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doc
案例分析知识考查重点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分6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明火运动物危害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 4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6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辩识功能缺陷其他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 指挥错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20类。一定要记牢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放炮、透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3 、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等7类。 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厂址 总平面布置 道路及运输 建筑构物 工艺过程 生产设备装置 作业环境 安全管理措施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有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安全装置; 3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整洁; 7配备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 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 1 贮罐区贮罐;2 库区库;3 生产场所;4 压力管道;5 锅炉;6 压力容器;7 煤矿井工开采;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 尾矿库。 记忆锅、压、压管两矿、两库一区、一场所 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事故预防对策应能 预防降低处置人员保护 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消除隔离降低个体防护报警、警告 预防事故的基本指导思想 1消除-防止产生危险和危害因素。 2降低-排除或降低已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3失效安全--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4应急行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选择事故预防的对策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选择事故预防措施--3e --工程技术消除隔离降低个体防护报警、警告 --教育培训 --管理制定规章制度监督检查违章处理应急预案与响应 例某大型工程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练习 某大型工程已进行数年,目前正在施工的有水下穿越工程、桥梁和一条500米长的石质山体隧道和一段明渠开挖工程。工程需要完成大量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构筑。施工过程需要使用机械设备、用电设备和运输设备等。 1、分析该施工阶段存在哪些物理性和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存在设施和施工过程; 2、简述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及防护缺陷。存在于各类施工机械; 2、电危害,存在于各种用电设备; 3、振动危害。机械震动、振动棒震动等; 4、噪声。存在于施工机械、振动棒; 5、粉尘。隧道施工过程; 6、运动物伤害。施工过程和运输过程; 化学性危害因素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性物质; 主要事故类别⑴冒顶片帮,⑵机械伤害,⑶放炮,⑷触电,⑸瓦斯爆炸,⑹车辆伤害,⑺高空坠落,⑻物体打击; 主要职业病类别⑴矽肺,⑵振动病,⑶噪声聋 --小型货车厂危险识别参考答案 1起重伤害存在于冲压车间及其他各车间的各类起重机 2机械伤害存在于①冲压车间的冲压设备,②总装车间和焊接生产线的各类手持电动工具。 3火灾存在于①调漆室、喷漆室②焊接作业点③有气等易燃原料的存放地点。 4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存在①于调漆室、喷漆室②空压站的空压机,③锅炉房的锅炉。 5触电存在于①变电站②焊接车间的焊接设备和其他车间的电动设备。 6车辆伤害存在于①厂区内的货车、小客车和厂区的主、次干道②半成品库的运输、叉车。 --小型货车厂事故取证参考答案 1事故发生的单位名称、时间、地点; 2工人乙的①自然情况②技术等级、身体健康状况③接受案例教育培训和考核记录; 3工人乙在事故发生前的行为及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在场人员口述以及现场摄像记录; 4冲压车间平面布置图、现场物品摆放位置图、设备装置位置图、现场照片等; 5现场残留物、受损部件与物品的损坏状况; 6工人乙受伤情况,现场抢救情况; 7该企业是否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8冲压车间各种安全管理制度,起重机操作规程; 9起重机、吊钩和其它部件的检验检查记录 二、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 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8项 总则 目的、依据、范围和工作原则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以主线、支线考虑,明确参与部门的职责 预警和预防机制 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 应急响应 分级响应程序,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等11个要素 后期处置 善后处理、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教训与整改建议 保障措施 通讯与信息保障、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 附则 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生效时间等 附录 目录、格式、相关机构与人员通讯 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对应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和评估 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 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救助资源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现场恢复 其他,包括培训、演练、法规要求等。 预案编制的方法5个步骤 组建编制队伍 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 --法律法规分析 --风险分析 历史的、地理的、技术的、人的 --应急能力分析 所需的资源与能力配备 外部资源能否及时到位 其他可优先利用的资源 预案编制 --按规定编制 --确定预案总体和章节的结构 --确定时间表和任务单并落实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讨论、修订 --批准发布 预案的实施 --培训 --演练 --紧急情况下实施 应急救援的主要任务 1.组织查明事故原因,控制抢修危害源。 2.组织消防灭火、抢救人员。 3.组织群众防护和撤离危险区,维护救援现场秩序。 4.组织抢救、转移危险品及物资设备。 5.组织消除危害后果,恢复正常秩序。 6.组织协调救援的指挥通信、气象、物资、设备、器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保障工作。 应急预案核心要素 应急救援预案的文件结构 总预案--描述应急管理政策、应急目标、组织、责任 程序--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 作业指导书--对程序中某一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如职责说明书、设备使用说明书 应急行动的记录--应急期间所做的各种记录,包括通讯、响应行动记录 应急培训与演习 基本任务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应急培训范围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企业全员培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演习类型按规模分为桌面演习、功能演习、全面演习。 按内容分为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自选科目训练 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演练准备演练实施演练总结演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应急小组人员太单一 预案的编制未参照本企业原有的和相关企业的成功应急预案 评审不征求现场人员的意见 应急资源准备不足 指挥部设在有毒气体泄漏的下风向 演练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未向外部四个相关部门汇报 演习的具体场景事先通知到参加人员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熟悉 对演练效果做出评价,说明演练过程发现的问题并分为 --不足项 应急准备的缺陷,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能导致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有能力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整改项 应急准备的缺陷,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构成不足项的条件 两个以上的整改项能构成不足项的后果 反复出现同一个整改项 --改进项 在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以改善的问题,不会对公众的安全健康产生影响,视情况予以改进,不一定纠正。 