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pdf
36世界建筑 2 0 0 6 / 0 5 博物馆可能是最难定义的一类建筑, 它的功能和宗 旨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 自1 9 4 6 年以来, 国际博物馆协会 (I C O M ) 总要更新博物馆的定义及其 相关解释性条款, 在2 0 0 1 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条 例 (I C O M S t a t u t e s ) [1 ]中, 将 “博物馆” 定义为 “是 一个不追求营利,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 机构。 它把收集、 保护、 研究、 交流并展示有关人类及 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 并为公众提供研 究、 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 ” [2 ] 本文所指的博物馆建筑, 是在经改扩建之后能满足 博物馆定义的建筑物。 促使博物馆建筑改扩建的原因主 要包括两方面 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再发展进程中对 新文化中心的需求激增, 这为博物馆建筑自身的更新以 及将旧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 内部的 因素来自于社会需求变化导致新功能大量增加, 这使旧 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无法适应, 进而需要革新。 此外, 大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认知水 平的提高, 也为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指引了方向。 一、 当代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潮流的主要特征 国外的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更新潮流自1 9 5 0 年代开 始, 在1 9 7 0 年代和1 9 9 0 年代形成高峰, 涌现出大量新 旧建筑结合的优秀作品, 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 博物 馆建筑的更新体现了对原有建筑和场所的历史感的尊 重,“修旧如旧” , 反对伪饰与失真。 其次, 博物馆建筑 的更新着重于对建筑艺术性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 这 使得更新后的博物馆在个性上与那些艺术作品的风格更 为接近。 此外, 面对1 9 7 0 年代爆发的严重的环境与能 源危机, 博物馆的改造更新更加提倡节能和可持续发 展。 同时,“新陈代谢” 、 建筑与环境共生等理念的兴起, 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的形态格局与发展模式。 1 9 9 0 年代至今的博物馆建筑更新潮流, 则呈现出多元 共生、 个性彰显的动态格局 (图1 ~6 ) 。 对既有建筑的 改扩建更新逐渐成为概念宽泛、 内容复杂的可持续的建 筑实践活动。 1 9 8 0 年代以来, 有很多论著对当代博物馆建筑改 扩建潮流进行了评述。 肯尼斯 赫德森所著的 八十年 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纵览 [3 ]一书, 主要从博物馆 学角度进行评论与展望, 文中也阐述了博物馆工作者对 “理想化博物馆” 的追求和对博物馆现状的不满。 道格拉 斯 戴维斯所著的 改造的博物馆 后蓬皮杜时代的设 计与文化 [4 ]一书中, 重点从艺术评论和社会文化角度 对1 9 7 0 年代~1 9 9 0 年代以来的博物馆改造更新状况进行 了论述, 认为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是 “没有风格的风格” 。 王 路教授在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一书中, 也认为 “⋯⋯ 通过博物馆建筑结合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规划来赋予某一 历史地段以新的生命, 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城市设计。 ” [ 5 ] 二、 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手法比较 研究既有建筑改扩建应将新旧建筑视为一个整体, 互为参照系, 其重点是新旧建筑之间隐含于形式、 空间、 秩序之中的设计手法。 改造更新项目好比 “成衣改制” , 困难与冲突比比皆是, 设计难点是将制约因素转化为有 利条件、 变被动为主动。 1 形式的同构与异构 形式的 “构” 包括构成和构造, 由于始终有参照系 (即旧建筑) 的存在, 为我们讨论新旧建筑之间形式的同 构与异构提供了充分条件, 而同构与异构对建筑形式的 最终影响和给人的观感大相径庭。 在处理新旧建筑形式 的关系方面, 可以概括为同质同构、 异质同构、 同质异 构、异质异构4 种情况。 (1 ) 同质同构 新旧建筑之间的视觉整体性 同质同构, 即运用相同或者相近材质, 构成相同或 者相近的形式。 这种手法在通常的建筑改造更新中并不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 R E N O V A T I N G A N D E X P A N D I N G T H E M U S E U M S A S T U D Y O F A P P R O A C H E S A N D T R E N D S 张颀,郑宁 / Z H A N G Q i , Z H E N G N i n g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 2 0 0 6 - 0 4 - 0 3 摘要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更新活动自二战后始终 频繁活跃, 博物馆的定义也随之不断演化。 本文阐述了当代 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的原因与主要特征, 重点从形式的同 构异构、 空间的置换整合以及秩序的修正重组3 方面, 探求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手法, 并对当代国外博物馆建 筑的更新趋向进行评述。 A b s t r a c t M u s e u m s i n w e s t e r n c o u n t r i e s h a v e b e e n e n j o y i n g a t i m e o f c o n t i n u o u s r e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x p a n s i o n a f t e r W W I I . T h e c o n c e p t s o f M u s e u m h a v e a l s o v a s t l y c h a n g e d i n t h e s a m e p e r i o d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r e a s o n s a n d c e n t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t h e s e a c t i v i t i e s b r i e f l y . T h e e m p h a s i s o f t h i s s t u d y i s t o s e a r c h a f t e r t h e w a y s a n d m e a n s o f c o n v e r s i o n a n d e x t e n s i o n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f o r e i g n m u s e u m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s u c h a s t h e i n s c a p e s o f f o r m , t h e r e p l a c e m e n t a n d c o n f o r m i t y o f s p a c e , a n d t h e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r e f o r m o f o r d e r . F i n a l l y t h e a u t h o r c o m m e n t s o n t h e r e n e w a l t r e n d s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f o r e i g n m u s e u m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 改建, 扩建, 更新 K e y w o r d s M u s e u m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C o n v e r s i o n , E x t e n s i o n , R e n e w 123 1 意大利石膏雕塑展览馆扩建, 卡罗 斯卡帕, 1 9 5 7 年 2 意大利维齐奥城堡博物馆, 卡罗 斯卡帕, 1 9 5 8 年~1 9 6 4 年 3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 1 9 7 8 年 37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A D A P T I V E R E U S E O F O L D B U I L D I N G 多见, 但是在特定的场所, 特别是对历史遗迹的复原更 新中, 为了求得视觉整体性, 可以直接采用拆除的旧材 料替换掉损坏部分 ; 若没有旧材料可以替换, 也可以选 用同类新材料替换, 但是不会故意做旧, 以示区别和对 历史的尊重。 (2 ) 异质同构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连贯性 异质同构通常表现为对旧建筑符号的再利用。 建筑 师可以大胆地采用现代材料, 构成古代的形制, 给人以 异曲同工之感。 如仿造古代形式的现代玻璃穹顶, 其室 内空间同样会给人以向上、 向心之感, 室外效果也构成 近似的天际轮廓线。 