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下石节煤矿2号副斜井工程项目 - 图文-.doc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下石节煤矿2号副斜井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盖章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五年六月 铜川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写。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下石节煤矿2号副斜井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李文辉联系人张卫卫通讯地址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下石节煤矿 联系电话139******** 传真/ 邮政 编码 727101 建设地点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 立项审批 部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 陕煤化司发 〔2012〕653号 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 及代码工矿工程建筑[E4840] 占地面积平方米 8300 绿化面积 平方米 1500 总投资万元5490.57 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 96.57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 例 1.76 评价经费万元/ 预期投产 日期 2015年5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下石节煤矿矿井目前正在使用井筒为5条,即平硐、主斜井、副斜井、1号进风斜井、2号回风斜井。平硐主要担负全矿井人员、原煤及材料运输任务,兼作矿井进风及安全出口;主斜井承担矿井人员及原煤运输任务,兼作矿井进风及安全出口;副斜井承担矿井材料运输、排矸任务,兼作进风及安全出口;1号进风斜井布置有瓦斯抽放管路,兼作进风及安全出口;2号回风斜井承担全矿井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本矿井目前辅助提升系统采用接力提升。 目前辅助提升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平硐担负的原煤运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运输较为繁忙,存在安全隐患; 2副斜井井筒大部分断面已收缩变形,运行期间进行巷道维修存在安全隐患,且井筒停运维修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加之采用单钩串车提升,提升能力低,不能满 足矿井正常生产辅助运输的要求,影响了矿井正常生产活动; 3本矿井辅助提升通过副斜井和暗副斜井接力提升,运距大,中间环节多,操作复杂,占用人员多,工作效率低,管理不便; 4随着矿井向深部延伸,巷道掘进矸石量大,运输距离长; 5副斜井巷道断面小,通风距离长,通风阻力较大等。 现有矿井辅助提升系统存在的诸多上述不利因素,说明现有辅助提升系统不能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本煤矿井辅助提升系统改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设单位决定新增1条2号副斜井注陕煤化司发〔2012〕653号文对下石节煤矿备案较早,现根据实际情况,对备案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下石节煤矿2号副斜井设计已取得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陕煤局复[2014]29号和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陕煤安局发[2014]199号批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规定,该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受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由铜川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承担本项目环评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本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在对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下石节煤矿2号副斜井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为环保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项目地理位置 下石节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距耀州区约45km,王益区约54km,距铜川市47km。