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要点.pdf
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 施工图审查要点施工图审查要点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72017 年年 5 5 月月 前言 受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委托,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牵头,会同中国建筑西南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广益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真总结近年来装配 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实践经验,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6 版) (建质函[2016]247 号) ,深入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 2014)的制定原则和内容,在广泛征求政府主管部门、施工图审查机构、设计单位意见 的基础上,编制了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要点 (以下简称“本要 点” ) 。 在本要点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向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反 馈,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成都广益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建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目录 1. 总则 ................................................................ 3 2. 建筑、设备专业 ..................................................... 4 2.1 建筑专业主要内容 .................................................. 4 2.1.1 建筑设计说明 ................................................... 4 2.1.2 设计基本规定 ................................................... 4 2.1.3 预制构件设计 ................................................... 4 2.2 设备专业主要内容 ................................................... 5 3. 结构专业 ............................................................ 6 3.1 设计文件编制要求 ................................................... 6 3.1.1 结构设计说明 ................................................... 6 3.1.2 结构施工图 ..................................................... 6 3.1.3 结构计算书 ..................................................... 6 3.2 材料............................................................... 7 3.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8 3.3.1 一般规定 ....................................................... 8 3.3.2 结构分析 ...................................................... 11 3.3.3 预制构件设计 .................................................. 12 3.3.4 连接设计 ...................................................... 12 3.3.5 楼盖设计 ...................................................... 14 3.4 框架结构设计 ...................................................... 17 3.5 剪力墙结构设计 .................................................... 24 3.6 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 ................................................ 31 3.7 外挂墙板设计 ...................................................... 33 2 1. 总则 1.0.11.0.1 为指导和规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工作,根据相关法规 (本要点所称法规系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和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编制本要点。 1.0.21.0.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除应符合本要点的要求外,尚 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建质[2013]87 号)和建筑工程设 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版) (建质函[2016]247 号)的要求。 1.0.31.0.3 本要点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的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抗震设 计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 1.0.4 1.0.4 当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结构装配方案和预制构件连接类型等超过装配 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的规定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1.0.51.0.5 考虑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本要点列入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中的强制性条文(本要点中黑体字) ,其它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 从略。本要点列入的工程建设标准一般性条文原则上是与结构安全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 性条文有关的条文。本要点所列审查内容是保证工程设计质量的基本要求,非工程设计 的全部内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应全面执行工程建筑标准和法规的有关规定。 1.0.61.0.6 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 (建质函[2016]247号) ,装配 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和预制构件加工图。本要点内容仅涉及装配式 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应依据全套施工图(包含 建筑、结构、设备各专业) ,当预制构件加工图为非施工图设计单位设计时,须经施 工图设计单位审核通过方可实施。 1.0.7 1.0.7 报审的文件中应包含对产业化项目的建设规模、预制装配率等指标的批准文件;报 审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装配式建设规模、预制率等计算 书。审查机构对设计文件中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1.0.81.0.8 本要点发布后,如有新版相关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应以新版法规和工程建设 标准为准。 3 2. 建筑、设备专业 2 2. .1 1 建筑专业主要内容建筑专业主要内容 2.1.12.1.1 建筑建筑设计设计说明说明 审查内容 除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有关要求以外,应有装配式建筑设计 专项说明,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装配式建筑工程概况、设计依据、设计目标、设计范围、预制构件范围; 2. 建筑专业相关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选项内容,拟采用的技术措施,如标准化设计 要点、预制部位及预制装配率计算书等技术应用说明; 3. 一体化装修设计的范围及技术内容(如有) ; 4. 装配式建筑特有的建筑节能设计内容说明。 2 2.1.2 .1.2 设计基本设计基本规定规定 审查内容 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有关防火、防水、保温、隔热及隔声等要 求,应该有足够的图纸如节点大样以表达以上内容。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均应进 行集成设计,提高集成度、施工精度和效率。 3.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宜有标准层管线综合图,以综合设备预留预埋及定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5.1.2 建筑设计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50002 的规定(如外墙根据 反打面砖的需要排砖产生的零数可不符合模数标准) 。 5.2.3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其平面位置和尺寸应满足结构受力及预制构件设 计要求;剪力墙结构中不宜采用转角窗。 5.2.4 厨房和卫生间的平面布置应合理,其平面尺寸宜满足标准化整体橱柜及整体卫浴的 要求。 2.2.1.3 1.3 预制构预制构件设计件设计 审查内容 1. 应有单独的预制构件统计表。 2. 构件放大图中应有构件位置示意图。 3. 构件放大图中预制构件应集成相关设备专业的预留预埋内容。 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4.3.1 外墙板接缝处的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夹心外墙板的接缝处填充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 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12 中 A 级的要求。 