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规程(2012网络版)(带注释)》.doc
煤矿安全规程 国家 安全 生产 监督 管理 总 局 国 家 煤 矿 安 全 监 察 局 目 录 第一编 总则 ...................................................... 6 第二编 井工部分 . ............................................ 8第一章 开采 . .................................................... 8 第一节 一般规定 .................................................8 第二节 井巷掘进和支护 .................................... 10第三节 回采和顶板控制 .................................... 16第四节 采掘机械 .......................................... 23第五节 建构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开采 . ............... 25第六节 冲击地压煤层开采 .................................. 26第七节 井巷维修和报废 .................................... 27第八节 防止坠落 .......................................... 28 第二章 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 .............................. 29 第一节 通风 .............................................. 29第二节 瓦斯防治 .......................................... 37第三节 粉尘防治 .......................................... 42 第三章 通风安全监控 . ..................................... 44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44第二节 安装、使用和维护 .................................. 45第三节 甲烷传感器和其他传感器的设置 . ..................... 46 第四章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防治 ................ 48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48第二节 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 . ......... 50第三节 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 ................................ 51第四节 局部防治突出措施 .................................. 52第五节 安全防护措施 ...................................... 54 第五章 防灭火 . ........................................... 55第一节 一般规定 .......................................... 55 第二节 井下火灾防治 ...................................... 58第三节 井下火区管理 ...................................... 61 第六章 防治水 . ........................................... 62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62第二节 地面防治水 ........................................ 63第三节 井下防治水 ........................................ 64第四节 井下排水 .......................................... 67第五节 探探放水 .......................................... 69 第七章 爆炸材料和井下爆破 ................................ 71 第一节 爆炸材料贮存 ...................................... 71第二节 爆炸材料运输 ...................................... 75第三节 井下爆破 .......................................... 77 第八章 运输、提升和空气压缩机 ............................ 82 第一节 平巷和倾斜井巷运输 ................................ 82第二节 立井提升 .......................................... 91第三节 钢丝绳和连接装置 .................................. 95第四节 提升装置 ......................................... 101第五节 空气压缩机 ....................................... 