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_图文.doc
前 言 . ..................................................................................................... 2 一、实习交通位置附图 ....................................................................... 2 二、实习路线 . ....................................................................................... 3 三、实习任务要求 、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 3 一实习任务要求 .......................................................................... 3 二人员组成 ............................................................................... 4 三实习时间 ............................................................................... 4 四任务完成情况 .......................................................................... 4第一章 地 层 ......................................................................................... 5 1.1太古界Ar .................................................................................. 5 1.2元古界Pt . .................................................................................. 6 1.3古生界Ph .................................................................................. 7 1.3.1寒武系∈ .......................................................................... 8 1.3.1.1下统 ............................................................................. 8 1.3.1.2中统 ............................................................................. 8 1.3.1.3上统 ............................................................................. 8 1.3.2奥陶系O ........................................................................... 8 1.3.3石炭系C ........................................................................... 9 1.3.3.1中统 本溪组C 2b ........................................................... 9 1.3.3.2上统 太原组C 3t . ......................................................... 9 1.4二叠系P . ................................................................................... 9 1.4.1下统 山西组11P s ................................................................ 9 1.4.2下统 下石盒子组21P x ......................................................... 10 1.4.3上统 上石盒子组12P sh ....................................................... 10 1.5新生界Kz ................................................................................ 11第二章 构 造 ........................................................................................... 12 2.1褶皱 . ........................................................................................... 13 2.2节理 . ........................................................................................... 13 2.2.1张节理的描述 ........................................................................ 14 2.2.2剪节理的描述 ........................................................................ 14 2.3断层 . ........................................................................................... 14 2.4沁阳地堑 ...................................................................................... 15第三章 地质作用 ....................................................................................... 18 3.1地壳运动 ...................................................................................... 18 3.2变质作用 ...................................................................................... 