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pdf
188 华中建筑 H U A Z H O N G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12/ 2008 第2 6 卷 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 Evolution of Ridge Adornment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许 慧 刘 汉 洲 Xu Hui Liu Hanzhou 中图分类号 T U 2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7 3 9 X (2 0 0 8 )1 2 - 0 1 8 8 - 0 3 摘 要 从中国古建筑脊饰的现存遗物和资料 的分析入手,探究脊饰的演变情况,为古建筑 脊饰的修复提供历史文化依据和参考图样,促 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关键词 中国传统建筑脊饰 组成 演变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relic and material of ridge adornment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ridge adornment to provide historic basis and reference drawing for repairing it as well as promot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Ridge adorn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itution, Evolution 中国古建筑屋脊上常见一些雕刻精美 的瑞兽形象,人称吻兽。这种中国传统大 屋顶上特有的装饰构件在历史发展中经历 了不断的推敲和锤练而达到了形式上的完 美境地,最终以其独特的气质傲立于屋脊 或檐背上,形成一条生动而不失庄严的的 天际线。目前有关中国古建脊饰研究多以 建筑脊饰的文化研究为主,本文分析了历 代建筑脊饰的特征,并侧重于对其演变情 况的探究。 1 中国古代建筑脊饰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 位。特别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庙的主殿 上,屋脊上都有一些兽形的装饰瓦件,根 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我们对其也有不 同的称呼和定义。 1 . 1 吻兽(或称鸱尾) 吻兽是指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 两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称正吻或吞脊兽。 早期称鸱尾,文献记载中也有见鸱吻、蚩 吻、祠吻等称呼,这些名字的出现和更替反 映出鸱尾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1 . 2 垂兽及脊兽 在正脊的两端,是四条垂脊,它们两 两相构,构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装饰构件 是垂兽。以垂兽为界分成兽前和兽后两部 分,垂兽之后叫垂脊,垂兽之前叫角脊。 在角脊上列着一排动物雕饰,称脊兽。最 前面一个称仙人(或仙人骑鸡),后面一 排小兽多做蹲踞状,清称走兽(宋称蹲 兽)。这些小兽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与其所 处的朝代和建筑等级有直接关系。 歇山式屋顶比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 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在垂脊端部有 垂兽,角脊有一排走兽,在戗脊端部有戗 兽。 1 . 3 套兽 套兽即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 上的兽头形陶质装饰构件,既美化了檐角 又可以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侵蚀。 总之,屋脊上的这些兽形装饰是高贵 尊严的象征,至于消灾化吉,辟邪除凶的 说法仅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然而 它却装饰了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点缀了 中国古建筑那美妙而又尊贵的冠冕。 2 中国古代建筑脊饰的演变及发展 状况 2 . 