107 第九章 电气 . ............................................ 108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108第二节 电气设备和保护 ................................... 111第三节 井下机电设备硐室 ................................. 112第四节 井下电缆 ......................................... 113第五节 照明、通信和信号 ................................. 115第六节 井下电气设备保护接地 ............................. 117第七节 井下电气设备、电缆的检查、维护和调整 . ............ 118 第十章 煤矿救护 . ........................................ 119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119第二节 救护指战员 ....................................... 120第三节 救护装备与设施 ................................... 121 第四节 抢救指挥 ......................................... 123第五节 灾变处理 ......................................... 124 第三编 露天部分 . .......................................... 128第一章 一般规定 . ........................................ 128第二章 采剥 . ............................................ 129 第一节 台阶 ............................................. 129第二节 穿孔 ............................................. 129第三节 爆破 ............................................. 130第四节 采装 ............................................. 134 第三章 运输 . ............................................ 137 第一节 铁路运输 ......................................... 137第二节 汽车运输 ......................................... 142第三节 带式输送机运输 ................................... 143 第四章 排土 . ............................................ 145第五章 滑坡防治 . ........................................ 147第六章 防治水和防灭火 ................................... 148 第一节 防治水 ........................................... 148第二节 防灭火 ........................................... 149 第七章 电气 . ............................................ 149 第一节 一般规定 ......................................... 149第二节 变电所站和配电设备 ........................... 150第三节 架空输电线和电缆 ................................. 150第四节 电力牵引 ......................................... 152第五节 电气设备保护和接地 ............................... 153第六节 照明、通信和信号 ................................. 155第七节 电气设备操作、维护和调整 ......................... 156第八节 爆炸材料库和炸药加工区安全配电 . .................. 158 第八章 设备检修 . ........................................ 159 第四编 职业危害 . .......................................... 160第一章 管理和监测 . ...................................... 160第二章 健康监护 . ........................................ 162 附则 ..................................................... 163附录一 本规程主要名词解释 ............................... 163附录二 本规程使用的计量单位及数学符号说明 . .............. 172 第一编 总 则 第 1条 为了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煤矿事故, 根据煤炭法 、 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制定本规程。 第 2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从事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活动,必 须遵守本规程。 