所不同的是消除了以往的封闭压 抑, 代之以通透明亮, 这也是材料变化后产生的不同效 果。 (3 ) 同质异构 新旧建筑之间的时间延续性 同质异构手法的运用, 在大、 中型博物馆建筑的扩 建中经常可见。 材质上选用和谐的色调与相近质感, 如 采用抛光度有微差的同种石材或分割方式类似的面砖 等, 但是在构造与构成上, 新建筑则可能完全不受旧建 筑形态的制约, 新旧建筑的造型有所区别, 但通过同类 材质的选用可体现出历史的延续性。 (4 ) 异质异构 新旧建筑之间的时空差异性 在目前的更新潮流中, 异质异构手法表现得比较突 出, 好比建筑中的 “蒙太奇” , 凸显了新旧建筑之间的时 空差异性, 强调一种张力十足的冲突的美。 现代的高新 技术材料与非线性空间的结合, 充满了超时代的未来 感, 它与一同坐落在基地上的稳重而历史感十足的旧建 筑结合在一起,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通常新馆采用 新技术、 新结构、 新材料, 在视觉效果上与老馆形成对 比。 2 空间的置换与整合 空间的置换与整合是改造更新的核心。 空间置换包 括叠加与替换两种方式, 空间整合可分为软化、 穿插、 镶 嵌、包裹等4 种手法。 空间置换 (1 ) 叠加 空间的叠加可以分为垂直向和水平向两 种情况, 常见于多层或多体量组合的博览建筑改扩建。 根据功能改变的需要, 垂直向叠加可能仅保留部分楼 层, 而在其上新建新楼层, 新结构体系为旧体系的竖向 延伸。 水平向叠加则是根据现有空间整体布局状况而增 设独立的功能空间, 如陈展单元、 观演厅室等。 (2 ) 替换 空间的替换与旧建筑的功能改变紧密 相联, 是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常用手法。 它可能是在保 留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进行空间功能替换, 如将厂 房和货栈的大尺度空间再利用作为灵活的陈展空间, 这样有利于降低建造与经营成本, 便于维护与更新, 空 间的质没有根本改变。 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改造是在 原结构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功能的前提下, 将旧结构体 系完全替换为新体系, 如砖石承重结构被替换为框架 结构等等, 结果是打破了原有空间的封闭性与私密性, 转为流通、 开放的空间形态, 改变了空间的本质, 造价 也较为昂贵。 空间整合 (1 ) 软化空间的软化可分为软化连接和柔化变形 两种情况, 较多体现在新旧博览建筑间的边界处理上。 软化连接常用一个软性交通空间连接新旧两个建筑, 对 新旧建筑自身的边界不做改变, 二者在场所中是较为独 立的个体。 柔化变形则通过处理新建筑的边界, 或者适 当剔除旧建筑中不合时宜的部分, 使二者在场所中更为 契合、 并具有相互依存的实体形态。 (2 ) 穿插 通过植入新体量, 使新旧建筑有机结合, 亦古亦今,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积极对话。 当植入体 体量较小时, 通常被处理成入口或交通空间的标志性构 筑物, 以便尽量弱化对旧建筑外部形态的影响 ; 而当植 入体体量较大时, 对旧建筑的空间形态影响较大, 并导 致旧建筑空间实质与功能流线的转变。 (3 ) 镶嵌空间的镶嵌常见于在老建筑内部进行的 加建, 重点是处理新旧建筑的交接面和交通衔接、 以及 解决新建筑的采光问题。 特别是在建筑物所处基地狭 小、 外部拓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较多采用。 它往往利 用旧建筑所围合的庭院和空地进行加建, 如同 “屋中之 屋” , 这种在庭院中独立修建、 由建筑包裹的建筑就像一 套箱柜的形式。 更新后的新建筑外观对旧建筑影响很 小, 但是室内空间变化很大。 (4 ) 包裹当新建的空间容量远远超出旧建筑已有 的空间容量, 而基地条件有限、 旧建筑又不具备太多改 造条件时,“包裹”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旧建筑将部分 或完全容纳在新建筑中, 成为新建筑的一部分。 更新后, 新建筑的外观将占主导地位, 同时, 旧建筑可以保持原 有的空间品质。 3 秩序的修正与重组 流线是博览建筑中的行为脉络, 也是其内在秩序的 主要体现, 秩序的改变会导致博物馆建筑行为的根本变 化。 传统的博物馆中, 秩序是严谨而有序的, 常规的展 览流线体现着自古希腊时代延续至今的经典的空间序列 之美, 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是合理而互不干扰的。 而在 改造更新中, 建筑师可以遵从并延续已有的秩序, 营造 相近的空间氛围 ; 也可以对秩序进行修正 ; 或者对秩序 的片断执行突变 ; 或者对秩序的语言实行解构 ; 甚至从 根本上对秩序进行重组。 (1 )修正修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摒弃其他干扰因 素, 来优化秩序的品质。 通常多为端口开放式的改建, 秩 序处于量变之中, 可以进行持续不断地修正。 (2 ) 突变 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生物的氨基链上的遗 4 5 6 4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盖 奥兰迪, 1 9 8 0 年~1 9 8 7 年 5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改扩建, 贝聿铭, 1 9 8 3 年~1 9 9 3 年 6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新馆, 丹尼尔 里勃斯金德, 1 9 8 9 年~1 9 9 8 年 38世界建筑 2 0 0 6 / 0 5 传基因突变, 强调秩序的跳跃性, 如从传统的单元式展 览空间到弹性开放展厅的跳转。 建筑中的秩序突变是设 计者人为施与的, 也可以认为是在社会变革下的必然产 物。 它的意义在于为秩序的进化提供多重可能, 这比突 变的实际效果意义更大。 (3 ) 解构 是对秩序的语言进行解析重构的过程, 强调秩序的非理性。 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或超现代 的秩序语汇, 在研究传统秩序结构的基础上, 对其实行 片断化或解析化处理。 从陈展效果上看, 体现出凌乱、 分 散、 芜杂、 甚至无序的反恒常状态。 (4 ) 重组 重组的目的同样是优化秩序的品质, 但 与修正不同的是, 重组所带来的是秩序的质变。 重组的 过程更为理性, 包容性更强, 它可以设置开放式的端口 以供后继更新, 同时也允许秩序的突变与解构存在。 三、 博物馆建筑的更新趋向研究 1 空间的流动性与戏剧性趋向 空间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 “知觉性” 空间中, 即行 为可达的场所。 通过设计灵活多变的陈展空间, 能够强 调现场体验的仪式感和互动性 ; 也可将地面空间面向都 市开放, 吸纳城市观众, 使场所肌理与城市肌理融合 ; 还可以增加交流空间, 使空间互相渗透 (图7 、 8 ) 。 空 间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 “视觉性” 空间中, 即视觉可达 的场所。 通过借景、 对景、 过白等手法的运用或室内外 空间的转化, 来拓展视觉空间。 还可以借用博物馆的主 题、 历史场所的底蕴来唤起观者的认同感 (图9 、 1 0 ) 。 2 功能的复合性与提纯性趋向 功能的复合性主要表现在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建筑 中 更新后功能将更为细化 ; 展示空间的划分将更为灵 活多样和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 流线的组织也将更为复杂 化 ; 博物馆的使命也不单纯是艺术品的藏所, 而是演变 为综合性的文化、 教育、 研究机构, 因此, 其展览空间 的增幅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增幅接近甚至较少 (图1 1 ) 。 而 中小型博物馆采用藏、 展一体化模式, 通过更新, 展览 空间将占增加面积的大多数份额, 因此体现出功能的提 纯性。 同样, 主题博物馆的更新目的, 是为了在有限的 空间中有效地微缩一段历史或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 索。 很多由古堡、 名人故居改建而成的博览建筑, 受原 主人藏品和爱好的影响, 大多注重展品的主题化和纯粹 性,流线简洁流畅(图1 2 ) 。 3 造型的多元化与关联化趋向 或谦和, 或张扬, 或稳重, 或飘逸, 这就是现今博 物馆更新中的造型特点。 新旧建筑的造型处理, 有基于 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考虑的温和改良 (图1 3 ) , 有结合 新旧建筑风格的中庸之作, 也有完全展现建筑师个性的 大胆作品 (图1 4 ) , 总之是多元化的。 但无论形态如何, 建筑师总要强调新建筑和旧建筑之间或远、 或近、 或隐、 或现的关联性。 4 结构的清晰性与含混性趋向 上世纪早期, 柯布西耶的结构革命性在于理性地将 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分为独立体系, 影响深远。 而今日 的更新潮流中, 很多设计热衷于表达新旧结构体系关系 上的清晰 (图1 5 ) 和含混 (图1 6 ) 这两种对立的形态。 含混的原因可能是历史造成的 当新体系支撑全局后, 旧体系失去了结构意义, 作为纪念物而单独存在 ; 更多 的情况是表现为相互依存地交织在一起的新旧体系。 建 筑师有时也热衷于表达独立于旧结构体系之外、 新体系 克服重力或摆脱平衡后的失重与失衡。 5 材质运用的地域化和通用化趋向 地域化的建筑材料包括竹、 木、 石等, 多用作支撑 或者围护结构。 通过色彩的冷与暖对比、 明艳与暧昧的 调和、 肌理的粗糙与精细、 凝重与轻盈等等的搭配, 唤 起对传统文明的追忆 (图1 7 ) 。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通用化的建筑材料不限地域 7 8 9 1 0 1 1 1 2 7 . 8 “知觉性” 空间 美国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扩建, 赫尔佐格 德梅龙设计。 红色区域为直接向都市开放的地面空间, 也直接 面向大众服务, 并增设了很多自由的交流与展示场所, 使空间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与可达性。 图7 为扩建后平面图, 图8 为建设 中的新馆, 2 0 0 5 年。 9 . 1 0 “视觉性” 空间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扩建, 黑川纪章, 1 9 9 9 年。 