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制救援应急预案.doc
如何编制救援应急预案 文章发布时间2004-2-12文章来源点击率6885 一、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目的 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制定预案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的要求;是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的要求;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 二、制定预案的原则 1.统一领导的原则预案是政府的预案,制定的预案应该明确概括政府对救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和责任。 2.层次分明的原则按照政府层次划分,各级政府只做本级政府的预案。救灾预案只做到县级。 3.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预案中涉及的有关灾害预防、预替、紧急响应、相关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环节,按照机构改革后明确的各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确认,不形成扯皮。 4. 综合协调的原则在制定预案过程中,如果涉及工作职能空档,要明确综合协调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做到职能间的相互衔接。 5. 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制定预案时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总揽全局,把涉及的主要灾种都囊括起来,形成工作总纲。如果确有必要,可分灾种制定工作预案做为总预案的附件。省级预案一般要根据职能划分只对下级政府制定预案提出要求,不对具体操作环节进行规定;地区级、县级预案要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明确针对灾种,体现实际的可操作性。 6. 重点突出的原则救灾应急预案要紧扣民政救灾业务特点,体现民政救灾工作特色,突出细化落实救灾工作各个环节的相关内容,强调救灾保障手段和资金的落实,如救灾物资储备、交通、通讯保障等。 三、预案涉及的灾种和启动条件一般来讲,救灾应急预案应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主要灾种。全国各地应突出做好洪涝、地震、干旱、突发地质灾害、凤暴潮等灾种的应急预案。 1.预案启动条件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预案启动是件严肃的事情,必须严格掌握,应确定合理的启动条件。要尽可能做到实际状况对救灾工作的要求与预案启动后工作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2)预案的启动条件一般是一套综合的量化指标体系。由于预案从逻辑关系上讲是假设(如果)将做什么,或已经(将可能)将做什么的互动关系。因此预案启动条件的确定必须考虑灾害预测结果和灾情评估结果,要考虑历史灾情和救灾工作状况,要吸收灾窖预测专家、灾情评估专家、灾害救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等分灾种联合制定,以体现启动条件的科学性。 (3)预案启动条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考虑救灾资源的需求量与完成救灾工作任务间的合理配比。广义上讲,救灾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和组织领导、社会凝聚力等无形资源。资源的多寡与预案的启动相互联动,在确定预案启动条件时应充分考虑。 (4)一定意义上讲,预案的启动条件就是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进行划分,根据反映地方救灾过程中掌握的灾情尺度予以界定。应该明确,地方确定的启动条件,不是中央是否进行补助的界线。 2预案启动条件的参考指标 (l)气象、地震、防汛等灾害预报部门发出预警及相关预案已经启动,预期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2)省级一次灾害过程,倒塌房屋5一10万间;农作物绝收面积306O万公顷;因灾死亡IOOZOO人;牧区牲畜死亡10一ZO万头(只);6-7级破坏性地震;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回%一5%。属其一者。 (3)中央发慰问电、中央首长或地方领导特别关注的灾害或其他惰况。 3不同灾害预案的启动条件 (1)洪涝灾害可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巳经或明显将超过本行政区域前5年内洪涝灾害的重灾指标做为启动条件. (2)地震灾害地震部门的预测或已经发生地震,地震应急预案已经启动;或造成社会影响较大的一般性破坏性地震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做为启动条件。严重破坏性地震指标人员死亡200一100O人。人口在IOO万以上的大城市或地区发生大于6.5级、小于7.O级地震;或人口在5O100万城市或地区发生7O级以上地震。 (3)旱灾根据气象部门统计,北方连续2个月,南方连续40天,降水少于常年5O%以上,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3O%;因灾造成1O万以上人口950万头牲育饮水困难。 四、预案编制、颁布和启动 救灾应急预案编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及地区、县级民政部门负责编制。这是由民政部门承担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及救灾工作职能确定的。省级预案一般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政府办公厅颁布,地区、县级预案由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预案具有法规效力。预案的启动由预案本身确定的启动条件拄制,一旦符合启动条件,预案立即启动,预案规定的内容进人程序化运作,变成实际操作行为。 五、预案的组织机构 指挥决策机构救灾应急指挥部综合协调机构指挥部办公室具体工作组预测预报;宣传动员;人员抢救;转移安置;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工程抢险;交通恢复;恢复重建等等。 具体工作组按照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间题划分工作,按照组织学的理论,一般一个工作组应侧重主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应尽可能避免工作组职能相互间的交又。 六、纪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及职能 1.救灾应急指挥部人员组成 指挥长由本行政区域行政领导担任 副指挥长本行政区域政府秘书长、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委、办、厅(局)领导同志(56人) 成员本行政区域内涉及灾害救助工作的委、办、厅、局及预案工作涉及的其他机构或组织。 2.指挥部办公室人员组成民政厅(局)及本行政区域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其他委、办、厅、(局)同志。 