5.3.2 外墙饰面宜釆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 5.3.3 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应满足保温、防火、隔声的要求。 5.3.4 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防水薄弱部位宜釆用材料防水和构造防水相结合的 做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墙板水平接缝宜釆用高低缝或企口缝构造; 2 墙板竖缝可釆用平口或槽口构造; 3 当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气密条密封构造。 5.3.5 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件,并宜釆用缺口、预留副框或预埋件等方法与墙体可靠连 接。 5.3.7 女儿墙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应设凹槽、挑檐或其他泛水收头等构造。 10.3.7 外挂墙板间接缝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接缝宽度应满足主体结构的层间位移、密封材料的变形能力、施工误差、温差引 起变形等要求,且不应小于 15mm。 2 2. .2 2 设备设备专业专业主要主要内容内容 审查内容 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的相关规定。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室内通风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 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和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 309 的相关规定。 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电气设备、管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 规范JGJ16-2008 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的相关规定。 4. 对预埋在建筑预制构件内的电气预埋箱、盒、孔洞、沟槽及管线等要有做法标注及 详细定位。 5. 预制构件内导管与构件外部导管连接时,应绘制连接大样并预留现场施工条件。 6. 采用预制结构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应绘制预制结构柱内防雷引下线间连接 大样,标注所采用防雷引下线钢筋、连接件规格以及详细作法。 7.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与管线穿越楼板和墙体时,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预留预埋, 以及采取防水、防火、隔声、密封等措施,防火封堵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 规范GB 50016 的有关规定。 8.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备与管线的抗震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 震设计规范GB 50981 的有关规定。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5.4.2 建筑的部件之间、部件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应采用标准化接口。 5.4.3 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宜集中布置,并应满足维修更 换的要求。 5 3. 结构专业 3 3. .1 1 设计设计文件文件编制要求编制要求 3 3.1.1.1.1 结构结构设计设计说明说明 审查内容 除住建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建质[2013]87 号)设计总 说明的要求外,尚应有装配式结构设计专项说明 1.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种类; 2. 竖向、水平向受力预制构件钢筋接头连接方式、质量和安全保护措施,连接材料 种类及材料性能要求; 3.预制构件制作安装的质量验收要求 1)预制构件的生产、检验、运输、堆放、吊装及安装定位要求; 2)预制构件进场时构件的结构性能检验要求; 4.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的深化设计要求。 3.1.23.1.2 结构施工图结构施工图 审查内容 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增加如下设计内容 1、预制构件的平面布置图,包括预制构件编号、节点索引、明细表等内容; 2、预制构件模板图; 3、预制构件配筋图; 4、预制构件连接构造大样图; 5、建筑、机电设备、精装修等专业在预制构件上的预留洞口、预埋管线、预埋件和 连接件等的设计综合图; 3.1.3 3.1.3 结构计算书结构计算书 审查内容 1.1. 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分析模型应符合结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与边界条件。 结构分析中所釆用的各种简化和假定,应有理论或试验依据,或经工程实践验证可 靠。 2 2. . 预制装配率计算(执行“成建委〔2016〕115 号”) 。 3.3. 住建部审查要点(建质[2013]87 号) 3.2.3 条。 6 3.3.2 2 材料材料 审查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4.1.24.1.2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宜低于 C40,且不应低于 C30;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 4.1.34.1.3 钢筋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普通钢 筋釆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4.1.54.1.5 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 HPB300 级钢筋制作。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吊 杆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及产品应用技术指南的规定。 4 4.2.1.2.1 铜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 JG/T398 的规定。 4.2.24.2.2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桨料 JG/T408 的规定。 4.2.34.2.3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釆用水泥基灌装料灌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表 4.2.3 的要求;氯离子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 关规定。 表 4.2.3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 项目 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标准 泌水率() 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 流动度 (mm) 初始值 ≥200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0448 30min 保留值 ≥150 竖向膨胀 率(%) 3h ≥0.02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0448 24h 与 3h 的膨胀 率之差 0.020.5 抗压强度 (MPa) 1d ≥ 35 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 50448 3d ≥ 55 28d ≥ 80 最大氯离子含量(%) 0.06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8077 7 3.33.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3.13.3.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审查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6.1.1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表 6.1.1 的要求, 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房屋的最大使用高度可按 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中的规定采用。 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 下, 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 50时, 最大适用高度应适当 降低; 当预制剪力墙构件底部承担的总剪力大于该层总剪力的 80时, 最大适用髙度应取 表 6.1.1 中括号内的数值。 表 6.1.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0.2g) 8 度(0.3g) 装配整体式框 架结构 60 50 40 30 装配整体式框 架-现浇剪力墙 结构 130 120 100 80 装配整体式剪 力墙结构 130(120) 110(100) 90(80) 70(60) 装配整体式部 分框支剪力墙 结构 110(100) 90(80) 70(60) 40(30) 注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6.1.2 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6.1.2 中数值 表 6.1.2 装配整体式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7 度 8 度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4 3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6 5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6 5 8 6.1.3 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釆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釆 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 等级应按表等级应按表 6.1.3 确定确定。。 