井田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851′,北纬3513′。矿区范围东止荒草湾至上石节一线的煤层露头,西到断头川北侧的4-2号煤层零点边界线,南与陈家山煤矿毗连,北与崔家沟煤矿隔七木桥背斜相望,走向长约3.5km,倾向宽约3.5km,面积为12.3156km2。下石节煤矿地理位置见附图1。 矿区交通较为方便,自铜川市、耀州区均有沥青公路直达矿区,铜川环西公路通过矿区,铜川-黄陵一级公路、305省道从矿区东部经过,矿区铁路运煤专用线长2.5km,在瑶曲车站与梅家坪-七里镇线接轨,通过梅七线、咸阳铜川线与陇海铁路相连,煤炭主要由铁路外运。另外,有公路至金锁关与西安包头公路相 接。 本项目位于下石节煤矿1工业场地西北侧荒草湾处,距离1主工业场地西北边缘约0.3km,两场地之间连接道路为现有道路,本项目所在下石节煤矿的地理位置见附图2,井口中心坐标X3901235.000,Y577737.000北京54坐标系。 本项目工业场地西侧为山体2号副斜井井口,东侧为土坡,北侧、南侧均为荒草湾河过水涵洞,2号副斜井部分工业场地将建设在荒草湾河河段已封闭的过水涵洞上井筒掘进废石和为安全施工在东侧山坡挖掘石方回填过水涵洞,平整工业场地。四邻关系见附图3。 三、项目组成及建设规模 1、项目组成 表1 项目组成表 项目组成建构筑物名称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依托关系 主体工程2号副斜井井口标高1248.00m,井底标高962.00m,井 筒倾角18,井筒斜长907m,井筒断面形状 为直墙半圆拱断面,井筒净宽5.0m,净断面 面积20.8m2,井筒内铺设轨型为30kg/m钢轨, 布置行人台阶、扶手及消防洒水管 新增 辅助工程 井口房占地面积378m2新增空气加热室占地面积98m2,放置空气加热器新增绞车房占地面积194m2,框架结构,放置提升机新增 6/0.4KV变电所占地面积22.37m2新增消防洒水水池 占地面积98m2,容积300m3,用于2号副斜 井井筒和工业场地消防洒水 新增消防泵房占地面积40m2新增通风设施/ 依托矿区配电室1 主要用于消防泵房供电新增配电室2 主要用于绞车房供电新增 公用工程供电系统 双回路电源引自下石节35/6KV变电站,工业 场地新建一座6/0.4变电所 / 给水系统矿区高位水池依托矿区 环保工程噪声消声器、吸声、隔声、基础减振等/ 废水污水处理设施依托矿区废气风流净化水幕、井筒定期洒水新增绿化绿化面积1500m2/ 办公生活区/ 依托矿区拆迁工程拆迁6户,拆迁面积共计1536 m2/ 2、2号副斜井作用 2号副斜井建成后主要承担矿井下料、运矸,兼作安全出口及进风任务。 四、项目主要生产设备 项目主要设备清单详见表2。 表2 主要设备清单 序 号 设备名称型号规格 数量单位依托关系 1 提升机JK-2.5/20型单卷筒,卷筒直径 2.5m,卷筒宽度2.0m,缠绕层 数2层,提升速度3.93m/s 1 台新增 2 变频动机型号YPT450L-10,自带鼓风 机冷却,与提升机配套 1 台新增 3 提矸运料车组由7辆600mm轨距1t矿车组 成,车组自重4270kg,载重 12600kg,绳段荷重53483.4N 1 套新增 4 提升其他物料车 组 按运送水泥、砂石车组折算确 定,用于提升轻型物料 1 套新增 5 钢丝绳型号26NAT 6V18FC 1570 ZZ 398 279 GB8918-2006,钢 丝绳公称直径26mm,参考重 量279kg/100m,公称抗拉强度 1570MPa,钢丝绳最小破断拉 力398kN,最小钢丝破断拉力 综合460.088kN 1 根新增 6 提升机防跑车装 置 型号ZDC30-2.2,拦网每105m 一组,有效拦截运行中超速、 断绳、脱钩车辆 1 套新增 7 主扇 型号为BDK-8-NO.32,功率 560KW,工作方式为抽出式, 矿井通风采用五进一回中央并 列式通风方式 2 台 依托矿区 原有 8 天轮架/ 1 个新增 9 空气加热器能耗为电 1 台新增 五、工程设计 1、土石方平衡 根据2号副斜井工程安全设施设计知,本项目井筒掘进废石挖方量为20512m3,填方量为20512 m3,全部回填2号副斜井工业场地及附近过水涵洞两侧;项目东侧土坡挖方量为2000m3,填方量为2000m3,全部回填工业场地,用于厂区绿化土壤; 为保证井口附近施工安全,防治碎石从山坡滚落,在项目西侧2号副斜井井口附近,挖石方700m3,全部回填涵洞两侧。整个施工过程无弃方和借方产生。施工期土方平衡见表3。 表3 施工期土石方平衡表单位m3项目挖方填方 井筒掘进废石20512 20512 东侧土坡土方2000 2000 西侧井口山坡石方700 700 合计23212 23212 挖方量23212 掘进废石20512 土坡挖方2000 井口土坡挖方700 回填工业场地、 涵洞两侧22512 回填,用于厂区 绿化土壤700 填方量 23212图1 土石方平衡图单位m3 2、占地类型 本项目工业场地永久占地8300m2,占地类型为下石节煤矿原有工业用地和荒草湾河过水涵洞两侧。