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方标准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pdf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 DB11/T XXX2006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 Geographic ination content and index (征求意见稿) 2016-XX-XX 发布 2016-XX-XX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ICS 93.020 P 13 备案号XXXXX-2016 目 次 前 言............................................................................. 1 引 言............................................................................. 2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4 4 分类原则 ......................................................................... 5 4.1 科学性..................................................................... 5 4.2 完整性和一致性 ............................................................. 5 4.3 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 6 4.4 可扩展性 ................................................................... 6 5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与编码 ........................................................... 6 5.1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 6 5.2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体系 ....................................................... 6 5.3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编码 ....................................................... 8 6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描述 ...................................................... 14 7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扩充原则 .................................................. 14 附录 A ............................................................................ 16 附录 B ........................................................................... 174 1 前前 言言 本标准附录 A、B 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2 引 言 北京市地理国情系列标准包括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 、 地理国情信息内业采集 与编辑整理技术规程和地理国情信息外业调查与核查技术规程 。系列标准根据第一 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及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工作方法的实际状况制定。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主要对地理国情信息的分类与编码、类型定义、属性项 设置、采集要求等进行规定。 3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地理国情信息的基本内容及其分类编码体系,规定了基本的技术 指标和采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中地理国情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管理、 分发服务和产品研发,包括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中地理 国情信息的建设,地理国情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地理国情信息的制图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 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0-99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GB 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014-2006,2014 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J124-88 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T 917-2009 公路路线标示规则和国道编码 GB/T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4754-20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721-2010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 GB/T 17775-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0258-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4255-2009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708-2009 湿地分类 GB/T 25344-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 4 GB/T 26423-2010 森林资源术语 GB/T 26767-2011 道路、水路货物运输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元 GB/T50095-98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GB/T 50504-2009 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 AQ 2006-2005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 CJJ 37-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T 114-2007 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 JT/T 132-2000 公路数据库编目编码规则 JTGB 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SL 213-1998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 TB 10621-200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GDPJ 01-2013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GDPJ 03-201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 DB11 T996 2013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理国情信息 geographic ination 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 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 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是空间化和可视化的国情信息。 