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86-1997 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pdf
I C S 0 7 备案号 . 0 6 0 5 0 7 - 1 9 9 7 I l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直 流 充 电 法 技 术 规 程 1 9 9 7 一 0 7 一 0 1 发布1 9 9 8 一 0 1 一 1 5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 布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目次 前言 ” ” ” “ ” ” ” ” ” ” ” ” ⋯⋯ 皿 1 适用范围” “ ” .. ” ” ” “ “ ” ” ⋯ ⋯ I 2 引用标准” “ ” “ “ ” ” “ 一1 3 总则 “ “ ” ” “ ” . “ “ ⋯” ” 一 “ “ 一1 4 工作设计 “ ” ” “ ” “ ” ” ” “ ” ” “ ” ⋯⋯ 2 5 仪器设备 ” ” “ ” “ ⋯ ⋯, , “ ⋯⋯” “ .. ⋯⋯ 4 6 野外工作 “ ” ⋯⋯ ,’. “ ” ” 、 ” “ ” ⋯⋯6 7 资料整理、 验收和图件编制 ” “ ” “ ” ” 二 ’ ‘ ‘ 二 ‘ ‘ ‘ 二 ’ 二 ’ ‘ ’1 0 8 解释推断 ” ” ” ” “ “ “ ” ” “ ” ” ⋯ 1 2 9 成果提交 “ ” 、 ” ” “ ” “ ” ” ” ” ⋯⋯1 2 附 录A 标 准 的 附 录充电 法 记 录 本 格 式 ” ” ⋯ ⋯ ‘ ’ 二 ’ ’ “ ” ’ ” ” ” ‘ ’ 1 4 附 录B 标准的附录 利用充电 法测定地下水流向、 流速方法 ” ” ” ” “ 一 1 5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区分充电法正常场和异常场的方法 “ ” “ “ ” “ 一 1 6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z/ T 01 86 一 1 997 前言 本规程规定了直流充电法 简称充电法 勘查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规则。 本规程的附录 A、 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 附录 C为提示的附录。 本规程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探化探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物化探管理中心主持制订, 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负责起草。 本规程起草人 樊金生、 郭文波、 张云明。 本规程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探化探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 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直 流 充 电 法 技 术 规 程 D Z / T 0 1 8 6 一1 9 9 7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 非金属、 能源矿产勘查中的充电法勘查, 其中的技术规则也适用于水文、 工程、 环境、 灾害等地质问 题的充电 法勘查。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 标准出 版时, 所示版 本均 为有 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 性。 G B / T 1 4 4 9 9 -9 3 地 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D Z / T 0 0 6 9 -9 3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 Z / T 0 1 5 3 -9 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总则 3 . 1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充电法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相对围岩为良导体充电电场的分布特征, 解决矿产地质、 水文地质、 工程 勘察等有关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3 . 