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doc
浅谈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逐渐增加,煤炭生产日益紧张,伴随着生产任务的加剧,煤矿安全事故也逐年增多,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那么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又该有何对策呢 关键词 本文来自毕业论文网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管理; 培训 Shallow talk coal mine trouble the reason and counterplan of the occurrence Han Yun-gangLi Yu-ping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 increasing coal demand, coal production increased tension, along with the production tasks intensifies, coal mine safety accidents have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coal mine safet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n the coal mine safety accident cause of the reason for the accident and what measures should we do Key words Analysis;countermeasures;management;training 煤矿开采是在地层深入作业,地下的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经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是伴随煤炭生产而出现的,使事故的发生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料的突发性。但是,目前煤矿发生的事故多数还是属于责任事故。其原因是 一、客观原因分析 1.煤炭需求增加推动了煤矿超能力开采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总量过高,要求煤炭工业维持较高产出,是造成煤矿超能力开采的直接原因。超能力开采已经成为全国煤炭工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成为我国煤矿各种事故的重要导火索。 2.自然条件的变化使煤矿安全面临新的危险 ⑴ 煤层赋存条件差,瓦斯灾害严重。我国大中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20.34,突出矿井占19.77。小型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占15左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突出危险区域也在不断扩大。 ⑵ 地下水防治难度增大。近年来,随着煤矿开发生产的深度不断加大,井巷工程的掘进速度加快和随着煤矿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和工作面开采空间尺度的变化,水害产生的条件、水害威胁的程度以及水害形成的机理都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给井下突水的水源、导水通道和补给强度的分析造成很大难度,从而增加了水害治理的难度。 ⑶ 采、掘、机、运、通各大系统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相对滞后。大多数新技术与新设备处在摸索阶段,尚不成熟、不稳定。 二、主观原因分析 1.利益当先促成了矿井超能力生产 近几年来,煤炭市场逐渐好转,煤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面对难得的机遇和可观的利益,煤炭企业抢抓时机,夜以继日地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长期超通风能力和矿井提升能力生产,必然导致矿井积弊丛生,隐患重重,发生事故也就在所难免了。 2.安全管理的放松埋下了事故隐患 安全管理放松有如下表现 第一,安全欠帐多的因素有多方面一是国家和地方只重视新建矿井和大型矿井的安全投入,对中小型矿井的投入不到位。二是中小型矿井大多是开采时间较长,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离退休人员多,企业负担重。这些矿井地质条件差,产量不高,效益一般,在保证职工工资和稳定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很难拿出较多的钱作为安全投入,不是不想拿,而是拿不起,一些设备老化,超期服役。三是由于近年来煤炭市场形势较好,有一些煤矿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安全方面尽量采取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井下巷道年久失修,矿井根本不具备起码的安全生产条件。还有一些矿井发生了伤亡事故,矿上不是吸取事故教训,对矿井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彻底认真整改,而是继续生产,使得矿井长期在不安全隐患中运行。 第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滑坡。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的“命根子”。但是在煤炭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人们容易对质量标准化工作产生松懈思想和厌倦情绪,加上不菲的投入,更会促使煤矿企业在产量、进尺与质量标准化面前,让质量标准化让道,导致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滑坡,埋下事故隐患。 第三,安全培训不到位。目前,我国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的基本现状是管理人员往往是理财的好手、经营的能手、安全生产的生手。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尤其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采掘机运通等人才更是缺乏。相当多的煤矿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也是走走形式,象征性地发个上岗证,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 第四,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浓厚。目前,全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包括相当多的国有煤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文化,大多还只是表现在安全口号、安全标语上,没有体现到职工生产生活的自觉行动中。 第五,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一机制不健全且安全监督乏力 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地方安全监察部门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检查是搞好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发生,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的重要途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方法。各地、各单位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把煤矿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相继开展深化专项整治、关闭整顿小煤矿、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等重要工作,以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 ①煤矿安全监督检查有“刮风”之嫌。安全工作是一个艰巨复杂的长期工作,安全监督检查也应当是长期性而非阶段性的工作,年年都应是安全年,月月都应是安全月。而我们目前安全检查中的集中检查和重点检查有“刮风”之嫌。 ②安全监督检查大多锁定细节。煤矿有无“四证”,职工是否佩戴上岗证,有无“三违”,机电设备是否有异常,巷道有无冒顶,作业是否按操作规程等是某些安监部门安全检查的重点,而对于矿井设计、巷道走向设计是否符合地质构造等具有决定作用的地方往往成为安全监督检查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事实上有些矿井在设计之初就有悖于地质构造或是随着井巷的延深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变化越来越不利于安全生产,从而埋下酿成大祸之根。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安全事故不能杜绝或是重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安全监督检查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以罚代管。检查当中偏重于罚款,而缺少具有较强制约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④职工群众的安全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一些地方和部分企业当中群众监督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多数职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认识不到位;二是一些煤矿安全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主人,而是把职工界定为被管理、被罚款的对象;三是群众监督缺乏有效的机制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