3.2 地理国情普查 geographic census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 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3.3 地理国情监测 geographic monitoring 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 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自然、 5 人文等地理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 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 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图件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 情国力。 3.4 地表形态 surface configuration 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 3.5 地表覆盖 land cover 反映土地表面覆盖物的物理组成。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 3.6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 geographical feature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 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用地、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 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 元。 3.7 城市地区 urban area 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 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 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 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4 分类原则 4.1 科学性 以适合现代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地理国情信息的要素特征或属 性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 4.2 完整性和一致性 6 以GDPJ01-2013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分类体系为基础,根据北京市地理国情 的分析和应用需求,进行适当筛选和扩充,选择和扩充必要的属性项,并规定统一的、定 量化的采集指标,以保证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各地理要素类型属性的取值应遵循 相关领域的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应标准。 4.3 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内容与指标体系以满足不同行业在规划、管理等日常业务工作中对地理环境、资源、 设施等的需求为目标,同时考虑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专业特点和长期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 作的业务化要求,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必须便于操作。 4.4 可扩展性 分类代码结构留有适当的扩充余地。 5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与编码 5.1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5.1.1 分类对象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三个方面。 5.1.2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 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5.1.3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 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 等。 地表覆盖可以采用要素模型的面对象进行描述,也可以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 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5.1.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 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 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 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 (也称作对象模型) 来进行描述, 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5.2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体系 5.2.1 一级类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 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地理单元、地形等 12 类。 5.2.2 在上一级类基础上划分出二级类共 60 类; 5.2.3 在二级类基础上划分出三级类共 157 类; 7 5.2.4 部分要素在三级类基础上划分出四级类共 40 类; 表 1 分类体系表 代码 一级类 定义 二级类 数量 三级类 数量 四级类 数量 0100 耕地 指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 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 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 的土地(林木覆盖度一般在 50以下) ;专业性园地或 者其它非耕地中临时种农作物的土地不作为耕地。 