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区多层建筑结构体系比选浅析.pdf
林 振杨 高烈 度区多层建筑结构体系比选浅析 9 1 高烈 度区多层建筑结构体 系比 林振杨 北京 中机一 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北京1 0 0 0 4 4 选浅析 【 摘 要】 对林芝地区某工程, 采用框架结构和框架 一 抗震墙结构体系 , 运用 S A T WE软件进行抗震设计分 析, 比较了周期、 位移比和经济技术指标之间的差别, 得出了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优于框架结构的结论, 为类似工程 提供参考。 【 关键词】 高烈度区; 多层建筑 ; 结构体系; 抗震设计; 经济性能 【 中图分类号】 T U 3 5 2 . 1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2 0 1 4 0 6 0 0 9 1 0 3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 我国高烈度区的结构设计 1 3 益 成为一个显著问题 , 其突出特点是地震作用大, 层间位移角 大, 配筋大。对于多层建筑, 在低烈度设防区, 框架结构有 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因为其平面布置灵活, 能获得较大空 间, 可有效地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但在高烈度区, 框架结 构体系是否还是最优结构形式呢。在既要经济成本低又要 满足抗震设防的 目标要求下 , 对高烈度地区的多层建筑进 行一些结构体系的比较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工程概 况 西藏林芝地区的某宾馆, 地上5层, 无地下室, 建筑平面 长 6 7 . 7 m, 宽 1 8 . 2 m, 首层高4 . 2 m, 标准层高3 . 6 m, 建筑高度 1 8 . 6 0 m, 建筑总面积为 5 9 4 7 . 4 m 。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 级为二级 ,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 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 . 3 g ,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地面粗糙 度为 B类, 基 本 风 压 值 为 0 . 3 5 k N / m , 基 本 雪 压 值 为 0 . 3 5 k N / m , 场 地 土 类 别 为 I I类。结 构 楼 面 恒 载 取 5 . 0 k N / m 包括楼板 自重 , 楼面活荷载取 2 . 5 k N / m , 楼梯 问活荷载取 3 . 5 k N / m 。由于建筑平面超长, 故在建筑中间 位置设一道结构缝。遵循 “ 均匀、 分散、 对称、 周边”的原 则 , 本工程在建筑四个角的外墙位置和电梯井位置布置了 抗震墙 , 并使其布置成 L形和日字型,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 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 5 0 %。两种结构体系标准 层结构平面布置分别如图 1和图 2所示。根据地质勘查报 告 , 本工程采用天然基础 , 以稍密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 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 2 2 0 k P a , 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基, 框 架 一 抗震墙结构采用墙下条基与柱下独基相结合的形式。 2 计算模型及主要设计参数 2 . 1 计算软件及模型 本工程采用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P K P M C A D工程部 开发的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 S A T WE 进行结构的整体力学计算。S A T W E软件采用空间杆单元模 拟梁、 柱, 用在壳元基础上凝聚而成的墙元模拟抗震墙。框 架结构与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主要构件参数见表 1 , 混凝土强 度等级为 C 3 0 , 纵筋及箍筋均采用 HR B 4 0 0 。按框架结构计 算, 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按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计算, 框架 抗震等级为三级, 抗震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o● oO ● oo● oo ●o o● o0 ●00 ● 0o● 0o ● 00● o0 ● o0● o0 ● oo● oo ●o o● o0 ● 0o● 00 ● 00● 00● 0 o● oo● 0o ● oo● oo● o O● 0o● 00 ●0 0● oo● 0 0● 口0● 0o ● 0o● 0o◆ 0o ● oo● 0o● 00● o0● 00 ●o o● 00 ●0o ● o口● 0 4施工过程 该工程施工难度较大 , 具体有以下原因 1 工作面、 工作空间有限, 成品保护要求高。由于 图书馆位于三楼, 需要加固的梁及楼板位于二层顶板, 新加 壁柱需要从基础至顶层 , 但一层、 二层是营业中的商店、 饭 店, 施工中要协调好各方关系 , 部分营业场所需要停业, 成品 保护要求很高。 2 特种工法多, 零星工程多。采用了浇注灌浆料、 粘贴碳纤维布、 钢结构制安、 压力灌注结构胶、 化学植筋等特 种专业工法 , 在大庆地区较为少见。由于目前结构加固工程 可依据的只有 G B 5 0 3 6 7 2 0 0 6 {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还没有颁布相关加固施工规范, 故要求施工人员必须经验丰 富, 也要求管理人员需具备较专业的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 3 施工工期有 限。大庆地区 1 0月后气温就很低 , 将影响灌浆料固化 , 胶体固化等, 难以施工 , 所以需要合理安 排组织 , 尽量缩短施工工期。 