1 鸱尾形状的演变 建筑物的附件必然是与建筑物本身所 求的安全理念及修建人的品位相和谐的, 鸱尾也不例外。魏晋的朴实古拙,大唐的 雄壮威严,宋时的纤美玲秀,明、清的端 庄瑰丽,鸱尾形状和风格的变迁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忠实而无声地演绎着一部中国 古代建筑的发展史。本文将鸱尾形状的演 变大致分为3 个阶段隋唐前为鸱尾发展 的前阶段,隋唐后直至元末为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为定型阶段。 现有实物资料中最早的鸱尾形式大约出 现在北魏时期[ 1 ],它的轮廓只是一个向上竖 起又反向卷曲的简约的大尾巴(图1 )。从 文献看来东晋时已经有鸱尾,可以推测在 此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所以保守的推测从 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邮 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副教授 4 6 7 0 0 1 x u h u i 0 0 8 0 1 6 3 . c o m 2 0 0 8 0 4 2 1 建筑历史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形制制度e构部件 189 第2 6 卷 12/ 2008 H U A Z H O N G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华中建筑 晋时算起持续到隋唐之前,大约5 0 0 年的 时间,鸱尾的形状基本是这同一类型保持 不变,在此我们姑且把它定义为鸱尾的前 阶段。 到了隋唐,这种上翘反卷的样式开始 出现了变化。河南省博物馆藏隋代陶屋上 的鸱尾,在外围轮廓上作出了鳍状处理 (图2 )。唐代的鸱尾形象则更加完整, 造型简洁浑厚。例如,唐昭陵殿献殿鸱 尾,由正脊两端上翘反卷,鳍状纹路清 晰,并在侧面有鳞状造型(图3 )。值得 重视的是在这一时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大殿(图4 )建于8 5 7 年,正脊两端的鸱 尾出现了龙口含脊的新形象。口张合的很 有力度,突出了吻的形状,其尾部衔接在 头上上翘反卷。这在鸱尾形状的演变史上 是个极重要的转折,那么这是随机的转型 还是历史的必然呢现在我们把唐代出土 的鎏金银盘上的摩羯纹(图5 )和佛光寺 大殿龙口含脊的鸱尾造型相比较,正如佛 经阿含经中“眼如日月,鼻如太 山,口如赤谷”,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鸱尾 的原形就是摩羯[ 2 ]。事实上摩羯的形象大 概是盛唐时传入中国[ 4 ],而这个时间和鸱 尾上出现有头有尾的摩羯造型正好是吻合 的。另外,在晚唐时,鸱尾上出现丁字形 附件枪铁,后来的宋代沿袭此制。 宋代的鸱尾分为鸱尾、龙尾和兽头等 几种形式。宋徽宗赵佶所绘瑞鹤图 中端门屋顶(图6 ),对屋脊有细致的 描绘,两头各带独脚屈膝,鳍上安“抢 铁”,与营造法式所述一致,比例瘦 高,与辽代(图7 )相近。事实上北宋与 辽代风格接近,这正好也附和了当时的政 治背景,北宋与辽的共荣阶段为民族文化 的交流提供了广泛机会。其轮廓都保持了 鸱尾最初的风格,同时只在兽头外又加近 了形似摩羯鱼头的成分,张口力度夸张, 翘起空中的是尾部的末梢,他们的不同只 是上半部的形状相异,北宋沿袭了晚唐时 鸱尾顶端设置抢铁之制。至于南宋的鸱 尾,形态就变得丰富而活泼了。如福建泰 宁甘露庵蜃阁的鸱吻(图8 ),其底部的 龙头却未张口吞脊,口呈微张状态,而顶 部也一改鱼尾之形而细致的雕刻为精巧的 鸟头形,鸱尾形态静谧秀美,比例瘦高。 再如(图9 )为宋画大唐五山诸堂图 所画鸱吻形态,为南宋作品,可见其形态 各异,不拘一格,其发展状况正好符合南 宋文人追求浪漫之风。而且这种风格直接 影响并流传到后世的民间建筑中。 山 西 省 朔 县 崇 福 寺 弥 陀 殿 的 鸱 吻 (图1 0 )是金初(1 1 4 3 年)所建,其 尾部部末梢被加进一些小龙的形象, 且侧面还有卷云和浮雕小龙,背面有小 图1 龙门石窟古阳洞刻脊市饰(北魏) (资料来源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 与文化) 图2 隋李静训墓石棺屋盖(北魏)(资料来 源同图1) 图3 唐照陵殿鸱(初唐)(资料来源同图1)图4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资料来源李允禾华夏意匠) 图5 唐鎏金银盘魔羯纹 (资料来源藏丽娜鸱尾考略) 图6 宋瑞鹤图鸱吻(宋初) (资料来源同图1) 图7 大同华严寺壁藏鸱吻(辽) (资料来源同图1) 图8 福建泰宁甘露庵蜃阁鸱吻 (资料来源同图1) 图9 大唐五山诸堂图中脊饰 (资料来源同图1) 图1 0 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鸱尾(金) 190 华中建筑 H U A Z H O N G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12/ 2008 第2 6 卷 兽头,称背兽。