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曹渝_图文.doc
分类号密级 U D C编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5月 分类号VDC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湖南省566名煤矿工人为例 The empirical study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coal mine worker’s sens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566 coal mine workers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作者姓名曹渝 学科专业社会学 学院系、所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指导教师章辉美 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 中南大学 2012年5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问题源于人们对现有或未知事物不解和探究以及对人类发展的自我反思。问题也就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国际关系学者科克斯将问题意识定义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 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问题源于对矿难成因的探究和对人生命的最基本尊重。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体生命安全的可靠保障。本研究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依据,从安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566名煤矿工人为对象,通过探讨心理安全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煤矿工人生存状况。 实证调查研究表明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分数偏高,心理安全感水平整体偏低,低于国内正常人群水平;劳动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直接性影响因素、工作性质是心理安全感重要性影响因素、经济收入是心理安全感决定性影响因素、劳动时间是心理安全感显著性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是心理安全感制约性影响因素、年龄状况是心理安全感一般性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研究结论和文献资料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水平低下的成因以及提升进行了三点思考提高煤矿劳动安全水平,改善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外部环境;确定公正合理分配制度,促进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内部动力;建设系统实用支持制度,提高心理安全感形成的个体素质 关键词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生存状况 ABSTRACT The problem stems from people’s confusion and i nquiry about Existing or unknown things and the self-reflec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which becom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o Zedong said “the problem i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ings,where there is unresolved contradiction,where there is a proble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 Kekes defined problem as the consciousness on certain issues or events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Coal mine worker’s psychological safety problem deriv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mine disaster and man’s the most basic respect for the lives. Individual’s mind healthy is ma inly reflected by his psychological security,which also serves as a reliable guarantee of their life security. In view of safety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this paper focus on studying the survival condition of 566 coal mine workers by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security . The empiric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1The higher level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 scores for coal miners and the whole lower of the 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which are lower in normal level than domestic ordinary people.2The labour security is the directive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security, the work nature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security, the economical incom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security,the labour time is the sighificant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security, the educational level is the restrictive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security,the age condition is the general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security. 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three ideas which combine research conclusion with document literature to the cause of lower in psychological security lever Firstly, enhancing the labour security lever of coal miners, improving outer ed environment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Secondly,confirming fair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stimulating the ed inner driving forc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Thirdly,building systematic pragmatic supporting rules and improving the ed personal quality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 coal mine workers,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 survival