2号副斜井井口位于约90山坡上,山坡原为耀州区柳林林场国有防护林,为保证施工安全和井口占用,对山坡上255m2防护林进行砍伐,即本项目将占用柳林林场国有防护林255m2未计入永久占地。项目不设取土场、弃土场,设砂石料场、物料堆放场和施工营地,砂石料场和物料堆放场位于工业场地内,施工营地位于工业场地东南侧,占地临时占地1800m2,占地类型为下石节煤矿原工业场地。 3、2号副斜井工程设计 2号副斜井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表土及破碎围岩段采用钢筋砼砌碹;正常基岩段采用锚杆锚索支护。2号副斜井井筒在整个矿井位置见附图4, 2号副斜井井筒断面布置见图1,井筒断面特征见表4。 表4 2号副斜井井筒断面特征表 断面分类表土及风化基岩段正常基岩段围岩类别ⅣⅣ 支护形式钢筋砼砌碹锚杆锚索 断面积m2 净20.8 20.8 掘进26.2 22.5 墙角m3 / 0.02 掘进尺度mm 宽5800 5240 高5150 4870 支护厚度mm 400 120 锚杆参数 锚杆类别/ 树脂锚杆锚长mm / 2400 直径mm / 20 排列方式/ 菱形间排距mm / 800 每米材料消耗量 喷射混凝土/ 1.52 锚杆/锚索根 / 20.2/2.8 托板个 / 20.2 金属网m3 / 12.2 粉刷面积m2 12.1 12.1 每米混凝土消耗量 m3 拱 3.39 / 壁 1.80 / 基础0.36 / 铺底0.75 0.75 小计 6.30 0.75 六、经济技术指标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见表5。 表5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1 总占地面积m28300 围墙内占地 2 建筑面积m22700 / 3 绿化面积m21500 / 4 绿化率 18 / 5 总投资万元5490.57 6 环保投资万元96.57 图1 2号副斜井井筒断面布置图 七、平面布置 2号副斜井工业场地布置有2号副斜井、井口房、空气加热室、绞车房、6KV 变电所、消防洒水水池和泵房等。项目工业场地平面布置见附图5。 八、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2号副斜井年工作日330天,每班8h,每天3班。2号副斜井运营后,从下石节煤矿其他部门调用工作人员15人,每班5人,不新增工作人员。 九、公用工程 1、供电 在项目区建一座6/0.4kv变电所,两回6kv电源引自下石节35/6kv变电站两端6kv母线。 2、给排水 1给水来自下石节煤矿供水系统2号副斜井场地附近一座现有高位水池。 2排水无生产废水产生,生活污水依托矿区原有污水处理设施。 十、拆迁工程 在距本项目西南350m处荒草湾河附近涉及6户拆迁,主要为砖石结构,建筑面积共计1536 m2。 十一、施工进度安排及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建设总工期为20个月,从2013年10月初2015年5月底。主要包括施工准备期、工程工期、设备安装期与井巷施工同步、联合试运行期,具体进度详见表6。 根据现场调查,目前2号副斜井已开挖约600m,工业场地东侧山坡石方和目前掘进废石已对涵洞两侧进行部分回填,工业场地东侧尚未平整,施工营地已搭建完成。 表6 项目施工进度 序号 日期 内容 2013年2014年2015年 1012月1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1 施工准备期 2 工程工期 3 设备安装期 4 联合试运转期 根据现场调查,前期施工噪声及施工扬尘未对周围群众造成大的影响,周围地下水水质及水量未见变化。调查中发现目前本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①掘进废石未及时平整,阻碍了植被恢复的速度; ②荒草湾河涵洞口有被掘进废石和矿区的白矸场滑坡体挤占的情况,在雨期易污染荒草湾河水,严重时可堵塞河道、形成泥石流。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下石节煤矿为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根据目前生产能力,确定矿井剩余资源的服务年限约24a。 下石节煤矿目前正在使用的共有5条井筒,即平硐、主斜井、副斜井、1号进风斜井、2号回风斜井。本项目为技改项目,增加一条井筒2号副斜井,主要承担 矿井下料、运矸,兼作安全出口及进风任务。 一、下石节煤矿主要环保措施及排放情况 1、废气 矿区废气主要为锅炉废气。2011年3月30日铜川市环境监测站受委托对陕西陕煤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煤矿锅炉进行了监测[铜环监测字2011第035号]。监测结果见表7,矿区锅炉采用麻石水膜除尘器除尘,锅炉标况平均烟气量为28015.5m3/h,烟气产生量为6051.348万m3/a。 