19 3.3岩浆作用 ...................................................................................... 20 3.4外力地质作用 . ................................................................................ 20第四章 矿 产 .......................................................................................... 22第五章 结束语 .......................................................................................... 24目 录 前 言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采矿 2010级在矿山地质学理论课结束后,进 行地质认识实习。实习区位于太行山区,东起辉县市,西至济源市。 一、实习交通位置 附图 实习区有焦作柳州铁路、焦太原铁路,矿区内有安阳城 至冯营铁路专用线在待王车站与国铁接轨,构成该矿运输动脉。公路有 焦辉、焦新、焦洛、焦济与焦郑公路,此外,已建成的焦郑、焦晋、焦济 与焦温高速分别与京珠、晋太及连霍高速连通,基本实现了以焦作市为中 心通往周边市县及国道的高速公路网络,交通十分便利,见下图。 二、实习路线 路线一辉县上八里太古代、元古代及寒武纪地质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辉县公路经辉县上八里镇至鸭口村北辉县陵川 公路边 路线二中站区龙洞乡刘庄奥陶纪、石炭纪含二叠纪矿产及构造地质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至刘庄公路到刘庄村 路线三沁阳常平二叠纪含煤地层、地堑路线 由市区沿焦作克井公路经沁阳山王庄转秦阳晋城公路至常平南约 2km 公路边 路线四济源下冶二叠纪含煤地层路线 焦作市到济源市下冶镇 三、实习任务要求 、人员组成、实习时间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一实习任务要求 1. 认识实习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学会区分三大类岩石。 2. 认识实习区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熟悉地层时代。 3. 认识实习区地质构造褶皱、节理、断层学会识别方法。 4. 认识实习区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5.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断层产状。 6. 学会做标准的野外地质记录。 7. 编写实习报告。 二人员组成 朱乾坤、张海洋、张鹏伟、赵松涛 三实习时间 2012年 6月 18日到 2012年 6月 21日 四任务完成情况 2012年 6月 21日星期四完成野外实习, 2012年 6月 23日星期六完成实习 报告编制。 第一章 地 层 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 元古界震旦系、 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第四系,其中,二 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述】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再细到系、组新生界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亿年到 2.3亿年前, 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 地层遭到侵蚀, 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 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 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1.1太古界Ar 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盘山公路沿途的太古界可见底层为赞皇群Arz ,所观 察到的地质现象为 在盘山公路边可以看到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 合岩及小型岩脉或岩墙侵入岩体。 1 黑云斜长片麻岩呈黑褐色及黄褐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斜长石占 55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 风化后呈土状光泽,黑云母占 1525左右,呈片状。石英占 1525左右, 油脂光泽; 2角闪斜长片麻岩呈暗绿色及灰黑色,纤维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 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角闪石占 5060左右,呈柱状 或粒状,斜长石占 2030左右,灰白色,玻璃光泽,风化后呈土状光泽。石英 占 510左右,油脂光泽; 3花岗片麻岩肉红色 ,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正长石、石英、黑云母、粒 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混合岩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岩 类,混合岩的矿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 在盘山公路观察到的混合岩含有一定数量近于平行的浅色长石英质或花岗 质脉状体的混合岩, 多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特征特征, 围岩中大量的侵入体 脉状、 条带状与围岩组合在一起形成岩石,围岩称为基体,侵入岩称为脉体,主要有 石英脉和长石英质岩脉。岩浆沿着与岩层层面垂直或斜交的断面侵入,形成了规 模较大, 似墙状的岩体, 称为岩墙。 构成岩脉和岩浆的岩浆岩从酸性到基性都有。 变质岩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先期形 成的岩石在地壳中受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深入的影响下,引起其化学成分和矿 物成分、结构、构造的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 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 1.2元古界Pt 在辉县上八里镇盘山公路前进方向右侧可以看到元古界云梦山组的岩性组 成和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云梦山组其下部颜色为红色、紫红色变质石英砂岩, 上部颜色为浅色的厚层状结构。