condition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缘起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2.1国内外心理安全感研究综述 2 1.2.2国内外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综述 7 1.3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23 1.3.1目的与内容 23 1.3.2研究意义 24 第二章研究设计 25 2.1理论视角 25 2.1.1安全心理学理论 25 2.1.2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26 2.2研究假设 27 2.3核心概念 27 2.4研究变量 29 2.5研究基本思路及过程 29 2.5.1调查过程 29 2.5.2调查对象 29 2.6研究方法 30 2.6.1问卷调查法 30 2.6.2现场访谈法 30 2.6.3心理测量法 30 第三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32 3.1工种性质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32 3.2特殊作业环境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35 3.2.1噪声和煤尘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35 3.2.2温度和湿度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37 3.3经济收入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39 3.4个体因素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42 3.4.1年龄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42 3.4.2工龄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44 3.4.3文化程度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45 3.4.4家庭经济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47 3.4.5疲劳状况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49 第四章结论与讨论 52 4.1结论 52 4.1.1工作环境与心理安全感 52 4.1.2工作性质与心理安全感 52 4.1.3个体因素与心理安全感 53 4.2讨论 53 4.2.1劳动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直接性影响因素 53 4.2.2工作性质是心理安全感重要性影响因素 57 4.2.3经济收入是心理安全感决定性影响因素 59 4.2.4劳动时间是心理安全感显著性影响因素 60 4.1.5文化程度是心理安全感制约性影响因素 63 4.1.6年龄状况是心理安全感一般性影响因素 64 4.3几点思考 66 4.3.1提高煤矿劳动安全水平,改善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外部环境 66 4.3.2确定公正合理分配制度,促进心理安全感形成的内部动力 68 4.3.3建设系统实用支持制度,提高心理安全感形成的个体素质 69 第五章结语 71 参考文献 72 附录 79 致谢 85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86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煤,黑而脏,丑而硬,土而廉,极其缺乏魅力的日用品,雅称不过黑宝石或乌金,又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但没有煤,人类将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寒冷中;没有煤,世界工业化几乎不可能完成;没有煤,人类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可能推迟几百年;没有煤,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将会陷入停滞。人类现代化文明正是从煤的开采和利用开始的。正如爱默生所说“每一个煤筐里装的都是动力和文明。”1煤不仅仅是一种矿石,也不仅仅是一种燃料,更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是人战胜自然界的象征,正是在战胜的基础上,人类把原本寒冷、残酷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舒适,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有了煤,我们才有了光明、力量、动力、健康和文明,否则,我们便只有黑暗、贫穷和野蛮。”2没有煤铺就的黑色之路,人类命运将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将与现在完全不同。尤其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时,煤依然为现代社会的持续运转提供了巨大而持久的动力。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冲力和革命的角色。 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只认识到其中一个方面,就不能理解事物在本质上令人悲伤的戏剧性。煤也是一样。它产生了巨大的动力,同时也伴生出巨大的破坏力,让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代社会的“煤”,首先使人想到的不是富裕而是贫穷、血腥、灾难、死亡等“黑色”词汇。煤矿开采的危险和艰辛以及工厂制度的剥削性不断吞噬着成千上万的煤矿工人生命。纵观各国工业发展历程,煤矿工人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批煤矿工人就是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血腥和剥削诞生。 处于工业初中期的中国,矿难作为“社会梦魇”带给社会的切肤之痛更为深刻。虽然2011年中国煤矿工人死亡人数降至1973人,但煤矿工人依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1949年10月1日至2012年4月14日河南省平顶山矿难,中国煤矿工人直接死亡人数累计257724人。3以上死亡数据还不包括每年因尘肺等慢性 1[美]拉弗里兹.煤的历史CoalA Human History[M].时娜.中信出版社.北京.20059.11.12.12.62.53.78. 2[美]拉弗里兹.煤的历史CoalA Human History[M].时娜.中信出版社.北京.20059.11.12.12.62.53.78. 3数据来源统计显示中国矿难死亡人数连续9年下降[N].法制日报.2012.02.27;颜烨.中国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博士论文.2008.5;煤炭工业部安全司.中国煤矿伤亡事故统计分析资料汇编1949-1995年[M].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14-16.18-20;范维唐.钟群鹏.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与对策[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调度统计司网页的安全生产简报“安全分析”下的“年度统计分析”栏目。百度、维基百科等。注1965年前的统计仅为中央和地方国有煤矿数据,未计入乡镇个体煤矿的死亡人数,颜烨等学者估计计划经济时代乡镇个体煤矿很少,对整体数据分析影响可以忽略。 致死的人数。截止2010年全国煤矿有近265万接尘人员,煤矿行业每年有5.7万人患上尘肺病,因尘肺病死亡的则有6000余人,这一数据是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两倍。1如果按照12的死亡比例计算,1949年10月1日至2012年4月14日累计有773172名煤矿工人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矿难事故依然是煤矿工人最大的威胁。因此,学者们纷纷运用学科优势研究矿难,以求治理良策。“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据相关资料显示劳动过程中有5886的事故与人为因素有关。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事故,人为因素占20,而到90年代,人为因素上涨到80-90,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2我国近年来的煤矿事故有近八成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3人的因素中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感产生着潜在、深远的影响。