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北大).pdf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主 编 谢征勋 罗 章 副主编 李文盛 李晓目 参 编 陈卫华 郭献忠 主 审 郭志恭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1 内 容 简 介 本书为应用型大学本科土木水利建筑类各专业的适用教材, 以工程事故分析的理论与技巧为主要讲述 内容。全书共 22 章,除绪论与结束语各一章外,有事故机理分析 8 章,事故实例分析 4 章,事故防治方 法 8 章。从工程坍塌机理、结构裂损机理入手,并结合大量工程实例,着重介绍了结构荷载应力控制、温 度应力控制、结构变形控制、结构抗裂技术、工程抢险技术、建筑物纠倾技术、整楼平移技术、工程改造 加固技术等特种技术。为培养工程事故防范与事故控制专业人才的必修课程,也是广大从事工程设计、施 工和质量检测、工程监理、质量监督岗位工作上的工程师们有益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从事“工程事故分 析与工程安全”课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的辅助读物。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谢征勋,罗章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ISBN 7-301-10447-2 . Ⅰ 工 . Ⅱ ①谢 ②罗 .Ⅲ ①建筑工程工程事故事故分析高等学校教材 ②建筑工 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 Ⅳ TU71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5第 160566 号 书 名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著作责任者谢征勋 罗 章 主编 策 划 编 辑吴 迪 李昱涛 责 任 编 辑徐 凡 标 准 书 号ISBN 7-301-10447-2/TU0024 出 版 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 205 号 100871 网 址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编辑部 62750667 邮购部 62752015 电 子 信 箱pup_6 排 版 者北京东方人华北大彩印中心 电话62754190 印 刷 者 发 行 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787 毫米1092 毫米 16 开本 15.5 印张 345 千字 2006 年 1 月第 1 版 2006 年 1 月第 1 次印刷 定 价22.00 元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2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专家编审委员会 主 任 彭少民 副主任 按拼音顺序排名 陈伯望 金康宁 李 忱 李 杰 罗迎社 彭 刚 许成祥 杨 勤 俞 晓 袁海庆 周先雁 委 员 按拼音顺序排名 邓寿昌 付晓灵 何放龙 何培玲 李晓目 李学罡 刘 杰 刘建军 刘文生 罗 章 石建军 许 明 严 兵 张泽平 张仲先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3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参编学校名单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参编学校名单(按拼音排序,覆盖(按拼音排序,覆盖 26 个省市自治区)个省市自治区) 1 安徽理工大学 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3 北京联合大学 4 长春工程学院 5 长江大学 6 长沙理工大学 7 东南大学 8 广州大学 9 贵州大学 10 桂林工学院 11 合肥工业大学 12 河北工业大学 13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14 河南大学 15 黑龙江科技学院 16 湖南城市学院 17 湖南大学 18 湖南工程学院 19 湖南工学院 20 湖南科技大学 21 华北电力大学 2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3 华东交通大学 24 华中科技大学 25 淮阴工学院 26 黄石理工学院 27 江汉大学 28 江苏大学 29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30 九江学院 31 昆明理工大学 32 丽水学院 33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34 内蒙古科技大学 35 南昌工程学院 36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37 南华大学 38 南京工程学院 39 南京林业大学 40 南阳理工学院 41 宁波工程学院 42 三峡大学 43 山东交通学院 44 山西大学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4 45 上海大学 46 石河子大学 47 石家庄铁道学院 48 四川理工学院 49 太原理工大学 50 天津工业大学 51 天津商学院 52 武汉大学 53 武汉工程大学 54 武汉工业学院 55 武汉科技大学 56 武汉科技学院 57 武汉理工大学 5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59 西安科技大学 6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1 西南交通大学 62 西南林学院 63 湘潭大学 64 孝感学院 65 浙江科技学院 66 中国地质大学 67 中南大学 68 中南林学院 69 重庆大学 70 株洲工学院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5 丛书总序丛书总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全日制高等学校每年招生人数至 2004 年已达到 420 万人,毛 入学率 19,步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这大规模的扩招,教育事业 的发展与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两个主体一是学生,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在这两 个主体上的反映,教材则是两个主体的媒介,属于教学的载体。 教育部曾在第三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指出 “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盲 目追求上层次、上规格,导致人才培养规格盲目拔高,培养模式趋同。高校学生中‘升本 热’ 、 ‘考硕热’ 、 ‘考博热’持续升温,应试学习倾向仍然比较普遍,导致各层次人才培养 目标难于全面实现,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动手能力弱,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而作为 知识传承载体的教材,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教材建设却 远远滞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沿用偏重于研究型的教材, 缺乏针对性强的实用教材。