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1-.doc
第一章总则 5 1.1 编制目的 5 1.2 编制依据 5 1.3 适用范围 5 1. 4 应急工作原则 5 1.5 抢险救灾原则 6 第二章煤矿危险性分析 6 2. 1 新疆和田县天台实业有限公司煤矿概况 6 2. 1. 1 地址 6 二、自然地理 7 三、气象、水文及地震 7 2. 1. 2 经济性质 8 实业有限公司 8 2. 1. 3 从业人数 8 2. 1. 4 煤矿的设计能力和设计产量 8 2. 1. 5 矿井开拓方式 8 2. 1. 6通风、反风方式 8 2.1.7 提升运输方式 9 2. 1. 8 供电方式 9 2. 1. 9 落煤方式 10 2. 1. 10 支护方式、顶板处理方法 10 2.1.12 矿井最大综合排水量以及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 11 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1 2.2.1 煤尘爆炸 21 2.2.2 水灾 22 2.2.3火灾 22 2.2.4顶板事故 23 2.2.5瓦斯爆炸 24 2.2.6 粉尘 25 2.2.7 其他风险。 25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25 3.1 应急组织体系 25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26 3.2.1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26 3.2.2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27 3.2.3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28 第四章预防与预警 29 4.1 危险源监控 29 4.2预警行动 30 4.3 信息报告与处臵 30 第五章应急响应 31 5.1 响应分级 31 5.2 响应程序 32 5.2 .1接警 32 5.2 .2应急启动 33 5.2 .3救援行动 34 5.2 .3扩大应急 34 5.3 应急结束 35 第六章信息发布 36 第七章后期处臵 37 第八章保障措施 37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37 8.2 应急队伍保障 39 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40 8.4 经费保障 41 8.5 其他保障 41 第九章培训与演练 41 9.1 培训 41 9.2 演练 42 第十章奖惩 42 第十一章附则 44 11. 1 应急预案备案 44 11. 2 维护和更新 44 11. 3 制定与解释 44 11.4 应急预案实施 44 第十二章附件 45 12.1。井上、下对照图 45 12.2。采掘工程平面图。 45 12.3通风系统图。 45 12.4安全监测装备布臵图。 45 12.5井下避灾路线图。 45 12.6防尘管路系统图。 45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的保障煤矿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在事故或重大事故隐患出现时能及时处理,在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和重大非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和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和事故的进一步蔓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煤矿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包括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矿井火灾事故、煤尘爆炸事故、冒顶片帮事故等。 1. 4 应急工作原则 事故救援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指挥、分组负责、区域为主、煤矿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 挥矿井专业辅助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第一响应者的作用,会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协同应对,将日常管理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 1.5 抢险救灾原则 1.5.1 优先原则 1、受困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优先。 2、防止事故扩大优先。 3、保护环境优先。 1.5.2 抢救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抢险救灾工作必须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具体指挥下开展。 2、自救互救原则。灾害现场人员积极进行自救、互救,将伤亡降到最低点。 3、安全抢救原则。在事故抢救进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救护人员的安全,严防抢救过程中发生新的事故。 