应急管理过程 --预防 法规 监控 风险评价 规划 公众教育 --准备 预案 通告与报警 医疗系统 应急资源 培训与演练 互助协议 --响应 启动通告报警 启动应急救援 提供医疗救助 疏散与避难 搜寻和营救 --恢复 清理废墟 损失评估 消毒去污 灾后重建 预案评估 习题 1液化气站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有 1液化石油气储罐有泄露燃烧爆炸的危险; 2液化石油气泄露造成中毒的危险; 3维修时有高处坠落的危险; 4安全阀、压力表、爆破片等附件动作、损坏造成人员机械伤害。 2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1总则;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预警和预防机制;4应急响应;5后期处置;6保障措施;7附则;8附录。 3应采取的措施有 安全技术整改措施 1对于压力容器应做好验收检查,应有耐压实验合格证书,安全附件齐全有效; 2使用中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减少事故损失; 4对压力容器的压力、温度、液位变化进行监测,并记录分析。 安全管理整改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应建立特种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危险设备管 理制度。 2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3保证安全生产投入。 4压力容器安全生产技术要求主要内容 1压力容器安全操作 ①平稳操作。加载和卸载应缓慢,并保持运行期间载荷的相对稳定。 ②防止超载。防止压力容器过载主要是防止超压。 2压力容器运行期间的检查项目工艺条件、设备状况、安全装置。 3压力容器的维护保养 ①保持完好的防腐层。 ②消除产生腐蚀的因素。 ③消灭容器的“跑、冒、滴、漏”。 ④加强容器在停用期间的维护。 ⑤经常保持容器的完好状态 某厂火灾应急问题教训 --事故预防 ▼设计过程存在的严重隐患 -未执行“三同时”规定擅自投产 -未开展消防演练 ▼厂房内易燃物与氧气瓶混放 ▼施工人员无证上岗 ▼a厂房一楼安装消防水管时,将带驳口的电源线搭在棉包上,拉扯电线时将驳口拉断,使电线短路起火。 --事故应急准备 ▼缺乏有效的政府和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资源无消防水源,无消防栓; ▼人员培训工人不会用灭火器,现场指挥经验不足; --事故应急响应 ▼缺乏对棉包阴燃的有效处置措施 ▼就近无水源 ▼-事故应急恢复 ▼对后期火灾估计和厂房受损程度估计不足 ▼缺少事故应急恢复阶段的统一现场指挥,厂方自动组织工人进入受损厂房清理火种 三、事故调查处理案例分析 掌握事故的调查、处理方法和技术 掌握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 第一节事故的报告 了解事故报告的规定 熟悉事故报告的范围、时限、内容、方式 按伤害程度分类 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死亡 按严重程度分为 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无死亡事故。 死亡事故一次死亡1-2人 重大死亡事故3-9人 特大死亡事故10-29人 特别重大死亡事故30人以上 事故报告的规定 现场人员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迅速组织抢救,报告当地安监部门; 安监部门立即上报 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事故快报 v 范围死亡、影响重大、未遂; 死1伤10涉险50疏散100,影响重大 v 时限一般24h;重大12h;特大6h; v 内容事故单位情况;事故情况;事故抢救情况; v 方式逐级上报 10人以下网络传真 10人以上网络传真电话 第二节事故调查 了解事故调查的目的 熟悉国家和部门有关事故调查的原则与程序 熟悉国家对事故调查组组成的有关规定 熟悉事故调查组的人员构成要求、工作程序、任务、责任和权利 掌握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 熟悉事故调查取证的一般原则 事故调查分级及调查组织 工矿商贸企业 轻伤、重伤事故发生单位组织调查; 死亡县级政府安监部门组织调查; 重大死亡地市级政府安监部门组织调查; 特大死亡省级政府安监部门组织调查; 特别重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调查; 煤矿相应级别煤监部门组织调查; 其他行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家安监总局组织调查; 一、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调查 --轻伤、重伤事故,企业成立调查组 由企业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对重伤事故,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视情况进行参加调查或直接成立调查组。 --死亡事故 由当地县级安监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安监部门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 --重大死亡事故 由当地地市级安监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安监部门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县级负责人任副组长。 --特大死亡事故 由当地省级安监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安监部门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市级负责人任副组长。省政府认为 有必要时,可直接成立调查组,负责人任组长。 --特别重大事故 一除煤矿事故外,由国家安监总局组织成立调查组,安监部门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 二煤矿事故调查特别、特大、重大,分别由国家、省局、分局成立调查组。 三交通、火灾、民用航空等非特别重大事故,按各行业法规组织 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县市、区、市地、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怎样处理 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县市、区、市地、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立即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并应当配合、协助事故调查,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不得阻挠、干涉对特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咋处理 1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应立即组织抢救,并且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不能撤离职守或者逃匿; 2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 3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拒不承担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4生产经营单位不能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为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应做好的工作主要有那些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做好 1依照法律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使生产经营单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2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6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作业。 