2 应用范围 .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和条件, 充电法可以不同程度地解决下列问题 a 圈定矿 体范围; b 确定矿体的产状及埋藏深度; c 查明 相邻矿体间 连接关系; d 寻找新的盲矿体; e 了解地下水的流向、 流速; f 追索地下管线。 3 . 3 应用前提和有利条件 3 . 3 . 1 应用前提 a 被勘查的目标体必须有良好的露头 人工、 天然 ; b 被勘查的目 标体比 围岩的电 阻率足够小, 目 标体大小和埋深适当, 其引起的 异常能被测出, 并能 从干扰异常中识别出来。 3 . 3 . 2 应用的有利条件 a 勘查对象比围岩电阻率应小 1 0 0倍以上, 勘查对象与围岩的电阻率均应相对稳定; b 地形影响和地表不均匀性干扰较小; 。 接地条件良好, 极化稳定; d 工区内无明显工业电干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 9 9 7 一 0 7 一 0 1 批准1 9 9 8 一 0 , 一 1 5实施 1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z/ T 01 86 一 1 997 工作设计 4 . 1 工作任务 4 . 1 门根据经济和技术条件, 充电法的任务可分为生产任务和试验任务。 4 . 1 . 2 工作任务由任务书明确规定。任务书的内容应包括 a 项目名称、 工作地区的范围; b 工作目的及勘查对象; c 工作量及经济技术指标; d 提交成果的内容和完成任务的期限。 4 . 1 . 3 工作任务下达后, 应根据任务书编写工作设计书。设计书的内容应包括 a 任务及目的要求; b 地质、 地球物理特征、 施工条件及方法有效性分析; c 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d 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e 经济指标和生产管理要求; f 设计附图。 4 . 2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人文、 气象、 交通运输资料; b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地貌、 水系发育、 土壤、 植被情况; c 工作地区与工作任务有关的测绘资料、 地质资料和地球化学资料; d 工作地区以往的物探资料。重点收集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电性资料; e 工作地区可供选作充电点的露头、 钻孔、 坑道等资料 4 . 3 方法有效性分析 4 . 3 . 1 设计时, 应依据邻区或其他类似地区的工作成果、 正演计算或模拟试验结果以及踏勘和现场试 验的结果, 逐项分析充电法及配合其它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可达到的程度。 地质条件具备而地球物理前提不明, 方法有效性不能肯定的, 只能作为试验项目; 地质条件和地球 物理前提均不具备的, 不得投入充电法工作。 4 . 3 . 2 踏勘和现场试验 4 . 3 - 2 . 1 踏勘 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核对地质情况及研究程度, 了解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 测绘标志、 以前的物探、 化探测网及异常 标志等; b 了解可布测区的范围、 测线方向及长度; c 了解可布充电点、 无穷远极的位置及导线敷设路线; d 了解工区地形、 地貌、 通视和交通运输等工作条件; e 测定某些岩 矿 石的电阻率参数。 4 . 3 . 2 . 2 现场试验 对缺少物性资料或方法有效性不明的新区, 设计工作中应进行现场试验, 以便明确方法的有效性和 确定最佳技术方案。 a 现场试验工作应选择地质情况比较清楚、 且具有代表性的区段; b 现场试验工作可沿勘查对象走向和垂向各作一条电位及梯度剖面, 以了解充电法是否能解决所 下达的地质、 工程任务 ; Dz/ T 01 86 一 1 997 c 在肯定方法有效的前提下, 应进行不同点距、 极距试验, 为确定最佳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工作精度 充电法电位和梯度观测, 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平均绝对误差来衡量, 分级列于表 1 , 表 1 气、蒸IMAMk}f}}}9 U A U 2 . 5 mV U A U 成 2 . 5 m V U / I D U/ I MN 均方相对误差 U A U 平均绝对误差 m V 有位误差无 位 误 差有位误差无 位 误 差 A 5 3 0 . 