第二章煤矿危险性分析 2. 1 新疆和田县天台实业有限公司煤矿概况 2. 1. 1 地址 和田县天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位于和田市南部,井田与沥青公路相距约1km,井田向北有120km沥青公路通往和田市,并与315国道 相连,沿东北方向顺策勒河而下约154km沥青公路通往策勒县,交通较为便利。详见交通位臵图 二、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昆仓山北缘,地势总趋势东部高,西部低,最高点东北部海拔3310m,最低点在西南部海拔2880m,相对高差430m。 三、气象、水文及地震 井田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干旱荒漠气候,四季干旱少雨,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1.6℃。7月、8月气温高达31.4℃,平均15.2 16.2℃。冰冻期为10月至翌年3月,11月至2月气温低为-23.5℃,平均-6.4-8.9℃,日温差一般大于15℃。年降雨量122.1mm,年蒸发量为2083.7mm,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95,尤以6、7月降雨量最集中,占63。冬天积雪厚度2030mm。区内全年有风,12月至2月风较小,风向主要有北、北北东和南南西,风力一般5级。 据1989年出版的新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和田地区自1920年以来共发生地震9次,震级一般4.8 6.25级,历次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震级如下表 和田地区1920年以来强烈地震统计表 表2-1-1 发震时间 震中位臵 震级里氏 北纬东经 1920年10月27日3600′8100′ 6.25 1926年8月7日3524′7842′ 6.25 1938年9月30日3506′7806′ 5 1946年11月19日3548′7942′ 5 1948年2月13日3600′8030′ 6.25 1952年6月4日3718′7830′ 5.25 1959年10月17日3530′8000′ 4.75 1971年8月7日3610′7835′ 4.8 1975年6月4日3613′7945′ 6.1 2. 1. 2 经济性质 实业有限公司 2. 1. 3 从业人数 全矿职工123人。在岗员工123人。 矿井各类特殊工种持证齐全,其中取得安全资格证人员14名,爆破工9名,安全工6名,电工3名,电器设备防爆检查工1名,绞车工8名,水泵工3名,电机车司机8名,充电工3名,瓦斯检查员7名,主扇司机2名,通风安全监测工4名,测风员1名,炸药库管3名。 2. 1. 4 煤矿的设计能力和设计产量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 2. 1. 5 矿井开拓方式 矿井开拓方式为片盘斜井开拓。 2. 1. 6通风、反风方式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机械抽出通风,主井为提升斜井兼作进风井,副井为回风斜井,均处于井田中央,矿井副井地面安装有两台型号为1K50 №10,功率为11Kw的轴流式主扇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该风机可通过风机反转实现矿井反风,经2007年12月30日矿井反风演习数据显示,反风风量为正常供风量的86。符合规程要求。 2.1.7 提升运输方式 提升斜井承担矿井的主提升工作,井筒斜长419m,断面4.4m2,倾角80-100。井筒采用木棚支护料,承担运送人员和材料,,提升绞车型号JTK-1.0,提升方式为串车提升,提升容器为1t“U”型矿车。轨道型号为18Kg/m。井筒内敷设主电缆、通讯、照明、信号电缆、消防管路、行人台阶,兼作进风井及第一安全出口。上、下班人员通过回风斜井到达地面,紧急情况可从进风井步行至地面,满足两个直通地面安全出口的规定。 运输方式井下采用SGB420/30刮板机运输及1T矿车运输,运输巷道的坡度为35‰。满足矿井3万吨运输能力。 2. 1. 8 供电方式 该矿现有一回引自4km外的布雅煤矿自备电厂供电,导线为LGJ-350mm2,电压为6.3KV。自备电厂装机容量为21500KW,电厂采取单母线分段供电;另一路从喀什塔什乡35KV变电所引出,电压为10KV作为主供。 2. 1. 9 落煤方式 一、采煤方法 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走向长臂后退式采煤法。原采煤方法为仓储式采煤法,采煤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下;采用走向长臂后退式采煤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大煤炭回收率,更能提高产量。 二、回采工艺 采用炮采工艺,采高为2.5米。 支护形式为一梁一柱正悬臂齐梁式走向棚,支柱打在靠老塘侧三分之一处。支柱使用单体液压支柱,1米金属铰接顶梁,棚距650mm,排距1000mm。 工作面使用1部刮板输送机,用来运输煤采运煤。 工作面顶板管理采用“三、四”管理,。 2. 1. 10 支护方式、顶板处理方法 主井筒、副井筒、采用木棚支护顶板;运输回风巷道采用木棚支护,采煤工作面和巷道交叉处采用打锚杆挂锚网和木料联合支护;上山巷道采用木支护或锚网支护。顶板处理采用自然垮落法进行管理。 