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doc
煤炭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者濮洪九 单位中国煤炭学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很难改变;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继续保持增长,煤炭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将逐渐显现,为煤炭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能源供需形势看,国际政治经济动荡,中东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大规模进口油气资源仍面临诸多风险;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核电发展速度将适度放缓;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受到技术、输送等条件制约;据有关权威机构分析预测,到203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50以上。煤炭工业仍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国际碳减排的压力增大;煤炭粗放的生产和利用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强化;全国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集中,一些传统的煤炭调出省变为调入省,运输瓶颈制约短期内还难以有效缓解,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难度增加;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亟待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还面临着许多风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部署和构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好、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度关注煤炭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1.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实现煤炭工业由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各主要产煤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1)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全国煤矿数量由2001年的近3万处减少到2005年的2.48万处,“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整治,累计关闭小煤矿近1.0万处,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到2011年的1.4万处左右,小煤矿产量由占全国总产量的45下降到22。(2)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建成年产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其中,建成年产量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40处,产量占全国的17.3;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宁东等煤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了以千万吨煤矿为生产主体的矿井群。(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8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87;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增强。(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通过推进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全国已培育形成了年煤炭产量超亿吨的企业集团7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5)以煤为主、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在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大力发展煤电、煤焦化、煤炭物流等相关产业,煤炭企业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煤炭生产企业向以煤为主、产业融合、综合性的能源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 1.2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突破点总结煤炭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充分考虑我国煤炭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特点,“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1)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煤矿办矿标准体系建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开发条件差异性大以及中南、西南地区煤炭供应保障难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部分地区小煤矿仍将是区域煤炭供应保障的主体。坚持分类指导就是要对中小煤矿集中生产地区,提高办矿标准,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和稳定生产能力,努力维护区域煤炭供需平衡。(2)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要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小煤矿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3)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电、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4)积极推进煤炭物流产业化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推动煤炭物流企业改革重组,实现综合化、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参与铁路、港口、储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2高度关注煤炭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10多年来,煤炭工业坚持科技兴煤战略,煤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行业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4个,大中型煤炭企业多数建立了省、市级技术中心,建6立了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批制约煤机装备制造的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进了煤炭科技进步,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推动了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2。以三维地震技术为基础的高精度煤田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年产600万t煤矿工作面综采成套装备研制取得成功,年产千万吨综采成套装备井下工业性试验进展顺利,煤矿机械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煤炭洗选、清洁转化与低碳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新进展;褐煤干燥与提质技术研发进入示范阶段,煤炭气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年产100万t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煤炭间接液化实现工艺示范,世界上最大的年产60万t煤制烯烃项目建成投产,煤制天然气技术及产业化理论已趋于成熟。以煤矿瓦斯防治为主的灾害防治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救援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煤炭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攻关和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高;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强度还将不断加大,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的诸多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煤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新时期,煤炭科技要继续推进科技兴煤战略,加快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煤炭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专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科研机构的力量,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新机制,提高煤炭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煤炭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平台的作用,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进煤炭科技资源与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要组织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资源精细勘探和煤矿井下超前探测、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矿绿色开采、高效辅助运输、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大型煤炭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力争在基础理论、重大科技攻关、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高度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努力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原煤入洗能力,推进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利用,加大煤层气地面抽采与利用,推行煤矿工作面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洗煤水闭路循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已有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kW,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t;全国煤层气抽采115亿m3,利用量53亿m3。其中,井下瓦斯抽采92亿m3,利用量35亿m3;地面煤层气产量23亿m3,利用量18亿m3。矿井水利用率达到59,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0。为进一步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应加大以下工作力度。(1)提高煤炭资源精细化勘探程度,查清资源状况,为优化矿井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奠定基础。(2)树立煤炭科学产能理念,根据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实行煤炭产能总量控制措施,保障合理需求。(3)加大原煤入选(洗)比重,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实现精煤外运,中煤、煤泥与煤矸石综合利用,促进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4)加大力度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煤矿工作面采用充填、保水等开采方法,减缓地表下沉,维护矿区地下水径流场。(5)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土地复垦投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6)推进煤与煤层气(瓦斯)共采,加大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地面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生产的衔接工作。濮洪九新时期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4高度关注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煤炭工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煤炭产业是我国能源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煤炭产量大幅增加,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一些老矿区资源逐渐枯竭,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主要产煤省(区)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与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分大型煤炭企业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整合,广泛涉及电力、化工、房地产、医药、钢铁、建材等多个产业,企业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诸多挑战;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异地开发煤炭资源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境外资源,企业由单一矿区生产发展为多矿区、多产业、跨国经营模式,亟须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控制企业经营风险。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和新变化,努力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必须要树立新的行业发展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和预警体系,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加强煤炭行业基础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建设和谐矿区,提高煤炭行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维护矿区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进一步健全煤炭法律政策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坚持推进煤炭税费体制机制改革,取消煤炭铁路建设基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根据煤炭产品特点,降低煤炭增值税率,加大煤炭增值税抵扣范围,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的负担。(2)高度关注煤炭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建立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既要培养适合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高端管理人才,也要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还要根据煤炭生产经营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3)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预警与管控体系,健全风险管控机制,提高应对风险能力。(4)强化煤矿安全基础工作,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切实遏制重特大煤矿事故。(5)培育和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要密切结合煤炭企业特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矿区文化背景,研究建立具有煤矿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文化品牌。煤炭企业在境外开发资源,更要从发展战略出发,融合资源国家、矿区的文化特点,注重培育本土文化。(6)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煤矿棚户区改造支持政策,努力改善煤矿工人的居住条件,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努力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为和谐矿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与此同时,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部分传统的煤炭调出省转为调入省的发展形势,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加强煤炭产运需的协调工作,打破限制煤炭出省等地方保护主义,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实践证明,煤炭是人类社会进入和加速工业化发展的基础。虽然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品种格局还很难改变。我国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格局很难改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构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好、安全有保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提高我国能源长期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是时代赋予煤炭行业的历史责任,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