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简析.pdf
第 2 6卷 第 1期 2 0 1 0年 3月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i v i l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V0 1 . 26 NO .1 M a r . 2 01 O 文章 编 号 1 0 0 46 0 1 1 2 0 1 0 010 0 0 50 5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简析 李 勤 1 .西安 建筑科 技大学 建筑学院 ,西安7 1 0 0 5 5; 2 .北京建筑 工程学 院 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 院,北京1 0 0 0 4 4 摘 要中国疆域辽阔, 历史悠久, 有着 7 0 0 0多年的建筑历史.其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 , 体 系最完整的建筑体 系, 独一无二地体现 了“ 天人合一” 的建筑思想.而它巧妙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 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 文章对 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特点做 了一些简 要 的 分析. 关 键词 古建 筑 ;木 结构 ;建 筑文 化 中图分 类号 T U 3 6 6 . 2 ; T U 0 9 2 文 献标 志码 A B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Tr a d i t i o na l W o o d Co n s t r uc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Ch i n a L i Q i n 1 .S c h o o l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X i A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x i a n 7 1 0 0 5 5 2 .S c h o o l o f Ar c h i t e c tu r e a n d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B U C E A,B e i j i n 1 0 0 0 4 4 Abs t r a c t Th e Chi n e s e a r e a i s v a s t a n d t h e h i s t o r y i s g l o r i o u s; t he r e a r e mo r e t h a n 7 0 0 0 y e a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h i s t o r i e s .I t s a n c i e n t b u i l d i n g s a r e t h e o l d e s t a n d mo s t c o mp l e t e s y s t e m o f b u i l d i n g i n t he wo r l d.I t un i qu e l y e mb o d i e s t h e“He a v e n a n d Ma n i s b e a u t y un i t e s ” i n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The i ng e n i o u s a nd s c i e n t i f i c f r a me t y p e wo o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Chi na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t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n s t r uc t i v e s t ruc t ur e i n t h e a n c i e n t a r c hi t e c t u r e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wo o d e n a r c hi t e c t u r e a r e a n a l y s e d br i e fly . Ke y wo r d sa n c i e n t b u i l d i n g s ;wo o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u l t u r e 原 始 社 会 至 汉 代 是 中 国古 建 筑 体 系 的形 成 时 期.