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随着本世纪我国城市化 的大趋势,土木建筑行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为了满足相关应用型本科院 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从 2004 年 10 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就开始策划本 套丛书,并派出 10 多位编辑分赴全国近 30 个省份调研了两百多所院校的课程改革与教材 建设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了涵盖“大土建”六个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教材。 通过 2005 年 1 月份在湖南大学的组稿会和 2005 年 4 月份在三峡大学的审纲会,在来自全 国各地几十所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成立了本丛书的编审委员会,还 规划出了首批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方向的 40 多个选题, 再经过各位主编老师和参编老师的艰苦努力,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第六 事业部的各位编辑辛勤劳动下,首批教材终于 2006 年春季学期前夕陆续出版发行了。 在首批教材的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相关兄弟院校的领导 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于是,在顺利运作第一批土建教材的鼓舞下,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全 国七十多家开设有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的高校, 于 2005 年 11 月 26 日在长沙中南林学院召开 了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第二批)组稿会,规划了①建 筑学专业;②城市规划专业;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④给排水工程专业;⑤土木工 程专业道路、桥梁、地下、岩土、矿山课群组近 60 多个选题。至此,北京大学出版社规划 的“大土木建筑系列教材”已经涵盖了“大土建”的 6 个专业,是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出 版界唯一一套完全覆盖 “大土建” 六个专业方向的系列教材, 并将于 2007 年全部出版发行。 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的教育,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的指导下,经土木建筑专 业指导委员会六年来的研讨,已经形成了宽口径“大土建”的专业发展模式,明确了土木 建筑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基本规格,从宽口径的视角,要求毕业生能 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业务范围涉及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6 II 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与桥梁、矿山建筑等,并且制定一整套课程教学大纲。本系列教材 就是根据最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由一批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并有过多年 工程经验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编,以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编撰,具 有以下特点 1 按照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加 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优化基本理论知识结构,不刻意追求理论研究型教材深度,内容取 舍少而精,向培养土木工程师从事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应用方向拓展。 2 在理解土木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各课程教 材既要反映本学科发展水平,保证教材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又要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 3 培养学生,单靠专门的设计技巧训练和运用现成的方法,要取得专门实践的成功 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方法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常在改变。为了了解并和这些迅速发展的方 法同步,教材的编撰侧重培养学生透析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特性和性能,又同时 熟悉现行设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工程背景,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本系列教材力图涵盖的两 个方面。 4 我国颁发的现行有关土木工程类的规范及规程,系 1999~2002 年完成的修订,内 容有较大的取舍和更新,反映了我国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发展。作为应用型教材, 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获得注册执业资格,在内容上涉及不少相关规范条文和算例。但并不是 规范条文的释义。 5 当代土木工程设计,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程序或采用通用性的商业软件,有些 结构特殊要求,则由工程师自行编写程序。本系列的相关工程结构课程的教材中,在阐述 真实结构、简化计算模型、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设计方法的详细步骤, 这些步骤均可容易地转换成工程结构的流程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编写计算机程序。 6 按照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课程特点,反映学科现代新理论、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近成果充实、更新教材内容,尽最 大可能在教材中增加了这方面的信息量。同时考虑开发音像、电子、网络等多媒体教学形 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衷心感谢本套系列教材的各位编著者,没有他们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改和工程第一线的 辛勤实践,要出版如此规模的系列实用教材是不可能的。同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们 广大编著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本专业领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 我们真诚希望使用本系列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不吝指正,随时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以期进一步对本系列教材进行修订、完善。 