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的应用.doc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的应用 安全B082班18号谭星宇 摘要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严峻,事故频繁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与否, 直接取决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现今煤矿井下物的状态改进缓慢的条件之下,突显出人的安全行为管理的重要性,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用“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根据“人 机 环境”之间的合理安全配置,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引入和运用安全心理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人的安全行为,最终达到生产的安全状态,减少事故的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 煤矿、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事故;以人为本;人- 机- 环境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分析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对煤炭资源比较依赖的国家,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70左右,预计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1.1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纳入科学发展观,完善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本届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大生产经营单位依法依规、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广泛监督。经过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全国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事故总量逐年减少,主 要指标持续下降。20032006年,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减少350起562人,年均降幅8。2006年发生煤矿事故2 945起、死亡4 74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0.9和20.1。与2002年相比,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约9亿t,达到23.3亿t,煤矿事故死亡减少2 249人,下降32,2。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出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多发,很多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2安全心理学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很多问题须要解决,我们要采取各方面的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达到生产的安全状态。而安全心理学应用于煤矿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这在国外已得到了充分实践证明,下面进行理论方面的说明。 2.1事故发生的原因 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分析事故,了解其原因。 事故是由隐患造成的, 而分析事故原因的时候通常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 二是分析事故的间接原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 教育培训不够; 身体的原因; 精神的原因; 管理上的缺陷; 学校教育的原因; 社会历史的原因, 而其中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煤矿生产安全与否, 直接取决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现今煤矿井下物的状态改进缓慢的条件之下,突显出人的安全行为管理的重要性。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所以运用安全心理学可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2.2安全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 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工业心理学领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并运用安全心理学,探索人的安全心理,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 所以运用安全心理学可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人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复杂精神需求和具有不同性格与气质特征的,而且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又是非常复杂的,会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必然对他从事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时,表现为“正确”的行为;当人的内在心理因素的某些要素与外部环境的某些要素发生冲突时,其行为表现为“失误”。在安全生产中,这种“失误”就表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不符合安全规程,有可能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的行为。 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对安全生产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心理会对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了冲击,使员工容易产生紧张、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学习安全心理学,及时掌握员工心理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疏导,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并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3安全心理学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 3.1安全管理 随着安全管理方法的改进和提高,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已逐渐形成,安全文化包括安全思想和意识,行为规范,安全作风,安全工作态度,安全治理机制等,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安全价值,以提升人的潜意识为出发点,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新模式和新机制。所以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3.2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 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是以企业组织中“人 机 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直接体现了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 事前预防。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 引入和运用安全心理学这个手段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管理服务,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就是指在煤矿井下的循环作业中,人 机环境之间的合理安全配置, 从而实现人的安全行为, 最终达到生产的安全状态。其中, 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重点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具有极大自由度的人, 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煤矿事故中,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 主要是人为事故, 即责任事故, 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 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 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避免事故的发生。 3.2.1实施“亲情管理”,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建立作业人员心理档案,档案应包括心理测试结果及诊断结论、精神疾病状况、生活史自述材料、心理矫治实施情况及疗效检测记录等。使用专业人员对档案及测量信息进行处理,掌握情绪、智力、体力等周期,预测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并将结果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现如今,我国煤矿企业可能改没有这样专门机构,如果企业能够设立这样的机构参与安全管理,就能从“心”入手抓安全,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上开辟新的途径。 亲情是人与社会交流的基础,亲情管理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改善员工的工作情绪。面对家人的期盼和祝福,员工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对幸福的渴望,自然会在生产中珍爱自己的生命,确保安全生产,降低违章行为的发生率。亲情管理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关爱员工的拳拳之心。可谓无声处见真情,只有企业有了家的温暖、爱的亲情,员工有了归属感,企业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3.2.2 奖惩机制与煤矿安全管理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们会通过对过去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学习来影响将来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就会趋向于重复这种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趋向于减弱或消失。这情形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对个人的行为实施奖励,从而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即正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就是对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基于强化理论,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可 以采取一系列的强化措施。 1 安全工资,即通过月度对区队人身事故、重大非人身隐患整改、安全大检查等指标的 考核,量化评价安全行为,并对其进行物质上的正负强化。 2 安全风险抵押金,即对每个独立的系统单位和相关领导分别以效益工资的一定比例 作为月度抵押。对于符合考核条件的按抵押金额等额奖励,对达不到相应考核条件的按要求 扣罚抵押金。 3 安全罚款,主要是按照“三违”程度和“三违”比率对相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4 安全积分奖金,即通过积分考核、 以分计奖对区队和安全管理人员实施正激励,使其能 够直观地算出所得奖金的数额,以此来调动区队和管理干部抓安全的积极性。实施强化理论 措施的同时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坚持惩罚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3.2.3 培养心理个性, 调控安全行为 多数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直接原因所导致, 其中包括两方面 井下作业人员因存侥幸、麻痹心理的违章行为; 情绪心理变化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控制不 安全的行为是以人作为对象的, 因此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要从对井下 作业人员的个体性格的研究和掌握入手, 配以合理的管理方法, 使之达到调控作业人员安 全行为的目的。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 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 调配其工作岗位。 2 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 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3 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 合理搭配班组成员。 3.2.4 把安全心理学纳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安全教育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 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把心理学纳入安全培训教育, 强化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控制事故的发生应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 在安全教育培训中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增强 防范意识,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思想防线。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心理学课程,做到有 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正如安全链条规律,管理者和作业者是协作劳动的群体,正 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危及上下环扣乃至整个链条,每一个环 扣都是活体主宰的岗位, 安全系数是由各个岗位连环闭合策划你高度决定的。 运用心理学知 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各个岗位的工作者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 才是安全教育培训的意义所在。因此,加强安全心理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是搞好安全 生产的治本之策。 4 结语 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人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心理学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 要理论依据,一个人的心里活动是其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据和驱动力;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内部 心理活动,受内部心理所支配,所以人的行为表现必有心理上的原因。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应用 安全心理学,使煤矿安全管理进一步趋向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 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很快使安全生产纳入到 科学的轨道之中,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邵辉,王凯全.安全心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毛海峰. 安全管理心理学[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 吴穹,许开立. 安全管理学[M] .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 徐嘉新,王安先. 亲情化的安全管理[J ] . 2002. [5] 赵歌今. 矿工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中国煤炭,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