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 材料 , 经商 周 以来 的不断 改进 , 以榫 卯 为木构 件 的主 要 结合 方法 , 以模 数 制 为 尺 度设 计 和加 工 生 产 手 段 的建筑营造技术体 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 间“ 言传 身教” 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 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 自然和宇宙的认识 , 反映了 中国传 统社会 等 级 制度 和人 际 关 系 , 影 响 了 中 国人 的行 为 准则 和审美 意 向 , 凝 结 了古代 科技 智慧 , 展 现 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 , 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 表 , 它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 本文对 中国传统木建筑的特点做一些简要 的分析 中国木 结构 建筑 的形成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 响和 支配 下形 成 的 , 那 么 为 什 么在 中 国木 架 建筑 如此长期、 广泛的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 用 1 取材 方 便 , 施 工 技 术 简 单 .因地 制 宜 、 就地 取材 、 因材致用是我 国一个优 良的传统.在古代 中 国大部分地区, 森林面积很广 , 木料 比砖石更容易获 收稿 日期 2 0 0 91 2 0 5 作者简介 李勤 1 9 8 1 一 , 女 , 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与建 筑设计 理论 6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取, 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的供应问题 , 而且加工 比较容 易 , 利用 石器 即可完成 施工工 序. 2 便于 适应 不 同的 气 候条 件 .无 论 抬 梁 式 或 穿斗 式木构件 的房屋 , 只要在 房屋高 度 、 墙 壁与屋 面 的材料 和厚薄 、 窗 的位 置和大 小等方 面加 以变化 , 就 能广泛 的适应 各地 区寒暖不 同的气候 . 3 承重 与 围护 结构分 工 明确 , 适应 性 强.屋 顶 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 围蔽 、 稳定柱 子的作 用, 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 这种 结构赋 予建 筑物 以极 大 的灵 活性 . 4 有较好 的抗 震 性 能.木 构 架结 构 很 类 似 今 天的框架结 构 , 由于木 材具有一 定 的弹性 , 而 构架 的 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 因此在 一 定限度 内可减少 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 的危 害.“ 墙倒屋不塌” 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5 施 工速度快 .木材加 工远 比石料 快 , 加 上唐 宋 以后使用 了类 似今 天 的建 筑模 数 制 的方 法 , 各种 木构 件 的式 样也 已定 型 化 , 因此 可 对各 种 木 构 件 同 时加工, 制成后再组合拼装.所 以欧洲古代一些教 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建成, 而明成祖兴建北京 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 从备料到竣工 只有 十几 年.故 虽然 木 材 极 易失 火 和 损坏 , 但 依 然 流 传 至 广 . 6 便 于修缮 、 搬 迁.榫 卯 节 点 有 可 卸 性 , 替 换 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 卸搬迁 , 都 比较容易.由于 木架建筑具有以上优势, 也 由于古代社会对建筑 的 需求没有质的飞跃, 木材也能持续供应, 加上传统观 念的束缚以及没有强有力的外来 因素的冲击 , 因此 木架建筑一直到 1 9世纪末 、 2 0世纪初仍 然牢牢的 占据着我 国建筑 的主 流地位 . 7 中 国很早 就掌握 了夯 土技术 , 利用 黄 土地 区 取之不尽的土材做夯土 台基、 夯 土墙.夯土台基 既 避 免 了地下 水经 毛细 作 用蒸 发 到 地表 , 又 使 木 构免 受雨水浸害 , 有效地保证了土和木的耐久性能 , 克服 了土 和木 的重大缺 陷 , 因此在 很 长 时期 里 阻 碍 了石 材 和砖 的大 量应用 . 2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 . 1 巧妙 而科学 的框 架式结构 木结 构体系是 中国古 代建筑 在建 筑结构 上最 重 要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 , 即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 , 使建 筑物上部荷载均经 由梁架、 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 只起围护、 分隔的作用, 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 部分 , 所 以门窗等的配置, 不受墙壁 承重能力 的限 制.这种结构, 可 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 满足 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图 1 是 宋式厅 堂构 架示 意图. 