2 2 2 2 0 0 0200 园地 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 的,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主、作物覆盖度一 般大于 50的土地。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 果树苗圃等用地。 7 7 1111 0 0 0300 林地 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地表。包括 乔木、灌木、竹类等多种类型。 8 8 1313 1 1 0400 草地 以草本植物为主连片覆盖的地表。包括草被覆盖度在 10以上的各类草地, 含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林木覆 盖度在 10以下的疏林草地。 2 2 8 8 0 0 0500 房 屋 建 筑(区) 包括房屋建筑区和独立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区是指城 镇和乡村集中居住区域内,被连片房屋建筑遮盖的地 表区域。具体指被外部道路、河流、山川及大片树林、 草地、 耕地等形成的自然分界线分割而成的区块内部, 由高度相近、结构类似、排布规律、建筑密度相近的 成片房屋建筑的外廓线围合而成的区域。独立房屋建 筑包括城镇地区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和分布于分散的 居民点、规模较小的散落房屋建筑。 6 6 1515 2323 0600 道路 从地表覆盖角度,包括有轨和无轨的道路路面覆盖的 地表。 从地理要素实体角度,包括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及 乡村道路。 5 5 5 5 1 1 8 代码 一级类 定义 二级类 数量 三级类 数量 四级类 数量 0700 构筑物 为某种使用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 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工程实体或附属建筑设施 (GB/T 50504-2009) 。其中的道路单独列出。 9 9 3434 6 6 0800 人工堆 掘地 被人类活动形成的弃置物长期覆盖或经人工开掘、正 在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而出露的地表。 4 4 1414 0 0 0900 荒漠与 裸露地 表 指植被覆盖度低于 10的各类自然裸露的地表。不包 含人工堆掘、夯筑、碾(踩)压形成的裸露地表或硬 化地表。 5 5 5 5 0 0 1000 水域 从地表覆盖角度,是指被液态和固态水覆盖的地表。 从地理要素实体角度,本类型是指水体较长时期内消 长和存在的空间范围。 5 5 8 8 0 0 1100 地理单 元 按照规划、管理、识别或利用的需求,按一定尺度和 性质将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4 4 3939 9 9 1200 地形 反映地表空间实体高低起伏形态的信息。 3 3 3 3 0 0 总计 12 类 6060 类类 157157 类类 4040 类类 5.3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编码 5.3.1 分类编码结构采用 4-5 位十进制数字码,分别为按数字和字母顺序排列的一级类、 二级类、三级类和四级类码,具体代码结构如下 XXXXX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 图 1 分类编码结构图 a 左起第一、二位为一级类码,用两位数字 0112 表示; b 左起第三位为二级类码,用 0-9,A-F 表示; c 左起第四位为三级类码,用 0-9,A-F 表示; 9 d 左起第五位为四级类码,用 0-9,A-F 表示。 5.3.2 分类编码 表 2 分类编码表 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0100 耕地 0110 水田 0120 旱地 0200 园地 0210 果园 0211 乔灌果园 0212 藤本果园 0213 草本果园 0220 茶园 0230 桑园 0240 橡胶园 0250 苗圃 0260 花圃 0290 其他经济苗木 0291 其他乔灌经济苗木 0292 其他藤本经济苗木 0293 其他草本经济苗木 0300 林地 0310 乔木林 0311 阔叶林 0312 针叶林 0313 针阔混交林 0314 古树名木 0320 灌木林 0321 阔叶灌木林 0322 针叶灌木林 0323 针阔混交灌木林 0330 乔灌混合林 0340 竹林 0350 疏林 0360 绿化林地 0370 人工幼林 0380 稀疏灌丛 0400 草地 0410 天然草地 0411 高覆盖度草地 0412 中覆盖度草地 0413 低覆盖度草地 0420 人工草地 10 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0421 牧草地 0422 绿化草地 0423 固沙灌草 0424 护坡灌草 0429 其他人工草地 0500 房屋建筑(区) 0510 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区 0511 高密度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区 0512 低密度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区 0520 低矮房屋建筑区 0521 高密度低矮房屋建筑区 0522 低密度低矮房屋建筑区 0530 废弃房屋建筑区 0540 多层及以上独立房屋建 筑 0541 多层独立房屋建筑 0542 中高层独立房屋建筑 0543 高层独立房屋建筑 0544 超高层独立房屋建筑 0550 低矮独立房屋建筑 0560 单体建筑 0561 住宅 05611 平房 05612 楼房 0562 公共建筑 05621 行政办公 05622 商业服务 05623 文化娱乐 05624 体育 05625 医疗卫生 05626 教育科研 05627 交通建筑 05628 环境卫生 05629 园林建筑 0562A 文物古迹 0562B 社会福利院 0562C 宗教活动场所 0562D 通信广播建筑 0562E 纪念性建筑 0562F 其他服务建筑 0563 工业仓储 05631 一二三类工业 11 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05632 高新技术产业 05633 绿隔产业 05634 其他企业建筑 05635 仓储 0564 农业建筑 0565 其他建筑 0600 铁路与道路 0610 铁路 0620 公路 0630 城市道路 0640 乡村道路 0650 规划路 0700 构筑物 0710 硬化地表 0711 广场 0712 露天体育场 0713 停车场 0714 停机坪与跑道 0715 硬化护坡 0716 场院 0717 露天堆放场 0718 碾压踩踏地表 0719 其他硬化地表 071A 垃圾场站 0720 水工设施 0721 堤坝 0722 闸 0723 排灌泵站 0724 排水管线 0725 城市积水点 0726 浅层地下水监测点 0729 其它水工构筑物 0730 交通设施 0731 隧道 0732 桥梁 0733 码头 0734 车渡 0735 高速公路出入口 0736 加油(气) 、充电站 12 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0737 交通场站 0738 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 0740 城墙 0750 温室、大棚 0760 固化池 0761 游泳池 0762 污水处理池 0763 晒盐池 0769 其他固化池 0770 工业设施 0780 沙障 0790 其他构筑物 0800 人工堆掘地 0810 露天采掘场 0811 露天煤矿采掘场 0812 露天铁矿采掘场 0813 露天铜矿采掘场 0814 露天采石场 0815 露天稀土矿采掘场 0819 