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感问题不仅是个人安全问题,更是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问题是矿难事故的核心问题之一。 “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煤矿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通过“体制改制、门槛提高、责任追究、关停并转”等铁腕措施,整治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4究其原因,主要是众多的“治矿”良策都局限于法律、政治、经济等范畴,更多地关注的是人身和物的安全,而忽略了对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感的关注,这样使得煤矿工人的不安全心理长期存在。伴随着大量煤矿“关、停、并、转”,大批心理不安全的煤矿工人涌入其他煤矿,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持久的安全隐患。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采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进行研究,试图探索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为保障生产安全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内外心理安全感研究综述 1.2.1.1国外心理安全感的研究综述 心理安全感很早就成为社会学、犯罪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王俊秀,2008但学者们在使用心理安全感概念时,对其基本含义的界定存在着一定争议。 1内地每年5.7万煤矿工人患尘肺病死亡人数是矿难2倍[N].工人日报.2010.1110. 2邵辉.王凯华.安全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31. 3邵辉.王凯华.安全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33.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http//. 国外心理安全感理论研究方面,安全感作为心理学概念,最早始于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缺乏爱或对身体受到危害的恐惧会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会威胁到一个人的基本安全感。1之后,诸如霍妮Horney、弗洛姆Fromm、沙利文Sullivan、埃里克森Erikson就儿童如何获得心理安全感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研究者始终没有探究心理安全感概念本身。首次正式提出心理安全感概念的是马斯洛Maslow,他认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但布列茨Blaze则反对用定义界定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只要抓住“主宰”与“负责”这两个关键,就能看出心理安全感隐藏着“控制”。2安莉娟等人则吸收了布列茨Blaze理论中“控制”的核心含义后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3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水、食物、空气和性等细节之外,马斯洛列出一些概括的需要层次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4马斯洛指出当基本生存需要被大部分满足后,第二层次需要就会出现;个体将会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以及保障越来越感兴趣,可能产生发展某种结构、秩序或者某种限制的需要;个体变得忧虑起来,这种情绪与饥渴等需求无关,而是与个体焦虑和恐惧有关系。马斯洛把心理安全感看作一种人格特质,认为它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简单的理解这种安全需要则是人对安全、稳定、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求。 马斯洛结合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他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5对于具有心理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心理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排斥,感到受冷落,感到被拒绝,感到被嫉恨和歧视,感到被遗忘和遗弃;经常感到外界的威胁而焦虑;将外界基本上定义为恶的、危险的、自私的;对他人的态度常抱嫉妒、傲慢、敌视、仇恨;总倾向于悲观和不满足;情绪上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生理上会处于由紧张引起的疲劳和神经质状态;产生罪恶和羞怯感表现出自我过敏,病态自责,强迫性内省和自我谴责甚至自杀倾向。而具有心理安全感的人则会感到被人接受、被人肯定,被人喜欢,能够从他人相处中感到爱心和温暖;个体会有较强的归属感,感觉自己处于群体中,属于群体 1杨元花.初中生安全感发展的家庭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03. 2姚本先.汪海彬.整合视角下安全感概念的探究[J].江淮论坛.2011.09151-155. 3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98-99. 4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98-99. 5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中的一员;将外界和人生理解为温暖、友爱、仁慈;对他人的态度是信任、友好、热情、宽容;1个体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以客体和外界为中心的倾向,而不是单纯自我中心的倾向;对于自我,他们持有接纳、宽容、发展的态度,关注问题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而是关心社会。2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3 1.2.1.2国内对心理安全感的研究综述 心理安全感与心理健康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决定个体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4我国学者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和缺乏安全感。5沈学武等人对强迫症患者心理不安全感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严重缺乏心理安全感,在所有的基本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四个方面都较心理健康组存在显著差异。6徐礼平等人对“留守”经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安全感状况高度一致。7王金良、郑海燕、牟宏伟等人研究指出儿童健康的心理与其父母抚育质量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紧密相关。儿童健康的心理需要包括基本生存需要与安全需要。儿童的基本生存需要相对显现,大多数的父母能够及时满足儿童的基本生存需要。但儿童的心理安全需要相对隐蔽,较少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满足。因此,父母对幼儿发出的安全需要反应越敏感,健康的心理越容易形成。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建立心理安全感;反之,对儿童安全需求反应冷漠、拒绝以及恶劣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缺乏心理安全感,易导致焦虑型心理疾患。8梁海燕、刘晓婷对河南新乡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认为心理安全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9杨洁、王东华对354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形成紧密相关。心理安全感较好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偏高,人格倾向外向,情绪积极、乐观、热情。心理安全感较差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人格倾向神经质,情绪消极、悲观、冷漠。10马斯洛也 1李骊.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杨堂英.