表7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一览表 锅炉分类监测位置 入口烟 尘浓度 mg/m3 出口烟 尘浓度 mg/m3 烟尘 排放 量 kg/h 除尘 效率 二氧化 硫排放 浓度 mg/m3 二氧 化硫 排放 量 kg/h NOx排 放浓度 mg/m3 NOx 排放 量 kg/h 1锅炉锅炉除尘 器设备出 入口921.90 61.36 0.72 93.34 320 4.08 264.78 7.42 2锅炉939.73 63.75 1.86 93.32 347 10.11 264.82 7.45 GB13271-2001 / 120 / / 900 / / / GB13271-2014 / 80 / / 400 / 400 / 表7表明,矿区锅炉废气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要求。同时10t/h以上在用蒸汽锅炉本项目为15t/h自2015年10月1日起和10t/h以下在用蒸汽锅炉本项目为6t/h自2016年7月1日起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1“在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时,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均达标。 2、固废 下石节煤矿固废主要为井下掘进矸、地面选矸、锅炉灰渣、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污泥、矿井水处理站污泥。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各种固废的组成和产生量及处置方式见表8。 表8 下石节煤矿固废一览表 类别组成产生量t/a 处置方式 井下掘进矸 泥岩、炭质泥岩98000 大部分井下排弃;其余 运至矸石场 地面选矸12000 有限送免烧砖厂利用;利用不畅时,运至排矸场 续表8 下石节煤矿固废一览表 类别组成产生量t/a 处置方式 锅炉灰渣灰渣500 当地农民作为建筑材料和筑路材料 生活垃圾有机物、无机物100 由下石节社区管理中心负责送往填埋场 生活污水处理污泥有机物、无机物8.2干污泥 污泥堆肥后,用作厂区及城市绿化肥料 矿井水处理站污泥煤泥300 掺入混煤产品出售 3、废水 下石节煤矿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1生活污水 铜川市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3月6日7日对市控重点污染源下石节煤矿废水生活污水进行监督性监测[铜环监测字2014第008号],生活污水排放口流量为0.0177m3/s,生活污水经SBR二级生化法处理后排入教场坪川。监测结果具体见表9。 表9 下石节煤矿生活污水监测一览表 项目 点位 PH值无量纲氨氮mg/L石油类mg/LCODmg/L进水口/ 17.52 / 116 出水口7.327.44 3.127 0.02 11 GB18918-2002一 类标准的B标准 69 15 3 60 根据表9,下石节煤矿矿区生活污水现有排污口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中的B 标准。 2工业废水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矿区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400m3/d,最大涌水量为4080m3/d。目前矿井废水利用井田采空区由煤层顶板及其上覆岩层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和部分残煤等组成,经黄泥灌浆形成一个很好的过滤层。将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的污水通过一条主管路注入已经废弃的采空区,污水通过在采空区沉淀、过滤、吸附,达到对煤泥水净化作用。净化后的洁净水通过泄水管路流入矿井集中水仓后利用。 二、原有项目的环保措施及存在的环保问题 根据现场勘查和收集资料,原有项目的环保措施及存在的环保问题如下 1、环保措施 1锅炉设麻石水膜除尘器除尘; 2生活污水设SBR二级生化处理。 2、存在环保问题 1下石节煤矿2号副斜井工程项目未批先建; 2矿区白矸场不规范堆放。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一、地形地貌 铜川市地貌结构比较复杂,山、塬、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境内山峦纵横,峪谷相间,台塬广布,梁峁交错,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网状结构。最高点位于市辖区北部、宜君县境内的庙山,海拔1734.2米;最低点位于耀县楼村乡张家坪的赵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地势。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本项目部分工业场地原为荒草湾过水涵洞及边坡。现场勘踏时项目已施工,掘进的废石已回填涵洞两侧,使得工业场地整体平整除工业场地东侧为土坡,后期建绞车房等时需平整。 