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pdf
7 2世界建筑 2 0 0 4 / 1 2 1 9 7 0 年代, 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 ; 1 9 8 0 年代, 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 ; 本世纪 伊始2 0 0 3 年, 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 众开放。 这3 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 建筑师贝聿铭之手。 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 不同风格流 派此消彼长。 而此3 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 却延续 了贝氏的一贯作风, 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 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 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 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 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 产生莫大影响, 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 都是不毛之地。 1 9 8 7 年1 0 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 博物馆, 选址位于S p r e e 河畔, 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 (O s c a r S c h n e i d e r ) 指出此项计划是 “本世纪 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 1 9 8 8 年6 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 罗西 (A l d o R o s s i ) 以 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 诸如柱廊、 圆厅、 钟塔、 巴西利卡长厅等, 赢得竞赛首奖。 然而次年1 1 月柏林墙轰然倒塌, 原基地成为新总理 府所在。 建于1 8 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 与之 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 新馆异地而处, 罗 西的设计被搁置。 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 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 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 参与任何竞标, 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 柏林文 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 择建筑师的规定, 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 1 9 9 5 年9 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 科 尔 (H e l m u t K o h l ) 会晤, 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 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 接受委托。 按照惯例, 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 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 往往决定之时, 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 N E W E X H I T I T I O N H A L L O F T H E G E R M A N H I S T O R I C A L M U S E U M 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 此次亦不例外, 在经过对柏 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 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 1 9 9 7 年 1 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 得到了专家、 媒体、 大众 的广泛支持。 2 0 0 3 年5 月, 新馆落成, 获得P e i B a u(贝 氏建筑) 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 n t e r d e n L i n d e n 大街, 与 博物馆岛相对。 军械库提供7 5 0 0 m 2永久展场, 其他展 厅则安置于4 7 0 0 m 2 的新馆内, 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 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 周围俱是古 典建筑, 如新警士厅、 老博物馆等。 新馆处于历史建筑 包围之中, 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 地段的限制、 与 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 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 增加了设 计的难度。 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引 人入胜的场所, 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 0 0 m 2的不规则基地上, 贝聿铭采用 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 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 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 极具雕塑感。 