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新.doc
榆林市永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编制单位榆林市永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时间二○一五年三月 第一章 总论 ................................................. 11 1.1 任务由来 .................................................. 1 1.2 规划编制依据 .............................................. 3 1.2.1有关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文件 ....................... 3 1.2.2相关法律、法规 . .......................................... 3 1.2.3有关技术标准与方法 . ...................................... 4 1.3 指导思想与原则 ............................................ 4 1.3.1指导思想 . ................................................ 4 1.3.2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 ........................................ 5 1.4 预案适用范围 .............................................. 6 1.5 预案编制步骤与技术路线 .................................... 7 第二章 企业概况 .............................................. 8 2.1 企业基本情况 .............................................. 8 2.1.1公司简介 . ................................................ 8 2.2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 8 2.3 企业生产工艺与污染环节 ................................... 23 2.3.1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 ..................................... 23 2.3.2生产工艺 ............................................................... 24 2.3.3生产过程中产品名称和生产量 . ....................................... 28 2.3.4污染产生环节 . ........................................... 28 2.3.5与环境有关的突发危险因素识别 ............................ 31 2.3.6行政区划分与人口分部 . ................................... 34 2.3.7社会经济 ............................................................... 34 2.4企业周边环境与保护目标 . ................................... 35 第三章 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响应 ............................... 38 3.1 应急组织机构设置 ......................................... 38 3.1.1应急组织体 . ............................................. 38 3.1.2应急组织机构联系方式及主要成员 .......................... 39 3.1.3应急指挥中心及职责 . ..................................... 42 3.2 应急分组职责 ............................................. 43 3.2.1现场指挥办主要职责 . ..................................... 43 3.2.2现场救援小组 . ........................................... 43 3.2.3警戒与疏散小组 . ......................................... 44 3.2.4医疗卫生小组 . ........................................... 45 3.2.5通讯联络小组 . ........................................... 45 3.2.6电力保障小组 . ........................................... 46 3.2.7善后处理组 . ............................................. 46 3.2.8物资供应小组 . ........................................... 46 3.3 应急响应机制 ............................................. 47 3.3.1应急机制运作 . ........................................... 47 3.3.2应急响应分级 . ........................................... 47 3.3.3通讯和报警 . ............................................. 49 3.3.4事故发生应急响应 . ....................................... 50 3.3.5事后应急响应 . ........................................... 53 3.3.6应急结束与善后事宜 . ..................................... 54 第四章 事故报告与通报 ....................................... 56 4.1 报告程序 ................................................. 56 4.1.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 ....................................... 56 4.1.2外部报告时限及程序 . ..................................... 56 4.2 报告内容 ................................................. 57 4.3 通报受影响区域及联系方式 ................................. 58 4.4 24小时报警 . .............................................. 59 4.4.1 24小时报警装置 . ........................................ 59 4.4.2 24小时有效的内外部通讯联络 ............................. 60 第五章 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 61 5.1 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 61 5.1.1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装置 .............................. 61 5.1.2突发大气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装置 ............................ 62 5.1.3突发火灾应急装置 . ....................................... 63 5.2 应急过程中采用的过程技术说明 ............................. 63 5.2.1物理处置法 . ............................................. 63 5.2.2化学处置法 . ............................................. 64 5.3 生产过程中应解决方案 ..................................... 66 5.3.1矸石自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 ................................ 66 5.3.2地表塌陷应急处理 . ....................................... 68 5.3.3突发火灾应急处理 . ....................................... 69 5.3.4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响应 . ................................... 74 5.3.5矿井透水事故 . ........................................... 77 5.4 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方式、方法、地点 ................... 82 5.5 事故现场隔离区划定与隔离方法 ............................. 83 5.5.1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 83 5.5.2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 ....................................... 83 5.5.3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 83 5.6 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后的报告 ........................... 84 5.7 处置事故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 84 第六章 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 85 6.1 救援人员防护、监控措施 ................................... 