主要职责; (1)向各工作组传达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 (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发布; (4)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5)协凋救灾工作过程中的职能交叉问题; (6)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各部门具体工作组工作组一般由56人组成做为决策负责层,工作人员和其他资源根据工作量由该工作组自行确定和组织。主要职能按照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确认。目前省级涉及救灾的部门主耍有民政厅、水利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地震局、卫生厅、交通厅、公安厅、气象局、教育厅、建设厅、经贸厅、财政厅、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审计、监察等、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文章发布时间2004-12-2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点击率7660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编制。下面分别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依据、编制原则、预案内容、注意事项和演练与修订等进行介绍。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前首先应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对重大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根据重大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来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因此,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依据就是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可参照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0进行。 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就是系统地确定和评估重大危险源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故和可能导致什么紧急事件,后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危害程度如何等。 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不但要分析那些容易发生的事故,还应分析虽不易发生却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所作的危险源事故后果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故类型,应包括被考虑的最严重事件; 2)导致那些最严重事件发生的过程; 3)对潜在事故的描绘(如容器爆炸、管道破裂、安全阀失灵、火灾等); 4)对泄露物质数量的预测(有毒、易燃、爆炸); 5)对泄露物质扩散的计算(气体或蒸发液体); 6)有害效应的评估(毒、热辐射、爆炸波); 7)非严重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事件的时间间隔; 8)如果非严重事件被中止,它的规模如何; 9)事件之间的联系; 10)每一个事件的后果。 为了在安全贮存、化学品的管理和处置方面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重点分析重大危险源所存在的危险物质的危险性,可从生产厂家附带的危险物质说明书中获得危险物质的特性。 2.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 1)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本单位、本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如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 在重大危险源潜在事故及事故后果的分析基础上,就可着手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主要有以下内容 (1)潜在事故性质和规模及影响范围 包括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关系及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估。 (2)危险报警 1)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报警装置以保证将任何突发的事故或紧急情况迅速通知给所有有关工人和非现场人员,使其能迅速做出相应决定。 2)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熟悉报警步骤,以确保能尽快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危险设施规模考虑是否建立紧急报警系统。 4)在需要安装报警系统时,应在多处安装报警装置,并达到一定的数量,以保证报警系统正常、有效工作。 5)在噪声较严重的地方,生产经营单位应考虑安装显示性报警装置以提醒在现场工作的人员。 6)在工作场所报警系统报警时,为能尽快通知场外应急服务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建立一个可靠的通讯系统。 (3)通讯联络方法 主要包括 1)与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人员的通讯联络方法,包括召集重大危险源其它部位或非现场的主要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的联络方法。 2)与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机构进行联系的方法,包括与场外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络方法等。 3)与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主管部门的联络方法等。 4)应急控制系统 应急控制系统的应急指挥联络图如下 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考虑建立应急控制中心,应急控制中心负责指挥和协调处理紧急情况,保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顺利执行。其主要要求如下 1)应急控制中心的地点 应把应急控制中心设在较安全的地方; 应考虑建立辅助应急控制中心,因为主控制中心也可能会因事故影响而瘫痪。 2)应急控制中心的组成 一般包括总指挥和指挥部成员,总指挥由生产经营单位法人代表担任。指挥部成员应包括具备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职责、权力及资源的单位内生产、设备、消防及医疗机构。指挥部成员直接领导各下属应急专业队,并向总指挥负责,由总指挥协调各队工作的进行。 3)应能够顺利接收外部信息,具有向事故现场及现场外管理人员发送指令的能力; 4)一般情况下,控制中心应包括如下设施和资料 ●数量充足的内线和外线电话; ●无线电和其它通讯设备; ●危险物质数据库危险物质名称、数量、存放地点及其物理化学特性。 ●救援物资数据库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名称、数量、型号大小、存放地点、负责人及调动方式。 ●重大危险源示意图,图中应注明; 存放大量危险物质的地方; 救援设备存放点; 消防系统和附近水源; 污水管道和排水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进口和道路状况; 安全区; 重大危险源的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测量风速、风向的设备; ●个人防护和其他救护设备; ●企业职工名单表; ●关键岗位人员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现场其它人员名单,如承包商和参观者等; ●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法规标准手册; ●地方政府和应急服务机构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事故现场的其它人员名单,如承包者和参观者; (5)现场总指挥及现场管理者的职权 生产经营单位应委派一名现场总指挥(如需要,也可委派副手),在应急控制中心负责全面的事故管理。另外,还应委派一名现场事故管理人员如果必要,还应委派副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处理事故。 1)现场总指挥的职权 ①判断是否可能或已经发生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是否要求应急服务机构帮助,并实施场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②在安全的地方,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 ③继续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 ④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人员撤离; ⑤应重视所有事故造成的伤害; ⑥与消防人员、地方政府和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⑦在危险源现场实施交通管制; ⑧对难以解决的紧急情况做出安排; ⑨向新闻媒体公布权威信息; ⑩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原受事故影响地区的正常秩序。 2)现场事故管理人员的职权 ①评估事故的规模,决定需要内部或外部应急机构; ②建立应急步骤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的损失; ③在消防队到来之前,直接参与救护和灭火活动; ④安排受伤人员并寻找失踪人员; ⑤安排无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⑥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系点; ⑦在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到来之前代理其职责; ⑧如有必要,应给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 ⑨现场事故管理人员应能从穿着上容易辨认。 (6)现场人员的行动准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确保现场人员准确知道自己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承担的任务如负责抢救、监测、照顾伤员等; 应规定在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的行动步骤、撤离程序等。 (7)非现场但可能影响范围内人员的行动原则 应制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外人员和其他人的行动原则。 (8)现场措施 1)在存在危险设施的重大危险源内外,应制订事故现场的人员应采取的紧急补救措施。特别应包括在突发事故发生初期能采取的紧急措施,如紧急停车等; 2)无关人员可沿着具有明确标志的撤离路线到达安全区; 3)指定专人记录所有到达安全区的人员,并告知应急控制中心 4)控制中心指定专人核对并区分到达安全区的事故现场和现场外人员的名单; 5)由于节日、生病和当时现场人员的变化,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核对并更新应急控制中心所掌握的名单; 6)安排对现场人员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姓名、工作岗位、地址等,并保存在应急控制中心,还要定期更新; 7)在事故后的适当时机,授权披露有关信息,并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该信息的唯一发布者; 8)事故处理结束后,在恢复现场的过程中应对进入现场的人员进行指导。 (9)设施关闭程序 生产经营单位应充分考虑复杂危险设施各个部分的内部关系,并制订紧急停止运行程序,这样当事故一旦发生时或必要时,可将危险设施停止运行。 4.注意事项 1)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有一个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确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需的各种资源(人、财、物)及时、迅速到达和供应; 3)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与应急服务机构共同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执行这个预案; 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定期演练,以保证先进和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 5)不应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维持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的替代措施; 6)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需要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帮助的情况下,生产经营单位应弄清这些服务机构到现场开始进行抢救所需的时间,然后考虑在这个时间内现场人员能否抑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7)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充分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由于工作人员生病、节日和危险设施停止运行期间工作人员不在岗位时,应配备足够的人员以预防和处理事故发生。 5.演练与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演习可以验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合理性,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主要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演练过程中,生产经营单位应让熟悉危险设施的现场人员、有关的安全管理人员一起参与; 2)一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完成以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向所有职工以及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公布; 3)与危险设施无关的人,如高级应急官员、政府安全监督管理也应作为观察员监督整个演练过程; 4)每一次演练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核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的内容是否都被检查,找出不足和缺点。