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修复如何留住历史原味.pdf
博古藏今A14 2017年12月15日星期五编辑 吴宇美编 鲁严校对 陶善工 〉〉〉〉〉〉他山之石 既复旧貌 亦展新颜 古镇修复, 如何留住历史原味 ■ 本报记者 秦 婷 雨打楼台、 青石铺路、 粉墙黛瓦, 撑一把竹伞, 就是半个江南。而在南通如东, 也有这样一处粉墙黛瓦、 古朴 恬静的小镇栟茶。栟初建于唐, 发展于宋, 繁荣于明清, 是一个具有 14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近日, 记者获悉, 栟茶古镇修缮修建工程项目部已经进驻施工地, 这标志着栟茶古镇老街修缮修建工作经过 论证、 设计、 居民拆迁等前期工作, 现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听起来神奇的古镇修复究竟是一项怎样的工作, 修复的图纸如何产生为此, 记者采访了参与栟茶修复的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团队。 建筑之于城市, 譬如音符之 于乐谱。从建筑学角度, 对这些 古建筑进行保护的首要步骤就是 进行建筑测量与数据整理, 用图 纸记录下这些建筑原始模样, 为 后期的修缮与保护提供数据支 持。 “在测绘正式开始前, 我们对 古建筑的居民先进行了问卷调 查, 聊天中发现居民对于他们的 老宅子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 但 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 很多民 居都已受损。 ” 参与此次绘制工作 的学生戴晨思告诉记者, 由于没 有专业古建维护修缮知识的居民 进行了私自改造, 无形中, 对建筑 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很多民居的 原貌已经荡然无存, 因此, 只有加 快对民居的测绘修缮改善步伐, 才能保留住古镇残存的韵味。 此次古建筑测绘的对象多是 清代传统建筑, 包括砖雕、 脊饰、 梁架等部分大样、 装饰构件的线 条图案都十分复杂, 团队需要对 现场进行细致的测量, 测量建筑 定位点的高差、 外墙的长度和宽 度, 室内使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建 筑的高度及内部梁、 枋、 檩条的高 度, 用钢尺、 皮尺等工具对建筑的 门、 窗、 柱距等细节部位进行测 量。 参与此次修复的盐工土木学 院教师顾海燕表示, 在对数据进 行初步整理之后, 需要现场绘制 草图手稿, 并在制图软件 Auto CAD 中绘制出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同时利用 Sketch up 软 件进行建模, 建立建筑的3D立体 空间模型, 对栟茶的古建筑有个 更直观的美的诠释。在绘图过程 中, 若是遇到了数据合不拢的问 题, 就要从头开始, 重新测量数 据, 重新绘图, 以保证数据的真实 性。 实际上古镇修复是一门复杂 的综合性学科, 包含了从材料科 学到历史哲学在内的各种学科。 以材料工艺为例, 早些年大通 古镇修复时就有人提出这样的疑 惑 老建筑每过十几年就要维修一 次, 若不经常维修, 房子就容易塌 掉。在维护过程中, 如把一些木结 构部件换成混凝土预制的就会失 去原有味道。几十年没动的老房 子一直不漏, 为什么有的一修后过 一两年就漏呢后来据对当地原 住民调查才得知, 就是因为没使用 传统工艺。当地以前修房子用的 石灰膏是用水将石灰化开在池里 蓄积的石灰浆, 这种石灰膏没杂 质, 而现在的石灰膏多是机器将石 灰磨碎和水搅拌的, 里面有杂质, 粉到墙上凝固后就会有缝隙, 当然 渗漏。 再谈历史文化, 就栟茶来说, 由于海边制盐业的发展, 栟茶才 随着盐运文化逐渐成为了一座商 贸业的城镇, 而镇区的人民往往 是中原或江南等地区迁移过来 的, 文化种类相对混合, 并在混合 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海文化为主题 的多元文化特征, 同时还形成了 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建筑和谐共 存的面貌。它的建筑特色体现在 两方面, 一是以传统盐商住宅为 代表的历史建筑, 展现该地区精 湛的建造工艺技术, 二是各种居 民建筑组团族群生长, 形成了丰 富的街巷和庭院空间系统。 顾海燕表示, 传统盐商建筑 多高度较低、 墙体厚重、 屋檐高 起, 建筑装饰比较厚重朴实, 沿石 板街两铺为店铺, 木板门窗, 体现 市井生活的面貌。