2.1.11 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发火期 煤层中相对瓦斯涌出量0.01m3/t m3/min,绝对瓦斯涌出量0.89 m3 /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002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 0.25 min,确定矿井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火焰长度mm为300400mm,岩粉量为80,具有爆炸性。 依据矿山检测成果,A2煤层属易自燃发火煤,自燃发火期3-4个月 自燃倾向性鉴定成果表 钻孔号 氧化样 T1℃ 原样 T2℃ 还原样 T3℃ △T1-3℃结论 加II-1 309.0 330.5 340.0 31.0 易自燃 IV-3 299.0 323.5 331.5 32.5 易自燃 2.1.12 矿井最大综合排水量以及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 2.1.12.1排水系统 矿井涌水量约为4m3/d左右,四季变化不明显,排水采用潜水泵,抽到矿车运到地面. 2.1.12.2水文地质 2.1.12.2.1 概况 一、水文地质条件 一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1、地形及地貌 区域位于皮西拗陷,构造简单,地层在北部倾向南东,向南转为正东,大体上构成一个由西向东倾斜的平缓的自流斜地。 2、气象 气候属内陆干旱荒漠气候带,因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大气降水及 冰雪融水补给微弱,故地下水运动滞缓,层间水力联系微弱,处于半封闭状态。地下水在总体上是从南向北沿层间运移,南部深切沟谷构成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区域内地下水补给来源贫乏,无大的蓄水构造,岩层富水性弱。 3、地表水 1皮夏河 皮夏河是区域内最大的长年性河流,距工作区约2km左右,发源于区南部终年积雪的木孜塔格山,主峰6638m,它的特点是河床开阔,河谷坡降大,流量不稳定,接受泉水,降水和高山融雪水补给,年平均流量0.67m3/s,年总径流量2112.9万立方米。水质良好,矿化度0.3 0.728g/L,为SO4〃Cl〃HCO3-KNa〃Ca〃Mg型水。 2布雅河 布雅河仍为山区常年性河流,距工作区约10km左右。其特点与皮夏河相似,发源于区内东北部的布雅大坂,主峰5428m,河水由山区泉水及降水补给,年平均流量0.47 m3/s,年总径流量1482.2万立方米。水质良好,矿化度0.376g/L,水化学类型为Cl〃HCO3〃SO4-Na〃Ca型水。 区域内组成自流斜地的地层有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统、第三系、第四系。地下水赋存于这些地层的孔隙、裂隙中,其中基岩地下水具承压性质,而第四系地下水则表现为无压性质。区域内各含水岩组,含水层的特征分述如下 区域含水岩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1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 分布于沟谷内,含水层山冲积一洪积的砂、砂砾石及漂砾组成,透水性好,含水丰富。本次工作区外,皮夏河谷处泉流量2.8升/秒,水 化学类型为S04〃ClK〃Na〃Ca 型水,矿化度0.728克/升。 2基岩裂隙一孔隙承压含水岩组 ①第三系、白垩系下统承压含水岩组 第三系、白垩系下统为一套砖红色的碎屑岩建造,其中的砂岩、砂砾岩构成含水层,而其间的泥岩,泥质粉砂岩构成隔水层,含水岩层富水性极弱,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076升/秒〃米,实际为侏罗系的相对隔水层。 ②侏罗系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岩组 侏罗系是区内的唯一含煤地层,岩性比较复杂,包括从泥岩到砂砾岩和煤层的一整套系列,它们之间呈交互层状,组成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的含水岩组。岩层富水性弱,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0510.00266升/秒〃米,具承压性,水化学类刑为Cl〃S04Na和ClNa型水,矿化度10.1757.90克/升。 ③二叠系裂隙一孔隙含水岩组 含水岩组主要山一套砂岩组成,夹有砂砾岩和砾岩。为弱含水岩层,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89升/秒〃米。在本次工作区外深切的沟谷处有泉水出露,流量0.020.05升/秒。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42.88323.5克/升。 综上所述,区域内主要赋存构造及风化裂隙水,其冰雪融水及山区大气降水是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山于区域地理条件为干旱,大气降水贫乏,加之岩层自身渗透性能较差,因此,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贫乏的水文地质区。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井田水文地质概况 井田处于西昆仑山北麓的山间盆地之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 部最高海拔3100m,西北部最低海拔2900m,相对高差200m。 