图 1 采 式 厅 堂 构 架 不 恿 图 2 . 2特有 的斗拱 结构形 式 由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高级建筑才有的一 种独特构件 , 即屋檐下 的一束束“ 斗拱” .它是 由水 平放置的方形斗 、 生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 加强了柱子与梁 、 枋、 檩的结合 , 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 到损害, 在物理力学上具有分力之效 , 同时还作为封 建社会 中森严 等级 制度 的象征 和重要 建筑 的尺度衡 量标准.只是到了明清以后 , 由于结构简化, 将梁直 接放在柱上 , 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 变 成 了几 乎是纯 粹 的装 饰 品. 如 图 2 . 图 2斗拱示意图 2 . 3灵活安 排 空间布局 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 同的个性, 在室 第 1期 李勤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 筑简析 7 内主要是 依靠灵 活 多变 的空 间处 理 .而室 内空 间处 理 主要依 靠灵 活 的空 问分 隔 , 即在 整 齐 的柱 网 中 间 用板 壁 、 帐幔 和各种 形式 花罩 、 博 古架 等 隔出大 小不 一 的空间, 这些活动构筑物便于安装 、 拆卸 , 使 室内 空 间既能 够满 足屋 主 自 己的 生 活 习惯 , 又能 够 在 特 殊情 况下 迅速 改变 空 间划 分 . 2 . 4 实行 单体建 筑标 准化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 为便于构件的制作 、 安 装和估 工算 料 , 必然 走 向构件 规格 化 , 也促使 设计 模 数化.早在春秋时的 考工记 中, 就有 了规格化 、 模 数化的萌芽, 至唐代 已经 比较成熟.到宋的 营造法 式, 模数化完全定 型.建筑 的规格化 , 促使建筑风 格趋于统一, 也保证 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 的艺 术水平.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 所 以单体 建筑 的规格 化 与群 体 序 列 的 多样 化 可 以并 行 不 悖 , 作为一 种 空间艺 术 , 显然 这是 进步 的成 熟现 象 , 但 后 继者 “ 遵制 法祖 ” , 则妨 碍 了建筑 的创新 . 2 . 5单体 建筑形 象优 美 单体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分构件 , 利用木 构架的组合 、 各构件 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 行艺术加工, 达到建 筑的功能 、 结构 和艺术 的统一 , 是 中国古代 建筑 的卓 越成 就 之一 . 如 图 3 . 图 3形 体 优 美 的 天 坛 屋顶在单座建筑 中占的 比例很大 , 一般可达到 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古代 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 以及木材料的特点 , 创 造了 屋顶 举折 和屋 面起 翘 、 出翘 , 再 和 直 线 巧妙 地 组 合 , 形成 向上微翘的飞檐 ,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 有利于排 泄雨 水 , 而且增 添 了建 筑物 飞动 轻快 的美感 , 所 以西 方人 称誉 中国建筑 的屋 顶是 中国建筑 的 冠冕 . 2 . 6 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单座建筑 的规格化 , 到清代达到顶点 , 每一种的 尺度 、 比例都 有严 格 的 规 定 , 上 自宫 殿 下 至 民居 、 园 林 , 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 问的联 系、 过 渡、 转换 从 而 构 成 丰 富 的 空 间序 列 来 取 得.就 整 体 而 言 , 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 的方式 , 以庭院为单 元 , 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 借助于建筑群体 的有机组合和烘托 , 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 这也 就弥 补 了单体 建 筑定 型化 的不 足. 2 . 7重视 建筑 组群 平 面布局 中国最早 的单座房屋 , 随着功能提高 , 已不能满 足各种用途需要的空 间, 但木结构建筑扩大空问的 主要方法是加大构架尺度和增加梁架数 目或增加层 数 , 而这些都受 到材料、 结 构技术 和使用 要求 的限 制, 因此 , 自然的发展了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的形 式 .虽然 是一 些 不 大 的简 单 的单 座 建 筑 物 , 也 可 以 构 成庞 大 的复 杂 的整 体 , 从 而 满 足 建 筑 的 功能 和思 想性 、 艺术性 的多方面的要求 如图 4 .它的布局 原则是 内向含蓄的, 多层次的, 力求均衡对称.