2 0 . 1 B 1 0 6 0 . 3 0 . 2 4 . 5 测区与测网 4 . 5 . 1 测区范围 测区范围的确定应依据如下几点 a 当工作目 的是评价矿体的规模时, 测区的大小应使异常能在足够的正常场上衬托出来。 测区 长 度可为预计矿体长度的 2 -4 倍; b 当工作目的是寻找新的盲矿体时, 测区范围应大于矿体可能存在的范围; c 当工作目的是解决某些专门问题 如矿体连与不连、 矿体的倾向、 埋深等 , 只需选择若干条精测 剖面, 剖面的长度要求有足够的正常场衬托。 4 . 5 . 2 测线方向 a 测线应垂直勘查对象走向, 并尽量与勘探线一致; b 当 勘查对象与围岩电阻率差异不够大时, 还应设计一定数量的斜交剖面; c 确定地下水流速、 流向的测量, 测线应以放射状布置 参见附录B , 4 . 5 . 3 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 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应根据任务要求, 结合矿体大小及赋存状态、 千扰因素等确定。 a 测线间距一般应为预计矿体长度的1 / 3 1 / 4 ; b 测点点距一般应为测线距的 1 / 4 - 1 / 2 之间; 。 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间的关系见表 2 表 2 工作比例尺 线距 幻 1 点距 川 1 1 1 0 0 0 01 0 02 0 - 5 0 1. 5 0 0 05 01 0 - 2 0 1. 2 0 0 02 05- 1 0 1. 1 0 001 02 . 5 - 5 d 井下或坑道工作比例尺一般为1 5 0 0 - 1 1 0 0 0 , 点距为 2 . 5 m-5 m, 4 . 6 测地工作要求 4 - 6 . 1 测地精度 充电法测地工作要求分别列于表 3 ; 价两次观测电流强度不等时, 应归一到较小电流计算平均绝对误差。有位误差包括了无位误差、 测地误差和布极不 准引入的误差。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表 3 精度级别 图上 平 面 .s位 限 差 nll 】 相邻点距误差 精测剖面图上 相对高程限差 mm 电极 排 列 方 向误 差 限 差均方相对误差 A2 . 0421 . 2 5 0 B2 . 5841 0 0 4 . 6 . 2 对充电点和验证工程点的位置等应进行联测, 并粗略测定 或估计 无穷远供电极及固定测量电 极 N的位置。 4 . 7 观测方式的选择 充电法的观测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及不同的要求 如对工作效率、 分辨能力、 细致程度、 避免干扰等 方面的要求 , 选择不同的观测方式 一般常采用电位和梯度同时测量的工作方式, 在要求快速得到完整 的电场全貌和确定地下水流向、 流速时, 才有选择性地采用其他观测方式。 4 - 8 充电点的选择 a 充电点的位置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目的, 选在地表、 坑道、 钻孔中的矿体露头上; b 只要条件允许, 应在 勘查对象的两个或更多的点上分别充电, 且充电 点应放在相对勘查对象的 不同位置 ; c 为了成果解释的需要, 必要时可在勘查对象之外地段进行充电, 以便掌握工区内正常场的特征。 4 . 9 “ 无穷远” 极要求 “ 无穷远” 极的布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a “ 无穷远” 极应放在垂直勘查对象走向的方向上 ; b “ 无穷远” 极到测区中 心的距离, 应大于测区对角线的两倍, 一般应在1 0 0 0 m以上; 确定地下水 流向、 流速等工程的充电法勘查, 按有关要求确定 参见附录 B , 4 . 1 0 固定N极的要求 4 . 1 0 . 1 电位观测时, 需要布设固定测量 N极, N极应布设在自然电场相对稳定的地段, 又要兼顾生产 方便, 一般可按不同情况, 安置在下列两个位置之一 a 在远离测区的地方, 从该电极到测区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测区对角线的两倍, 并且应在“ 无穷 远” 供电电极的相反方向上; b 在测区中 心部分, 即电位的极大值点附近, 但应与充电点 保持相当距离, 以减少充电 点供电 极本 身的影响。 4 . 1 0 . 2 电位观测时, 所有不在“ 无穷远” 的N极位置, 都应与“ 无穷远” 的电位进行联测, 并且以“ 无穷 远” 的电位为零进行换算。 5仪器设备 5 . 1 主要仪器设备的配备 5 . 1 . 1 仪器设备的型号和数量, 应根据勘查任务和工区地电条件合理确定。 5 . 1 . 2 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 接收机、 供电电源、 发送机、 导线、 通风设备以及必要的测试仪表及检修工具。 