本系列教材配套的 PPT 电子教案在出版社相关网站上提供下载。 21 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专家编审委员会 2006 年 1 月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7 前 言 在以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工程大师大会上,以中、英、美、 法、韩等五国工程院院长为代表的来自全世界的工程师们一致呼吁,工科大学应面向社会 需要,大量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的声音,是世界的潮流。北京大学出版社秉承 北大的传统与优势,率先站到了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开路奠基应用型教 材组编、出版工作的最前列,令人十分敬佩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昱涛老师、南京工程学 院建工系主任何培玲老师的鼓励下,在湖南工程学院罗章老师、长江大学李文盛老师、孝 感学院李晓目老师、江西科技师院陈卫华老师、贵州大学郭献忠老师等人的互相激励下, 共同鼓足勇气承担了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教材的编写工作,极感荣幸。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与 实践高度结合,才有可能洞窥到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这一课题的奥秘。庶几在实际 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因此,深知编写这一教材工作的艰巨性。愿以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 精神来执行这一任务。 本教材以结构裂损机理与工程坍塌机理的研讨为重点,并辅以工程事故防范与工程事 故处理等技术知识的介绍。相信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机理分析理论与方法,事故防范与事故 处理方面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正像医生治病,只要有了确诊病症的本领,至于处方、 配药、动刀、去癌等手上功夫完全可以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炼出来。因此,在课时不足的情 况下,可以酌情删节。 本教材共分 22 章,第 1 至第 7 章、第 11、22 章由谢征勋执笔,第 8、9 章由李晓目执 笔,第 10 章由陈卫华执笔,第 12、13 章由罗章、谢征勋共同执笔,第 14 章由罗章执笔, 第 18、19 章由李文盛执笔,第 15、16 章由陈卫华、谢征勋共同执笔,第 17、20、21 章由 郭献忠、谢征勋共同执笔。全书由谢征勋统稿,由西安交通大学郭志恭教授主审。 本书部分内容取材于多年来在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质量监督、科研、设计与施工岗位 工作上的一些工作手记,部分内容曾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也曾由国家建设 部人才培训中心前些年在海南岛举办的工程坍塌事故专题讲座上试讲过,还在海南省建设 教育协会历次举办的在岗工程师技术培训班、工程项目经理培训班、注册结构师继续教育 进修班、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学习班、道路、桥梁工程师进修班作为辅助教材试讲过。 因此,在内容上可能更适合于工程监理、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结构加固岗位上的工程师 参考。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则直接取材于多年来由在大学教学岗位上教师广泛搜集用于教 学的典型案例。显然,其内容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实用性与通用性三原则,符合应用型大 学本科对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这一学科设置的直接要求,并适合于用作土木水利建 筑专业大学本科的教材。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8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IV IV 由于在接受本教材编写任务之前,已承担了其他出版社一些相近的编写任务。一来时 间紧迫,二来深恐在内容上难免有互相雷同,甚至是互相径庭之处。只能在此先向广大读 者深表歉意。但愿有机会在今后再作弥补,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教授们多予批评指正,深 表谢忱,谨此致意。 谢征勋谨识于南京工程学院 2005 年 12 月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9 目 录 第 1 章 学科简介绪论................................1 1.1 工程事故分析课题及其时代背景.........1 1.1.1 工程事故定义.............................1 1.1.2 课题时代背景.............................2 1.2 工程事故分析课题的研究范畴与 研究目的 ................................................2 1.2.1 研究范畴 ....................................2 1.2.2 研究目的 ....................................3 1.3 工程事故分析工作流程图.....................4 1.4 工程事故分析工作的守则.....................4 1.4.1 坚持客观、准确、公正 三原则 ........................................5 1.4.2 不被政治权力干预,不受 经济利益驱使.............................5 1.5 工程事故分析工作的历史和现状.........5 1.5.1 国际 ............................................5 1.5.2 国内 ............................................6 第 2 章 建筑物坍塌机理................................8 2.1 建筑物坍塌事故概述.............................8 2.1.1 工程坍塌事故定义.....................8 2.1.2 坍塌事故不容多见.....................8 2.1.3 倒塌事故不应多见.....................8 2.1.4 倒塌事故不会少见.....................9 2.1.5 小康社会与安居工程.................9 2.2 建筑物坍塌事故机理研究.....................9 2.2.1 整体坍塌 ....................................9 2.2.2 裂损坍塌 .................................. 10 2.2.3 局部坍塌 .................................. 11 2.3 坍塌事故与自然灾害........................... 11 2.4 坍塌事故防范 ...................................... 12 2.5 坍塌事故抢救 ...................................... 12 2.5.1 千钧一发之际的紧急抢救....... 12 2.5.2 一片废墟之下的生死搏斗....... 