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短暂状况分析.pdf
第 “卷 第期建筑结构 “年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 ; / 0 , A B C * , / 0D / . 2 E 1 . F 5, . ; / 0 7 2 8 F , 2 E 1 . F 5, J 2 . K . / 0 ’ , * . / ) 2 / F ; , H 1 J 1 2 H , / F * 2 F * 2 , E 5 , . , B 1 2 2 F , / . F 1 1 2 F 5H B E . / 0 , / 1 F E B F . , / ; 0 6 , 3 一、 分析模型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P J “ ) []和 混凝 土 结 构 工 程 施 工 质 量 验 收 规 范 (P J “ ) []并未对主裙房之间留有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 (图) 的设计、 施工做出规定。留后浇带预应力 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 由于新浇楼层混凝土结构不具 有自承载能力, 通常由模板支撑, 并由支架将其自重传 到下部已浇好的一层或多层楼板, 同时预应力等效荷 载、 施工活荷载也由这一模板支撑与早龄期混凝土结 构组成的临时承载体系承担 [,]。每一层留后浇带钢 筋混凝土结构同时承受施工荷载和预应力等效荷载。 为便于分析, 假定施工期间的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为线弹性材料, 对施工荷载产生的结构变形和预 应力筋施加预应力产生的变形可以分别计算, 然后叠 加, 获得结构的总变形或内力。 Q梁变形计算模型 施工阶段的预应力钢筋分为跨过和不跨过后浇带 两组 (如图(N) 所示) 。标准层施工过程中, 通常在混 凝土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后, 对未跨过后浇带的第一组 预应力筋进行张拉, 以协助混凝土结构抵抗施工荷载, 后浇带封闭后张拉第二组预应力钢筋。 施工期间, 跨过后浇带的普通钢筋通常不截断, 在 图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立面 后浇带未浇注封闭前, 后浇带两侧的构件因钢筋存在 而相互约束。因此, 留后浇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 模拟成图所示的弹性支座钢筋混凝土梁模型, 支座 弹性系数由后浇带内的钢筋控制。 Q弹簧系数的计算 后浇带内钢筋对结构的约束可简化为等长的两端 为固接约束的杆支座, 弹性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 / () 式中 为钢筋的弹性模量;为后浇带的宽度 (侧移 排架高度) ; 为钢筋的转动惯量,“ (’) 后浇带两侧结构变形差达 0 .., 层结构局部平 面见图。轴3/连续梁’ 8 9 1 1 3 ;简化模型见图’。 根据式 (3) 获得计算结构模型的弹簧系数, ,* 2 /..。有效预应力等效荷载如图/所示。梁上 施工荷载如图0所示。 3’ 由此, 计算出预应力等效荷载和施工荷载造成构 件端头变形分别为 “ 和 “ , 总变形为 , / / A 2 /5 , B ; C D 9 E D A B ; 2 B / C B ;C 2 / CF A D GC G B 9 H I B 9 . F B 9 0 A ; 2 D A C D B 9 A 2 ,7 H ; J,N,O G P,H D / 2 5 M 2 B B 9 2 B / A C D 9 A D A B ; A ;9 H . A ; I B 9 E H E B ; E 9 H D H A 2 A ; J C 9 A ; JE B ; C D 9 E D A B ; 5 , K,L B 9 ; / 2B I Q D 9 E D 9 H, R O,, G H ; S M5 K T 9 B U H C A T 2 A I A H H D G B I B 9C 2 / / ; C G B 9 H 2 B / 9 HZ ; A U H 9 C A D , 4 4 *5 著名土木工程学家、 教育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豪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著名桥梁工程与 力学专家、 教育家、 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名誉校长、 中国土木工 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豪同志, 因病医治无效, 于 *年月 3 日 时3 分在上海逝世, 享年4 岁。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李国豪同志的不幸逝世以不同方式表示了 哀悼, 并对其家属进行了慰问。建设部汪光焘部长、 中国土木工程 学会谭庆琏理事长3月 日专程赴沪出席了为李国豪院士举行的 追悼仪式。 李国豪同志 4 3年月 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 曾就读梅县 县立中学。 4 4年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学习, 以优异成绩毕业。 4 3 “年 月至 4 3 ’年’月, 任同济大学土木系助教。 4 3 ’年 月赴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进修和研究桥梁工程, 于 4 年和 4 年先后获德国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 4 “年回国后 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和康益公司工程师, 4 “年’月起任同济大 学土 木 系 教 授、 系主任、 同济大学训导长、 工学院院长、 教务 长。 4 * *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 4 4 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同济大学副校长、 校长、 名誉校长, 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土建水利学科评议组组长。 李国豪同志是著名的教育家、 我国桥梁工程学科的领军人物。 早在 世纪 年代, 他就以高水平的博士论文, 在国际学术界获 得 “悬索桥李” 的赞誉。他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 晃动和稳定问题, 创立了桥梁抗震抗风的新学科, 在国内首次提出 了大跨迭合梁斜拉桥的建桥方案, 争取实现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大 型桥梁。他为宝钢工程建设、 上海洋山深水港工程以及全国许多重 大工程做出了科学论证, 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陈嘉庚奖, 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 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 功绩奖, 还获得德国政府授予的大十字功勋勋章。在近 年的教 学生涯中, 李国豪同志呕心沥血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提携后辈, 桃李 满天下。 李国豪先生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创建人之一, 担任学会第四、 五届理事长, 第六、 七、 八届名誉理事长。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事业 和土木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国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 清正廉洁, 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 高尚情操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开拓创新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作风, 深 受广大师生和科技人员的爱戴和敬仰。(本刊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