5 . 2 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 5 - 2 . 1 常用的充电法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表 4 的规定。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表 4 一 石盲 R * M V 迷A M}JrQ 棋拟类型仪器 数宇类型仪器 枪入阻抗 6 M O 1 M a AB , MN插孔、 外壳三者之间绝缘电阻 1 0 0 M G/ 5 0 0 V 1 0 0 Mn/500 V 电位差测量精度 分辨率 0 -3 mV档1 3 } 1 0 mV以上档1 1 . 5 } 0 . 0 1 mV { 2 } 土1 个字 0 . 0 1 mV 电流强度测量精度 分 辨 率 0 - 3 mA档1 3 } 1 0 mA以上档1 1 . 5 1 0 . 1 mA } 2 } 士1个字 0 . 1 mA 极化补偿范围及方法 士 5 0 0 mV 手 动 补 偿 士 5 0 0 mV 自动补偿 电零点解移及补偿办法 0 . 0 1 mV/ 2 0 mi n 不能补偿 自动补偿 工作温度一 2 0 C- 5 0 C一 2 0 C - 5 0 ℃ 工作湿度 4 0 d b 表头或显示窗指针活动自如 ‘ 晶 显 示 ,显 示 位 3 令 5 . 2 . 2 供电电 源 5 . 2 - 2 . , 千电池做电源, 必须配备绝缘良好的电池箱, 要求对地的绝缘电阻大于 1 0 0 MC I , 新电池的开 路电压与额定电压差值不大于 5 , 短路的电流强度不小于额定值的三分之二。 5 . 2 - 2 . 2 锅镍密封碱性蓄电池组 福镍电池组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在 1 0 C-3 0 ℃的环境下, 以规定的放电率使用时能保持额定容量正常、 稳定, 在高于 3 0 ℃或低 于1 0 ℃时 也可使用; b 耐过充电性能良好, 在小于 0 . 1 C 5 A 5小时制放电的容量 的电流, 1 0 0C -3 0 0C 范围内, 能承受 较长时间 过充电而不变 形, 不瀚液; 。 充电后在1 0 C -3 0 ℃的环境温度下, 开路搁置 2 8昼夜仍具有一定的容量, 并能保证使用; d 在正常条件连续充放电使用可达 5 0 0 次以上。 5 . 2 - 2 . 3 用交流发电机做电源, 必须配置相应的调压、 整流与平衡负载设备, 按所要求电压供电时, 供 电电流应足够稳定, 在 5 mi n内其值变化不应超过士3 ; 发电机外壳对地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1 0 Mi l , 其 他技术性能应符合出厂说明书。 5 . 2 . 3 导线 5 . 2 . 3 . 1 供电和测量导线应根据施工要求选用拉力强、 电阻小、 绝缘高的耐磨导线。 5 . 2 - 3 . 2 导线绝缘电阻可采用浸水法测定, 当供电电压为 5 0 0 V时, 测量导线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5 Mf 1 W/ k m; 供电导线应不小于 2 M0 / k m, 5 . 2 - 3 . 3 供电导线耐压应达到 1 0 0 0 V/ 5 A, 供电和测量导线断力应达到 5 0 0 N, 5 . 2 - 3 . 4 供电导线的电阻值应小于 1 7 0 / k m.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5 . 2 . 4 电极 5 . 2 . 4 . 1 供电电极要坚固 耐用, 导电性能良 好, 宜采用金属棒状电 极, 一般以长为6 0 c m -1 0 0 c m , 直 径为1 . 6 c m -2 . 2 c m为宜, 在 接地电 阻大或需大供电电 流工作的地区, 宜用铝箔电极。 水上施工时, 用 铝 电极 。 5 . 2 - 4 . 2测量电极宜采用不极化电极 , 极差变化一般应小于 0 . 0 1 mV/ 5 mi n, 野外工作 6 . 1 准备工作 6 门门技术准备 6 门门门组织学习本规程和设计书中的有关内容, 使每个成员都明确本职工作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 术要求 6 门. 1 . 2 了解工区概况, 合理安排野外工作顺序和进度。 6 . 1 . 2 仪器设备的准备 6 . 1 . 2 . 1 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规 格, 配备并调试全部仪器和各类技术装备, 备齐常用的检测校验仪表 和工具, 准备足够的专用记录本、 计算本或表格以及记录、 计算、 绘图用的工具。 6 . 1 . 2 . 2 配备安全生产用品, 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6 . 1 . 2 . 