二、气象及地震 项目所在区为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蒸发量大,雨水较少,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391.3mm,日最大降水量61.5mm,积雪最大深度20.0mm,年平均气温12.4℃左右,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9.7℃,夏季多伏旱,偶降冰雹。无霜期228天,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为霜冻期,冻结深度约0.6m。该地区以东北风居多,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12m/s。 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所示,该区地震烈度为Ⅶ度,设计基础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三、水文地质 1、地表水 耀州区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较大河流有沮河、漆河、赵氏河、浊峪河、清峪河。 下石节煤矿位于石川河上游源头地带,其内河流主要为断头川河、草滩河、荒草湾河和石窑沟河,各河流动态极不稳定,流量较小,流量雨季猛增。 断头川河源于断头川村附近,流向自北向南,常年有水,流入陈家山下游在安子沟处汇流。该河流冬春季节流量极小,雨季流量猛增。 草滩河源于草滩村附近,流向自北向南进入陈家山煤矿,在衣食村汇流。 该河流地表水受地下煤矿开采影响,基本上受到破坏,冬春季基本干枯无水。 荒草湾河位于井田东部边缘,经荒草湾后流入教场坪川,属季节性溪流。近年流量介于07.5m3/min,平均1.01m3/min。 石窑沟河位于井田南部煤层露头线边缘,流向自西而东至教场坪汇入教场坪川,属季节性溪流。近年流量介于0.01519.2m3/min,平均1.64m3/min。 本项目部分工业场地位于荒草湾河封闭过水涵洞上。荒草湾河属教场坪川的1级支流,属沮河2级支流,石川河3级支流。下石节煤矿位于沮河的西南侧直线距离约14.3km处。 本项目位于下石节煤矿1工业场地西北侧荒草湾处,下石节煤矿位于铜川市桃曲坡水库二级保护区,下石节煤矿距离桃曲坡水库上游约34km,相对位置关系见图2。 2、地下水 1矿井地质 ①地层 下石节矿区属陕西黄陇侏罗系煤田焦坪矿区西南部一个独立的含煤块段,为陆相半隐伏式煤田,井田内及井田周边地层出露较好,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上三叠统延长组T3y、下侏罗统富县组J1f、中侏罗统延安组J1-2y、中侏罗统直罗组J2z、下白垩统志丹群K1Z及第四系Q。 ②含煤地层 下石节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假整合于富县组之上,其沉积厚度受基底构造的明显控制,表现出一般向斜部位厚,背斜部位薄的特点。地层厚度介于43.75172.06m之间,一般厚60110m。含煤四层组,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四个煤层组。煤层总厚度1020m,最厚可达40m,一般厚14.10m,含煤系数0.19,其中4-2煤层全区可采,为主要可采煤层。4-1和3号3-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③矿井构造 井田构造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总体为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深部以新民村向斜为主体呈一向斜构造,断裂构造不太发育,仅在井田中部发育一组较大断裂 图2 下石节煤矿在桃曲坡水库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构造并形成无煤区,在主体构造背景上发育有次级褶皱构造并伴随小型断裂构造,煤层起伏变化现象较为普遍,煤层倾角平缓,浅部一般1520,深部510,总观井田构造较为简单。 2矿井水文地质 ①含隔水层特征 A.含水层 本井田内含水层在空间呈现相间分布的特点,含水层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含水层,分别为第四系含水层、洛河砂岩含水层、宜君砾岩含水层、直罗组及延安组中上部砂岩含水层、延安组3-2号煤层底板至4-2号煤层底板间砂岩与煤层含水 层和三叠系含水层。 a.第四系潜水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断头川、草滩川、瓦窑沟、石窑沟等沟谷地带,含裂隙潜水,岩性为黄土状,洪、冲积砂土以及砂、卵砾石堆积物,厚01.30m,一般厚25m。该层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受大气降雨直接补给,故含水性较强,但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易于沿沟谷排泄。当地居民挖掘的饮水浅井多位于此层中。 b.