表 6.1.3 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装配整体式 框架结构 高度 (m) ≤24 >24 ≤24 >24 ≤24 > 24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大跨度 框架 三 二 一 装配整体式 框架-现浇剪 力墙结构 高度 (m) ≤60 >60 ≤24 24 且≤60 >60 ≤24 24 且≤60 >60 框架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一 剪力墙 三 三 三 二 二 二 一 一 装配整体式 剪力墙结构 高度 (m) ≤70 >70 ≤24 24 且≤70 >70 ≤24 24 且≤70 >70 剪力墙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一 装配整体式 部分框支剪 力墙结构 高度 ≤70 >70 ≤24 24 且≤70 >70 ≤24 24 且≤70 现浇框 支框架 二 二 二 二 一 一 一 底部加 强部位 剪力墙 三 二 三 二 一 二 一 其他区 域剪力 墙 四 三 四 三 二 三 二 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 18m 的框架。 6.1.4 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釆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 建筑场地为 I 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釆取抗震构造措施。 6.1.5 装配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釆用严重不规则的 平面布置;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 6.1.5) ,长宽比(L/B)宜按表 6.1.5 釆用; 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 b 不宜过小(图 6.1.5 l/Bmax、1/b 宜 按表 6.1.5 釆用; 9 4.平面不宜釆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图 6.1.5 建筑平面示例 表 6.1.5 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抗震设防烈度 BL/ max / Bl bl / 6、7 度 ≤6.0 ≤0.35 ≤2.0 8 度 ≤5.0 ≤0.30 ≤1.5 6.1.6 装配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 突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有关规定。 6.1.7 抗震设计的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 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3 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6.1.8 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2.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3.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6.1.9 带转换层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时,底部框支层不宜超过 2 层,且框支层及相邻上一 层应采用现浇结构; 2.部分框支剪力墙以外的结构中,转换梁、转换柱宜现浇。 6.1.11 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 γ 应按表 6.1.11 采用;当仅考虑 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 γ 应取 1.0。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 力抗震调整系数 RE γ 应取为 1.0。 L B bb B Bmax L L B b Bmax (a) (b) (c) b L Bmax (d) b B (e) max l l l l 10 表 6.1.11 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 γ 结构构 件类别 正截面 承载力计算 斜截面承 载力计算 受冲切承 载力计算、 接 缝 受 剪 承 载力计算 受弯 构件 偏心受压柱 偏 心 受 拉构件 剪力墙 各类构件 及框架节 点 轴压比小于 0.15 轴压比不 小于 0.15 RE γ 0.75 0.75 0.8 0.85 0.85 0.85 0.85 6.1.12 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 级;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坐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值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 凝土强度等级值。 6.1.13 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闭或防腐、防锈、防火处 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要求。 6.2.1 装配式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和混凝土结 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等确定。 3.3.2 3.3.2 结构分析结构分析 审查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6.3.3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 与层高 h 之比的限值宜按表 6.3.3 釆用。 表 6.3.3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结构类型 hu /∆ 限值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1/550 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 1/800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1/1000 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1/1200 6.3.4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 为无限刚性; 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 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 近似取为 1.3〜2.0。 7.1.1 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设计。 8.1.1 抗震设计时,对同一层内既有现浇墙肢也有预制墙肢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现 浇墙肢水平地震作用弯矩、剪力宜乘以不小于 1.1 的增大系数。 11 9.2.1 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弹性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宜按结构实际情况建立分 析模型。 10.1.2 外挂墙板结构分析可采用线性弹性方法,其计算简图应符合实际受力状态。 3.3.3 3.3.3 预制构件设计预制构件设计 审查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6.4.2 当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 50mm 时,宜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釆 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6.4.3 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板面宜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 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面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6.4.4用于固定连接件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预埋件不宜兼用;当兼用时,应同 时满足各种设计工况要求。预制构件中预埋件的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 50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等有关规定。 3.3.3.3.4 4 连接设计连接设计 审查审查内容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11.1.4 预制构件釆用钢筋套筒灌预制构件釆用钢筋套筒灌浆浆连接时,应在构件生产前进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连接时,应在构件生产前进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 的抗拉强度试验,每种规格的连接接头试件数量不应少于的抗拉强度试验,每种规格的连接接头试件数量不应少于 3 个个。。 6.5.1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2010 的规定。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持久设计状况 0jdu VVγ≤ (6.5.1-1) 2 2 地震设计状况 jdEuERE /VVγ≤ (6.5.1-2) 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jmuauE VVη≤ (6.5.1-3) 式中γo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 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 不应小于 1.0; Vjd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jd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u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mua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12 ηj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 1.2,抗震等级为三、 四级取 1.1。 