而这 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 的宗法和礼教制度也是密 切 相关 的 , 是尊 卑 、 长幼 、 男女 、 主仆等 封建 的宗 法和 等级观念在住房上的体现. 图 4 颐 和 园 平 面布 局 2 . 8运用 色彩 装饰 手段 木结 构 建 筑 的梁 柱 框 架 , 需 要 在木 材 表 面 涂漆 和桐油等防腐措施 , 以保 护木质和加 固木构件 用榫 卯结 合 的关节 , 同时 增 加 美 观 , 达 到 实 用 、 坚 固 与美 观相 结合 的 目的 , 由此 发展 成 中 国特 有 的建筑 油饰 、 彩 画. 中国建筑注重建筑构件 的色彩和装饰彩绘 的表 现性 , 用色大胆 、 强烈 , 并以此标示 等级与功能的差 异.绚丽的色彩 和彩画, 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 表现 手段 .屋顶 的色 彩最 重要 , 黄色 是 帝 王所 专用 , 民居只能用灰色陶瓦; 其次是对 比寓于和谐.因为 基调是统一的 , 所 以虽然许多互补色、 对 比色同处一 座建筑中, 但总的效果是和谐的 ; 最后是艺术表现寓 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 , 色彩也最强烈, 民居最普通 , 色彩也最简单. 3 中西建筑 文化对 比 中西古 建筑 文 化 的对 比问题 .中西建 筑形 式 上 8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的差别 , 是文化差别的表现 , 它反映了物质和 自然环 境 的差别 , 社会结 构形 态的差别 , 人 的思维 方法 的差 别 以及 审美境界 的差别 . 3 . 1建 筑材料差 异 中西方物质文化、 哲学理念 的差异是导致建筑 材料不同的一个原因.从建筑材料来看 , 世界上的 建筑体 系 中, 基本 上都 是 以砖石 为主要 建筑材 料 , 唯 有我国古典建筑 包括邻近的 日本、 朝鲜等地区 是 以木材 来 做 房 屋 的 主 要 构 架 , 被 誉 为 “ 木 头 的史 书”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 强调人是世 界的主人.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造就 了 “ 天 人合一 ” 的 宇宙观 , 中国人将木 材选 作基本建 材 , 正是 重视 了它与生命 之亲 和关 系 的结果 . 3 . 2建筑 造型差 异 中西 方文化 的世界 观 的不 同在建 筑上表 现为造 型的差异.屋顶集中反映 出中西建筑不 同的情调.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 筑艺术的永恒与崇 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 , 常 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 度 , 形成傲 然屹立 , 与 自然 对立 的外 观特 征.而 我 国 建 筑的屋顶 是微微 向上反 曲的 , 形 成 十分柔 和 、 好看 的凹 曲线 , 以刚 中有 柔 , 柔 中有 刚 , 阴 阳合 德 的 和谐 美著称于世. 如图 5 图 5 中 国建 筑 屋 顶 的 美 丽 造 型 3 . 3建筑 空 间布局差异 中西方 制度 文 化 、 性 格 特征 的区别 反 映 出建 筑 空间的布局不同.从建筑 的空间布局来看, 中国建 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问格局 , 在地面平面铺开, 西方 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 向高空发展.如果说 中国建筑 占据着地面 , 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 文艺 复兴 中最 辉煌 的作 品圣 彼得 大 教 堂 , 高 1 3 7 m. 这庄严雄伟的建筑物 固然表现出强烈 的人文精神 , 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 上 的精 神力量 . 如 图 6 图 6向上 的建 筑 3 . 4建筑 发展 变化 差异 中西方对 革新态 度 的差 别也 表现 为建筑 的发展 不同 .从建 筑发展 过程看 , 中国建 筑 是保守 的 , 中国 的建筑 形式 和所用 的 材料 3 0 0 0年 不 变 .与 中 国不 同, 西方建筑经常求变 , 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 比较急 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 的拱券、 穹窿顶技 术 , 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 无论 从 形象 、 比例 、 装饰 和空 间布局 , 都发生 了很大 变化 . 3 . 5建筑 价值 差异 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在建筑价值上有所体 现.从建筑的价值来看, 讲求经验的师承, 西方建筑 重视的是知识 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 靠师 傅带徒弟方式 , 言传手教 , 靠实践、 靠经验.而 2 0 0 0 年前古罗马维特鲁威的 建筑十书 中就提出了“ 坚 固、 适用 、 美观” 这一经典性观点 , 世代相传.因而当 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 烟 消云散” 的时候 , 西方古希腊、 古罗马、 的建筑依然 完好地保存着. 