图9 为新旧建筑全景, 图1 0 为从新馆地下半圆厅向老 建筑望去 新旧建筑在地面上各自独立, 但在地下相连, 而且 可以从地下的圆厅处望到老建筑, 体现了视觉空间的可达性。 1 1 功能复合性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改扩建后功能分区示意图, 蓝色为博物馆区, 黄色为图书馆区, 红色为画廊, 绿色为演出空间 区, 黑色为会馆和餐厅, 2 0 0 1 年。(图片来源 吕迪 鲍尔. 蓬皮 杜文化中心V I 系统设计. 艺术与设计, 2 0 0 0(1 0 ) ) 1 2 功能提纯性 意大利锡耶纳市民博物馆, 由古堡改造而成, 以3 层 通高的钢楼梯及狭长交通厅联系各层展室。 39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A D A P T I V E R E U S E O F O L D B U I L D I N G 和场所, 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类建筑中, 而且表 达和处理手法多样, 赋于变化。 比如玻璃材质的运用, 除 采光功能外, 可用作围护结构和屋面材料, 还可用做地 面层。 值得一提的是, 在很多新旧建筑衔接体的处理中, 都不约而同地运用玻璃材质, 在技术操作便利的同时, 弱化了新旧建筑之间的冲突 (图1 8 ) 。 6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趋向 很多改造项目的设备更新投资要占总工程投资的 4 0 ~5 0 以上, 足见设备更新之重要。 设备更新既要 满足日益复杂严格的博物馆学要求和建筑规范要求, 又 要符合大众对艺术场所不断提升的行为、 审美及心理需 求(图1 9 ) 。 在蓬皮杜中心的标识系统改造中, 没有 “用新的符 号代替旧的符号” , 而是 “创造出一种集遗产与新颖于一 体的视觉环境⋯⋯” [6 ]。 由于在建筑内部再次引入了目 前外观设备所采用的蓝、 绿、 黄、 红4 种色彩, 标识与 视觉导向之间变得协调起来 (图2 0 ) 。 博物馆的设备更新重点在陈展空间的采光、 通风等 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的更新中。 设计师经常利用顶层空 间, 增设采光天窗, 以解决旧建筑普遍存在的自然光源 不足的问题 (图2 1 ) ; 或在开敞大厅内植入通透的液压 电梯、 自动扶梯等交通设备, 既满足功能需要, 同时又 作为共享大厅内的景观存在 (图2 2 ) 。 总而言之, 这些设计趋向都体现着一种后工业时 1 31 51 7 1 41 61 8 1 9 2 0 2 12 2 1 3 造型关联化 法国南锡美术馆, E . L . 波多恩建筑师事务所, 1 9 9 9 年。 新馆融入现代与传统元素, 谦逊和谐。(图片来源 陈晋略 主编. 贝 思出版有限公司 汇编. 博物馆.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 0 2 ) 1 4 造型多元化 意大利都灵灵格托的皮纳考特卡博物馆, 伦佐 皮亚 诺。 新体量有如一个 “珍宝箱” , 置于菲亚特汽车厂的厂房屋顶上。 (图片来源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R e c o r d , 2 0 0 5(0 7 ) ) 1 5 结构的清晰性 奥地利哈特恩伯格会议与展示中心, 由旧钢厂遗迹 改造, 新结构为水平向狭长的钢和玻璃的构筑物, 贯穿于旧砖石结 构之间, 形成鲜明对比。(图片来源 A r i a n M o s t a e d i . M u s e u m s A r t F a c i l i t i e s . C a r l e s B r o t o J o s e p M a M i n g u e t . B a r c e l o n a , S p a i n , 2 0 0 1 ) 1 6 结构的含混性 汉诺威历史博物馆遗址墙体外观。 遗址墙体已经融为 新建筑的一部分, 但从悬浮于遗址墙体之上的新馆屋顶能够看出新旧 结构体系的脱离, 遗址墙体更多地充当起一件反映城市遗产的艺术展品。 (图片来源 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2 ) 1 7 地域化材质 日本石的美术馆, 隈研吾, 2 0 0 2 年。 新旧建筑石材对 比。(图片来源 J A , 2 0 0 1 w i n t e r(4 0 ) ) 1 8 通用化材质 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磨坊城市博物馆, 玻璃 作为外围护结构, 最大限度地弱化新体量, 保留历史原味。(图片来源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R e c o r d , 2 0 0 4(0 2 ) ) 1 9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 米兰市民广场原档案馆改为建筑艺术 展览馆, 轻巧的钢索结构通过侧墙上的3 个节点和老建筑洞口的加 固处理将异型玻璃楼梯固定于老建筑上, 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 2 0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标示系统改 造, 2 0 0 2 年。(图片来源 吕迪 鲍尔. 蓬皮杜文化中心V I 系统设 计. 