以石英为主大于 90 ,硅质、铁质胶结,层理 明显, 大部分为中粗粒的结构, 层面上有波痕和泥质龟裂纹, 多形成陡峭的悬崖。 该地区的石英砂岩的厚度比较大,达到 100m 以上。 云梦山组与赞皇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证据是 1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呈一定角度斜交; 2上下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差异较大; 3震旦系底部有底砾岩存在; 4两套地层之间有缺失地层。 1.3古生界Ph 古生界为地球上首次大量出现生物的时期,距今约 7.5亿年到 2.3亿年前, 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在焦作地区因为 地层遭到侵蚀, 缺失了全部的志留系和泥盆系。 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整合接触; 奥陶系和石炭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整合接触。 1.3.1.1下统 主要为灰黄色的钙质页岩,紫红色的钙质泥岩及薄层石灰岩。主要 为粘土类矿物,有一定的方解石。由于页岩、泥质灰岩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风化 破碎。地貌上常为低山丘陵。 1.3.1.2中统 主要为青灰色的石灰岩,呈厚层状,常有鲕状结构和豆粒结构,地 形上构常为陡坎地形。 1.3.1.3上统 白云质灰岩,风化面呈灰黑色或深灰色,新鲜面呈灰色,与奥陶系 石灰岩正好相反。厚层状,矿物成分有方解石和白云石,以方解石为主。当方解 石含量大于 90是石灰岩; 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75时, 白云石含量大于 20时 ,为 含白云质石灰岩,当方解石含量大于 50时,叫白云质灰岩,白云石大于 50时, 叫钙质白云岩。在野外判断时可以用稀盐酸来检验,反应剧烈的是石灰岩,反应 缓慢的叫白云岩。 结构为隐晶质向显晶质过渡, 典型的特征为风化面上有淋滤沟, 又称披麻状结构或刀砍纹。撞击时冒白烟,且有臭味。可以作为冶金熔剂。 1.3.2奥陶系O 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2m 主要为青色、 青灰色的石灰岩, 以及方解石 主 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为主,质纯,性脆,呈厚层状。层面上能够看到白色的方 解石脉的充填,其风化面上由于受到风化故颜色较浅,新鲜面的颜色较深。 1.3.3.1中统 本溪组C 2b 本溪组的岩性组成,主要是粘土岩、铁质岩、铝质岩、砂质岩。下部为紫红 色的、褐红色的铁矿层,称为山西式铁矿,中部或中上部为灰色或青灰色的铝土 质泥岩或铝土矿。当铝的含量大于 40,铝硅比大于 21时为铝土矿,否则为铝 土质粘土;上部为灰白色薄层状的粘土岩,高岭石含量高时可以作为耐火材料的 原料。本溪组的厚度为 020m 左右,一般为 810m ,沉积时基底不平行成鸡窝 状或串珠状的赋存状。 1.3.3.2上统 太原组C 3t 为灰黑色的中厚层状、厚层状的石灰岩,单层厚度比较薄与奥陶纪石灰岩 的相比较 , 有 8层左右, 从上到下依次为 L 1L 8,石灰岩中含有黑色的燧石结核 或燧石层,石灰岩中有化石珊瑚化石、腕足类化石等 ,太原组中含有煤层, 薄煤层,焦作仅有两层可采煤层一 2和一 51.4二叠系P 煤,石灰岩常构成煤层顶板,其底板由 深灰色的或黑色的薄层状泥岩组成。 1.4.1下统 山西组11P s 山西组的岩层性质为灰色的砂质岩、泥质岩和深黑色、灰黑色的薄层泥岩, 该组下部含主要煤层为二 1煤,又称为大煤,平均厚度在 6m 左右,以中厚煤层为 主,是焦作地区的主要开采煤层。顶板为砂岩,其表面富含白云母,又称为大占 砂岩,在焦作地区,大占砂岩不是很明显。在钻井勘探中,遇到大占砂岩,就预 示着将要接近煤层。 1.4.2下统 下石盒子组21P x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绿色、灰色砂岩 及泥岩组成,偶夹紫红色团块状泥岩,厚 2140m, 平均 80m, 本组以底部砂锅窑 砂岩21S 与山西组分界。底部为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含砾风化面呈灰黄色的 中粒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 ”,厚 0.59.3m ,平均 6.0m, 是本组与山西组分界 的主要标志。下部为浅灰色、灰色泥岩、铝土质泥岩及铝土岩,具紫斑,局部含 有鲕粒;中部为青灰色细长石英砂岩,含海绿石,其间夹青灰色铝质泥岩及黑色 泥岩,上部由浅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 组呈整合接触。 下石盒子组的三、四、五煤段和上石盒子组的六、七、八煤段均形成于向浅 水海湾进积的复合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小规模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下,使三角洲各 种亚环境向海、陆方向进行了多次交替演变。在上三角洲平原和靠分流河道的部 位,煤层变薄甚至尖灭,整体厚度不稳定、变化大,仅局部可采,全硫量低,一 般小于 0.51.0,而灰分产率则一般大于 2530。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 湾充填淤平演化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的煤层较厚,较稳定。此地层在焦作地区 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1.4.3上统 上石盒子组12P sh 其岩性特征为主要由黄、黄绿色、 浅灰色的砂岩及泥岩组成,厚 0200m ,平均 50m 。该组遭受剥蚀严重,出露不 全,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的七段煤形成于小规模海平面上升阶段的下三角洲平原或三角 洲边缘海湾的环境中。煤层分布范围较广、层位稳定。在济源 郑州 一线南都 有发育, 但厚度不大,一般为 0.5m 1.0m ,煤中混入物较多具有泥质夹岩,结构 复杂,灰分产率高,一般大于 3035。全硫含量高,平均 2左右,以黄铁矿 硫为主。