三角形 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 保持街景的延续性。 三 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 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 通 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 东边L 形体量的附属用 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 为其空间及功 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 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库 相邻的界面, 起到景框作用, 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舒 展, 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 末端的玻璃 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 主入口 位于螺旋楼梯旁, 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 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 地下一层几乎全 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 地上3 层则提供不同大小 和层高的展厅, 展示面积2 6 0 0 m 2, 另外有一个5 7 座席 的小视听室、 图书礼品店、 小工作室, 地下二层则提供 机房和临时库房。 戴林琳, 崔光海 / D A I L i n l i n , C U I G u a n g h a i 摘要 2 0 0 3 年5 月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 贝聿铭在巴洛 克式军械库对面的边角地块上创建了新馆。 新馆造型厚重凝炼 又富于光影变化, 极具雕塑感。 贝聿铭再次采用三角造型、 米 色石灰岩和混凝土、 弧形玻璃幕墙、 螺旋楼梯以及中庭, 建立 了与周围历史建筑的联系。 Abstract W i t h t h e f e s t i v e o p e n i n g o f n e w e x h i t i t i o n h a l l o f t h e G e r m a n H i s t o r i c a l M u s e u m i n B e r l i n i n M a y 2 0 0 3 , I . M . P e i m a s t e r e d h i s n e w b u i l d i n g v e r y i m p r e s s i v e l y o n a s m a l l l e f t o v e r s i t e b e s i d e t h e A r m o u r y . T h e n e w b u i l d i n g i s c o n d e n s e d i n t o a m o n o l i t h s h a p e t h a t r e a c t s t o l i g h t a n d s h a d o w l i k e a m o n u m e n t a l s t o n e s c u l p t u r e . P e i o p t e d f o r a b a s i c b u i l d i n g s h a p e d e s c r i b e d a s a t r i a n g l e w i t h b e i g e F r e n c h l i m e s t o n e a n d c o n c r e t e , a c u r v e d g l a s s f a c a d e , a s p i r a l s t a i r t o w e r a n d a g l a s s f o y e r . I t i s t h e v e r y s p o t t o e s t a b l i s h v i s u a l l i n k s b e t w e e n p r e s e n t a n d p a s t . 关键词军械库, 展厅, 贝氏建筑, 几何空间 Key words T h e a r m o u r y , N e w e x h i t i t i o n h a l l , P e i B a u , G e o m e t r i c s p a c e 作者简介 戴林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崔光海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 0 0 4 - 0 9 - 2 0 12 1 罗西方案 2 贝聿铭方案总平面 1 - H u m b o l d t 大学 2 - 新警士厅 3 - 军械库 4 - 历史博物馆新馆 5 - 老博物馆 6 - F o r m a l 花园 7 - U n t e r d e n L i n d e n 大街 7 3建筑巡礼/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R E V I E W 3 贝聿铭方案 4 剖面 5 地下一层平面 1 - 展厅 2 - 图书礼品店 3 - 中庭 4 - 军械库过道 5 - 寄存处 6 - 机房 6 首层平面 1 - 门厅 2 - 中庭上空 3 - 视听室 4 - 展厅 5 - 货物入口 7 二层平面 1 - 二层平台 2 - 展厅 3 - 工作室 8 三层平面 1 - 三层平台 2 - 展厅 3 - 中庭上空 4 - 工作室 7 4世界建筑 2 0 0 4 / 1 2 从华盛顿到巴黎再到柏林 1 ) 建筑造型 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直 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标志着贝聿铭 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 ; 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角 形建筑的代表作。 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3 个 灭点, 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 打破空间的单调感, 更 富于空间的变幻, 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感 觉。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母 题在建筑中不断得到加强。 出于博物馆建筑的安全需要, 展厅主要位于几乎不开窗的三角形建筑实体中。 