如图 7 图 7石 头 的 史 诗 凯 旋 门 4 对木结构 建筑 的保护 到过埃及 、 希腊 、 意大利 的人都不能不惊叹那些 第 1 期 李勤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简析 9 地方古建筑的悠久历史 和完好保存.反观 中国, 虽 然 号称 5 0 0 0年 文 明 , 但 今 天 还 存 在 的真 正 的古 建 筑 却少得 可怜 , 年 代 也 晚 得 多.这 不 能不 说 是 中 国 历史 的一大遗憾 , 自然也 是 中国古建筑 的遗憾.但 认真分析一下 , 出现这样 的结果却并非偶然. 1 世界上得 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 比较完整 的遗 迹几 乎都 是使 用 石 料 的 , 而 中国 的 古建 筑 基 本 都是 土木 或砖 木结构 , 木 结构 建筑 易受 虫蛀 鼠啮 , 也 不耐 风雨雷 电 、 霉烂 朽 变 , 更难 逃 祝 融 之 灾 , 遭 受 天 灾人祸后 , 石建筑一般还能保全骨架 , 容易修复, 而 土木建筑往往却荡然无存.所以当今世界上遗 留下 来 历史 悠久 的建 筑几 乎全 是石 材 . 2 人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 , 曾一度是追求 “ 整 旧如新 ” , 而 不 是 “ 整 旧 如 旧 ” .当然 这 种 观 念 的 产 生 也与 客观 条件有 关 , 木结 构建 筑无 法持 久 , 无 人 居 住或使用, 一座建筑很快就会朽败 以至倒坍.就是 有人居住或使用, 也得不断维修.在木材容易获得 或价格不高时, 与其局部更换, 还不如整体重建.但 这 样一 次次 “ 整 旧如新 ” 的结 果 , 恰 恰 是对 古 建 筑 的 一 次次破 坏 . 3 中国建 筑 观 念 本 身 的缺 陷 过 于重 视 建 筑物礼仪性的、 政治性 的、 公共性的作用, 却忽视甚 至无 视其 生 活功 能.结果 是 , 一切 富 丽 堂皇 、 宽 敞舒 适的建筑物几乎都属这一类 宫殿、 陵墓 、 衙 门、 寺庙 、 祠 堂 、 会 馆 、 楼 、 台等 等 , 而 私人 住宅 , 特别 是一 般 平 民百 姓 的住宅 就 等而下 之 了. 所以我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是将它们作为 我们的历史 和文化 的一部分加以保 护和保存 , 还是 要 继续 发挥 它 们 的使 用 功能 应 该 承认 , 它 们 中 的 绝 大部 分早 已不 适应 现代 人使 用 了.只有 正视 这 个 矛盾 , 解决这个矛盾 , 中国为数不多 、 年代并不太久 远的古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 才不至于消失在 建设性 、 保护性的破坏之中. 参 考文 献 [ 1 ] 陈 建军 .大壮 适 形 中 国建 筑 匠意 [ M] .沈 阳 辽 宁 人 民出 版 社 , 2 0 0 67 07 8 [ 2 ] 庄 裕 光.古建 春 秋 [ M] .天 津 百 花 文 艺 出版 社 , 2 0 071 4 9 1 5 2 [ 3 ] 郑 光 复.建筑 的革命 [ M] .南京 东 南 大学 出 版社 , 2 0 0 4 22 9 3 3 0 [ 4 ] 窦志萍.中国古建 筑游 览 与审 美 [ M] .昆明 云南 科 技 出版社 , 2 0 0 9 41 4 [ 责任 编辑 牛 志霖 ] 上 接 第 4页 筑复修利用的目的, 在尊重历史 、 保护文化 、 承袭传 统 、 体现价值 、 合理利用诸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 验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治愈五当召曾经遭受的 创伤, 恢复五当召的完整格局 , 给历史文化资源营造 更好 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 在积极保护五 当召文化遗 产 的前提 下进 行合 理 和有效 的利用 .同时研 究 和 学 习藏传佛教建筑的传统 , 促使这种建筑传统得 到有 效的保护和悉心的传承. 参 考文 献 [ 1 ] 姚 桂 轩 , 翟 文.五 当 召及 其 在 内蒙 古 历 史上 的地 位 [ J ] .阴山学刊 , 1 9 8 8 1 1 2 01 2 5 [ 2 ] 宫学 宁.内蒙 古藏 传佛 教格 鲁派 寺庙 一五 当召研 究 [ D ] .西 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2 0 0 3 1 5 [ 3 ] 阮仪三 , 林 林.文化遗产保护 的原 真性 原则 [ J ] .同济 大学学报 , 2 0 0 3 , 1 4 2 [ 4 ] 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 国际会议第 一次会议 .雅典 宪 章 [ z ] .雅典 历 史古 迹建 筑师 及技 师 国际会 议第 一 次会议 , 1 9 3 1 [ 5 ] 国际古 迹遗 址理 事会第 2届 大会.威尼 斯宪 章 [ z ] . 威尼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 2届大会 , 1 9 6 4 [ 6 ] 国际古遗址保护理事会 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文物古 迹保护 准则 [ z ] .北京 国际古 遗址 保护 理事 会 中国 国家委 员会 , 2 0 0 2 [ 责任编辑 牛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