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doc
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十七大不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其载入党章,而且第一次高度概括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要求,明确提出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向世人郑重宣示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 伟大旗帜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 放眼全球,风云变幻,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中华大地风光无限美好。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那么,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则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却沧桑巨变,摆脱了贫困,告别了落后,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到底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的腾飞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亿万人民凝聚在这一旗帜下,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概括,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近60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进一步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发展,大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掠夺乃至发动侵略战争来实现的。这显然不是我们要走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大量问题,这种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模式,我们显然也不会效仿。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必须从我们的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也走过一些弯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我国国情,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界定,包括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等内容。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成果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成功的奥秘。我们党在新时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这条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我们决不能走被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能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只能坚决地走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 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实践。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里,不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完整阐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而且准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这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精辟概括,是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而深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已经成为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注重结合中国实际,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进步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深深地扎根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凝聚党心民心、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网友提问 网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又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关键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做到“生活之树常青”,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最新理论成果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对开展这项活动高度重视,决定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自上而下分批展开。当前,试点工作已经开始,正在扎实推进。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观点,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揭示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艰辛探索,凝聚了新中国近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巨大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从沿海到内地,从塞外到江南,从城市到乡村,举国上下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春潮,展现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来说,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最关键的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多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三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又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人民网网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留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远远没有穷尽。 ★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说一千道一万,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坚持科学发展观,符民意、顺民心,必将引领中国这辆和谐号列车又好又快地昂首前行,造福华夏世世代代。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含糊地去改,努力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是2008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胡锦涛同志发表新年贺词时说的话,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历史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今天,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伟大进程,展示巨大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必将有助于我们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1个农民在一起立下了一份生死文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这一“离经叛道”的行为如石破天惊,成为引发中国改革的先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飞跃。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对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这套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同时,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党内又出现了“左”的错误,直到被林彪、“四人帮”所利用,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百业待举。但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并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十年内乱”的困境;要解决我国旧体制的问题和弊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下决心进行改革;要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也必须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果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重新奋起,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成为我们党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既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又涉及政治、文化、科教、社会等领域,是一场全面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这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焕发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瞬间。然而,中华民族的进取却彪炳千古。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国内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到2007年的5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多减少到1000多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可以说,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呼唤着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形成发展的历史。 一位网民的激情留言 从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升空,到嫦娥一号成功奔月;从西气东输全线贯通,到青藏铁路跃上世界屋脊;从抗击非典疫情,到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伟大祖国正日益强盛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日益强烈 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进行了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相融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提高到2173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5282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矛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依赖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看不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因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动摇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