3 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 包括备用 仪器在同一地区施工, 必须对仪器做一致性校验, 并应做出 一致性对比图.一致性校验的均方相对误差值应不大于设计误差的二分之一, 计算公式为 一 士 丫 爵 - n ..⋯。 . . . . . ,. ⋯⋯1 式中 、 第 次观测值与该点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 i 1 , 2 , 3 , - - - , m ; 。 观测点数; ,总观测次数, 等于各观测点上全部观测次数之和。 6 . 1 . 2 . 4 开工前, 作业组长应向每个成员明确岗位职责、 分工、 工作方法和要求。 6 . 1 . 2 . 5 初次工作的地区还应进行现场试验, 确定极距、 点距等具体工作方法。 62 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 导线的敷设和电极布置 6 . 2 . 1 测站的设置 6 . 2 . 1 . , 为便于工作, 测站一般应布置在测区中心附近, 但不宜接近充电点, 并应远离输电线和变压 器, 选择地形较平坦、 干燥、 通视条件好的地点。 6 . 2 - 1 . 2 测站和供电站应采取必要的防潮、 防雨和防曝晒措施。 6 . 2 . 2 导线敷设 6 . 2 . 2 . 1 所有从测站引出引入的导线, 必须分别固定在不同的绝缘物体上, 不得将未固定的导线直接 接入仪器或拴在仪器上。 6 . 2 . 2 . 2 各导线头应 予以明确标记, 各种连接线宜分别采用不同 颜色的 导线, 并做到专线专用。 6 . 2 . 2 - 3 为减少感应和漏电对观测的影响, 导线的敷设应遵守下列原则 a 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不应互相交错, 并应保持一定距离。供电导线至少应离测量导线 2 m; b 测量导线不宜悬空架设, 因客观原因必须架空时, M和N导线可使用双股绝缘胶合线, 并将导 线拉紧、 固定; 当导线只能漫水而过时, 应事先向测站报告, 并进行漏电检查; c 测量导线应尽可能远离高压输电线和电话线, 当必须通过时, 应使该段导线与其垂直, 并采取固 定措施; d 导线的接头应确保其牢固和外皮绝缘。 6 . 2 . 2 . 4 导线通过铁路、 公路、 河道或村庄时, 应采取架空、 埋土或从轨道下通过等措施, 并应有明显标 志 , 必要时 , 可安排专人看守。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6 . 2 - 2 . 5 导线收放 过程中, 应随时注意 导线有无损伤 和扭结, 当发现时应即时进行处理。 6 . 2 . 3 供电电极的布置 6 . 2 - 3 . 1 供电电极的布设应满足如下要求 a 供电电极应按设计要求地点布设, 并保证接触良好; b 电 极的 根数应 满足供电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需要。 对直径为2 c m - 3 c m、 入土深度为。 . 5 m左 右的电 极, 每根通过的电流以不超过。2 A为宜。 6 . 2 - 3 . 2 布极方法 a 供电电极一般用多根杆状电极并联而成. 充电电极和“ 无穷远” 供电电极均应布成圆圈状. 相邻 单电极间的距离应小于入土深度的2倍 b 在坑道或地表矿体露头上充电, 可采用先凿眼、 再打入电极, 保证电极与矿体新鲜面接触, 并用 盐水或泥浆灌实; 也可使用铝箔电极, 贴紧矿体并用湿土埋实; c 井中充电电极, 可使用刷子电极或裸铜线, 使电极放到要求位置。 6 . 2 - 3 . 3 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 应主要依靠减少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 为此可采取增加电极根数、 加大入土深度、 挖坑埋设铝箔或铜丝绳、 浇水、 加粗供电线等措施。 6 . 2 . 4 测量电极的布设 6 . 2 . 4 门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 1 5 k Q, 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 地表干燥时, 应提前向坑 内浇水, 测点岩石裸露时, 应填以湿土。 6 . 2 - 4 . 2 固定 N极应按设计要求, 埋到预定地点, 并应采取防晒措施。 6 . 2 . 4 . 3 进行梯度测量时, 测量电极 NM前后顺序和距离应保持一致; 电位测量 或梯度测量 当接地 点正好处在无法测量的条件下 如露头、 水池、 建筑物上或接地条件极端恶劣等 , 可将M 极 或M, N 极 向垂直于测线方向上移动, 移动的距离不允许超过点距的 1 / 1 0 或MN的 1 / 5 , 当超过此数时, 应 通知测站, 并在记录本“ 备注” 栏注明。 6 . 3 漏电检查 6 . 3 . 