然而贝 聿铭坚持在3 层北侧切掉三棱柱体量形成屋顶平台, 并 留出三角形凸窗, 成为北部街道连续立面的活跃因子, 同 时参观者亦可从中眺望街景。 建筑3 层东北的螺旋楼梯 厅顶部开三角天窗。 各展厅顶棚按三角形网格设置灯光 轨道, 布置可动光源。 3 层展厅更采用三棱锥状顶棚。 即 使是电梯厅的地板和天花亦采用三角形装饰。 卢浮宫的自动扶梯大厅内采用的巨大圆形窗洞, 在 柏林新馆亦得到运用。 两层高的圆洞面向中庭, 隔而不 断, 参观者可以凭眺大厅, 同时也是大厅中的重要构成 因素。 厚重的几何体量、 巨大的圆洞, 可见路易康的 影响。 错落的平台和廊桥增加了空间的趣味。 贝氏建筑去除了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部分, 造 型单纯鲜明, 充满几何意味。 纯粹的几何空间显示了建 筑师驾驭空间组合的能力与技巧。 2 )中庭 贝聿铭擅长通过中庭联系内部展厅和室外环境, 虽 说这种大厅从功能上说似乎有些浪费。 但在贝聿铭看来, 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 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 博 物馆的内容及地点早就转变为极为活泼的角色, 不仅是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贮藏室或是纪念馆, 而且成为公众聚 集的场所, 与朋友聊天、 见面、 家庭聚会、 学校教学甚 至购物、 喝咖啡等,“如果想吸引人群停留, 必需提供有 着丰富活动的场所” 。 因此贝聿铭对中庭往往投入更大的 关注, 创造不同寻常的公众体验。 新馆从地下一层开始4 层高的中庭为全玻璃幕墙结 构, 从每一层都能看到对面的军械库。 围绕中庭布置的 展厅使参观者在步出展厅的同时能及时由艺术鉴赏转换 为对建筑空间的欣赏。 三角形透视使每个点所看到的都 不同, 单纯的建筑造型凸现了光影的变化, 公众在自动 扶梯、 楼梯、 平台、 廊桥上会对空间和体量产生不同感 受。 阳光通过玻璃顶棚投射到大厅, 公众的好奇被吸引 到玻璃构造及投落在石墙上的影子, 在观赏展品之前先 在建筑中漫步。 空间不仅是背景, 更应成为戏剧和活动 9 1 0 9 南侧街景 1 0 建筑透视 7 5 的本身。 贝聿铭将自己的设计称为 “都市剧场” , 玻璃幕 墙向外界展示了人在室内的活动, 同时室内的人也可以 看到对面军械库的立面, 达到 “看与被看” 的效果。 3 ) 建筑材料及工艺 贝氏建筑独有的典雅风范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材 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握。 建筑室内外实墙均选取精心打磨 的米色石灰岩作贴面, 采用对砖线封平接缝的工艺, 构 筑实墙面。 这种做法早在卢浮宫中已得到应用。 石灰岩 的天然色差和纹理形成了建筑内外表皮的独特肌理。 来 自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石材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 同时 维持了色调、 材质与周围历史建筑的统一。 承重柱和楼板采用 “建筑混凝土” 做法, 利用细长 条状俄勒冈松木板作为模板浇注添加了色彩的特殊混凝 土, 拆模后便形成独特的条状木质纹理, 色彩与石灰岩 相仿。 与柯布式混凝土的粗犷野性相比, 贝氏工艺则反 映了工业化产品的精美。 公共空间采用双层地板, 上表面铺设方形具有米色 和粉色斑点的北美花岗岩, 下表面和断面则仍选用 “建 筑混凝土” 。 结构、 通风和电器设备均设在双层地板之间 的槽中, 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纯净。 整座建筑统一于米色 基调中, 庄重而不失雅致。 近几十年来, 博物馆成为建筑师最感兴趣的项目之 一, 涌现出很多杰作。 比较一些博物馆奇特的造型, 贝 氏建筑则并非单纯的创造惊奇。 贝聿铭对拙朴的建筑体 量的钟爱正好符合博物馆作为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 建 筑赋予空间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单纯的几何平面与体量、 大面积实墙、 光影变化以及精致的细部构造创造了贝氏 建筑贵族式的优雅。 正如 法兰克福日报 所说,“被誉 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聿铭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 并将一个偏僻、 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 引人们前往的高贵之处。 ” □ 设计公开 1 9 9 7 年1 月 动工奠基 1 9 9 8 年8 月 结构完成 2 0 0 2 年4 月 建筑完成 2 0 0 3 年2 月 占地面积 2 0 0 0 m 2 建筑面积 4 7 0 0 m 2 建筑造价5 4 0 万欧元 参考文献 1 . 任允平, 贝聿铭和他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建筑, 2 0 0 3 . 0 8 2 . 黄涓, 贝聿铭的都市剧场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建筑师, 2 0 0 3 . 1 1 3 . 黄健敏, 阅读贝聿铭, 中国计划出版社, 1 9 9 7 4 . I . M . P e i T h e E x h i b i t i o n s B u i l d i n g o f t h e G e r m a n H i s t o r i c a l M u s e u m B e r l i n , U l r i k e K r e t z s c h m a r , 2 0 0 3 5 . h t t p / / w w w . d h m . d e / 建筑巡礼/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R E V I E W 1 1 北侧街景 1 2 玻璃螺旋楼梯顶部 1 3 螺旋楼梯天窗 1 4 二层廊桥 1 5 二层平台 1 6 三层平台 1 7 从首层看军械库 1 8 二层平台 1 9 二层平台 2 0 从首层廊桥看中庭 2 1 中庭内景 2 2 建筑混凝土构造 (图片来源 图1 ~8 , 1 0 I . M . P e i T h e E x h i b i t i o n s B u i l d i n g o f t h e G e r m a n H i s t o r i c a l M u s e u m B e r l i n , U l r i k e K r e t z s c h m a r , 2 0 0 3 , S . 2 2 , S . 4 8 , S . 4 4 , , S . 1 1 , S . 4 2 , S . 4 2 , S . 4 3 , S . 4 3 , S . 4 1 , S . 6 5 图9 、 1 1 ~2 2 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