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系列研究.pdf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东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多期边缘造山作用,其形成、发展及演化与特提斯洋的 演化密切相关,为一由南向北不断拼贴增生而形成的边缘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构 造演化具有非威尔逊旋回的特点。 该区产出的金、锑金及含金汞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造 山型金矿的特征极为相似,为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印支期成矿具有决定性的意 义。在确定各典型金矿床成矿深度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该区造山型金矿床由浅 成苦海 中浅大场、东大滩 中深成开荒北、五龙沟、纳赤台的金矿地 壳连续成矿模式。总结了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成矿系列、成矿规律,结合矿 床特征,建立了金矿区域成矿模式。应用专家证据权重法开展了该区造山型金矿 预测,圈定了 21 个金矿成矿远景区,综合分析认为区内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显示出巨大的成找矿潜力。 0 目 录 前前 言言..........................................................................................1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2 二、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3 三、研究现状............................................................................4 四、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实物工作量........................5 五、主要研究成果....................................................................6 第一章第一章 东昆仑造山带成矿地质背景东昆仑造山带成矿地质背景..........................................8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8 一、大地构造位置....................................................................8 二、构造分区及特征................................................................8 第二节 区域地层......................................................................12 一、前寒武纪地层..................................................................12 二、早古生代地层..................................................................14 三、晚古生代地层..................................................................16 四、中生代地层......................................................................18 五、新生代地层......................................................................20 第三节 区域构造......................................................................20 一、昆北断裂..........................................................................20 二、昆中断裂..........................................................................21 1 三、昆南断裂..........................................................................21 四、阿尼玛卿南缘断裂..........................................................22 五、甘德-玛多断裂..............................................................22 六、青新交界隐伏构造带......................................................23 七、哇洪山-温泉断裂..........................................................23 第四节 构造-岩浆作用..........................................................24 一、侵入岩..............................................................................24 二、火山岩..............................................................................28 三、蛇绿岩带..........................................................................33 第二章第二章 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 ...................................37 第一节 研究现状......................................................................37 第二节 地球动力学演化..........................................................39 一、太古宙古陆核形成..........................................................39 二、元古代古陆裂解、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40 三、加里东期构造演化..........................................................42 四、华力西-印支期造山活动..............................................46 五、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50 第三章第三章 东昆仑造山带典型金矿床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典型金矿床研究 ...................................52 第一节 典型金矿床研究..........................................................52 一、苦海含金汞矿床..............................................................53 二、大场金矿床......................................................................62 2 三、东大滩锑金矿床..............................................................74 四、开荒北金矿床..................................................................81 五、五龙沟金矿床..................................................................89 六、纳赤台金矿点..................................................................97 第二节 造山型金矿床确定....................................................106 一、造山型金矿的提出及含义............................................107 二、造山型金矿床分类........................................................107 三、东昆仑地区金矿床类型................................................108 第三节 与国内外造山型矿床特征对比................................110 第四章 东昆仑造山型金矿成矿系列及 成矿规律研究第四章 东昆仑造山型金矿成矿系列及 成矿规律研究.......113 第一节 成矿流体来源及迁移................................................113 一、成矿物质、流体来源....................................................113 二、成矿物质、流体迁移....................................................121 三、成矿物质沉淀................................................................122 第二节 成矿作用特征........................................................124 一、成矿的叠生性................................................................124 二、成矿的深源性................................................................125 三、区域成矿模式及地壳连续成矿模式............................126 第三节 东昆仑造山型金矿成矿系列................................130 一、概述................................................................................130 二、东昆仑造山型金矿成矿系列........................................131 3 第四节 东昆仑金矿成矿规律研究....................................133 一、成矿时代........................................................................134 