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河流,基本属干旱荒漠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四季干旱少雨雪,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22.1mm,年平均蒸发量为2083.7mm,日温差一般大于15℃,因此,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微弱。 工作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下统、侏罗系和二叠系上统。煤层产于侏罗系中下统杨叶组和康苏组。区内构造简单,地层产状稳定,表现为一单斜构造,属于区域自流斜地的一部分。区内碎屑岩建造和含煤建造由砾岩、砂岩、粘土岩交互组成,地下水赋存于裂隙相对发育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中,而粘土岩则构成相对的隔水层。由于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存在,组成一些结构复杂的含水岩组,但富水性和透水性却很差,都为一些弱含水的相对含水岩层。 2、含水层及隔水层 ①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层H1 广泛分布于工作区中部、东部、南部,主要为风积而成的粉、细砂,含少量粘土构成,厚度平均3.00m,沟谷中厚度较其它地段厚,含水期为雨洪期,基本表现为透水不含水。 ②基岩含水岩组H2 A、第三系、白垩系下统裂隙孔隙含水岩组H2-1 该含水岩组分布于工作区东部、中部,不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含水岩组山下第三系喀什群和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组成。其中喀什群为一套陆相沉积的暗紫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克孜勒苏群仍为一套陆相沉积的砂岩、砂砾岩、砾岩火泥岩和砂质泥岩。本组含水主体由裂隙较发育的砂岩、砂砾岩及砾岩构成。本次工作揭露第三系,平均厚 41.80m,白垩系下统平均厚23.63m。区内无地下水露头点,邻区布雅 煤矿所属范围内有流量小于0.0l升/秒的泉流渗出,水化学类型为Cl-K〃Na〃Ca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为含水极弱的相对含水层,实际上也可构成侏罗系含水岩组的相对隔水盖层。 B、侏罗系裂隙一孔隙含水岩组H2-2 该含水岩纽广泛分布于工作区,由-亡侏罗统库孜勒苏组,中下侏罗统杨叶组、康苏组组成。是区内唯一的含煤建造。本次工作钻孔揭露平均厚222.23米,岩性比较复杂,含水主体由裂隙相对发育的砂岩、砂砾岩、砾岩及煤层构成。本次正作对区内生产矿井及小窑调查,矿井排水量35m3/d,煤系地层富水性弱,井下仅局部裂隙发育处地下水出水点呈缓慢滴状,大多呈潮湿状,且分布不均一。另外,本次工作在加III-2孔进行了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05l升/秒〃米,水化学类型SO4〃ClNa型,也显示此岩层含水微弱。故此含水层为富水性微弱的相对含水岩层。 C、上二叠统裂隙孔隙含水岩组H2-3 分布于勘探区西界、西南界,位于A煤组之下,含水主体为二叠系上统杜瓦组裂隙较发育的砂岩、砂砾岩,平均厚30.0m,区内未见地下水露头点。邻区布雅煤矿区有地下水露头点,地下水从杜瓦组砂岩中渗出,并通过沟内细砂岩流出地表,平均流量0.03升/秒,矿化度83.7108.0克/升,水化学类型ClNa型水。区外抽水试验资料,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8升/秒〃米,应为极弱含水的相对含水岩层。 3、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 ①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区内无地表径流及其它水体,但较大降水过程,在局部低洼处形成暂时地表水体,通过地表岩石的风化裂隙补给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而本区气候 干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这种补给关系甚微,总体而言,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是很微弱的。 ②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 H1含水层组在区内广泛分布,钻孔中揭露厚度较大,含隔层呈互层状,各含水层间均有厚层状泥岩、粉、细砂岩阻隔,起到了隔水作用,构成总体含水层岩性组合相似的含水层组,天然状态下一般不具水力联系,若未来矿床开采情形无疑将勾通,故此含水层组以混合抽水试验求参,单位涌水量0.000051升/秒〃米,表明其为弱含水层组,富水性较弱,地层渗透性差。 4、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①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区域内皮夏河与布雅河远离工作区,各岩层透水性差,对区内含水岩组基本不起补给作用,大气降水的渗入为区内基岩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山丁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使降水主要消耗在蒸发上,且各含水岩层透水性较差,又有多层隔水岩层存在,对地下水的补给有限。