又由于地处南 北文化的交汇地, 简直的纹饰线 条硬朗又不生硬, 屋角常有切角 处理, 比较考究, 屋脊、 窗檐等局 部也常常设计精致, 建筑多为一 进院落, 沿街巷开门, 主屋多为穿 斗式木结构, 面开三间, 坐北朝 南。这些信息都是需要我们在修 复过程中考虑到的。 栟茶古镇, 坊间里弄, 是人情往 来的温暖存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 鲜活的生活气息。老住户说, 砖木 老房子, 修补起来比建新房还麻烦, 自己是没有这个力量去修的。 古镇修复常说, 修旧如旧, 这 是个怎样的概念呢顾海燕告诉 记者, 贵州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 在青岩古镇修复时对修旧如旧做 出过解释“修” 是一个动作, 即是 保护与更新; 第一个 “旧” 是指具有 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 建筑群体、 建筑环境及其所蕴含的场所意 义。它是具有时间性的, 指的是在 整个历史阶段中以哪一个时期的 面貌来进行修复, 它应该包括建筑 功能、 平面布局、 建筑外观、 结构体 系、 室内装饰和陈设、 建筑设施、 建 筑用材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所蕴含 的场所意义。 所谓 “如旧” , 即是保护与更新 的目的与措施, 是历史建筑在保护 更新后, 人们能通过视觉对历史建 筑的认知, 是具象的、 物质的、 形态 的是对历史建筑外观的认知, 也是 对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所蕴含的场 所意义的认识, 是人们情感上的主 动交流, 这一过程是隐性的、 抽象 的。修旧如旧是历史建筑保护与 更新的一种方法, 它的根本目的是 传承和发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地 域文脉。 一般来讲, 纪念建筑、 石建筑、 石窟寺壁画、 造像、 古碑石刻等修 缮工程, 都有一个 “不改变原状” 的 原则, 指的是始建或历代重修、 重 建的原状。“但是古镇修复对比这 些又稍有不同, 尤其不同的建筑类 型, 比如民居等, 也不能完全生搬 硬套固有的建筑风格, 要保持建筑 自身独有的传统民居特色。 ” 顾海 燕说。“如旧” 应该是多元的, 手段 的使用能够传承历史和承接未来, 是文化进化和多样性的需求, 也是 对现代生活的尊重, 满足居民自身 的生活和游客对游览体验的摄取。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而闻 名, 英国许多城市都保留着中世纪 的教堂、 维多利亚时期的街道和雄 伟庄严的古堡。 在英国, 古城保护的概念已经 深入人心, 而且切实影响着城市规 划与建设。在古城保护宣传、 推动 制度建设等方面, 英国的民间团体 起到很大作用。1877年, 英国第一 个全国性的古迹保护团体 “古建筑 保护协会” 成立。自此之后, 在伦 敦、 约克等地, 类似团体如雨后春 笋般出现。如今, 仅全国性的古迹 保护组织就有古迹协会、 不列颠考 古委员会、 乔治团体、 古建筑保护 协会、 维多利亚协会等等。 有了这些民间团体的参与, 英 国的古城古迹保护更多地成为一 种民间自觉, 而不仅仅是政府行 为。这些民间团体不仅通过一系 列行动来宣传古迹保护的重要性、 普及相关知识, 还通过推动立法来 影响政府决策。在民间团体的大 力推动下, 英国19世纪兴起了历史 文化遗产立法运动。自此之后, 古迹保护法令 城市规划法令 古建筑及古迹法令 等多部专门 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以法律形式 明确、 细致且全方位地确定了古城 古迹保护的政策措施。这些看似 “繁文缛节” 的法律法规, 为英国的 古城古迹提供了无形却坚固的保 护。根据英国法律规定, 凡是1840 年前的建筑物, 一律要加以保护, 不得更改外观; 1900年前后的建筑 物, 根据是否有保留价值而定; 上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凡是不适 应的可予以重建。 易 文 英国 民间力量守护古城 原址保护, 修旧如旧 建筑遗产修复是一门复杂学科 用图纸记录下建筑的原始模样 栟茶花鼓表演 栟茶明清古街 古镇修复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科学。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