13 2.6 结构加固的可行性...............................13 2.7 结构加固的经济性...............................13 2.8 坍塌事故案例.......................................13 2.8.1 鞍钢砖混结构厂房坍塌 事故...........................................14 2.8.2 北京矿业学院教学楼坍塌 事故...........................................14 2.8.3 大跨度网架坍塌事故...............14 2.8.4 桥梁坍塌事故...........................14 2.8.5 江西某商住楼坍塌事故...........15 2.8.6 武汉某 18 层大楼倾斜事故.....15 2.8.7 三亚物资大厦损毁事故...........15 2.8.8 衡阳火灾塌楼伤亡惨案...........15 2.8.9 台湾高淳丰源中学礼堂坍塌 事故...........................................15 2.8.10 韩国汉城百货大楼倒塌 事故.........................................15 2.8.11 马来西亚吉隆坡半山公寓 坍毁事故.................................15 2.8.12 新加坡新世界大酒店坍塌 事故.........................................16 第 3 章 结构裂损缝机理.........................17 3.1 结构裂缝与工程事故之间的关系.......17 3.1.1 体温失常和结构裂缝...............17 3.1.2 疾病诊断和裂缝检测...............17 3.1.3 结构裂缝与工程事故...............17 3.2 结构裂缝定义及其研究范围...............18 3.2.1 定义...........................................18 3.2.2 范围...........................................18 3.3 结构裂缝机理.......................................18 3.3.1 裂缝部位...................................18 3.3.2 裂缝产状...................................19 3.3.3 裂缝走向...................................20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10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VI VI 3.3.4 裂缝倾角 .................................. 20 3.3.5 裂缝尺度 .................................. 20 3.3.6 裂缝年龄 .................................. 20 3.4 结构裂缝分类 ...................................... 20 3.4.1 按裂缝所在的结构部位 分类 .......................................... 21 3.4.2 按裂缝成因分类....................... 21 3.5 结构裂缝检测、鉴定、封闭与 加固....................................................... 26 第 4 章 荷载超限裂缝机理......................... 27 4.1 荷载状态.............................................. 27 4.1.1 荷载标准和安全水准............... 27 4.1.2 承载力极限状态....................... 27 4.1.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8 4.1.4 超载状态 .................................. 28 4.1.5 非常状态 .................................. 28 4.2 应力状态.............................................. 28 4.2.1 内力图形 .................................. 28 4.2.2 主拉应力状态........................... 29 4.2.3 压应力状态 .............................. 30 4.2.4 屋桁架节点内的应力状态.... 31 4.2.5 应力合成与应力叠加............... 31 4.3 裂缝状态.............................................. 32 4.3.1 冲剪裂缝 .................................. 32 4.3.2 剪压裂缝 .................................. 32 4.3.3 剪拉裂缝 .................................. 33 4.3.4 剪胀或挤胀裂缝....................... 33 4.3.5 脆性碎损 .................................. 33 4.3.6 杂交裂缝 .................................. 34 4.3.7 其他裂缝 .................................. 34 4.4 安全评估.............................................. 34 4.4.1 评估问题的提出....................... 34 4.4.2 安全评估的内容....................... 34 第 5 章 地基变形裂损机理......................... 35 5.1 地基的特性 .......................................... 35 5.1.1 工程地质变化与地基 土体构造 .................................. 35 5.1.2 地基的压缩性能.......................35 5.1.3 地基的抗压强度与抗剪能力...37 5.1.4 地基的稳定条件.......................37 5.2 地基破坏 ..............................................38 5.2.1 沉降失控破坏...........................38 5.2.2 地基土体冲剪下陷破坏...........38 5.3 上部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38 5.3.1 刚度差别...................................38 5.3.2 变形协调...................................39 5.3.3 整体倾斜与冲剪下陷事故的 控制...........................................39 5.3.4 变形趋势与沉降曲线的研讨...40 5.4 下凹沉降曲线上的结构裂缝...............40 5.4.1 下凹沉降曲线也称锅底状 沉降曲线...................................40 5.4.2 相向倾斜的墙面裂缝走向.......40 5.5 上凸沉降曲线上的背斜裂缝...............41 5.5.1 上凸沉降曲线也称两端下垂 的扁担形沉降曲线...................41 5.5.2 背斜裂缝的走向.......................42 5.6 一面坡或两面坡沉降裂缝...................42 5.7 局部地基陷落与基础破坏和墙面 裂缝.......................................................42 5.8 沉降裂缝的稳定、封闭与加固...........43 第 6 章 