此地层在焦作地区不含煤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本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孙家沟组不含煤,为一套由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 及泥岩组成的湖泊沉积。 1.5新生界Kz 在我国,新生界后期的海陆分布大致与现代接近,仅在东部沿海边缘地区曾 发生过海浸,故我国在新生界以陆相地层为主。新生界的陆相地层,由于经历的 时间较短,受地壳运动作用的影响甚微,不少地层尚保留着原始的近水平状态, 尤其是第四系的沉积物黄土、亚砂土、亚粘土、砾石、坡积物和洪积物等 , 大多呈松散状,尚未受到褶皱和断裂。但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则受到了褶皱 和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第二章 构 造 焦作位于太行山隆起带的东南缘, 新华夏构造体系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的复 合部位、 晋东南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东翼。 地层走向 NE SW , 倾向 SE , 倾角 6 25,一般为 12。由于受太行山隆起和武陟隆起控制,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 褶皱构造不甚发育,总体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仅在矿区南部见有小型宽缓 向斜墙南向斜 。断裂构造主要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按走向主要发育有北东、 近东西、北西向三组,尤以北东向最发育,见下图。由于断裂构造的切割,使整 个矿区被划分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块段,剖面上呈阶梯状或地堑、地垒。断裂构造 的发育, 不仅控制着煤层的分布与赋存特征, 而且形成了矿区或井田的自然边界。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 态。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2.1褶皱 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岩层受水平方向挤压力的长期作用发生塑性变形,形 成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焦晋高速公路南侧看到的褶区的描述核部为太原组 C 3t 的石灰岩和泥岩, 两 翼为太原组 C 3t 的石灰岩,转折端的张节理发育,与岩层面垂直。在岩层内部,其 节理与背斜轴平行,为纵张节理。但是节理只在相同的同一岩层中存在,不穿过 其它岩层。该褶曲南翼倾角陡,北翼倾角缓,为斜歪褶曲。东侧的一端被风化剥 蚀。示意图如下。 2.2节理 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2.2.1张节理的描述 张节理指岩石受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开 裂,节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当穿过砾岩时,常绕开砾石,张节理常发生于 脆性岩石中,并多被石英、方解石等充填。 2.2.2剪节理的描述 剪节理指岩石受剪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的张口紧 闭,节理面光滑平直,节理面延伸较远,常有两组相互交叉同时出现,组成 X 型 共轭节理。 2.3断层 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应力超过组成地壳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发生断裂, 断裂后的岩块或岩层若沿破裂面发生相对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它 对矿产的开采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均有影响。在煤矿矿井地质工作中, 对断层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次地质实习所看到的是辉县上八里镇鸭口断层,断层的上盘为寒武系地 层,岩石为石灰岩,下盘为震旦系地层,岩石为石英砂岩,该断层上盘下降,下 盘上升, 为正断层, 断层的走向为 100东偏南 10, 倾向 190,倾角为 80左右。该大型断层附近有很多伴生的小型断层,且大部分为正断层。由于断盘的 岩性组成为石英砂岩,强度大,性脆,故断层面呈现出悬崖峭壁如下图所示 。 2.4沁阳地堑 F 11 2 P sh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 纪马家沟组 O 2m F 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近东西方向,倾 向 170,倾角 60。 2 1 2 P sh 断层上盘为二叠纪上统上石盒子组的砂岩和泥岩,下盘为奥陶 纪马家沟组 O 2m F 的石灰岩,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正断层。走向为 60,倾向 320,倾角 61。 3断层类同于 F 2断层,也为正断层。但地层的接触关系为奥陶系中统马 家沟组O 2m 2 1 P x 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接触,缺失了石炭系本溪组C 2b 、石 炭系太原组C 3t 1 1 P s 、二叠系山西组 地层。段层面附近的构造较为复杂。在 断层面附近的岩层向上弯曲, 说明该上盘向下运动, 向下弯曲即为下盘向上运动。 可以通过此种性质来判断在煤矿开采中遇到的断层的性质。 并以此来寻找断失的 煤层。 沁阳地堑构造控煤的地质意义; 由上示意图可见,本地区的含煤层为二叠纪上统的山西组煤层,但是由于岩 层的断层结构, F 1断层为正断层,其下盘上升,其含煤层高出地表,被风化剥 蚀掉,上盘下降,保留了含煤层系没有被剥蚀掉, F 2断层为正断层,其上盘下 降,与 F 1断层的上盘形成了沁阳地堑,保留了含煤层系,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 地表面,被风化剥蚀;由此可知该地区的煤层范围小, F 1和 F 2断层之间的沁阳地 堑间的煤层沟通了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O 2m F 石灰岩强含水岩层, 故该煤层的矿井涌 水量比较大,开采条件差。 3 F 断层造成该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差及煤炭质量不好的原因。 