第 3条 煤矿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 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 生产责任制。 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 术措施审批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等 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维 修,并做好记录。 第 4条 煤矿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安 全生产人员和装备。 第 5条 煤矿安全工作必须实行群众监督。煤矿企业必须支持群众 安全监督组织的活动,发挥职工群众安全监督作用。 职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 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当险情没有得到处理不能保证人身 安全时,有权拒绝作业。 第 6条 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未经安全培训的,不 得上岗作业。 矿务局 公司 局长 经理 、矿长必须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 安全生产和处理煤矿事故的能力,并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安全任职资 格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 第 7条 煤矿使用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产品,必须取得煤矿矿用产品 安全标志。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不得使用。 试验涉及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前,必须经 过论证、安全性能检验和鉴定,并制定安全措施。 第 8条 煤矿企业在编制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建设计 划时,必须编制安全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技术措施 所需费用、材料和设备等必须列入企业财务、供应计划。 第 9条 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 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煤矿企业每年必须至少组织 1次矿井救灾演习。 第 10条 入井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随身携带自救器和矿灯,严禁携 带烟草和点火物品,严禁穿化纤衣服,入井前严禁喝酒。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第 11条 煤矿企业应有创伤急救系统为其服务。 创伤急救系统应配 备救护车辆、急救器材、急救装备和药品等。 第 12条 井工煤矿必须填绘及时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 一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二井上、下对照图。 三巷道布置图。 四采掘工程平面图。 五通风系统图。 六井下运输系统图。 七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 八排水、防尘、防火注浆、压风、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统 图。 九井下通信系统图。 十井上、下配电系统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 十一井下避灾路线图。 第 13条 露天煤矿必须填绘及时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 一地形地质图。 二工程地质平面图、断面图、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 三采剥工程平面图、断面图。 四排土工程平面图。 五运输系统图。 六输配电系统图。 七通信系统图。 八防排水系统及排水设备布置图。 九边坡监测系统平面图、断面图。 十井工老空与露天矿平面对照图。 第 14条 煤矿发生事故后, 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 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矿长负责抢救指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第二编 井工部分 第一章 开 采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 15条 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开工前,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作 业规程,并组织每个工作人员学习。 第 16条 开凿平硐、斜井和立井时,自井口到坚硬岩层之间的井巷 必须砌碹,并向坚硬岩层内至少延深 5m 。 在山坡下开凿斜井和平硐时,井口顶、侧必须构筑挡墙和防洪水沟。 