因此,区内基岩地下水补给不足,岩层含水微弱,且以储存量为主。 ②地下水的运移 区内地下水受层状岩层的控制和制约,自流斜地蓄水构造倾向南东,地下水本应沿此方向运移,但由于岩层裂隙不发育,地下水的运移受到阻隔,于是转为沿岩层走向方向运移,基本上为循层运动,总体为从南西向北东方向运移。 ③地下水的排泄 区内地下水排泄主要表现为生产矿井及小窑的抽排,由于各含水层富水性弱,矿井抽排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各沟谷成为抽排地下水运移通道。 以上分析说明,工作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岩层裂隙相对较不发育,含水极弱,构造基本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故本区应届裂隙孔隙含水岩组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 三充水因素分析 1、矿井及老窑充水情况的分析 区内现有生产煤矿1个,废弃矿井1个。现生产井为和田县煤矿, 1994年7月建井,斜井,井深416m,主采A2号煤层,主巷道向北800m,生产规模年产3万吨,现开采最低水平2876m,井下仅有个别地段呈潮湿状,井下基本无水,无抽水、排水设施。 废弃矿井为和田县喀什塔什四号煤矿,于1996年建井,平硐开采上山煤,生产规模3万吨,经调查此井因煤质差,未开采多久即被关闭。井下无水。 2、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区内含煤地层的充水含水层组,含水性弱,渗透性较差,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第二节井田地质 一、地层 一井田构造 区内主要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 地层由北到南,倾向由北东向倾向110,倾角10逐渐转向东南向倾向160,倾角12,倾角平缓,倾角812,最大15。由二叠统杜瓦组P2d、下侏罗统康苏组J1k、中侏罗统扬叶组J2y、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2k、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组K1kz、下第三系喀 什群Eks、第四系全新统Q4等地层组成的宽缓单斜。 二井田煤层 区内只有康苏组的A2煤层可采,计有14个钻孔,6个巷道点控制A2煤层的浅部及中深部。在区内可见最小可采厚度为0.74m,最大为4.14m。夹矸07层,岩性多为泥岩及粉砂岩,厚度不稳定,夹矸对比困难。 A2煤层在走向上从北向南有明显的变薄趋势,在倾向上向深部也有变薄趋势。 三煤质 井田内主采的A2煤层的煤属低变质阶段烟煤,煤类以不粘煤31BN为主,其质量特征是低中中高灰分,中中高热值、中高硫、低磷分、热稳定中等,高熔灰分的煤。可作为火力发电,工业锅炉用煤和民用煤。 四水文地质 该井田构造简单,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岩层裂隙相对较不发育,含水极弱,构造基本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故本区应届裂隙孔隙含水岩组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 东西向展布,厚度为380米,是含煤地层,岩性主要由灰色、深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以上几种岩性不均互层组成。夹有薄层泥岩,炭质泥岩和砂砾石层。现就几种主要岩性描述如下 砂岩灰色、灰绿色,厚层状构造,细砂结构,单层厚1030cm,地表多形成正地形,中间夹有泥岩及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深灰色、灰绿色,薄层状构造,单层厚约0.5cm,粉砂结构, 节理发育。 泥质粉砂岩灰色、灰绿色,细层构造,泥质粉砂结构,单层厚0.22厘米不等,在地表多被风化成粉沫状,呈负地形。 2、第四系Q4 在井田沟谷处主要为第四系洪积砂砾石层,厚13米,在高处、平台处则形成第四系亚砂土层,厚度一般在0.53米左右。 二、构造 井田为一单斜构造,构造简单。地层由北到南,倾向由北东向倾向110,倾角10逐渐转向东南向倾向160,倾角12,倾角平缓,倾角812,最大15。由二叠统杜瓦组P2d、下侏罗统康苏组J1k、中侏罗统扬叶组J2y、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2k、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组K1kz、下第三系喀什群Eks、第四系全新统Q4等地层组成的宽缓单斜。 井田位于昆仓山北缘,地势总趋势东部高,西部低,最高点东北部海拔3310m,最低点在西南部海拔2880m,相对高差430m。 三、岩浆岩 井田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2.1.12.2.2.2 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1、充水因素分析 该井田侏罗系层间孔隙裂隙含水层充水因素主要为地表水入渗,大气降水入渗和沟谷潜水入渗,由于远离河流,所以地下水充分因素简单,充 水量很小,目前该矿基本不用排水。 