3断层同样也是正断层,下盘上升,使煤层高出地表面,被风化剥蚀。上 盘下降,保留了部分煤层,但由于 F 3 F 断层的切割,保存煤层的范围很小,离地表 较近,为风化 氧化带,煤炭的质量不好,该煤层的深部煤由于断层的作用被抬 升,被风化剥蚀掉,故未受风、样氧化的煤炭未能保存。 3断层带附近,由于上盘下降,力的作用方向向下,上盘岩层向下弯曲, 下盘上升,力的作用方向向上,下盘岩层向上弯曲,由此,可判断对盘岩层的运 动方向。 F 2断层面 F1断层面 第三章 地质作用 在自然动力的作用下,使地壳内部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 发生变化的作用,成为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将地质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的,是由地球的重力能、热能、地球 旋转能以及化学能、结晶能引起地球内部的物质的运动、结构改变的地质作用, 其作用形式可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宇宙空间能引起的,外力地质作用主 要是在地壳的表层进行的,其结果是重新塑造了地形和形成新的沉积物。 3.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 它使地 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 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 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 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 形成了地质构造。所谓地质构造就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的结果。地 壳运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原因,地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本次在辉县市上八里乡鸭口公路实习所见到的比较明显的地壳运动有 a. 太古代与元古代之间有五台运动,其间为不整合接触,先形成的下部老底 层被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底层的缺失,并且有剥蚀面,后形成的新地层 与其就呈现出不整合的接触。 b. 马家沟组O 2m 与本溪组C 2b 之间有加里东运动,其间为平行不整合运 动,中间缺失奥陶系上统O 3 、志留系S 、泥盆系D 、石炭系下统 C 1 3.2变质作用 。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量变化等内 动力的影响, 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 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统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太古界是地壳历史中较古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地壳经历了多次强烈 的运动,经受很深的变质作用和多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厚度很大,强烈褶皱、 变质很深的一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由其裸露出来的岩层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形成 的大多为片麻岩、结晶片岩、大理岩基机薄层磁铁石、石英岩,混合岩化变质作 用强烈。 与其上伏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该地区太古界的岩石多为花冈片麻岩, 该岩石属于中度变质的变质岩。 3.3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使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局部融熔形成以碳酸盐 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挥发分的熔融体,并且促使其向地表薄弱的部分移动的作用。 包括岩浆形成、运移、演化和固结的过程。岩浆形成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 变化时,开始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运移。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演化,改变其成分、物 理和化学状态。当上升到地壳的中﹑上部或地表时凝固,形成火成岩。岩浆作用 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是岩浆由深处上升到浅处的过程;喷出作用 是岩浆喷出或溢出地表的过程。在岩浆作用中,原来岩石成分常发生变化,最重 要、最普遍的演化机理是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同化作用。本次实习中太古界片麻 岩就属于此现象,侵入体中的辉长岩、石英、长英质岩与基岩混合,形成含有石 英脉和长石英脉的混合岩。 3.4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使地壳表层的物质成分、构造、地表形 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因为有太阳辐射的光热能, 动植物才能生长,才有风可吹,水才能流,冰川才能运动,海水才能掀起波浪等 等。而正是上述运动引起地壳物质和岩石的破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进而 重新组合成新的岩石。外力作用不断改造着原有的地表形态,它削低高山、填平 洼地。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其过程是先期形成的各种岩石三大 类岩石由于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物和剥蚀的产物、 火山喷发的固体碎屑物质及生物的遗体碎片等, 在原地或经搬运到新的环境后沉 积下来,通过固结成岩的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在外力的作用的产物,由 于沉积的来源不同、沉积环境不同,因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多种沉积岩。