1 野外施工中, 漏电检查应遵守如下原则 a 一个独立测区在观测之前和结束之后. 均应对仪器和导线的绝缘性进行系统的检查; b 在一个野外工作 日的始末、 测线的转移、 “ 无穷远” 极布设后等, 均应对供电系统和测量系统分别 进行漏电检查; c 在雨季或水系发育、 天气潮湿地区作业时, 每隔 5 1 0个测点应进行一次漏电检查; 受条件限 制, 导线被迫浸水作业时, 应进行漏电检查; d 在遇到观测数据不稳或发生畸变时, 应进行漏电 检查。 6 . 3 . 1 . 1 仪器的漏电检查和处理 在干旱地区施工时, 应每月检查一次; 在潮湿地区时, 每日工作始末均要检查, 当绝缘电阻达不到仪 器要求时, 应做干燥处理, 直至达到要求方可施工。 6 . 3 . 1 . 2 导线的 漏电 检查 供电导线的漏电检查一般可轮流断开供电电极, 测量漏电电流。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 一般可在测 站设一电极, 分别与M, N线串联成回路, 然后断开M极或N极, 测其漏电电 流, 如漏电超 过要求. 应立 即予以排除。 6 . 3 . 2 当供电系统有微弱漏电时, 因漏电引起的等效电流总和应小于士1 . 5 , 等效电位差总和应小于 士1 . 5 , 做漏电检查的供电电压一般不应超过 3 0 0 V o 6 . 3 . 3 工作中要经常检查测量导线的漏电情况, 确保测量线路的完好。 6 . 3 . 4 当发现超限的漏电时, 应查明原因, 改善绝缘性能, 并沿测线逐点返回进行重复观测, 直至有连 续三个点的观测结果符合观测要求时, 方可认为漏电影响已经排除。 6 . 3 - 5 漏电现象和漏电检查及处理结果应记录在记录本上, 作为资料检查、 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D z / T 0 1 8 6 一 1 9 9 7 6 . 4 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6 . 4 . 1 仪器操作员应熟悉和掌握仪器使用的要求和本规程内容, 否则不得上岗进行操作。 6 . 4 . 2 原则上每个测 点均应测定U A U 与I 值, 当 供电电 流稳定后, 可每 隔5 -1 0 个测点测定记录一 次电流值, 其间的电流变化不应大于 2 , 6 . 4 . 3 供电的极性及观测值的极性 6 . 4 . 3 . 1 为了避免“ 无穷远” 供电电极可能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使电流不稳定, 应将电源的正极接到矿体 上 充电 点 。 在整个测区 工作过程中, 供电电 极的正负 极性不应改变, 以防止将测量 结果的正负 号弄 错。 6 . 4 - 3 . 2 在整个测区工作过程中, M, N极接线必须一致, 无论电 位和梯度装置, 都应判 断记录观测值 的正 负号 6 . 4 . 4 重复观测 6 . 4 . 4 门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进行重复观测, 并以各次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 测结果 。 a 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的干扰现象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时; b 异常的突变点; c 异常的特征点 如极大、 极小、 符号变化点等 ; d 与相邻测线对比显得无规律的测线段; e 测线的接头点。 6 . 4 . 4 . 2 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 在参加统计的一组“ U / I ” 或“ A U/ I “ MN“ 中, 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相对于二者的算术平均值不 应超过, / -2- n- 。 , 即 {每 日邻 -100 2n ’m △U . M N △之 I 逊 . 1 0 0 Y . 毛 丫 不 王 , 2 3 I. MN{ A ll , 式中 , 重复观测次数; ,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 b 在一组重复观测的数据中, 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以舍弃, 但必须少于总重复观测次数的三分 之一 ; c 重复观测可改变电流, 但不应改变接地位置; d 重复观测数据的有效值和舍弃值都应在相应的备注栏中注记。 6 . 4 . 5 野外工作中, 遇到下列情形如需要和可能应增加工作量. a 有意义的异常未追索完毕; b 需要掌握细节的有意义异常, 需要定出异常特征点位置的异常, 如异常的极值点、 过零点等, 应 加密测点观测。 6 . 4 . 6 观测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6 . 