艺术与设计, 2 0 0 0(1 0 ) ) 2 1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 奥塞美术馆采光天窗与内部增建的结 合交通空间设计的建筑展览单元。 2 2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 法国克莱蒙特- 弗朗德艺术博物馆, 加建中庭中面向陈展单元的景观电梯。(图片来源 A r i a n M o s t a e d i . M u s e u m s A r t F a c i l i t i e s . C a r l e s B r o t o J o s e p M a M i n g u e t . B a r c e l o n a , 2 0 0 1 ) 40世界建筑 2 0 0 6 / 0 5 伴随着建筑工业技术的长足进步, 建筑呈现出日益 丰富的形象, 日新月异的建筑材料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玻璃作为一种有着独特个性的现代建筑材料, 有自己与 众不同的特点。 它的应用从屋顶到地面, 从门窗到墙体, 从家俱到装饰, 几乎无处不在、 无所不能。 由于建筑师 的巧妙构思, 玻璃处处表现出它特有的风采, 丰富着现 代人的生活空间, 渲染出一个个人们意想不到的新世 界。 同样, 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这个建筑设计领域, 玻 璃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材料的应用角度, 在旧建筑改造中, 出于建筑遗 产史料原真性和可读性的要求, 其修补部分或与旧肌体 直接相连的新肌体, 应尽可能采用与之不同的材料, 这 也是 威尼斯宪章 所强调的。 另外, 还需考虑的一点 是修建或加建的可逆性, 以免防碍日后进一步的保护修 复措施。 水泥、 混凝土等强粘接性材料由于其不可逆性 和自身的物理缺陷, 再加上造成的封闭的建筑形象与砖 石建筑厚重感互相重叠, 不利于突出旧肌体的美学特征 等特点, 因而在旧建筑的修复加固中不宜大量使用。 与 水泥、 混凝土相比, 玻璃则是较为广泛使用的理想的修 建材料。 [1 ]首先, 它们与砖石等材料可以明显区分, 易 于识别。 其次, 玻璃在与旧肌体连接时一般使用螺栓等 方式, 对旧肌体的破坏、 依赖程度小, 还有易于拆卸、 施 工工期短、 破坏小、 结构承载力强等优点。 另外, 玻璃 所造成的轻盈、 通透的建筑形式能与旧肌体形成良好的 对比、 反射、 融合, 反映当代的材料、 技术等建筑特征。 正是由于玻璃特殊的光学性质以及鲜明的时代性, 它在 旧建筑改造及更新设计中, 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一、 玻璃的光学特性 玻璃具有的多种光学特性能使界面产生不同的特性 及表情, 从而满足多种需求。 1 透射性 玻璃的透射性是指光线透射过玻璃的性能。 建筑师 常常采用透明玻璃表现玻璃的透射性。 玻璃可以做到完 全的透明, 甚至望过去空无一物, 创造出明亮的光环境。 透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性, 玻璃是达成 这种透明性的有功之臣。 玻璃建筑反映周围世界的千变 万化, 不仅使在其中生活、 工作的人可以透过玻璃感受 到外面世界的存在, 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节奏与自然共 存。 玻璃建筑带来的透明性仿佛化解了建筑空间的边 界, 成为 “不存在的存在” , 为建筑世界带来了更广阔、 更深远的空间意象。 半透明的玻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它表面呈现出的 独一性既不能让人看透它的内部, 又不带丝毫的表情, 漠然得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 但同时, 它的透光性又使 之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从而与边界产生了有选择的融 合。 2 反射性 玻璃的反射性, 是指光线经过玻璃表面时被反射的 玻璃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 A S T U D Y O F G L A S S U S E D I N R E N O V A T I O N R E N E W A L 徐强 / X U Q i a n g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 2 0 0 6 - 0 4 - 0 6 摘要 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因其特殊的光学性质及 鲜明的时代感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应用广泛。 本文试从形 态、 空间、 表皮、 技术等方面切入, 分析玻璃在旧建筑改造 和更新中的应用策略。 A b s t r a c t A s a n o r d i n a r y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m a t e r i a l , g l a s s h a s b e e n i n w i d e u s e i n r e n o v a t i o n a n d r e n e w a l f o r i t s t r a n s p a r e n c y a n d i t s s t r o n g s y m b o l i c c o n n e c t i o n t o t h e ‘s p i r i t o f t i m e ’ .