7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8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9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事故调查程序熟练记忆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中,关于事故的调查原则和程序 --成立事故调查小组--事故现场处理 --物证收集--事故事实材料收集 --证人材料收集--现场摄影及拍照 --事故图绘制--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调查报告编写--事故调查结案归档 调查组的组成 部门安监部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工会其他有关部门 成员有专长;与所发生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调查组的职责 -查明事故发生经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查明事故的原因和性质 -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的权利 -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调查的取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事故现场处理 二、事故有关物证的收集 三、事故事实材料收集 四、事故人证材料收集 五、事故现场摄影及事故现场图绘制事故现场摄影、拍照绘制事故现场图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 事故调查的主要工作方法 一般根据事故情况可设立事故调查领导小组,分设 事故指挥部抢救组主要负责紧急抢险和救援工作,遏制蔓延、防止扩大减轻灾害,救助伤员 综合组信息报送、协调内务、对外联络、宣传报道汇总材料、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技术分析组收集现场材料,对现场进行技术分析 管理调查组分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责任人处理意见 善后处理组负责遇难人家属的接待和安抚工作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背景信息 1事故单位的基本情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3事故涉及到的人员及其他情况;4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5操作人员及证人。 6事故应急救援情况 2事故描述 1事故发生的顺序;2破坏的程度;3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4事故的类型;5事故的性质;6承载物或能量 3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2间接原因。4事故教训及预防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建 议;预防事故再发生的建议。 (5)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6)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名单。 (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事故调查方法 v 工作方法 设立相关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做好抢救、调查、处理工作; v 技术方法 事故树 故障类型和影响 变更分析 *应急预案 * 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 1、应急预案编制过程 (1)成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预案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 (2)危 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3)编制应急预案; (4)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发布; (5)应急预案的 实施。 2、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和评估; (2) 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 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它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5)在 ; 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6)现场恢复; (7)其它, 如应急培训和演练,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3、应急预案的关键要素(1)方针与原则; (2)应急策划(危险分析、资源分析、法律法规 要求)(3)应急准备(机构与职责、应急资源、教育训练与演习、互助协议)(4)应急响 ; ; 应(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 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与抢险、泄漏物控制)(5) ; 现场恢复; (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二、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1、演练的类型 (1)桌面演练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 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 (2)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主要是 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3)全面演练是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 行能力的演练活动。 2、确定选取哪种类型演练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1)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 况; (2)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 (3)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 (4)应急演练成本 及资金筹措状况; (5) 有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 (6) 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 (7)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应急演练的规定。 3、演练的参与人员 (1)参演人员承担具体任务,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作出真实情景响应行动的人员。具 体任务①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②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③攻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④ 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2)控制人员即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具体任务①确保演练项目得到充分进行, 以利评价;②确保演练任务量和挑战性;③确保演练进度;④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和问题; ⑤保障演练过程安全。 (3)模拟人员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 具体任务①扮演、替代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②模 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 ;③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4)评价人员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主要任务①观察参演人员的 应急行动,并高妙观察结果;②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计划进行 (5)观摩人员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 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 1、不足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 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有能力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不足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可能导致不足项的要素有①职责分配;②应急资 源;③警报、通报方法现程序;④通讯;⑤事态评估;⑥公众教育与公共信息;⑦保护措施; ⑧应急人员安全和紧急医疗报务等。 2、整改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 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 整改项应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 以下情况整改项可列为不足项 ①某个应急组织中存 在两个以上整改项, 共同作用可影响保护公众安全与健康能力的; ②某个应急组织在多次演 练过程中,反复出现前次演练发现的整改项问题的。 3、改进项指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以改善的问题。整改项不会对人员安全健康产生严重 影响,视情况改进,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纠正。 *事故调查处理 事故调查处理* 事故调查处理 事故的调查、 一、事故的调查、处理方法和技术 1、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1)查明事故经过、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2)查明 事故原因和性质; (3)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提出防止事故发 生的措施建议; (5)提出事故调查报告。 