检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在事故期间通讯系统是否能运作; ②人员是否能安全撤离; ③应急服务机构能否及时参与事故抢救; ④能否有效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应把在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现场危险设施和危险物发生变化时及时修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把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改情况及时通知所有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人员。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审核 文章发布时间2004-11-5文章来源现代职业安全点击率2440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与应急预案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是一个二级文件,其内容应根据标准的要求,按照程序文件的语言5WlH进行描述。应包括在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明确组织有哪些可能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应急组织、应急物资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要求和对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评审、试验、修订)、对预案的培训要求。 应急预案是一个三级文件,是针对程序中确定的每一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编写的具体方案,包括具体的应急组织及相应职责、应急物资的具体要求数量、存放地点、质量要求、功能要求、消防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安全隔离装置的布置、外部信息联络的方式及电话(含有关消防、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相关方、周边社区、医院等)、内部通报的方式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步骤、人员或财产的抢救方案、安全通道和平面布置图、可能的连带事故或环境影响相关配套预防方案等。 两者的关系是应急预案是程序文件的具体化,是程序的支持文件;程序文件对应急预案提出内容要求和管理要求。 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对企业进行审核中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编写的应急预案与识别出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不对应,与策划的控制措施不一致。如识别出化学危险品泄漏为未来时态紧急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或不可承受的风险,策划方案中规定要采用运行控制和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而实际上没有编写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的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步骤、人员或财产的抢救方案、安全通道和平面布置图、可能的连带事故或环境影响相关配套预防方案。 (3) 对预案的试验或演练没有按要求进行,随便找一个培训记录来应付了事。如某企业针对设备发生重大事故的应急预案仅仅是15条口号式的内容。 (4)对预案没有进行定期评审或评审,不知是否可行。特别是有的事故发生后没有对预案发生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及时进行修改。 (5)程序和预案不分,有程序没预案或有预案没程序。 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1)每一潜在事故都有要编制应急预案; (2)先描述潜在事故的具体状况,确定控制的目标;再按“应急组织及相应职责、应急物资的具体要求数量、存放地点、质量要求、功能要求、消防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安全隔离装置的布置、外部信息联络的方式及电话含有关消防、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相关方、周边社区、医院等、内部通报的方式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步骤、人员或财产的抢救方案、安全通道和平面布置图、可能的连带事故或环境影响相关配套预防方案等”内容针对组织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紧急情况编写;应急措施和步骤应容易记忆,可操作。 (3)如可行,最好附具体的急救图示。 应急预案与响应 文章发布时间2006-2-8文章来源点击率480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应急预案与响应,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和伤害。 组织应制定评价应预案与响应实际效果的计划和程序,并应定期检验上述程序。 1.理解要点 标准要求组织应制定并保持处理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的程序。程序的制定应考虑在异常、事故发生和紧急情况下的事件,尤其是火灾、爆炸、毒物泄漏重大事故。组织对可能的重大事故必须按有关规定制定场内应急计划并协助制定场外应急计划。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要求组织明确对潜在的紧急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制定出现紧急情况下的反应程序。总的来说是 (1)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紧急状态,并做好预防措施。 (2)知道发生紧急情况后如何处理。 (3)对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程序的更改要予以记录。 (4)对程序要求进行练习和检验。 组织对每一个重大危险设施都应有一个现场应急计划。应急计划的内容包括①可能的事故性质、后果;②与外部机构的联系(消防、医院等);③报警、联络步骤;④应急指挥者、参与者的责任、义务;⑤应急指挥中心地点、组织机构;⑥应急措施等。 2.审核要点 1)组织对处理意外事件有无制定相关的程序,包括应急反应和事后处理、修订程序等。 2)组织对这些程序运行的有效性有无定期的验证,包括设备、监测仪器、消防器材等。 3)对重大事故可能导致的影响和后果是否有所考虑。 4)组织有无分析导致意外事件的原因的程序,如异常作业、操作人员缺乏培训等。 5)组织是否有和消防、城市规划、安全与健康部门相互配合的行动计划。 6)事故发生后,组织内、外部的联络是否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