第 17条 掘进井巷和硐室时,必须采取湿式钻眼、冲洗井壁巷帮、 水炮泥、爆破喷雾、装岩 煤 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冻结法凿井和在遇水膨胀的岩层中掘进不能采用湿式钻眼时,可采 用干式钻眼,但必须采取捕尘措施,并使用个体防尘保护用品。 第 18条 每个生产矿井必须至少有 2个能行人的通达地面的安全出 口,各个出口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30m 。 采用中央式通风系统的新建和改扩建矿井,设计中应规定井田边界 附近的安全出口。当井田一翼走向较长、矿井发生灾害不能保证人员安 全撤出时,必须掘出井田边界附近的安全出口。 井下每一个水平到上一个水平和各个采区都必须至少有 2个便于行 人的安全出口,并与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相连接。未建成 2个安全出口 的水平或采区严禁生产。 井巷交岔点,必须设置路标,标明所在地点,指明通往安全出口的 方向。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通往安全出口的路线。 第 19条 对于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和 2个水平之间的安全出口, 倾 角等于或小于 45时,必须设置人行道,并根据倾角大小和实际需要设 置扶手、台阶或梯道。倾角大于 45时,必须设置梯道间或梯子间,斜 井梯道间必须分段错开设置, 每段斜长不得大于 10m ; 立井梯子间中的梯 子角度不得大于 80,相邻 2个平台的垂直距离不得大于 8m 。 安全出口应经常清理、维护,保持畅通。 第 20条 主要绞车道不得兼作人行道。提升量不大,保证行车时不 行人的,不受此限。 第 21条 巷道净断面必须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安全设施安装、 检修、施工的需要,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 主要运输巷和主要风巷的净高,自轨面起不得低于 2m 。架线电 机车运输巷的净高必须符合本规程第三百五十六条和第三百五十七条的 有关要求。 二 采区 包括盘区、以下各条同 内的上山、下山和平巷的净高不 得低于 2m ,薄煤层内的不得低于 1.8m 。 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及采区内的溜煤眼等的净断面或净高, 由煤矿企业统一规定。 巷道净断面的设计,必须按支护最大允许变形后的断面计算。 第 22条 运输巷两侧 包括管、线、电缆 与运输设备最突出部分之 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新建矿井、 生产矿井新掘运输巷的一侧, 从巷道道碴面起 1.6m 的高度内,必须留有宽 0.8m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为 1m 以上的人行道, 管道吊挂高度不得低于 1.8m ;巷道另一侧的宽度不得小于 0.3m综合机 械化采煤矿井为 0.5m 。 巷道内安设输送机时, 输送机与巷帮支护的距离 不得小于 0.5m ;输送机机头和机尾处与巷帮支护的距离应满足设备检查 和维修的需要,并不得小于 0.7m 。巷道内移动变电站或平板车上综采设 备的最突出部分,与巷帮支护的距离不得小于 0.3m 。 二 生产矿井已有巷道人行道的宽度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 一 项的 要求时, 必须在巷道的一侧设置躲避硐, 2个躲避硐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 40m 。 躲避硐宽度不得小于 1.2m , 深度不得小于 0.7m , 高度不得小于 1.8m , 躲避硐内严禁堆积物料。 三 在人车停车地点的巷道上下人侧,从巷道道碴面起 1.6m 的高度 内,必须留有宽 1m 以上的人行道,管道吊挂高度不得低于 1.8m 。 第 23条 在双轨运输巷中, 2列列车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对开 时不得小于 0.2m ,采区装载点不得小于 0.7m ,矿车摘挂钩地点不得小于 1m 。车辆最突出部分与巷道两侧距离,必须符合本规程第二十二条的要 求。 第 24条 采区结束回撤设备时,必须编制专门措施,加强通风、瓦 斯、防火管理。 第二节 井巷掘进和支护 第 25条 凿井期间,井口工作范围必须栅栏围住,人员进出地点必 须安装栅栏门;井口必须设置封口盘和井盖门,井盖门的两端必须安装 栅栏,封口盘和井盖门必须坚固严密,并采用不燃性材料。 第 26条 采用普通凿井法施工时, 立井的永久或临时支护到井筒工 作面的距离及防止片帮的措施必须根据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 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第 27条 立井井筒穿过表土层、砂层、松软岩层或煤层时,必须有 专门措施。采用井圈或其他临时支护时,临时支护必须安全可靠、紧靠 工作面,并及时进行永久支护。在建立永久支护前,每班应派专人观测 地面沉降和临时支护后面的井帮变化情况;发现危险预兆时,必须立即 停止工作,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第 28条 立井永久支护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岩帮与支护之间 必须填满灌实。井壁出水时必须采取导水或堵水等措施。 第 29条 采用钻井法开凿立井井筒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 钻井的设计与施工最终位置必须通过风化带,并向不透水的稳 定基岩至少延深 5m 。 