温湿胀缩变形裂损机理................44 6.1 温湿胀缩与自然环境...........................44 6.1.1 温度与湿度...............................44 6.1.2 胀缩现象的危害性...................44 6.2 干湿胀缩与当量温差...........................44 6.2.1 干湿胀缩现象的影响因素.......44 6.2.2 干缩当量温差...........................45 6.3 胀缩变形与结构裂缝...........................45 6.3.1 三个条件...................................45 6.3.2 胀缩应变计算...........................46 6.4 裂缝机理分类.......................................46 6.4.1 冷缩裂缝...................................46 6.4.2 热胀裂缝...................................47 6.4.3 板梁面热胀与冷缩应力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11 目 录 VII VII 的理论计算公式....................... 48 6.5 裂缝处理.............................................. 49 6.6 关于伸缩缝间距问题的讨论............... 49 6.6.1 “放”的麻烦性........................... 50 6.6.2 “放”的有效性........................... 50 6.6.3 “抗”的代价............................... 51 6.6.4 留置后浇带是抑制裂缝的 最好方法 .................................. 52 第 7 章 变形失调裂损机理......................... 53 7.1 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与异常的 结构裂缝现象....................................... 53 7.1.1 国外情况 .................................. 53 7.1.2 国内情况 .................................. 54 7.2 本构关系的合理化与结构裂缝 现象的严重性....................................... 54 7.3 医学上的富贵病与工程上的 多裂缝症 .............................................. 54 7.3.1 医学上的富贵病....................... 54 7.3.2 工程上的多裂症....................... 55 7.4 变形失调现象与结构裂损机理........... 55 7.4.1 非变形失调原因引起的结构 裂缝 .......................................... 55 7.4.2 变形失调原因引起的 结构裂缝 .................................. 55 7.5 结构变形协调原理 .............................. 56 7.6 现行规范对设计安全水准的设置 和结构变形的限制............................... 56 7.6.1 对受弯构件允许挠度的 控制 .......................................... 57 7.6.2 对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 的限制 ...................................... 57 7.6.3 对高层建筑层间位移和 顶点位移的控制....................... 57 7.6.4 对建筑物地基变形的控制....... 58 7.6.5 结构裂缝控制水准偏低........... 59 7.6.6 梁的挠度控制水准偏低........... 59 7.6.7 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层间位移 或顶点位移控制水准偏低....... 59 7.6.8 地基变形控制的水准偏低.......59 7.6.9 从三代规范的对比分析中 可以认定现行规范的变形 控制水准偏低...........................60 7.7 地基沉降、温湿胀缩、荷载应力 等综合原因引起的结构变形 失调裂缝...............................................60 7.8 变形失调现象与仿生学原理...............64 第 8 章 混凝土早期裂缝机理.....................65 8.1 混凝土早期自生裂缝...........................65 8.1.1 混凝土结构成型阶段...............65 8.1.2 混凝土早期裂缝和早期自生 裂缝...........................................66 8.2 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自生裂缝...........67 8.2.1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67 8.2.2 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自生 裂缝机理...................................68 8.3 混凝土的早期塑性分离裂缝...............70 8.3.1 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其吸附 分离作用...................................70 8.3.2 混凝土的吸附分离量和 干缩冷缩量...............................70 8.3.3 吸附分离裂缝的危害性...........70 8.3.4 工程实例...................................70 8.4 混凝土的早期塑性沉落阻滞裂缝.......71 8.4.1 混凝土的沉落密实过程...........71 8.4.2 混凝土的塑性沉落量...............71 8.4.3 混凝土的沉落阻滞条件...........72 8.4.4 沉落阻滞裂缝的危害性...........72 8.4.5 预防沉落阻滞裂缝的措施.......72 8.4.6 工程实例...................................72 8.5 混凝土的正常干缩裂缝.......................73 8.5.1 正常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73 8.5.2 影响正常干缩裂缝的 主要因素...................................74 第 9 章 建筑结构腐蚀破坏.........................76 9.1 概述 ......................................................76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12 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 VIII VIII 9.2 腐蚀分类及材料损伤机理................... 77 9.3 建筑结构腐蚀破坏实例....................... 81 9.3.1 实例一 混凝土输水管道 腐蚀破坏及自愈....................... 81 9.3.2 实例二 国内某冶金工厂 酸洗车间建筑物腐蚀破坏....... 81 9.3.3 实例三 美国佛罗里达某公寓 阳台的腐蚀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