洛河组下段洛河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 区内广泛发育,但多出露在山顶、山腰地带。岩性主要以巨厚状中-粗粒砂岩为主,具大型斜层理,厚107.15185.27m,平均厚145.35m,含孔隙裂隙水,泉水出露较多,属弱富水含水层,为断头川村饮水水源。 c.宜君砾岩含水层 区内广泛发育,多出露在山腰地带,岩性主要为砾岩,砾径次圆状及扁球状,分选差,无粒序,砂泥质充填胶结,厚度2.2229.88m,平均厚度15.39m,该层上部裂隙一般不太发育,相对隔水,中、下部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宽可达10cm,在浅部含孔隙潜水,深部为裂隙承压水,地表泉流量多在0.10.2L/s,属弱富水含水层。 d.直罗组及延安组中、上部砂岩裂隙含水层 区内广泛发育,出露仅限于井田浅部边坡地带,井田内无出露。直罗组为河流相之中、细碎屑沉积。厚度21.98106.89m,一般厚6080m。由紫红、灰绿、灰黄、暗紫色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中粗粒砂岩及砂砾岩组成互层状。上部以团块状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岩;下部以中、粗粒砂岩及含砾粗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成分复杂,钙泥质胶结,较疏松。上部粉砂岩、泥岩相对隔水,不含水。下部中、粗砂岩,含水,钻孔冲洗液消耗无显著变化。 延安组中上部岩层从延安组顶部以下至3-2号煤层,岩性为中、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一般厚5080m左右,中、细粒砂岩为孔隙、裂隙含水层,其相间的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岩层则相对为隔水层。含水层地表泉水出露不多,且随季节变化较大。 直罗组至延安组3-2号煤层层段,单位涌水量q0.00936L/s.m,K0.005688m/d, 静止水位标高1246.972m,该层段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e.延安组3号煤层底板至4号煤层底板间砂岩与煤层含水层 3号煤层底板黑条砂岩至4号煤层组底板间岩层以粉砂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和4号煤层组组成,厚度平均20.40m。含水层主要为3号、4号煤层组之间的厚层状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及4号煤层组。地质勘探报告认为4-2号煤层含裂隙承压水,但实际生产中仅发现含裂隙潜水,且含水层位一般在4-2号煤层底部劣质煤中。据下石节井田深部XK6号孔对延安组3-2号煤层底板至4-2号煤层底板间含水层抽水试验资料该层段单位涌水量为q0.01298L/s.m,K0.008377m/d,静止水位标高1241.37m。最大涌出量Q10.7m3/d。属弱富水性含水层。 f.三叠系含水层 主要由细砂岩、粗砂岩、泥岩等组成,多出露于井田浅部边界以外,地表调查仅风化裂隙含水,泉流量0.010.001L/s。 B.隔水层 井田内对主采煤层开采有重要影响的隔水层主要有两段 14-2号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泥岩、直罗组上部砂质泥岩及宜君组砾岩的上部。由于裂隙不甚发育,岩性较致密,可视为相对的隔水岩层,但厚度一般不大。除此之外,4-2号煤层以上没有很好的隔水岩层存在。 24-2号煤层以下至延长组间的一层泥质岩层,为井田内良好的隔水岩层,主要由花斑泥岩,根土泥岩及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岩性致密,富含铝质,遇水易膨胀,一般厚度为15-24m,最厚可达40m左右。 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矿井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次为地表水体。大气降雨通过地表岩层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直接补给含水层,在有第四系地层覆盖的地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则通过渗透补给裂隙含水层。 地下水的排泄一般主要以泉的形式流出,而在开采区因岩体遭破坏后,形成许多导水裂隙,使含水层与井巷贯通,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井田地下水固有的补给、径流和排水条件,井下涌水成为区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形式,同时造成含水层区域水位的普遍下降,矿井开发前的许多泉水已趋于干枯,成为地下水排泄的 次要形式。 ③矿井充水条件 A.矿井充水水源 矿井充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气降水矿区沟谷纵横,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排泄,大气降水对地下基岩含水层的渗入补给较为微弱。