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t r y i n g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t r a t e g y o f u s i n g g l a s s i n r e n o v a t i o n a n d r e n e w a l t h r o u g h t h e s e c t i o n o f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s p a c e , s u r f a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 关键词玻璃, 改造, 更新, 策略 K e y w o r d s G l a s s , R e n o v a t i o n , R e n e w a l , S t r a t e g y 代的精致而不乏人文气息的审美情趣, 关照人的情感需 求。 四、结语 博物馆建筑的更新始终是一种充满理性的建筑行 为, 它所面临的制约性很大, 解决的关键是对现有资源 的优化、 整合与重组。 同时, 它也是一项艺术与技术并 重的再创作活动, 更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考验。 当旧 建筑被再次赋予新生展现在大众面前的, 将是弥合 了时代鸿沟和文化差异之后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不断进化 的建筑艺术品。 而这种革新, 仍然可能不是旧建筑的最 终结局 , 只要时代不断进步, 建筑就将一直 “处在生成 和变化之中” [7 ]。 □ 注释 [1 ] 博物馆定义, 根据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M u s e u m D e f i n i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 I C O M S t a t u t e s 1 9 4 6 - 2 0 0 1 一文翻译,h t t p / / w w w . i c o m . m u s e u m 。 [2 ] 上述定义所指机构, 包括冠名为博物馆的建筑和符 合上述定义及其解释条款的相关场所和建筑。 [3 ] [ 英] 肯尼斯 赫德森. 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 势纵览. 王殿明, 杨绮华, 陈凤鸣 译. 北京 紫禁城出 版社, 1 9 8 6 . 1 3 0 ~1 7 4 [4 ] D o u g l a s . D a v i s , J . L a n g , J . L o n g . T h e M u s e u m T r a n s f o r m e d D e s i g n a n d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P o s t - P o m p i d o u A g e . N e w Y o r k A b b e v i l l e P r e s s , 1 9 9 0 [5 ] 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社, 2 0 0 2 . 2 3 [6 ] 吕迪 鲍尔. 蓬皮杜文化中心V I 系统设计. 艺术与 设计, 2 0 0 0(1 0 ) 2 6 ~3 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第2 4 0 页。 转引自 吴焕加. 前言. 见 王建国, 张彤 编. 安藤忠雄.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9 9 9 . 1 ~2 参考文献 1 . [ 英] 肯尼斯 赫德森. 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 纵览 (M u s e u m s F o r T h e 1 9 8 0 s A S u r v e y o f W o r l d T r e n d s ) . 王殿明, 杨绮华, 陈凤鸣 译. 北京 紫禁城出 版社,1 9 8 6 2 . 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2 3 . Y u k i o F u t a g a w a . G A 0 1 - M U S E U M 1 . T o k y o A . D . A . E D I T A T o k y o C o . , L t d . , 2 0 0 1 4 . D o u g l a s . D a v i s , J . L a n g , J . L o n g . T h e M u s e u m T r a n s f o r m e d D e s i g n a n d C u l t u r e i n t h e P o s t - P o m p i d o u A g e . N e w Y o r k A b b e v i l l e P r e s s , 1 9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