二 钻井期间,采用封口平台时,必须将井口封盖严密;采用井口 梁时,必须有可靠的防坠措施。 三 钻井过程中,护壁泥浆的各项参数必须定时测定,发现问题立 即调整。井筒内的泥浆面,必须保持高于地下静止水位。 四 钻井时必须测定井筒的偏斜度。偏斜超过规定时,必须及时纠 正。井筒偏斜度及测点的间距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规定。钻井完 毕后,必须绘制井筒的纵横剖面图,井筒中心线和截面必须符合设计要 求。 五 预制井壁的质量,必须逐节检查鉴定。井壁连接部位必须有可 靠的防蚀、防水措施,合格后方可下沉井壁。 六 井壁下沉完成后,必须检查井壁偏斜度,只有符合要求后方可 进行壁后充填,壁后充填必须密实。充填材料必须经过试验,满足强度 和凝固时间的要求,并保证能够置换出泥浆。开凿沉井井壁的底部或开 掘马头门之前,必须检查破壁处及其上方 15-30m 范围内壁后的充填质 量,发现不合格时,必须采取可靠的补救措施。 七 开凿沉井井壁的底部和开掘马头门采用爆破作业时,必须制定 安全措施。 第 30条 采用冻结法开凿立井井筒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 冻结深度应穿过风化带延深至稳定的基岩 10m 以上。基岩段涌 水较大时,应加深冻结深度。 二 钻进冻结孔时,必须测定钻孔的方向和偏斜度,测斜的最大间 隔不得超过 30m , 并绘制冻结孔实际偏斜平面位置图, 偏斜度超过规定时, 必须及时纠正。因钻孔偏斜影响冻结效果时,必须补孔。 三 地质检查钻孔不得打在冻结的井筒内。水文观测钻孔偏斜不得 超出井筒,深度不得超过冻结段下部隔水层。 四 冻结管应采用无缝钢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冻结管下入钻孔后应 进行试漏,发现异常时,必须及时处理。 五 开始冻结后,必须经常观察水文观测孔的水位变化。只有在水 文孔冒水 7天、水量正常,确认冻结壁已交圈后,方可进行试挖。冻结 和开凿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盐水温度和流量、井帮温度和位移,以及井 帮和工作面渗漏盐水等情况。检查应有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必须及时 处理。 六 开凿表土层冻结段时,可以采用爆破作业,但必须制定安全技 术措施。 七 掘进施工过程中,必须有防止冻结壁变形、片帮、掉石、断管 等安全措施。 八 生根壁座应设在含水较少的稳定坚硬的基岩中。 九 只有在永久井壁施工全部完成后,方可停止冻结。 十 梁窝的设计和施工必须有防止漏水的措施。 十一 不论冻结管能否提拔回收,对全孔必须及时用水泥砂浆或混 凝土全部充满填实。 冻结站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度应有通风装置。应经常测定站内 空气中氨气,氨的浓度不得超过 0.004。站内严禁烟火,并必须备有急 救和消防器材。 氨瓶和氨罐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在运输、使用和存放 期间,应有安全措施。 第 31条 立井井筒穿过含水岩层或破碎带, 采用地面或工作面预注 浆法进行堵水或加固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 注浆施工前,必须编制注浆工程设计。 二 注浆段长度必须大于注浆的含水岩层的厚度,并深入不透水岩 层或硬岩层 5-10m 。井底的设计位置在注浆的含水岩层内时,注浆深度 必须大于井深 10m 。 三 地面预注浆的钻孔,每钻进 40m 必须测斜 1次,钻孔偏斜率不 得超过 0.5。 四 注浆前,必须进行注浆泵和输送管路系统的耐压试验。试验压 力必须达到最大注浆压力的 1.5倍, 试验时间不得小于 15min , 无异常情 况后,方可使用。 五 注浆过程中,注浆压力突然上升时,必须停止注浆泵运转,卸 压后方可处理。 六 每次注浆后,应至少停歇 30min ,方可提拔止浆塞,以防高压 浆顶出钻杆。 七 冬季注浆施工时, 注浆站和地面输浆管路, 必须采取防冻措施。 八 井筒工作面预注浆前,在注浆的含水岩层上方,必须按设计要 求设置止浆岩帽或混凝土止浆垫。含水岩层厚度大,需采用分段注浆和 掘砌时,对每一注浆段,必须按设计要求设置止浆岩帽或混凝土止浆垫。 岩帽和混凝土止浆垫的结构形式和厚度应根据最大注浆压力、岩石性质 和工作条件确定。混凝土止浆垫由井壁支承时,应对井壁强度进行验算。 九 孔口管必须按设计孔位埋设牢固,并 安设高压阀门。注浆前,必须对止浆垫和孔口管进行耐压试验,试 验压力必须大于注浆压力 1MPa 。 十 钻注浆孔时,钻机必须安设牢固。取芯钻进时,应使用能够防 止顶出钻具的钻头;无芯钻进时,可使用三翼钻头,以防承压水顶出钻 具。 十一 井内应设吊泵,及时排除井底积水。当钻进注浆孔时,如井 筒涌水量接近吊泵额定排水能力,必须停止钻进,提取钻具,关闭高压 阀门,及时注浆。 十二 注浆站设在地面时,井上、下必须有可靠的通信联系。 十三 制浆和注浆的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和口罩,水泥搅拌 房内应采取防尘措施。 十四 注浆结束后,必须检查注浆效果,合格后,方可开凿井筒。 第 32条 立井井筒漏水量每小时超过 6m 3或漏水中含砂,采用井壁 注浆堵水时,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 井壁必须有承受最大注浆压力的强度。 二 井筒在流砂层部位时,注浆孔深度必须小于井壁厚度 200mm 。 井筒采用双层井壁支护时, 注浆孔应穿过内壁进入外壁 100mm 。 当井壁破 裂必须采用破壁注浆时,必须制定专门措施。 三 注浆管必须固结在井壁中, 并装有阀门。 钻孔可能发生涌砂时, 应采取套管法或其他安全措施。采用套管法注浆时,必须对套管的固结 强度进行耐压试验,只有达到注浆终压力后,方可使用。 四 在罐笼顶上进行钻孔注浆作业时,必须安设工作盘和注浆管路 安全阀,作业人员必须佩带保险带,并在井口设专职值班人员。 