地材料及传统工匠,组织多专业的整合设计,在绿色 建筑理念指导下有机地创造了属于深山的、具有特殊场 所感的、能用建筑语言表达地质展示意义的国家地质公 园博物馆。 关键词/ 王屋山地质博物馆绿色建筑 展示地球剖面;4号厅前后高差达4 m ,我 们据此在建筑的东西两侧设计了不同标高 的两个出入口, 结合博物馆动线, 二层的出 口恰好形成了与新生代广场的连接。 2 . 2 保留原生乔木 我们希望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大型乔木, 但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意外首先是与古 生代广场相联系的残疾人坡道导致大榆树 根外露, 为保此树, 我们临时设计了由附近 河沟里捞出之卵石砌筑的护坡,在树冠下 形成小台地, 摆以传统磨盘作为休息场所; 我们还有意保留了 2 号广场前的一棵杏树, 树虽不大,却为过于生硬的建筑空间增加 了柔和的景观层次;施工放线时我们发现4 号馆大山墙将严重影响其东侧高坡上大树 之根, 为保留此树, 我们临时将山墙转换角 度, 使其与主体建筑脱离, 这样做虽然增加 了许多工作量,但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 然。保留乔木的做法使得博物馆一经建成 便立即形成了与自然相融的环境。 2 . 3 当地工匠和地方材料 我们使用的材料均为 1 0 0 k m 范围内生 产或开采的, 有些就是当地的天然材料, 因 而建筑的运输能耗较低。我们在博物馆山 墙上使用了大尺度的太行红花岗岩,而被 梁架自由分隔出的小块墙面则使用灰绿色 片状砂岩。 出于抗震要求, 建筑的梁柱必须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于造价限制, 我们 取消一切贴面材料,直接在混凝土表面做 “剁斧”处理,粗拙的表面肌理与地质主题 相吻合。 地处深山, 交通不便, 王屋山始终保留 石作传统, 石匠技艺得以延续。 按照我们的 建议,当地石匠完成了博物馆的砌筑工作。 3 讲述地质故事 地质学家建议设置 4个广场分别表达 元古宙 P r o t e r o z o i c S q u a r e 、古生代 P a l a e o z o i c S q u a r e 、中生代 M e s o z o i c S q u a r e 及新生代 M e s o z o i c S q u a r e , 我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 0 5 7 8 0 6 7 ) ABSTRACT/ The design for Wangwushan geological Park Museum emphasizes protecting terrain, geomorphology and natural vegetation, utilizes local materials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 integrates multi-specialty design into a whole. The idea of green architecture organically guides the de- signer to create a museum which is belonged to remote moun- tains and being of special sense of place and geological meaning in architectural language. KEY WORDS/ wangwushan, geological park museum, green building 建筑学报 50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分析地形之后发现,利用原有地貌之自然 标高正好可以创造4 个广场。 因为平地用地 面积狭小, 无法容下整座地质博物馆, 故结 合广场设计之构思,我们将建筑 “打碎”成 4个独立的体块,分置于不同标高的广场 上,4 个展馆与其相邻的广场内容相关,形 成内外交融的展示空间。 第一广场主要展示太古、元古代的地 质演变,广场以太古、远古时代岩石铺砌, 周边设有展示原始生命进化历程的蓝藻、 沉积岩及叠层岩浮雕;第二广场主要展示 古生代时期的地质状况,该时期海洋已经 形成,并出现原生态生物 如藻类、三叶草 等 ,广场铺地用彩色的当地岩石形成波纹 形曲线,喻示该时期的海洋主题,6 种色彩 分别表示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及二叠纪。我们还将古生代海洋生 物角石及鹦鹉螺化石标本嵌入广场挡土墙 中, 以此述说古生物演化变迁;第三广场主 题为中生代,此时地球已出现高大植物及 脊椎动物如恐龙等,因此该展区展示古脊 椎动物化石、 银杏植物以及硅化木等;第四 广场主题为新生代, 该时期百花盛开, 人类 出现,设计以自然园林及缤纷的花木体现 欣欣向荣的气象。 建筑风格突出地质博物馆特性,台阶、 广场及建筑外墙均以不同地质年代岩石铺 砌而成,使得博物馆本身既是一座建筑物, 又是一个地质科学展示体,建筑自身展示 着地球在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及变迁。 4 多专业合作的模式 本设计探讨了建筑师与地质学家、艺 术家合作的模式。 设计前期建筑师便与地质学家频繁交 流,我们用很短的时间便梳理清楚了关于 地球发展及演化的基本概念,并得以将其 运用于设计创作之中。与地质学家共同选 材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河沟里的火山石, 古生代广场的珊瑚化石,中生代广场的硅 化木, 太行山的花岗岩, 均恰如其分地表达 了不同地质年代的氛围, 离开地质学家, 建 筑师是不可能独立完成这些工作的。 在方案构思阶段我们便邀请艺术家先 期介入, 提供艺术品设计概念, 探讨建筑设 计、景观设计与艺术品的整合问题,建筑 师、 地质学家及艺术家互相沟通, 逐步深化 概念,更使得建筑、景观、室内及艺术展示 得以有机融合。■ 古生代广场 主入口 51 建筑学报 建设单位河南济源市国土局 设计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合作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建设地点河南济源市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 设计 / 竣工时间2 0 0 4 年 9 月 / 2 0 0 5 年 9 月 用地面积5 3 0 0 m 2 用地面积1 7 2 0 m 2 主要设计人员 建筑李保峰、赵逵、熊燕 结构陈海忠 设备甘文霞、申安付、沈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