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王登峰.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45. 4李兆申.现代军事应激与军人心理健康[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179-180. 5钟友彬.在强迫动作症的心理治疗中“领悟”的本质和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4.10.2713-16. 6沈学武.耿德勤.安全感重建在强迫障碍心理治疗中的理论探索与应用[C].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 论文汇编.2011135-138. 7陈晶.王平.“留守”经历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487-89. 8王金良.郑海燕.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811-12. 9梁海燕.刘晓婷.新乡市低年级小学生安全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01104-105. 10王东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9.06300-302. 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1可见,心理安全感与心理健康可以视为同义词,两者基本内涵和核心要素相同。更具体的说,心理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安全感,个体才能运行正常。也只有具备了良好心理安全感,个体自尊自信,积极地发掘自身潜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心理安全感与外部环境安全外部安全环境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学者们多研究外部校园安全环境与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关系。杨堂英指出儿童心理安全感的提升,需要外界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设备安全、饮食安全、教育安全;为儿童的心理安全感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气氛,学校不滥施威胁、恐吓,不能辱骂、体罚;给予儿童积极的关注,促进儿童心理安全感形成;不能让儿童担心失去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他认为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等都应该用爱心关注儿童健康,促进其愉快成长。2清华大学吴维库教授基于国内组织情境中辱虐管理对员工心理安全感影响的研究视角,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58名员工和102名上级领导的配对数据研究显示企业辱虐式的环境会削弱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对于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员工心理不安全感的影响更加显著。3黎海燕、张蕾对湖南省131名浏阳花炮工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发现高危的工作环境对工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大部分工人心理不安全感倾向强烈。花炮工人心理安全感与外部生产安全性的评价具有线性关系。4黄妍对354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研究发现外部突发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产生较大冲击,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安全感。马锦华对大学师范生和中学教师这两个相关群体的心理安全感进行了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心理安全感优于在校大学师范生。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师范生身心造成一定的冲击,造成其心理安全感偏低。5沈贵鹏、葛桥等人在对苏南地区的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研究发现较大的社会变迁会对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产生重要影响。6肖晓娟对儿童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发现恶劣的外部环境会导致心理安全感缺失。核心家庭、离异家庭、不完整的家庭伴随产生的消极型家庭环境以及过度保护、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极大可能会导致儿童心理安全感缺失。7杨岚、张维真研究认为社会生活安全、家庭生活安全、职业生活安全会对个体的心理安全感产生影响。8综上所述,外部环境会对个体心理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MaslowAH.The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1992.10331. 2杨堂英.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吴维库.王未.刘军.吴隆增.辱虐管理、心理安全感知与员工建言[J].管理学报.2012.157-63. 4黎海燕.张蕾.浏阳花炮工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2105-109. 5马锦华.大学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心理安全感的比较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6113-115. 6沈贵鹏.葛桥.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2035-37. 7肖晓娟.儿童安全感缺失的家庭教育归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8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 心理安全感与个体因素刁静等人对上海大学生心理安全感调查发现心理安全感在尊重感因子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学生心理安全感在性别和学科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及其总体心理安全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1丛中等人从性别、城乡、家庭收入、是否独生、父母是否离异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等个体因素对高中生的心理安全感研究发现性别和是否独生子等因子上高中生心理安全感有显著差异,而且性别与父母是否离异与心理安全感有交互作用,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上心理安全感不存在显著差异。2黎海燕、张蕾对湖南省131名浏阳花炮工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对工人心理安全感有显著影响。3陈静、邹涛等人对735名不同军龄的军人心理安全感状况的研究发现自责、求助、退避心理、解决问题能力、家庭支持程度是军人心理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4沈贵鹏、葛桥等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学业、年龄、个体情绪以及生理差异对个体心理安全感会产生重要影响。5李骊对湖南3个地区955名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发现留守年龄、留守时间、与父母亲联系的频率等因素对儿童心理安全感的产生重要影响。6黄月胜、郑希付对湖南常德、益阳、怀化、张家界等务工输出大地区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表明悲观、无助、孤独、恐怖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个体心理安全感系数低,促使个体出现行为偏差。7姚本先、汪海彬基于整合视角,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心理安全感概念,建构了心理安全感的双层结构模型,研究认为个体生理状况以及个体对外界安全的认知和判断影响心理安全感。8综上所述,个体因素会对心理安全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心理安全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基本可以等同。