但有可能在矿井浅部地面塌陷区,沿塌陷裂隙进入井下。 河流水由于地下开采,地面产生塌陷裂缝缘故,214工作面地表沿河床中部出现了一条长约300500m、宽约1030cm、走向方向40220,深度不详的裂隙,致使河流在该范围断流达两年之久,大量河水流入井下,成为214、216工作面淋水较大的主要原因。矿井2004 年和2006年经两次分别对河床裂隙采用黄土及混凝土浇灌的方法进行充填,基本上消除了河床水进入地下。 老窑积水矿井浅部的上石节和荒草湾一带,旧小窑分布较多,开采历史悠久,其中大部分拥有积水。自下石节煤矿建井以来,已处理很多积水老窑。目前除周边鑫瑶煤矿和铜鑫煤矿正在开采和基建外,其余生产小井小窑已于2000年相继关闭,井口得到填埋。因小窑距离现煤矿开采区较远,已对矿井生产不构成直接影响。 含水层水下石节井田主采4-2号煤层,上覆含水层共计5层,当煤层开采裂隙导水带贯通上部含水层时,含水层水亦可涌入井下。根据井下观测,涌水形式为顶板淋水、滴水,涌水量多在0.23.1m3/h左右,一般水量不大,延续时间也较短,常常延续几小时至一周左右。因2风井穿过洛河砂岩含水层,目前出水量较大,出水量约40m3/h。 老空积水下石节矿井开采煤层属自燃煤层,开采后工作面需要封闭灌浆,以达到防灭火的目的。矿井浅部及950m水平以上约20个工作面都不同程度的有出水现象,特别是邻近的几个工作面215、216、214、213工作面出水量较大。一个工作面老空灌浆量一般在510万m3,日脱水量在50100 m3。根据防灭火的需要,工作面在开采期间即开始黄泥灌浆,封闭完后还要根据水位情况定期灌浆。所以工作面频繁出水,最大出水量达60m3/h,对回采工作影响较大。矿近 年来对采空区出水也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发现出水立即停止灌浆,灌浆采用勤灌少灌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工作面的出水量,给工作面防治水减轻了压力。由于不间断的灌浆注水及采空区范围扩大,造成老空积水量巨大。据对矿井充水性图上各回采工作面采空区滞留水量的统计,矿井采空区积水面积46656m2,积水量达553580m3,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定影响。 井下工业用水井下采掘机械用水、钻探用水及防尘洒水部分滞留井下,日脱水量约100500m3左右,大部分随煤炭运输带出。 综上,大气降水、河流水及老窑水主要影响浅部水平,井下工业用水量小,只要疏、排、防措施得当,均不会给井下造成较大的威胁,不构成矿井主要充水水源。而含水层水与老空积水分布普遍,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与来源,但一般涌水量不大。 B.矿井涌水量特征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目前矿井涌用水量平均约为1000m3/d左右。 根据矿井构造类型、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稳定性及矿井瓦斯等对生产的影响程度,将下石节煤矿矿井地质条件类型评定为Ⅲ类,即Ⅲ-Ⅱb,Ⅱd,Ⅳg 类。 结合下石节煤矿充水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单位涌水量、矿井涌水量、采空区积水及水害对矿井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将下石节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评定为中等类型。 四、土壤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褐土、黑垆土、黄绵土、潮土。在黄土母质下多为灰泥质褐土。在森林草管辖多为砂岩和页岩典型褐土以及粘土黑垆土。耕地下土壤为黄绵土中肥力较高的黄墡土。 五、生物多样性 1、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煤矿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属古北界华北区西部黄土高原亚区。根据资料记载,野生动物主要有兔、土鼠、豺、狼、野猪、狐、 蝙蝠等,鸟类有野鸡、野鸭、啄木鸟、喜鹊、猫头鹰和麻雀等。 饲养动物家畜有牛、驴、马、骡、猪、羊、兔、狗、猫等。家禽主要有鸡、鸭等。 2、植物资源 本区乔木主要为次生油松、辽东栎、元宝槭等。乔木林广布于下石节煤矿。灌木及半灌木主要包括狼牙刺、蒿类、虎榛子、二色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主要为假苇拂子茅、蛇莓、白羊草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和豆类等。 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记载,区内未见珍惜类保护动植物。 