2.1.12.2.3充水因素分析 2.1.12.2. 3.1 生产矿井充水情况 1、矿井及老窑充水情况的分析 区内现有生产煤矿1个,废弃矿井1个。现生产井为和田县煤矿,1994年7月建井,斜井,井深416m ,主采A2号煤层,主巷道向北800m ,生产规模年产3万吨,现开采最低水平2876m ,井下仅有个别地段呈潮湿状,井下基本无水,无抽水、排水设施。 废弃矿井为和田县喀什塔什四号煤矿,于1996年建井,平硐开采上山煤,生产规模3万吨,经调查此井因煤质差,未开采多久即被关闭。井下无水。 2.1.12.2. 3.2 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区内含煤地层的充水含水层组,含水性弱,渗透性较差,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2.1.12.2.4导水裂隙带 因火烧煤烧的采空区积水情况不明,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50条规定,计算回采煤层时冒落带高度,导水裂隙带高度。 1.58 .33.3100n M H f H c 4M 式中 H f 导水裂隙带高度,m ; M 累计可采煤层厚度, m ; n 煤分层数; H c 冒落带最大高度,m 。 1.冒落带高度计算 A 4煤层H m 440.6162.4m ; A 3煤层H m 419.0176.04m ; A 1-2煤层H m 48.132.4m ; 2.导水裂隙带高度 A 4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 m H f 13.1771.58 .363.36 .40100⨯⨯ A 3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 m H f 86.1431.58 .333.301 .19100⨯⨯ A 1-2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 m H f 18.1191.58 .313.31 .8100⨯⨯ 2.1.12.3 矿井涌水量预计 根据生产地质报告提供,未来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0m 3/d ,预计最大涌水量为50m 3/d 。 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是煤矿五大致灾因素在我矿并存,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现将我矿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2.2.1 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火焰长度mm为300400mm ,岩粉量为80,具有爆炸性。 煤层煤尘爆炸性实验结果表表2-3-7 采样地点 工业分析爆炸性实验 结论M ad A d V daf 火焰长度 mm 岩粉量 皮西煤矿 5.32 17.45 33.51 300-400 80 有爆炸性 加II-1 5.35 13.47 33.87 300-400 80 有爆炸性 IV-3 4.21 16.94 37.24 300-400 80 有爆炸性煤尘存在的地点都有可能发生煤尘爆炸。主要为采,掘工作面、采掘工作面进回风巷、各转载点。因此必须加强除尘、防尘工作。 2.2.2 水灾 井田处于西昆仑山北麓的山间盆地之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最高海拔3100m,西北部最低海拔2900m,相对高差200m。 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河流,基本属干旱荒漠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四季干旱少雨雪,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22.1mm,年平均蒸发量为2083.7mm,日温差一般大于15℃,因此,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微弱。 2.2.3火灾 根据地质报告及历年煤层自燃发火期鉴定,矿区范围内A2煤层为自然发火煤层,自燃发火期为3-4月,最短发火期93天。防治煤炭自然发火是矿井“一通三防”工作的重点。采空区应及采用密闭进行防灭火。 另外由于井下存在各种易燃物煤炭、坑木、油料等和高温火源机械摩擦火源、电气火源、爆破、煤炭自燃等,导致矿井火灾的风险也 相当大。 我矿大部分地点都有可能发生火灾,但主要为井下采掘工作面、采空区、机电硐室、可燃性材料码放点、水泵房等。地面主要为工业广场各办公、生产场所、煤场、材料库、贮木场、家属区等 2.2.4顶板事故 依据新疆和田县天台煤矿勘探地质报告主要对矿井A2煤层顶底板岩石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述如下 矿区目前唯一现采煤层,主采A2号煤层,据矿井调查,在煤层开采中,煤层顶板较软弱,2004年3月,曾发生煤层顶板坍塌事故,垮落体积400余立方米,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煤层底板较稳定,未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2、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顶板14个控制点所见皆为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个别为炭质泥岩或粗砂岩,岩性、厚度都有一定的变化,总体看,属稳定性较差的顶板。 