社会安全、家庭安全、工作安全等外部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安全对心理安全感影响很大。年龄、性别、工龄、学龄、情绪状况、经济状况、个体经历等个体因素对心理安全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中学生、幼儿尤其是农村中留守群体等,涉及领域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法。国内外学者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系统研究尚少,但对煤矿工人的心理安全感低层次维度即基本生存需要层次、安全需要层次的相关研究还较为丰富,这些研究成果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刁静.黄佳.刘璐.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0317-20. 2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7-99. 3黎海燕.张蕾.浏阳花炮工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2105-109. 4陈静.邹涛.付胡海.不同军龄武警士兵的安全感状况及影响因素[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2192-194. 5沈贵鹏.葛桥.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2035-37. 6李骊.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学校动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3.01. 7黄月胜.郑希付.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0384-89. 8姚本先.汪海彬.整合视角下安全感概念的探究[J].江淮论坛.2011.09149-153. 1.2.2国内外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综述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批煤矿工人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剥削和血腥而诞生。基于国内外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研究状况的类似性和可比性。本研究主要综述国外1765至1945年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和国内191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1、1978年至2012年2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 国外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状况以1945年后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为分水岭。1765至1945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作量进行“超级经济剥削”,煤矿工人基本生存需要处于悲惨的状态。1945年之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重建和完成,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注入福利主义执政思想,主动缓和阶级矛盾,煤矿工人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各个层次需要得到了保障和满足,心理安全感趋好。因此,本研究主要综述1765至1945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状况以1949年和1978年社会变迁为分水岭。第一个时期和第二时期的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煤矿工人生存和心理安全感状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949至1978年由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特殊性,煤矿工人生存状况与心理安全感状况与前两个时期差异很大。这个时期,煤矿工人属于国家工人,煤矿企业招工要按计划、凭指标,同时要求身体素质高,政治表现好。文献显示当时为了得到煤矿工人指标,镇上的干部子女是要走关系,户口在农村的更是要削尖脑袋。廖杰华,2007“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一家能出个煤矿工人是相当光荣的事情”3虽然工作环境依然恶劣,但是煤矿工人政治地位高,社会声望高,经济收入高,职业自豪感高。对照现阶段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现状和特点,要了解现阶段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状况要更多考察第一、二时期的状况。因此,本文主要综述1912至1949年民国时期和1978至2012年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的研究成果。 1.2.2.1国外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低层次需要研究综述 1765至1945年,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中基本生存需要状况的研究,首推学者们对英国柴郡、威尔士、苏格兰、康瓦尔、曼切斯特等地煤矿工人生存状况研究。学者们大都从煤矿工人年龄、性别、工龄、生理、家庭、居住、性生活、道德信仰、教育程度、劳动时间、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维权斗争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研究。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 11912至1945年称为第一时期。 21978至2012年称为第二时期。 3廖杰华.市场竞争使矿工由国家工人沦为无保障的煤黑子[N].广州日报.2007.05.24. 可靠材料。其次为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劳工阶级1750-1850、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被遗忘的苦难、逝去的事19世纪-20世纪英国童工劳动等。再次为俄国学者恩弗列罗夫斯的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1、1765至1945年前国外煤矿工人基本生存需要研究综述 基本生存需要是煤矿工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水、食物、呼吸、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方面的基本满足。研究主要包括饮食、居住、衣着、健康四个方面。 饮食方面,煤矿工人食量不足,质量恶劣。由于收入少,饥饿难忍的工人只能买最次甚至腐烂的食物。菜帮、烂水果、半腐败的肉类是工人用以充饥的食物。“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1“工人的食物一般都很坏,往往是几乎不能入口的,在许多场合下,至少是有时候,在量方面也不足,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就会饿死人。”2工人饮食条件差且饮食作息不规律。十月革命前,由于俄国的煤矿工人主要由农奴和解放后的“自由”农奴构成,工人每天干活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有时甚至半点食物也得不到,工人们只能期待资本家的怜悯和施舍。恩弗列罗夫斯,1869在英国,煤矿工人根本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也没有干净的水解渴,“他们只能用又脏又臭的手拿着劣质的食物“进食”,在肮脏的矿坑中取水解渴。3 居住方面,煤矿工人住处肮脏、狭小、危险。“工人住房问题一直是工业起步这个时代的缺陷。”4一般的煤矿工人是基本居无定所的。条件稍好的煤矿工人顶多只有一间小屋,但至少住一整家人,穷得连最基本的家具都没有。蔡师雄, 1983恩格斯这样记录那个时代的情况煤矿工人过夜的地方只要随便在哪里碰到一个猪圈或狗窝他就觉得不错了。即使有住处,房屋内部的环境也十分恶劣。“煤矿工人成打地被塞在一间屋子里,在夜间呼吸那种简直闷死人的空气。工人们住的不是潮湿的房屋,就是下面冒水的地下室,或者就是上面漏雨的阁楼。”5英国劳工组织负责人密契尔调查报告反映煤矿工人的住处条件极为恶劣。42个成年煤矿工人和14个煤矿童工就被塞进这间18英尺长、15英尺宽房间里面。煤矿工人的住处虽然三天都没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