2、事故(死亡、重伤事故)调查的取证(程序) (1)现场处理①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②认 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③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 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①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②在 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③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 不准冲洗擦拭。④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 (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①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 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 龄、支付工资的形式;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 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受 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②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 质量状况;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 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 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 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出事前受害人 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 (4)证人材料搜集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 实程度。 (5)现场摄影及绘图①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②可能被清除或 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 间等。③事故现场全貌。④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⑤必要时,绘出事 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 3、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背景信息; (2)事故描述; (3)事故原因(直接原因和间 接原因)(4)事故教训及预防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建议; ; (5)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6)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 (7)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4、事故高歌常用方法 (1)故障树分析法; (2)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 (3)变更分析 法。 5、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 (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 (2)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a.受伤部位;b.受伤性质;c.起因物;d.致害物;e.伤 害方式;f.不安全状态;g.不安全行为 (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5)确定事故的责任者。 6、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 7、事故间接原因分析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 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2)教育培训 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 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 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 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 其它。 8、事故处理的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四不放过”原则; (2) (3)公正、 公开原则; (4)分级管理原则。 危险、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危险、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 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 1)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 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 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 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反应活性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 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4)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 作业; (4)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5)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 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 不清。 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86)进行分类 1) 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 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 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 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 窒息;20)其他伤害; 3、按职业建康分类 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 物、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其它伤害因素等 7 类。 危险、 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1、识别方法 (1)直观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 a、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 借助于经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 类比法 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 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有事件树、事故树 等。 2、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厂址; (2)总平面布置; (3)道路及运输; (4)建构筑物; (5)工艺过程; (6)主要设备装置; (7)作业环境; (8)安全 管理措施。 3、识别的注意事项 (1)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 (2)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 (3)主要 危险危害因素; (4)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控制危险、 三、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在系统或生产装置设计阶段,预防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消除; (2)预防; (3)减弱; (4)隔离; (5)连锁; (6)警告。 2、在生产施工阶段,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 安全装置; (3)机械强度试验;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使用经安全认证的电气产品、 重要设备设施和仪器有备用电源、应用各种防止人身触电的措施、电气防火防爆、应用 防静电防雷电措施) ; (5) 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 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