85 6.2 抢险救援方式 ............................................. 86 6.3 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抢险人员撤离 ....................... 86 6.4 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 87 6.5 控制事故扩大的应急措施 ................................... 88 6.6 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 88 第七章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 90 7.1 受伤人员现场急救 ......................................... 90 7.2 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 91 7.3 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 91 第八章 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 93 8.1 事故现场保护措施 ......................................... 93 8.2 现场净化方法 ............................................. 93 8.2.1污染源排查 . ............................................. 93 8.2.2污染控制措施 . ........................................... 94 8.2.3洗消作业 . ............................................... 95 8.3 事故现场洗消工作队伍 ..................................... 96 8.4 洗消后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 96 第九章 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 97 9.1 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 97 9.2 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 97 9.3 应急终止的条件 ........................................... 99 9.4 事故后的生态环境 ......................................... 99 9.5 应急终止程序 ............................................. 99 第十章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 101 10.1 应急解除通知 ........................................... 101 10.2 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 123 10.3 应急评价过程 ........................................... 101 10.3.1应急过程评价内容 . ..................................... 102 10.3.2预警评价 . ............................................. 102 10.3.3报告评价 . ............................................. 103 10.3.4接警评价 . ............................................. 126 10.3.5智慧和协调评价 . ....................................... 126 10.3.6警报和紧急公告评价 . ................................... 127 10.3.7其他应急过程的评价 . ................................... 127 10.4 事故原因的额调查和责任确定 ............................. 106 10.5 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 107 10.5.1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总结目的 .............................. 130 10.5.2应急总结的基本内容 . ................................... 130 10.5.3应急总结的结论 . ....................................... 108 10.6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修订 ............................. 131 10.7 事故损失调查 ........................................... 109 10.7.1调查方法 . ............................................. 132 10.7.2直接经济损失调查 . ..................................... 132 10.7.3间接经济损失调查 . ..................................... 133 10.8 善后处置和保险 ......................................... 133 10.8.1受灾的安置与抚恤 . ..................................... 134 10.8.2物资的清理与补偿 . ..................................... 134 10.8.3保险与理赔 . ........................................... 134 第十一章 应急保障 .......................................... 135 11.1 通讯、消防等应急设备保障 ............................... 135 11.2 现场抢险救护应急设备保障 ............................... 135 11.3 应急队伍保障 ........................................... 136 11.4 其他保障措施 ........................................... 137 11.5 保障制度 ............................................... 138 第十二章 应急培训计划 ...................................... 139 12.1 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 139 12.1.1基本应急培训 . ......................................... 139 12.1.2特殊应急培训 . ......................................... 141 12.1.3矿山救护队的必备培训 . ................................. 143 12.2 员工培训 ............................................... 143 12.3 司机、监测人员培训 ..................................... 144 12.4 公众培训 ............................................... 144 12.5 应急培训记录 ........................................... 145 第十三章 演练计划 .......................................... 146 13.1 演练原则和要求 ......................................... 146 13.2 演练准备 ............................................... 147 13.3 演练范围与频次 ......................................... 148 13.4 演练组织 ............................................... 148 13.5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 148 第一章 总论 1.1 任务由来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环境灾害事故事件,如在瞬 间或较短时间内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剧毒 、高剧毒或有毒有害化 学品等污染环境的物质, 给民众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造成重大污染 、 人员财产损失, 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 般的环境污染事故,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发生突然、 难以控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性大,对人民群众及生物生 命安全危害极大。 