社会环境简况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结构、市政建设、文物保护等 一、行政区划 瑶曲镇位于耀州北部山区,镇政府驻地瑶曲村距耀州县城50km,东与铜川市印台区为邻,南与耀州区石柱乡、柳林镇接壤,西与耀州区庙湾镇相依,北与咸阳市旬邑县毗邻,总面积约210km2,平均海拔1250m。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 60个村民小组,153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17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3560户, 1.43万余人。 二、社会经济概况 瑶曲镇人口稀少,农业主要以玉米、畜牧、核桃、药材为主,工业主要以煤炭为主。现有国营大型煤矿两个,地方小煤矿8个,是耀州区煤炭工业重镇。 下石节煤矿属于两大国营大型煤矿之一。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由铜川市耀州区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10月15日10月17日期间进行监测。监测点位为项目工业场地内,共设1个监测点。监测因子为SO2、NO2、PM10。监测点位布置见附图6。 根据耀环监测字2014年第52号监测报告,监测结果见表10。 表10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μg/m3 监测点位项目小时浓 度范围 小时标 准 超标率 日均浓 度范围 日均 标准 超标率 项目区 SO27L14 500 0 7L11 150 0 NO25L32 200 0 1611 80 0 PM10/ / / 96122 150 0 备注“未检出”以检出限后加“L”表示; 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环境空气中SO2与NO2小时浓度值、日均值浓度值及PM10日均浓度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说明项目所在地空气质量良好。 二、声环境质量现状 本项目声环境质量现状由铜川市耀州区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10月13日14日进行监测,分昼间与夜间进行监测。项目工业场地西侧为山体,监测点位布置于项目拟建地北侧、南侧、东侧及项目工业场地东侧100m处,共设4个监测点,监测点位分布见附图6。根据耀环监测字2014年第52号监测报告,监测结果见表11。 表11 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表单位dBA 监测地点 2014年8月13日 昼间夜间 1 北厂界70.772.2 57.768.3 2 南厂界63.183.6 51.158.3 3 东厂界61.464.2 52.352.6 4 工业场地东侧100m 55.857.3 45.151.2 标准3类昼间65 夜间55 根据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项目北厂界、南厂界昼、夜噪声均超标,东 厂界及工业场地东侧100m处的昼、夜声环境质量现状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北厂界、南厂界超标主要是项目目前正在施工造成的。 三、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2号副斜井工业场地设在荒草湾河涵洞上,因此分别在项目工业场地的荒草湾河上游500m和下游1500m设2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详见附图6。地表水监测项目为pH、COD、BOD5、悬浮物、石油类、氨氮、硫化物、挥发酚、氟化物共9项。监测时间为2014年10月10日至10月11日。根据耀环监测字2014 年第52号监测报告,监测结果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单位mg/L;pH无量纲 断面名称项目pH COD BOD5氨氮 石油 类 悬 浮 物 硫化 物 氟 化 物 挥发 酚 项目所在地荒草湾河上游500m 2014.10.10 8.45 5L 4.3 0.025L 0.01L 5 0.008 0.48 0.0004 2014.10.11 8.51 5L 4.1 0.035 0.01L 7 0.008 0.50 0.0003 最大超标 倍数 0 0 1.43 0 0 / 0 0 0 项目所在地荒草湾河下游1500m 2014.10.10 8.69 5.60 5.1 0.040 4.835 33 0.027 3.06 0.0011 2014.10.11 8.62 5.20 5.2 0.043 4.613 35 0.029 3.45 0.0013 最大超标 倍数 0 0 1.73 0 96.7 / 0 3.45 0 GB3838-2002Ⅰ 类标准值 69 ≤15≤3≤0.15 ≤0.05/ ≤0.05 ≤1.0 ≤0.002 备注未检出以检出限加L表示。 由上表可见,本项目工业场地荒草湾河上游500m的BOD5、下游1500m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