底板控制点所见都是灰深灰色粉砂岩,厚度都大于3m,仅北部的2001孔直接底板为粉砂岩较薄,厚约1m,其下为巨厚的粗砂岩。 依据含煤岩系岩性特征,结合本次工作测试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成果,对A2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评述如下,详见下表 A2煤层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 名称 岩 性 比重 g/c m3 天 然容 重 含 水 率 单向抗拉强度 Mpa 单向抗 拉强度 Mpa 抗剪强度 Mpa 软 化 系 g /cm3 干 燥 状 态 饱 和 状 态 天然 状态 干 燥 状 态 饱 和 状 态 数 K A2煤层顶板 粉 砂岩 2.63 2 .48 .42 37 .2 12 .8 1.2 7. 8 2 .6 0. 34 A2煤层顶板 粗 砂岩 2.69 2 .46 .27 56 .8 21 .95 2.05 7. 65 2 .75 0. 41 A2煤层底板 粉 砂岩 2.85 2 .61 .7 42 10 .35 2.35 5. 65 1 .4 0. 26 A2煤层底板 粗 砂岩 2.60 2 .43 .17 52 .1 16 .6 1.7 3. 6 1 .4 0. 32 A2煤层顶板砂岩类自然块体密度2.462.48g/cm3,自然含水率0.270.42,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平均12.821.95Mpa,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 2.602.75 Mpa,抗拉强度 1.22.05 Mpa,软化系数0.340.41,显示其顶板为不稳定型顶板,遇水软化性强。 A2煤层底板砂岩类自然块体密度2.432.61g/cm3,自然含水率0.170.70,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平均10.3516.6Mpa,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1.4 Mpa,抗拉强度1.72.35 Mpa,软化系数0.260.32,显示其底板为不稳定型底板,遇水软化性强。 该矿煤层顶、底板多以粉砂岩和粗砂岩为主,按照岩石地下建筑技术措施中围岩分类表的有关标准,井田煤层顶、底板属于稳固性较差的类别。 冒顶和片帮灾害是常见的灾害之一,往往由于支护不及时、支护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支护结构不合理以及背板质量不高而导致冒顶和片帮。 2.2.5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重要的致灾因素,特别是由于瓦斯积聚引起爆炸的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瓦斯事故的发生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比较严重。 我矿瓦斯防治的重点是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空区、盲巷等。我矿对瓦斯员制定了一些安全措施,每班瓦斯进行汇报制度,瓦斯检查三对口等制度。 2.2.6 粉尘 粉尘根据其成分不同可以造成两种危害因素职业病及煤尘爆炸,这两种危害因素都会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煤尘爆炸的特殊性,如果没有煤尘云空气中煤尘的浓度达到或超过40g/m3,往往不会发生爆炸。一般是瓦斯爆炸后,产生煤尘云而引起煤尘爆炸。 2.2.7 其他风险。 如因自然灾害造成供电线路及设备损毁、山体滑坡、生活区安全用电等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煤矿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矿长任总指挥,总工程师任副总指挥。成员由采掘、通风、机电、技术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指挥部设办公室,安全副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组织机构如下图。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矿长、安全及生产副矿长、总工程师和其他领导必须立即赶到救灾指挥现场,组织抢救,矿长是负责处臵事故的指挥者。在矿长末到之前,由值班矿长负责指挥。 各有关人员在处臵事故中的任务和职责 3.2.1.1 矿长是处臵事故的指挥者,在矿总工程师协助下,制定营救人员和处臵事故的作战计划。 总指挥矿长 陈言军 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朱广州 成 员 队员 张宜林 矿任 陈 涛 副书记 肖鹏昊 安全矿长 郑昌柏 队员 张宜仁 采掘队长 李祥 彬 机电矿长 霍军 安全科长 罗成 医师 张 明 副总指挥副矿长郑昌柏 3.2.1.2 总工程师是矿长处理事故的第一助手,在矿长领导下组织制定营救人员和处理事故的作战计划。 3.2.1.3副矿长根据人员营救和事故处理的作战计划,负责组织处理事故所必需的工人待命,及时调集救灾所必需的设备、材料。 