如果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安全生产管理方法, 一 旦发生生产事故,就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质量下降,各类环境污染事故频 繁发生,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为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国家出台了 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 、法规和标准,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厉 处罚污染事故单位和个人, 并追究责任者法律责任, 遏制环境恶化趋 势,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为适应当前环境应急工作需要,规范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 案,提高企业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能力,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事故, 减轻突发污染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根据 中华人 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 规定 , 陕西省环境保护局颁发了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第 1页 暂行办法 的通知, 要求陕西省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企业环境应 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榆林市环境保护局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 根据省内各个地市环境 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 为了进一步推动榆林市工业企业这 项工作的开展,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维护企业和人 民群众的环境安全, 榆林市环保局按照环境保护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 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的要求, 颁发了 关于转发 〈关于加强 〈企 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和关于编制 突发环境污染案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要求污染型企业落实环境应急工 作 , 规范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 提高企业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 故能力 , 有效预防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 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 的影响和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 煤炭资源在榆林市分布较为丰富 , 但由于开采条件艰苦和环境 复杂 , 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伴随瓦斯灾害 、 水灾、 火灾和粉尘灾害 等危害 . 为了保证煤矿安全开采 , 保障煤矿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有效 , 所以煤矿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系统 . 煤矿企业有别于其他普通企业,本身具有突发事件较多、影响 面较大、损失较多的特性。而煤矿企业生产系统复杂、生产环节多、 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生产条件较为恶劣, 更是要求其提高自身的应急 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是指煤矿企业应对、 消除突发事件, 使突发事件对企业人员、 设备、 设施等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破坏降到最 第 2页 小, 从而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的能力。 它是随着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的发 展而提出来的。 煤矿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煤矿企 业突发事故应急的能力和增强煤矿特重大事故的处理。 一旦发生煤矿 事故后首先能及时控制危险源, 以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在可能的 情况下给予消除;其次尽可能的减少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 失,以及降低事故对煤炭企业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煤炭企业作为污染物排放大户,对社会的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榆林市永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榆林市榆阳区环保局的要求 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根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大纲编制了 突 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在工作中加以指导。 本预案为榆林市永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 报或发生时,必须遵守的基本程序、组织原则及实施方案。公司各单 位应依据本预案和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成立相应的应急 机构,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物资到位、行动到位。 1.2 规划编制依据 1.2.1有关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文件 1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文件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 行办法的通知 2榆林市环境保护局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 通知 1.2.2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2.3有关技术标准与方法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5-1996 2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1.3 指导思想与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 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 贯彻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防救结合的方针, 加强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消除污染事故隐患,杜 绝人为责任的环境污染事故。 通过编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 案,保证在出现污染事故的情况下,能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急 救援处理,降低污染事故对环境、社会和企业的危害。 1.3.2应急预案编制原则 煤矿企业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但其应急能力 应该贯穿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应急能力作用的 发挥总体上取决于该企业的风险状况及事件发生后人员、 组织、 资源 等的应急能力水平, 具体与企业本身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 硬件设 施与软件环境、 人力资源与体制资源、 工程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多方面 因素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公司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 部门负责并协调一致原则、快速反映原则、信息共享原则、服从全局 的原则,对各类事故实施应急抢险、应急救援、应急疏散、作好现场 消除和消除危害后果。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遵循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宣传普及环境应急知识。 建立和加强突发 环境事件的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 时控制。 2协调一致原则 应急工作既要与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环境 卫生管理、 消除管理和突发事故管理协调一致, 又要在应急工作实施 过程中具有权威性既要在应急工作时全面调动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 的力量,分级、分部门负责,又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原则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工作实行总经理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 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公司所属单位部门应接受公司的总体指挥。 坚持 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基本原则。 根据突 发事件的级别,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启 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和响应。 4依靠科学、快速反应原则 突发事故发生后, 事件就是生命, 各单位都要立即根据应急预案 的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 力、财力贮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依靠科学,加强科研指导,规范 业务操作,实现应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5信息共享原则 突发事故发生后, 为确保应急工作指挥决策无误, 各单位要迅速 上报事故情况。