五 井上、下都必须有可靠的通信设施,升降注浆作业吊盘或工作 盘时,必须得到值班人员的允许。 六 井筒内进行钻孔注浆作业时,井底不得有人。注浆中必须观察 井壁,发现问题必须停止作业,及时处理。 七 钻孔时应经常检查孔内涌水量和含砂量。涌水量较大或涌水中 含砂时,必须停止钻进,及时注浆;钻孔中无水时,必须及时严密封孔。 八 注浆管露出井壁的管端与提升容器之间的间隙,必须符合本规 程第三百八十七条的有关规定。 第 33条 开凿或延深立井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吊盘、保护盘 以及凿岩、抓岩、出矸等设备的设置、运行、维修的安全措施。 第 34条 开凿或延深立井时, 井筒内必须设有在提升设备发生故障 时专供人员出井的安全设施。 第 35条 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佩带保险带 一乘吊桶或随吊盘升降时。 二在井架上或井筒内的悬吊设备上作业时。 三拆除保险盘或掘凿保护岩柱时。 四在井圈上清理浮矸时。 五在倒矸台上围栏外作业时。 保险带必须定期按有关规定试验。保险带必须拴在牢固的构件上。 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发现损坏时,必须立即更换。 第 36条 开凿或延深立井时, 井筒内每个工作地点必须设置独立的 信号装置。掘进和砌壁平行作业时,从吊盘和掘进工作面所发出的信号, 必须有明显的区别。 井内和井口的信号必须由专职信号工发送。除紧急停车外,严禁不 经过井口信号工直接从井内向绞车房发送信号。井内作业人员必须熟悉 并会发送信号。 井口、井底信号工应在吊罐提起适当高度后,先发暂停信号,进行 稳罐;待吊罐稳定,清理罐底附着物后,才能发出下降或提升信号。信 号工必须目接、目送吊罐安全通过责任段。 第 37条 安装井架或井架上的设备时必须盖严井口。 装备井筒与安 装井架及井架上的设备平行作业时,井口掩盖装置必须坚固可靠,能承 受井架上坠落物的冲击。 第 38条 延深立井井筒时, 必须用坚固的保险盘或留保护岩柱与上 部生产水平隔开。只有在井筒装备完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的开凿 和支护完成,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拆除保险盘或掘凿保护岩柱。 第 39条 采用反向凿井法掘凿暗立井或竖煤仓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 用木垛盘支护时,必须及时支护。爆破前最末一道木垛盘与工 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 1.6m 。木垛盘的基墩必须牢固可靠。行人、运料眼 与溜矸眼之间,必须用木板隔开。在人行眼内必须有木梯和护头板,护 头板的间距最大不得超过 3m ,护头板上的矸石必须及时清理。爆破前, 必须将人行眼和运料眼盖严。爆破后,首先通风,吹散炮烟,之后方可 进入检查,检查人员不得少于 2人。经过检查,确认通风、信号正常, 人行间、隔板、护头板、顶板、井帮等无危险情况后,方可进行作业。 二 采用吊罐法施工时, 绳孔偏斜率不得超过 0.5, 绞车房与出矸 水平之间,必须装设 2套信号装置,其中 1套必须设在吊罐内。爆破前 必须摘下吊罐,放置在巷道内安全地点,将提升钢丝绳提到安全位置。 爆破后必须指定专人检查提升钢丝绳和吊具,如有损坏,修复后方可使 用。吊罐内有人作业时,严禁在吊罐下方进行工作或通行。 三 采用反井钻机施工时, 在扩孔期间, 严禁人员在孔的下方停留、 通行或观察。扩孔完毕,必须在孔的外围设置栅栏,防止人员进入。 四 扩井时,必须有防止人员坠落的安全措施。爆破前必须拆除爆 破孔底以下 0.3m 范围内的木垛盘。 溜矸眼内的矸石必须经常放出,防止卡眼,但不得放空。严禁站在 溜矸眼的矸石上作业。 第 40条 冬季或用冻结法开凿立井时,必须有防冻、清除冰凌的措 施。 第 41条 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作业。 靠近掘进工作面 10m 内的支护, 在爆破前必须加固。爆破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先行修复,之后方可进 入工作面作业。修复支架时必须先检查顶、帮,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在松软的煤、岩层或流砂性地层中及地质破碎带掘进巷道时,必须 采取前探支护或其他措施。 在坚硬和稳定的煤、岩层中,确定巷道不设支护时,必须制定安全 措施。 第 42条 支架间应设牢固的撑木或拉杆。 可缩性金属支架应用金属 支拉杆,并用机械或力矩扳手拧紧卡缆。支架与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塞 紧、背实。巷道砌碹时,碹体与顶帮之间必须用不燃物充满填实;巷道 冒顶空顶部分,可用支护材料接顶,但在碹拱上部必须充填不燃物垫层, 其厚度不得小于 0.5m 。 第 43条 更换巷道支护时, 在拆除原有支护前, 应先加固临近支护, 拆除原有支护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活矸和架设永久支护,必要时还应 采取临时支护措施。在倾斜巷道中,必须有防止矸石、物料滚落和支架 歪倒的安全措施。 第 44条 采用锚杆、锚喷等支护形式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 锚杆、锚喷等支护的端头与掘进工作面的距离,锚杆的形式、 安装角度,混凝土标号、喷体厚度,挂网所采用金属网的规格以及围岩 涌水的处理等,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或作业规程中规定。 二 采用钻爆法掘进的岩石巷道,必须采用光面爆破。 三 打锚杆眼前,必须首先敲帮问顶,将活矸处理掉,在确保安全 的条件下,方可作业。 