3.2.1.4辅助救护队队长在昌吉州矿山救护队未到之前,指挥领导辅助救护队,昌吉州矿山救护队到达后,协助州矿山救护队,根据人员营救和事故处理作战计划规定的任务,带领辅助救护队员完成对灾区遇难人员的援救和事故处理。 3.2.1.5 通风区队长按照矿长命令负责改变矿井通风系统,为实现自然通风及恢复主通风机运转做好技术指导工作,重视主通风机的工作状况,组织完成必要的通风工程,组织瓦斯排放并执行与通风有关的其他措施。 3.2.1.6技术科科长按照矿长命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协助矿长进行抢救、撒人和灾害处理。 3.2.1.7井下各区队队长、班长按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要求有序撤到安全地点直至地面,清点人数,及时向调度室汇报,井随时接受矿长命令,完成有关抢救和灾害处理任务。在撤退前当班第一责任者负责将动力、风机馈电开关打到零位并闭锁,关闭供水阀门。 3.2.2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具体事务工作。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主任由矿长兼任,成 员由有关部门人员共同组成。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 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根据事故灾难情况和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 2 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保持联系,传达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命令。 3 调动应急救援力量,调配矿山应急救援资源。 4 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煤矿应急救援技术组参加救援工作,协调医疗救护工作。 5 调用煤矿应急救援基础资料与信息。 6事故扩大或救援力量、资源不足时,协调相关救援力量及设备增援。 7 完成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3.2.3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及职责 事故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各部门、区队负责人和辅助救护队组成,主要负责指挥井下现场抢救工作,及时处理各种安全生产事故。设以下专业小组 1 抢险救灾组。组长由副矿长郑昌柏担任,成员由辅助救护队和应急救援指挥部紧急调集的通风人员、安全人员、技术人员组成。 具体负责实施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2 技术资料组。组长由总工程师朱广州担任,成员由技术人员和技术负责人组成,主要研究制定抢救技术方案、措施,提供相关的技术、地质资料,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 物资供应组。组长由副书记肖鹏昊担任,成员由材料员、后勤人员、管理员组成。 主要保证抢险救灾物资和设备的及时调度和供应。 4 警戒保卫组。组长由副书记肖鹏昊担任,成员由煤矿保安人员组成,当出现重大事故且保卫力量不足时,可由“指挥部”从各部门抽调在部队服过役的具有保安常识的员工充实保安队伍。 主要负责事故现场警戒、人员疏散、治安及交通秩序维持等工作。 5 医疗救护组。组长由医务室医师张明担任。 主要负责对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 6 后勤保障组。组长由煤矿办公室主任陈涛担任。 主要负责车辆调度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7 善后处理组。组长由工会主席陈涛担任。 负责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和补偿等善后处理事宜。 第四章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监控 建立和完善对瓦斯、自然发火、顶板的监测监控系统,一旦瓦斯超 限,立即停产、撤人,并按事故进行追查。要有专人对瓦斯、一氧化碳、水害、顶板状态进行分析,从技术、装备、管理、程序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发生。 4.2预警行动 根据对安全生产事故的预报和预测结果,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对安全生产事故采取以下措施 1 下达预警指令。当发现矿井各系统出现隐患或因此导致事故扩大时,指挥部及时发出相应的预警指令。 2 及时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提出相关整改要求。 3 根据事态发展的资料,采取防范控制措施,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3 信息报告与处臵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发现事故的第一人应立即报告矿井调度室,矿调度室应立即通知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得到总指挥批准后,迅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