4 . 6 . 1 野外观测现场, 记录员必须及时回 报操作员 数据, 进行记录、 计算并绘制草图。使用有存贮功 能的仪器, 必须逐点及时打印 或显示 数据, 以便了解是否需要重复观测或对异常畸变做现场处理。 6 . 4 . 6 . 2 野外现场的 观测数据都应如实地记录在专用记录本上, 记录本上除记录原始数据及与观测有 关的事项之外, 不得兼作他用, 记录本不允许空页、 撕页或粘贴其它纸张。 a Dz / T 0 1 8 6 一1 9 9 7 使用 具有存贮功能的仪器, 应配备专用记事本, 记录与观测有关的事项。 6 . 4 - 6 . 3 记录本中 的各分类事项应认真填写, 不得遗漏, 各种数据应在观测现场 记录, 不得事后追记或 修改, 也不准以转抄的结果代替原始记录。 数据带盒 上应附 有注明 测区名称、 时间、 充电点号、 测线号和 测点号的卡片。 6 . 4 - 6 . 4 数据记录时, 只允许使用中等硬度 2 H或3 H 的铅笔, 记录要正确、 工整、 清晰, 原始数据不得 涂改或擦改, 记录错的数据必须划去, 另起一行重记, 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原因. 6 . 4 . 6 . 5 野外草图应标明测区、 比例尺、 充电点号、 剖面号、 剖面方位、 测点号和观测日期, 必要时, 还应 将发现的干扰影响注在草图相应的位置。 6 . 5 观测结果的质量评价 6 . 5 . 1 系统检查观测的原则 6 . 5 . 1 . 1 系统检查观测应按时间均匀、 空间均匀的原则由技术负责人随机抽取部分测点、 测段或整条 测线进行 。 6 . 5 . 1 . 2 系统检查观测一般应遵循同点位、 不同时间、 不同仪器、 不同操作员的 原则进行, 在只使用一 台仪器的工区, 应按同点位、 同仪器、 不同时间、 不同操作员的原则进行。 6 . 5 . 1 . 3 系统检查工作量应为测区总工作量的3 5 , 当检查结果超过设计要求时, 允许增加检查 工作量, 但增加至 2 0 , 仍然证明观测不符合要求时, 则相应受检范围内的基本观测工作量应予报废。 6 . 5 . 2 系统检查观测的统计、 计算 6 . 5 - 2 . 1 系统检查结果应列专门的统计表, 必要时应绘制检查对比曲线和误差分析曲线。当存在明显 的系统误差时应予消除。 6 . 5 - 2 . 2 系统检查结果应按表 1 要求使用公式 4 计算均方相对误差或公式 5 计算平均绝对误差, 并 应满足要求。 / 一 士 _1 } uz2n is, U , _ U , I -一 A U , _-一 A U i /- - I 。一 上 1 , 一 , ;, 上 甜. 。卫 兰 “ MN 卫兰“ M N 上 1 1 U . . U.,’ ‘ 一 ,1 1 D U, D U ,、 1 -十 下 下 }代 不I十; 写 - - 万 1 1 下} ‘ \1,J . /‘ 、 a ; .“ “w , .m t v 4 或 △ 一 , l u ,一 “ 一 告 客 ,A u 一 Au ;, ’ 5 6 式中 , 参加统计的测点数; 入 第i 点原始观测的电 流值; I , 第i 点检查观测的电 流值; U ; 第i 点原始观测的电 位值; U ;, 第1 点检查观测的电 位值; D U ; 第1 点原始观测的电 位梯度值; w, , 第1 点检查观测的电 位梯度值; MN梯度观测时测量电极间的距离。 各检点的相对误差 u的分布应满足如下要求 合 u , 超 过 实 达 精 度 的 测 点 数 应 不 大 于 受 检 点 总 数 的 3 2 0 o ; “ 合 u , 超 过 二 倍 实 达 精 度 的 测 点 数 应 不 大 于 受 检 点 总 数 的 5 ;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Uz/ T 0 18 6一 199 7 u超过三倍实达精度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 1 a 6 . 6 技术安全措施 6 . 6 . 1 野外安全用电事项 6 . 6 . 1 . 1 野外作业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供电作业人员应使用绝缘防护用品, “ 无穷远” 供电极附近应设明显警告标志或委派专人看守。 6 . 6 . 1 . 2 收线、 放线、 转移和处理供电线路故障时, 不得带电操作。 操作员在未得到可以供电的信号前, 严禁供电。 6 . 6 门. 3 进行漏电检查 作业人员不得触及导线的裸露处和电极。 6 . 6 . 1 . 4 在使用 高压 做工作电 源的 测区 应向当地居民 宣讲有关防止触电的注意事项, 严禁与工作无 关的人员接近电源、 测站及供电极。 6 . 6 . 2 雷雨时不得进行野外作业。 66 . 3 在山区高压输电线下工作时, 严禁抛抖导线。 6 . 了 电阻率参数测定 6 . 7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