四 使用锚固剂固定锚杆时,应将孔壁冲洗干净,砂浆锚杆必须灌 满填实。 五 软岩使用锚杆支护时,必须全长锚固。 六 采用人工上料喷射机喷射混凝土、砂浆时,必须采用潮料,并 使用除尘机对上料口、余气口除尘。喷射前,必须冲洗岩帮。喷射后应 有养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劳动保护用品。 七 锚杆必须按规定做拉力试验。煤巷还必须进行顶板离层监测, 并用记录牌板显示。对喷体必须做厚度和强度检查,并有检查和试验记 录。在井下做锚固力试验时,必须有安全措施。 八 锚杆必须用机械或力矩扳手拧紧,确保锚杆的托板紧贴巷壁。 九 岩帮的涌水地点,必须处理。 十 处理堵塞的喷射管路时, 喷枪口的前方及其附近严禁有其他人 员。 第 45条 掘进巷道在揭露老空前,必须制定探查老空的安全措施, 包括接近老空时必须预留的煤 岩 柱厚度和探明水、火、瓦斯等内容。 必须根据探明的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在揭露老空时,必须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只有经过检查,证明老 空内的水、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等无危险后,方可恢复工作。 第 46条 开凿或延深斜井、下山时,必须在斜井、下山的上口设置 防止跑车装置,在掘进工作面的上方设置坚固的跑车防护装置。跑车防 护装置与掘进工作面的距离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或作业规程中规定。 斜井 巷 施工期间兼作行人道时,必须每隔 40m 设置躲避硐并设红 灯。设有躲避硐的一侧必须有畅通的人行道。上下人员必须走人行道。 行车时红灯亮,行人立即进入躲避硐;红灯熄灭后,方可行走。 第 47条 由下向上掘进 25以上的倾斜巷道时,必须将溜煤矸 道与人行道分开,防止煤矸滑落伤人。人行道应设扶手、梯子和信 号装置。斜巷与上部巷道贯通时,必须有安全措施。 第三节 回采和顶板控制 第 48条 采区开采前必须按照生产布局合理的要求编制采区设计, 并严格按照采区设计组织施工。 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的一翼最多只能布置 1个回采工作面和 2个掘 进工作面同时作业。 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双翼开采或多煤层开采的,该采区最多只能布 置 2个回采工作面和 4个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 严禁在采煤工作面范围内再布置另一采煤工作面同时作业。 采掘过程中严禁任意扩大和缩小设计规定的煤柱。采空区内不得遗 留未经设计规定的煤柱。 严禁破坏工业场地、矿界、防水和井巷等的安全煤柱。 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高瓦斯区域的采煤工作面,不 得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 第 49条 采煤工作面回采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情况发生变化时, 必须及时修改作业规程或补充安全措施。 第 50条 采煤工作面必须保持至少 2个畅通的安全出口, 一个通到 回风巷道,另一个通到进风巷道。 开采三角煤、残留煤柱,不能保持 2个安全出口时,必须制订安全 措施,报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 采煤工作面所有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超前压力影响范围内必须加 强支护,且加强支护的巷道长度不得小于 20m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 此范围内的巷道高度不得低于 1.8m ,其他采煤工作面,此范围内的巷道 高度不得低于 1.6m 。安全出口和与之相连接的巷道必须设专人维护,发 生支架断梁折柱、巷道底鼓变形时,必须及时更换、清挖。 ” 第 51条 采煤工作面的伞檐不得超过作业规程的规定, 不得任意丢 失底煤。工作面的浮煤应清理干净。支架、输送机和充填垛都应保持直 线。 第 52条 台阶采煤工作面必须设置安全脚手板、护身板和溜煤板。 倒台阶采煤工作面,还必须在台阶的底脚加设保护台板。 阶檐的宽度、台阶面长度和下部超前小眼的个数,必须在作业规程 的规定。 第 53条 采煤工作面必须经常存有一定数量的备用支护材料。 使用 磨擦式金属支柱或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面,必须备有坑木,其数量、规 格、存放地点和管理方法必须在作业规程中规定。 采煤工作面严禁使用折损的坑木、损坏的金属顶梁、失效的磨擦式 金属支柱和失效的单体液压支柱。 在同一采煤工作面中,不得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能的支柱。在地 质条件复杂的采煤工作面中必须使用不同类型的支柱时,必须制定安全 措施。 磨擦式金属支柱和单体液压支柱入井前必须逐根进行压力试验。 对磨擦式金属支柱、金属顶梁和单体液压支柱,在采煤工作面回采 结束后或使用时间超过 8个月后,必须进行检修。检修好的支柱,还必 须进行压力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 54条 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 严禁空顶作 业。所有支架必须架设牢固,并有防倒柱措施。严禁在浮煤或浮矸上架 设支架。使用磨擦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