但 这些作用有时是错综复杂和互为因果的,风化、剥蚀产物提供搬运的物质基础, 而岩石碎屑在搬运中又可作为进行剥蚀作用的“武器” ;物质经搬运而后沉积, 而沉积物又可受到剥蚀破坏重新搬运。 第四章 矿 产 焦作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较大,质量较好,经过普查的矿产资源有 40余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 25,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 硫铁矿等 20多种。 其中煤田东起修武, 西至博爱, 南接武陟, 东西长 65公里, 南北宽 20公里, 保有储量 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发热量5500-6700大卡 /公斤,含 硫量0.5-0.8,挥发分8-9,灰分22-27 ,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 料。 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修武至沁阳一线的太行山南侧,埋藏浅,易开采,耐火 度达 16501770℃,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 4686.9万 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 9.5。 铁矿主要分布于焦作和沁阳,保有储量 2726万吨,工业储量 740.6万吨, 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 32;硫铁矿保有储量 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 41, 品位一般在 1620左右 , 洗选性能良好,主要位于冯封矿区,矿体长 3000米, 宽 300-600米。 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 , 工业储量 33亿吨,远景储量 100亿吨 , 厚度稳定在 30米以上,含氧化钙 5254,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面积 500平方公里,是生 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 此外,焦作还有铜、铁、石英、大理石、铝、锌、磷、锑等矿产资源。 第五章 结束语 首先感谢各位指导老师,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虽然天 气很炎热、环境比较的恶劣,但是指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我感悟到 了老师们的勤恳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非常 的感动 本次煤矿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共经历了两周的时间,通过四天的野外实 习和一周多的室内地质资料整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使 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升华。在这次实习之前,我曾在野外看到过很多地 质现象,但是对他们的成因及其说明的地质问题知道的很少,经过指导老师的耐 心细致地实地讲解, 我掌握了一定的地质知识和方法, 能够去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如焦作区域内出露与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太古界变质岩系、元古界震旦 系、 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 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 新生界第三第四系, 其中, 二叠系下统,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另外,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种种疑问也在现场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如 学会 了如何判断三大类岩石,并观察和了解了一些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如石英、角闪 石、云母、铁矿石、铝土矿等等 ,加深理解了倾斜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的 概念;掌握了断层划分的依据并学会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学会了 分析一些地质构造,加深了对地层知识记忆与理解,尤其是含煤地层等等。 在实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到地质知识对煤矿生产中的重大意义, 对断层给煤矿 生产造成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且了解了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对煤层顶板岩性 的判断来确定煤层的层位是否正确, 以及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 断正逆断层,并以此来判断和寻找断失的煤层的层位;通过水文地质研究来科学 的治水。 地质野外实习非常的辛苦,天气很热、环境比较恶劣,但是面对困难我没有 退缩,而是紧跟老师的步伐和讲解,边听边记录,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弥补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通过这次地质实习使自己吃苦耐劳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得 到了很大的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地质学在采矿中非常的重要,地质学 方面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虽然煤矿地质学已经结课,但是在以后的学 习和工作中,仍要加强对地质学知识的学习,并充分利用一些可能的机会去实地 察看和实践,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经验,这样才能学好地质学,才能在 采矿中科学地利用这些知识,为安全生产服务 , 为煤炭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