6.5.3 纵向钢筋釆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 中 I 级接头的性 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预制剪力墙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预制柱 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 3. 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 25mm。 6.5.4 纵向钢筋釆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 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 20mm 的钢 筋不宜釆用浆锚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釆用浆锚搭接连接。 6.5.5 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架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 (图 6.5.5)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 7.2.2 条的规定计算确 定;键槽的深度不宜小于 30mm,宽度 w 不宜小于深度的 3 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 倍;键 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 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 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 3.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侧面与后浇混凝土 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槽;键槽深度 t 不宜小于 20mm,宽度 w 不宜小于深度 的 3 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10 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 4.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 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 5.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 80 ,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4mm,预 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6mm。 a 键槽贯通截面 b 键槽不贯通截面 图 6.5.5 梁端键槽构造示意 1 键槽;2梁端面 1 2 t≥30 3t≤w≤10t 1 1 1-1 ≤30 1 50≥ 2 t≥30 3t≤w≤10t 2 2 2-2 ≤30 13 6.5.7 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 6.5.8 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釆用简支连接。采用简支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转动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 构层间位移的要求,且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应符合表 6.5.8 的规 定; 2. 预制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釆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表 6.5.8 预制楼梯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最小搁置长度(mm) 75 75 100 3.3.5 3.3.5 楼盖设计楼盖设计 审查内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6.6.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宜釆用现浇楼盖。 6.6.2 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进行设计,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 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 60mm; 2.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3.跨度大于 3m 的叠合板,宜釆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跨度大于 6m 的叠合板,宜釆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板厚大于 180mm 的叠合板,宜釆用混凝土空心板。 6.6.4 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 凝土中,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 (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 , 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图6.6.4a) ;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棍 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 1 款的要求;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 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分 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 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在 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 6.6.4b) 。 14 (a)板端支座 (b)板侧支座 图 6.6.4 叠合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1支承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6.6.5 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 6.6.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 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15d(d 为附加钢筋直径) ;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 距不宜大于 250mm。 图 6.6.5 单向叠合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6.6.6 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 截面。接缝可釆用后浇带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连接、弯折锚固; 3. 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锚固时 (图 6.6.6) 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 10d,且不应小于 120mm(d 为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 2) 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锚固, 且锚固长度 不应小于 la; , 两侧钢筋在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 10d, 钢筋弯折角度不应大 于 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 2 根通长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 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2 4 3 1 ≥≥15d15d 15 图 6.6.6 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通长构造钢筋;2纵向受力钢筋;3预制板;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5后浇层内钢筋 6.6.7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 300mm,间距不宜大于 600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4mm; 4.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 6.6.8 当未设置桁架钢筋时,在下列情况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 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 4.0m 时,距支座 1/4 跨范围内; 2.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 4.0m 时;距四边支座 1/4 短跨范围内; 3.悬挑叠合板; 4.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固范围内。 6.6.9 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剪构造钢筋宜釆用马镫形状, 间距不宜大于 400mm; 钢筋直径 d 不应小于 6mm; 2.马镫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 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 50mm。 6.6.10 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 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中可靠锚固,叠合构件中预制板底 钢筋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范第 6.6.4 条第 1 款的规定; 2.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1 23 4 5 ≥ ≥la 10d ≤30 200≥ 16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