相似的鸱吻形象在山西 省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可见(图1 1 ), 其浮雕小龙不仅仅在头部,在顶部还伸出 了长长的身子,呈现出卷屈曲折姿态。可 见元代鸱吻形象多继承唐代风格。其实在 鸱尾上雕饰小龙的例子早在此四百年前的 唐末佛光寺大殿中就有出现过,由此足见 传统艺术文化在华夏大地上扎根之深。此 外,我们注意到金元时期,鸱吻的尾部已 不是向中央卷曲,而是渐有向上向外卷曲 的趋势。元朝以后,龙形吻逐渐增多,已 经进入了形状转变的过渡时期。 到了明清两代,龙形吻更为普遍,鸱 吻也就顺其自然地被改称为“龙吻”。明 清两朝的皇族特别强调帝王之气,皇帝自 命为“真龙天子”,所以龙就更为神圣化 了,将其置于屋脊之端,居高临下,更加 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威严可敬。明代 龙吻尾部向外卷曲,龙眼前视,吻身上有 小龙,鳞飞爪张,颇为富丽(图1 2 )。 清代的龙吻与明代相似,但其尾部完全外 卷,剑把直立,龙眼侧视(图1 3 )。明 清两代龙吻的宝剑在外形上也有区别,明 代宝剑的剑柄上部微微向龙头弯曲,顶部 做出五朵祥云装饰;清代宝剑的剑柄上部 直立,顶端雕饰的图案是鱼鳞装饰。明清 时,地方或民间建筑上因皇家不许擅用龙 形,所以其吻兽形态千变万化,呈百花齐 放之势(图1 4 )。在华夏大地上无论走到 哪里,脊饰文化都处处体现着劳动人民丰 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清王朝的 灭亡,中国古代建筑脊饰也在一片精彩的 热闹中落幕了。 2 . 2 垂兽和走兽的形制及其寓意 垂脊的脊兽直到宋代之前没有太多讲 究,多是以筒瓦堆叠为饰。宋代则有了 套兽,嫔伽(清称仙人)和蹲兽(清称走 兽),如营造法式中“四阿殿九间以 上,或九亟殿十一间以上者,套兽径一尺 二寸,嫔伽高一尺六寸,兽头八枚,各高 一尺滴当火珠高八寸。(套兽施于子角 梁上嫔伽施于角上蹲兽在宾伽之后)” 文中关于套售、嫔伽蹲兽尺寸规定甚详但 对其种类和形象却没有详细的记载和规 定,蹲兽的数量为1 8 个,且多为双数。 但考察的实物中除嫔伽一枚外蹲兽可为1 到4 枚,形式与排列次序均无定制[ 3 ]。在 最后一个蹲兽的前面再搁上一块筒瓦,筒 瓦后便是垂兽。这时蹲兽一般有龙凤、狮 子、麒麟、天马、押鱼与猴,时代不同, 所放的蹲兽也不同,且放置的顺序也无严 格定制。 直到清代才对这些走兽的等级、大 小、数目、次序有了严格的规定。按规定 走兽可根据建筑建筑等级放置一到九件, 但一定要是单数,这大概是时人追求阳数 的结果。只有故宫太和殿上在一套走兽之 后又加一“行什”这是现存古建筑中绝无 仅有的,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惟我独 尊。其余则最多为九件一套,少则仅列三 件,甚至一件。无论数量多少,一前一后 的仙人、垂兽是必须摆放的。它们放置的 顺序是仙人骑鸡、龙、凤、狮子、天 马、海马、斗牛、行什、垂兽(图1 5 )。 这些脊兽不仅有名称,也各个有来历,都 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灵兽[ 5 ]。 ①龙 是被神化了的想象中的神异之 物,能“兴云雨,利万物,”为鳞虫之 长,四灵之一。早在周代就用以代表君 王,佛教将其作为护法之物,唐宋时引为 祥瑞之征,明清时象征着帝王。 ②凤是传说中的瑞鸟,为百鸟之王, 原是鹫鸟同孔雀的混合形象,后加神化,亦 为四灵之一。明清时作为后妃之象征。 图1 1 永乐宫三清殿鸱吻(元) (资料来源同图1) 图1 2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明) (资料来源同图1) 图1 3 北京故宫太和殿(清)(资料来 源梁思成梁思成全集) 图1 4 陈家祠和佛山祖庙风、鱼、鏊鱼脊饰(资料来源同图1) 图1 5 北京故宫太和殿走曾(资料来源同图1) 191 第2 6 卷 12/ 2008 H U A Z H O N G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华中建筑 ③狮子中国古代的狮子,它是随佛 教传入,人们将其视为“猛”与“仁”结 合在一起能驱魔辟邪护法的瑞兽。 ④天马为生羽翼的马,腾云驾雾。 是一种智慧的动物。山海经. 北次三 经记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 如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 天马是尊贵、祥瑞、权威的象征。 ⑤海马在海中的飞马,象征着皇家 威德通入大海。 ⑥狻猊传说为龙之九子之一,有是 龙非龙,似狮又似马的特征。穆天子传 “狻猊,野马,走五百里,能事虎豹的异 兽。相传狻猊凶猛,但心地善良,能给人 带来吉祥好运。 ⑦押鱼传说中的海中异兽,能降雨 喷火,灭火防灾。 ⑧獬豸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 力大无比。(汉)杨孚异物志“北 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 见人斗,触不直者。”将它作为脊饰 , 象征着善辩是非,公正无私,也有辟邪, 压邪的意思。 ⑨斗牛是二十八宿的都宿和牛宿,可 兴云作雨,也是祥瑞的动物,起镇鬼压灾, 逢凶化吉的护宅作用。 ⑩行什相似猴,手执金刚杵,背上 生着双翅,趾高气扬,威风凛凛,为压尾 兽。因为排行第十。故称“行什”。 另外,关于垂兽民间也有很多传说, 亦为龙之九子之一,头上有角,叫“嘲 凤”据说特征是“好险”,所以安置于檐 坡最险处。 中国古建筑脊饰文化源远流长,脊饰 形式的发展演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出王权的尊贵与时世的变迁,传统 艺术的蔓延与民族文化传承。它自古以来 就自然含蓄的踞于大屋顶上,以传统的线 条与形象去修饰着这个庞大的几何体,成 为不可割舍地一部分。 ■ 参考文献 1 村田志郎. 中国鸱尾史略. 北京. 古建园林技 术,1 9 9 8 (0 1 )6 0 . 2 藏丽娜. 鸱尾考略. 南京东南大学学报,1 9 9 9 (1 1 )8 2 . 3 岑蕊. 摩羯考略. 北京文物,1 9 8 3 (1 7 ) 8 0 . 4 梁思成. 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1 . 2 5 9 . 5 汤德良. 屋名顶实.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 0 0 6 . 1 0 7 . 6 李永鉌. 华夏意匠.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 0 0 5 . 1 6 9 . (1 5 )转引自白水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白水县志,西安地图出版社,1 9 8 9 , 第2 6 8 页。 (1 6 )转引自焦文彬著,古都西安,西安 出版社,2 0 0 0 年,第3 0 9 页。 (1 7 )(1 8 )(2 1 )(3 7 )(4 2 )中国戏 曲志陕西卷,中国I S B N中心,1 9 9 5 年,第8 1 5 、8 1 4 、6 3 2 、5 8 3 页。 (1 9 )(3 3 )(3 8 )陕西戏剧志安康地区 卷,三秦出版社,1 9 9 4 年,第2 4 7 、 2 4 8 页 (2 0 )(2 5 )吴刚主编,潼关碑石,三秦出 版社,1 9 9 9 年,第1 8 3 ~1 8 4 页、第2 0 7 页。 (2 2 )(2 8 )陕西省戏剧志铜川市卷, 1 9 9 6 年,三秦出版社,第2 7 3 、2 7 2 页。 (2 3 )(2 7 )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 社,1 9 9 6 年,第8 4 页。 (2 4 )王友怀主编,咸阳碑刻,三秦出版 社,2 0 0 3 年,第6 2 0 ~6 2 1 页。 (2 6 )(3 0 )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 1 9 9 7 年,三秦出版社,第2 7 4 页、第 2 8 3 ~2 8 5 页。 (2 9 )陕西省戏剧志宝鸡市卷,1 9 9 6 年, 三秦出版社,第3 3 5 页。 (3 1 )(5 1 )(5 2 )陕西省戏剧志渭南地 区卷,1 9 9 4 年,三秦出版社,第3 1 9 、 3 4 3 、3 2 2 页。 (3 2 )陕西省戏剧志榆林地区卷,1 9 9 8 年,三秦出版社,第1 8 3 ~1 8 7 页。 (3 4 )(3 5 )(4 0 )(4 1 )陕西省戏剧 志汉中地区卷,1 9 9 6 年,三秦出版 社,第2 7 1 、2 2 6 、2 2 6 、2 7 1 页。 (3 6 )陕西省戏剧志咸阳地区卷,1 9 9 4 年,三秦出版社,第3 0 1 ~3 1 7 页 (3 9 )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1 9 9 7 年,三秦出版社,第2 2 8 页。 (4 8 )(汉)刘歆(公元前5 3 ~2 3 ) 撰,西 京杂记。 (4 9 )(5 0 )摹自赵立赢,陕西古建筑,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 (5 3 )转引自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 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7 年,第4 8 页。 (5 4 )沈括(宋)著,梦溪笔谈,时代文艺 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7 3 页。 (上接第1 8 7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