5 结 语 通过对该建筑的检测鉴定及加固施工 , 很好地解决了建 筑功能改变导致的荷载增加的问题 , 保证以后正常使用的安 全性 。 参考文献 [ 1 ] G B 5 0 3 6 7 2 0 0 6 ,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s ] . [ 2 ] G B 5 0 0 2 3 2 0 0 9 ,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S ] . [ 3 ] G B 5 0 0 1 1 2 0 0 1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 . 2 0 0 8 版. [ 4 ] C E C S 1 6 1 - 2 0 0 4 , 喷射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 s ] . [ 5 ] 刘征.砖混办公楼改造加固设计[ J ] . 建筑技术, 2 0 0 9 , 1 5 0 5 2 . [ 收稿 日 期】 2 0 1 4 0 2 一 l 9 【 作者简介] 迟宏文 1 9 6 4一 , 男, 黑龙江通河人 , 工程师, 从 事项 目与抗 震管理 工作 。 林 振杨 高烈度 区多层建筑结构体系比选浅析 墙结构的周期 比小于框架结构的, 其抗扭性能要好于框架 结构。 表 3 结构的动力特性 3 . 2 位移角和位移比‘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结构最大的位移响应详 见表4, 两种结构计算模型均采用了刚性楼板的假定。由表 中数据可知 层间位移角满足 G B 5 0 0 1 1 2 0 1 0 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中对框架结构、 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要求的 1 / 5 5 0 、 1 / 8 0 0 。最大位移出现的层数, 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 比框架结构 偏高, 框架 一 抗震墙的抗侧移能力要优于框架结构。考虑 偶然偏心的情况下, 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和平均位移比都 满足规范的要求, 可见结构的刚度布置较均匀 , 抗扭 刚度 较大 。 表 4 结构 的位移 响应 3 . 3 经济技术指标 表 5分析了框架结构与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体系之间建 筑面积 、 结构面积和使用面积的比较关系, 其中建筑墙体部 分所 占面积约为 6 5 . 6 4 m 。 表 5 两种结构体 系建筑使用面 积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框架 一抗震墙的有效使用面积 比 框架结构提高约 1 . 1 8 %, 这是 由于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的柱 构件占用面积小 , 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的使用面积相对于框 架结构存在优势 , 且随着抗震设防烈度的提高, 总建筑面积 的增加 , 框架 一抗震墙构在使用面积上的优势还略有扩大。 因此 , 如果房屋以使用面积 出售 , 假设单位面积售价相同, 则开发商在高烈度区开发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多层住宅, 因 使用面积的增加而创造的收益增加值可达总售价 的 l % 左右 。 表 6计算了一个标准层两种体系之间钢筋用量和混凝 土用量 , 由于两种结构体系的楼板及次梁都一样, 所以本文 仅统计柱、 主梁、 抗震墙及基础部分的材料用量。 从表中统计结果可见 , 框架结构的用钢量和混凝土用 量均要大于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 其中用钢量超出了 2 4 . 7 9 1 7 . 4 5 / 1 7 . 4 54 2 . 1 %, 混凝 土用量超出了 2 4 1 . 6 8 1 9 2 . 0 5 / 1 9 2 . 0 5 2 5 . 8 %, 由此可见框架 一 抗震墙的经济性 相对框架结构较好。 表6 两种结构体系钢筋和混凝土用量比较 结构 体系 钢筋用l / t 混凝土用l / m 柱 主梁 抗震墙 基础 合计 柱 主 梁 抗震墙 基础 合计 框 架 结 构 9 . 0 6 1 1 . 2 2 框架一 抗 4 .6 9 6 . o 7 震墙结 构 4 . 5 1 2 4 . 7 9 3 9 . 3 1 9 8 . 2 1 1 0 4 . 1 6 2 4 1 . 6 8 3 . 2 5 l 7 . 4 5 1 8 _ 2 5 6 0 . 4 2 2 2 . 7 5 9 0 . 6 3 1 9 2 . 0 5 4结语 1 对于高烈度区多层建筑 , 框架 一 抗震墙结构体系 刚度要大于框架结构体系, 各层层间变形较均匀, 其抗扭转 性较好。 2 本工程中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体系的柱和梁截面 均小于框架结构, 不仅能节省建筑空间, 而且材料用量也明 显少于框架结构, 经济性较好。 3 通过对两种结构体系的基本力学参数和经济性 比较可知, 框架 一抗震墙结构能够更好的满足高烈度区建 造多层建筑的需要。 参考文献 [ 1 ] G B 5 0 0 1 1 2 0 1 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 . [ 2 ] G B 5 0 0 0 9 2 0 1 2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s ] . [ 3 ] G B 5 0 0 1 0 2 0 1 0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 . [ 4 ] 尚良 辉 .高烈度地区结构体系的比选浅析[ J ] . 科技创新导 报 , 2 0 1 0, 2 5 3 63 7 . [ 5 ] 袁浪, 劳文 . 高烈度地震区多层建筑结构的设计[ J ] . 浙江建 筑 , 2 0 0 7, 2 4 8 3 03 1 . [ 6 ] 张中. 高烈度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位移控制[ J ] . 工 程抗震 与加 固改造 , 2 0 0 8 , 3 0 1 7 8 8 1 . [ 收稿日期] 2 0 1 4 一 O 1 2 2 [ 作者简介 ] 林振杨 1 9 8 7一 , 男 , 四川隆 昌人 , 硕士 , 工程师 , 从事结构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