主要内容是事故影响范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及次 生灾害情况等。 6服从全局的原则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工作是一项全公司系统工程, 各部门都要 迅速上报情况,了解受灾范围、人员伤亡和生产设施破坏情况等。 7重视次生灾害原则 由于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污染严重的特点,决 定了事故发生后的次生灾害将比较严重, 甚至危害远远大于本身造成 的灾害。 1.4 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企业在生产工程中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 需 要由公司负责处置或参与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所称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危害社会、危及公 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1.5 预案编制步骤与技术路线 1编制准备 成立预案编制小组、制定编制计划、收集资料、初始评估、危 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能力与资源评估。 2编写预案 3审定、实施 4适时修订预案 根据有关标准和内外部实际情况变化, 定期或不定期 一般 1--2年修订和更新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和完善应急预案水平。应急预案 制定和实施的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决策层和执行层对“突发”事件或 事故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 第二章 企业概况 2.1 企业基本情况 2.1.1公司简介 一、井田位置及交通 榆林市永乐煤矿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煤炭开采 企业,始建于 1994年 6月, 1997年底建成出煤。该煤矿位于榆 林城东北、距城 14KM 处的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地理坐标东经10951′ 20′ 10953′ 49″; 北纬3821′ 50″ 3822′ 40″。 2010年 5月, 经有关部门批准, 煤矿实施资源整合技 改工程,设计年生产规模为 60万吨,总投资为 1.3亿元,井田 面积扩大至 4.8589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增加为 4396万吨, 设计可采储量 2326万吨 。 本矿交通以公路为主,旧榆林神木二级公路从矿 区北部 2km 处通过,向西南约 12km 与西安包头 210国道相接。神木延安铁路从矿井西约 11km 处通过, 矿井距牛家梁铁路集装站 12km , 距预留的常乐堡铁路集装站 4km 。 铁路西安包头铁路于 2004年 4月正式运营,该 铁路北与京包线,南与陇海线相接,东与神木黄骅线 相接,沟通了本区与华北、华东、华南和沿海地区。 西安包头铁路中段穿越榆神矿区中部,经过矿区 的线路全长约 80km ,共设有 10个中间站。铁路设计牵引定数上行 1700t 、下行 3500t 。下行运输能力初期 9.95Mt/a,近期 14.2Mt/a,远期 30.9Mt/a,其中可安排运输的煤炭量分别为 8.3Mt/a, 12.0Mt/a和 27.55Mt/a,为矿区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 外运条件。西包铁路牛家梁煤炭集装站从井田西部 2km 处通 过,煤炭外运条件良好。 公路近年来, 陕北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快速发展, 榆林市 与外界不同等级的公路运输网已形成。西安包头 210国道从井田西部 12km处经过, 并有简易碎石公路通至井田工业 场地北部;榆林靖边沙漠高速公路已通车运营;榆林 市至西安市已建有公路运输干线 600km 。榆阳区将于 2006年 8月建成一条从麻黄梁至 210国道的二级运煤专线公路通往牛家 梁铁路集装站; 另一条规划运煤专线从麻黄梁通往榆佳公路, 以 解决榆神矿区一期规划区的煤炭外运条件。 因此矿区交通运输条 件十分便利。 航空榆林市新机场于近期投入使用, 榆林榆阳机场为4C 等级的民用支线机场,距市中心 15.5km 。航站楼建筑面积 10641m 2,拥有 5个登机口、 3个廊桥,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 35 万人次,年货邮运量为 900t 。投入使用后,计划开通榆林至上 海、广州等地航线。 矿井交通位置见图 1-1-1。 二、自然地理 一 地形地貌 永乐煤矿整合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 地表全部被第四系松散 沉积物所覆盖。 区内主要为黄土梁岗地貌, 西部多被风积沙覆盖, 整合区西北部可见少量沙漠滩地区。地势总体南部高北部低,地 形起伏相对较小,最高点位于整合区西南部韩家儿子梁顶,高程 1303.88m ;最低点位于整合区西北部沙漠滩地区,高程约 1205m ,最大高差约 100m 。 二气 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 半干旱季风气候。 天气多变, 春季 干旱而多风沙, 夏季炎热多雷雨, 秋季凉爽而短促, 冬季干冷而 漫长。 据榆林气象台多年气象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 8.1℃, 7 8月最高气温 36.7℃,元月份最低气温-29.7℃,日温差 15 20℃。 年平均降水量 414mm , 年平均蒸发量 1907.2mm 。 七月份为 雨季,十月中旬降雪,翌年二月解冻,无霜期 150180d 。冬季 至春末夏初多风,最大风速可达 18.7m /s ,风向多为北西。 三水 系 区内水系不发育, 距矿井北界约 1.5km 处有头道河支流上 河由东向西流过,除降水期外,大部分时间水流量很小或断流。 井田北侧 3km 处有石峁水库,水质较好。 四地 震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 基本烈度为Ⅵ度, 据史料记载, 自 公元 1448年和 1621年府谷、 榆林、 横山发生过 5级地震, 以后 再未发生过 4级以上地震。 1477年银川 6.5级地震, 1739年平 罗 8级地震, 1920年海原 8.5级大地震等都波及到本区,受到 轻微破坏。相邻省区发生的其它一些较大的地震本区仅为感应 区, 如 1996年 5月 3日, 震中距本区 350km 的包头 6.4级地震, 本区也仅有震感。 根据建设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本区抗震 设防烈度为 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 且为第一组。 三、经济状况 井田地处陕西省榆林市境内, 受自然地理环境、 交通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该区原来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相对落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国家能源基地西移, 陕北能源重化 工基地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榆林市即将成为一个大型国 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 区内地广人稀,农产品主要有糜、谷、高梁、玉米、豆类和 土豆,在二道河川道有水稻种植。经济作物有油料、中草药等。 畜牧业有羊、马、牛、毛驴等。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工业 发展很快。 榆林己于 1998年被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为能源重化工基地, 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是以丰富的能源性矿产资源为依托, 集资源 开发与加工转化为一体, 以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新兴 工业基地。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神华集团、长庆石油公司先后 负责煤田和油气田勘探开发,全面启动了榆林的资源开发建设。 1998年 7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榆林正式成为规划建设的国家 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按照国家计委批复的规划要点, “九五”期 间,主要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有步骤、 有重点地加强资源的精查勘探, 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选择一批优先启动项目开工建设, 初步构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雏 形。 2001年至 2010年,主要强化和扩大资源的规模开发和加工 转化,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效化, 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 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名牌产品, 建成神府、 榆神两个 大型环保煤和火电基地,定靖油气生产基地和榆靖重化工基地。 目前, 榆林市的工业化正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 以资源为依 托,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重心,开发与保护并重、输 出与转化并举; 大力发展煤炭、 油气、 电力、 化工 4大支柱产业, 参与建设国家“西煤东运” 、 “西气东输” 、 “西电东送”工程,经 过 5至 10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使榆林 市成为陕西省工业强市和国内外有重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