其他采掘场 0820 堆放物 0821 尾矿堆放物 0822 垃圾堆放物 0829 其他堆放物 0830 建筑工地 0831 拆迁待建工地 0832 房屋建筑工地 0833 道路建筑工地 0839 其他建筑工地 0890 其他人工堆掘地 0900 荒漠与裸露地 0910 盐碱地表 0920 泥土地表 0930 沙质地表 0940 砾石地表 0950 岩石地表 1000 水域 1010 河渠 1011 河流 1012 水渠 1020 湖泊 13 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1030 库塘 1031 水库 1032 坑塘 1040 海面 1050 冰川与常年积雪 1051 冰川 1052 常年积雪 1100 地理单元 1110 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 1111 国家级行政区 1112 省级行政区 1113 特别行政区 1114 地、市、州级行政区 1115 县级行政区 1116 乡、镇行政区 1117 行政村 1118 城市中心城区 1119 其他特殊行政管理区 1120 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1121 主体功能区 1122 开发区、保税区 1123 国有农、林、牧场 1124 自然、文化保护区 1125 自然、文化遗产 1126 风景名胜区、旅游区 1127 森林公园 1128 地质公园 1129 行、蓄、滞洪区 112A 危险废物处置场 112B 重点污染源 112C 人口分布 1130 自然地理单元 1131 流域 1132 地形分区 1133 地貌类型单元 1134 湿地保护区 1135 沼泽区 1136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区 1140 城镇综合功能单元 1141 居住小区 14 代码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1142 工矿企业 1143 单位院落 1144 休闲娱乐、景区 1145 体育活动场所 1146 名胜古迹 1147 宗教场所 1148 城乡规划用地 1149 城市下垫面 114A 应急避难场所 114B 城镇典型地质点 114C 地表沉降监测点 1200 地形 1210 高程信息 1220 坡度信息 1230 坡向信息 6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描述 6.1 从定义、实例、采集要求、属性项设置等方面描述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 6.2 类型定义或说明各分类对象的定义、范围限定等。 6.3 地面实景照片与遥感影像实例各分类对象的样例照片。 6.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采集要求各分类对象是否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 集、实体类型、采集的长度和宽度限制等。 6.5 地表覆盖采集要求各分类对象是否作为地表覆盖采集、采集的最小图斑面积等。 6.6 属性项定义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需要采集的属性项内容及定义。 6.7 有关说明各分类对象特殊情况及需要补充说明的内容。 6.8 内容与指标分类描述见附录 A。 7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扩充原则 7.1 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过程中,当本标准规定的内容与指标仍不能满足分类需要 时,可在本标准的基础上扩展或细化新的内容,扩展和细化应以本标准的分类体系为基 础,但码位不应扩充; 7.2 扩展内容应当遵循与本文件内容相同的架构; 7.3 原则上一级类不做扩展,二级类限制扩展,三级及更细的类别可根据需要扩展; 15 7.4 扩展类型的编码方法为代码从左至右编码,一级类用两位表示,二级及其他类别用 一位表示,采用 0-9 十个数字字符,A-F 六个英文字符编码,数字字符不够用时,才依次 根据需要采用英文字符。 7.5 扩展分类用到本文件中已定义的类型时,应当直接引用,不得重复定义;同时新增类 型不得与已定义的类型概念相冲突。 7.6 扩展的类型应与上级类有合理的隶属关系,并对其从定义、地表覆盖分类要求、地理 要素采集要求、地面照片及影像实例等方面进行完整说明。 7.7 对本文件已经定义的类型,其最小图斑大小和采集指标要求,一般不作调整,确需调 整的,只能更严,不能在此基础上放宽要求。扩展类型的最小图斑大小和采集指标要求应 遵循本标准的原则做合理规定。 7.8 对本标准附录 B 定义的属性值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但对于各类型及其属性项已 经定义的属性值,不能重新定义。 16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信息内容与指标描述 分类类型顾及地理国情信息采集采用的主要遥感影像分辨率特征和目前数据采集过程 中常用显示设备的显示分辨能力,采用的基本最小图斑为 4040 个像素,在未做特别说 明的情况下,参照地面分辨率 0.5 米的影像确定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 A.1 耕地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指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 为主的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林木覆 盖度一般在 50以下);包括被地膜或人不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简易塑料棚覆盖的耕 作土地;专业性园地或者其它非耕地中临时种农作物的土地不作为耕地。(参考 GB/T 21010-2007) [2] 地面实景照片 图 A-1-1 耕地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耕地连片区域范围内部的地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 在 5 米以下,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 400 平方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类型中。 17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在影像上准确识别不同耕地类型,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域的耕作制度和所采用的遥感 影像数据的时相,并结合局部地形地貌、地块模式以及与其他地物的相互关系进行判定。 平原区耕地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纹理平滑细腻,地块边界多有路、渠、田间防护林 网等。山区、半山区耕地多为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一般都有农村道路连接。色调随土壤、 湿度、农作物种类、及生长季节不同而变化。 对于包括弃耕或撂荒的耕地,未改良耕作的高岗、低洼地,未疏浚护理的无水河道、 废弃池塘、未硬化处理的边坡地、平整后长草的土地等,影像上若从耕作痕迹、周边环境 等方面看明显属于耕地的归入耕地相应类型,无法判断的,按照实际地表覆盖物类型进行 归类。 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大棚,依据覆盖物性质视为构筑物归入“温 室、大棚”一类。 A.1.1 水田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 地。(参考 GB/T 21010-2007) [2] 地面实景照片 图 A-1-2 水田 18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与上级类耕地的要求相同。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水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水稻种植区,南方地势平坦的平原丘陵和雨水充沛的山区分布 广泛,北方一般分布于河流两侧等灌排条件较好区域。地势平坦地区的水田多呈格状,丘 陵山区则多为梯田。 该类型需要注意与坑塘进行区分。坑塘的水一般比水田较深,主要用于蓄水灌溉、水 产养殖等,因此坑塘中基本四季有水,水面较少被植物遮盖。平原丘陵地区多与居住地相 邻,或通常在河渠附近连片分布。 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一般限于 2 年内的轮种可以视为水田,如果轮种周期超 过 2 年的,以普查时点年份为准 2 年内耕种情况确定是否算作轮种的水田。即含普查时点 年份 2 年内,如果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归入水田,否则归 入旱地。 难以判定是否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可根据其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灌溉设 施以及当地的耕作制度来综合判定属于水田还是旱地。但需要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地 理环境有较深的认识和外业经验。 A.1.2 旱地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和蔬菜等旱生、旱作农作物的耕地,不含 大棚用地。(参考 GB/T 21010-2007) 19 [2] 地面实景照片 图 A-1-3 旱地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与上级类耕地的要求相同。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旱地中基本包含了土地利用分类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即在本类型中不区分这三 种具体类型,泛指种植旱生、旱作农作物的耕地。 一般属于旱地的大棚覆盖的耕地单独归入“温室、大棚”一类,不能明确判定为温室 大棚的耕地,归入旱地。 旱地与水田相比,通常丘陵平原地区的旱地地块较水田田块大,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 地区旱地地块一般呈长条状。山区半山区由于地形原因常常不规则,种植作物种类较多, 色调多样。 A.2 园地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的,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 主、作物覆盖度一般大于 50的土地。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苗圃、花圃 等用地。(参考 GB/T 21010-2007) 20 [2]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3]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4] 有关说明 与林地相比,园地通常离居民地较近,大部分类型行列排列特征比较明显。果园色 彩、纹理上都比较均一。在作业中可参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相关信息,可提高判读的 准确率。 各类园地在均匀或接近均匀混种时,按照占比或优势类型归入合适类型的园地。 A.2.1 果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指被人工种植的果树覆盖的连片区域。果树主要是指能生产人类食用果实的木本或多 年生草本植物( 果树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3]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A.2.1.1.乔灌果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种植乔木或灌木类果树为主的果园,包括水果和坚果。常见的包括苹果、梨、海棠 果、山楂、桃、李、杏、樱桃、树莓、石榴、柿、枣、柑、橘、橙、柚、荔枝、龙眼、枇 杷、杨梅、木瓜、椰子、芒果、油梨、核桃、板栗、银杏、榛、扁桃等。 21 [2] 地面实景照片 图 A-2-1 乔灌果园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为便于采摘养护,一般果园株距较大,在影像上多呈规则化的颗粒状纹理。注意果园 与人工林的区分,人工林株距更小、植株更密集,颗粒状不如园地明显。 A.2.1.2.藤本果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种植藤本类多年生果树为主的果园。如葡萄、猕猴桃、西番莲等。 22 [2] 地面实景照片 图 A-2-2 藤本果园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种植藤本类果树一般都需要搭建藤架,影像上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别结合特定果树类型 相关的特点进行判别。 A.2.1.3.草本果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种植株型较大、多年生草本类果树为主的果园,如香蕉、菠萝、番木瓜、火龙果、芭 蕉等。 23 [2] 地面实景照片 图 A-2-3 草本果园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株型较大的草本果树大都为热带水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 南和海南等地。 24 A.2.2 茶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指被人工种植的茶树覆盖的连片区域。(参考 GB/T 21010-2007) [2] 地面实景照片与遥感影像实例 图 A-2-4 茶园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茶园多分布在气候较湿润地区的山地和丘陵的平地和缓坡地,周围生态环境较好。坡地 茶园多沿等高线梯级分布,茶树一般单行或双行条栽方式种植,因此在遥感影像上呈细密 的条纹,特征明显。茶树一般为灌木,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因此不同时相影像上均可 判别。 A.2.3.桑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指被人工种植的桑树覆盖的连片区域。(参考 GB/T 19231-2003) [2] 地面实景照片与遥感影像实例 25 图 A-2-5.a 桑园 图 A-2-5.b 桑园(时间未知) 图 A-2-5.b 桑园(3 月 25 日) 图 A-2-5.b 桑园(8 月 19 日) 26 图 A-2-5.b 桑园(11 月 12 日) [3] 地表覆盖分类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4]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信息采集要求 不作为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信息采集。 [5] 有关说明 桑树是落叶阔叶乔木,树冠倒卵圆形,桑叶由开叶到成熟直至硬化,叶色由黄绿逐渐 变为深绿。因此成片种植的桑树形成的桑园,除具有园地常见的特征,叶子成熟前色泽较 亮,成熟硬化后变暗,冬天落叶。桑园旺盛期郁闭度较大,因其冠型和叶型,影像上质地 较光滑,无颗粒感。落叶后,较难判定。 该类型的识别,对影像的时相要求较高。 A.2.4.橡胶园 [1] 类型定义或说明 指被人工种植的橡胶树覆盖的连片区域。(参考 GB/T 19231-2003) [1] 地面实景照片与遥感影像实例 图 A-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