二、空间分布规律................................................................136 三、控矿条件........................................................................139 第五节 造山型金矿潜力评价...............................................141 一、区域成矿潜力评价........................................................141 二、远景区预测....................................................................144 结结 论论......................................................................................151 致 谢致 谢......................................................................................15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5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164 图版及说明(Ⅰ)图版及说明(Ⅰ)......................................................................166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174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176 1 前 言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 、 “世界屋脊”之称,是全球最新、最大、最高的 隆起区,同时也是“三江” 、黄河的发源地,故又有“中华水塔”之美誉。作为青藏 高原北缘的东昆仑造山带所蕴藏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云 集于此,使该地区成为一个大陆造山动力学和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研究的“天然实 验室” 。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位于东昆仑东段,本文指青海省境内所辖东昆仑地区(后同) ,位于青海 省中西部,西起青(海)新(疆)交界,东以哇洪山温泉断裂为界与鄂拉山相接, 北邻柴达木盆地,南接巴颜喀拉北缘(图 1) 。 研究区内自然、 经济地理条件极差, 地势总体西高东低, 海拔标高大多在 4000m 以上,平均 4500m 左右,山势陡峻,相对高差 5001600m,部分地段处于高寒山 0 175Km 省政府驻地 市级政府驻地 省界 公路 河流与湖泊 研究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尔金山脉 祁连山脉 柴 达 木 盆 地 东昆仑山脉 西宁市 小柴旦德令哈 刚察 乌兰 都兰 温泉 诺木洪格尔木市 玛多 9092 949698100102 38 36 34 1009896949290 32 34 36 38 图 1 东昆仑地区交通位置图 2 区,常年积雪,无法攀登及开展工作;交通条件较差,青藏公路、铁路从南部通 过,多数地段交通不便;该区以气候寒冷、冬长夏短、温差大为特点,年平均气温 2℃5℃,区内多风少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植被稀少,属典型的大陆性高寒 山区气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 二、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项目依托及选题 自 2002 年以来,笔者有幸参加了导师孙丰月教授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200110200021) ”和“东昆仑成矿带 重大找矿疑难问题研究(200310200012) ”两个综合研究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 查局战略性部署的我国“十五”期间“十四”个重要成矿带综合研究课题之一,旨 在全面调查和研究该区的矿产资源潜力,提高地质调查水平,解决该区的成矿规律, 明确区域资源调查评价的主攻成因类型及主攻矿种。该项研究工作为本论文提供了 技术支撑和大量的研究成果,因此,本论文选题为“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 床成矿系列研究” 。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东昆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大、中、小 型金矿床及矿(化)点 20 余处,仅有少数学者对少量矿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对 区内金矿床类型认识极不统一,存在有与中性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超浅成型、矽 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钱壮志等,1999,2000;杨法强等 1999) 、韧性剪切带型 (罗才让等; 1994) 、 构造蚀变岩型 (石金友, 1997) 、 层控-改造型 (闫臻等, 2000) 、 岩浆热液型(李文渊等,2006)和造山型破碎带蚀变岩、石英脉亚型(张德全等, 2001,丰成友等 2004)等多种观点。同时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及成矿作用动力学条 件复杂,众多金矿床(点)产出有其深刻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意义,但总体研 究程度较低。因此,开展该区金矿成矿系列、成矿作用动力学、成矿规律、矿产资 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既能丰富造山带金矿成矿理论,又有助于提高该区地质认识 水平,并能为东昆仑东段的金矿勘查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三、研究现状 东昆仑东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仅有少数学者进行过简单的路线地质调查,建国 后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主要起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 金矿勘查工作主要起始于 80 年代, 陆续发现了众多金矿床(点) ,推动了该区在金矿理论和找矿方面研究。但总体研究 程度相对较低,带内不同区段研究程度不均衡,东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西部极低, 所发现的金矿床也主要集中于东部。 (一)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那些产于变质地体中,受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称之为 “中温热液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 ” ,所谓“中温热液金矿床”是最重 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大多数大型和超大型金矿床属于此类型(Hodgson et al.,1993; Sillitoe,1993) 。国内外诸多学者为此类金矿床冠以多种不同的术语(Groves et al., 1998) ,如绿岩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石英脉型金矿等,甚至以含矿围岩命 名,如蚀变砂岩型金矿、浊积岩型金矿、变质沉积岩型金矿、蚀变超基性岩型金矿 等。随着大地构造、金矿勘查和成矿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 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且都与造山作用过程有关,这类金矿 床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2-20km) ,因此,Groves 等(1998)建议将该类金矿床 称作“造山型金矿床(Orogenic gold deposits) ” 。 “造山型金矿床” (Groves,1998)是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的一种金矿分类,其含 义涵盖了中温热液型、浊积岩型、绿岩带型金矿等的叫法,打破了多年以来人们关 于金矿床分类众说纷纭的局面,同时也突破了 Lindgren(1933)关于热液矿床分类 原定义,并根据成矿深度将该类型矿床划分为浅成(<6km) 、中成(6-12km)和 深成(>12km)三个亚类。造山型金矿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普遍重视, 在国内外掀起了对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的热潮,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理论已经成为当代 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近十年来在我国南天山、东昆仑、西秦 岭、华北克拉通周缘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成岩成矿模式、矿床地球 化学、 控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中也不断取得进展 (陈衍景等, 1999; 孙丰月等, 2000; 毛景文,2001) ,不但丰富了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而且也拓宽了找矿视野和找矿思 路。张德全等(2001)则将其定义为与造山作用有关、主要受构造控制的金矿床。 4 (二)东昆仑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东昆仑地区自上世纪 80 年代发现五龙沟金矿床以来, 该区金矿找矿工作新成果 不断涌现,近十多年来陆续发现了纳赤台、开荒北、果洛龙洼、东大滩、大场、小 干沟、加给陇洼、错尼等多处大、中型、小型金矿床及矿点。有部分学者对矿床特 征、矿区构造、矿床成因和成矿时代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对该区不同金矿的 成因认识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具体有与中性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超浅成型、隐爆 角砾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钱壮志等,1999,2000;杨法强等 1999) ;韧性 剪切带型(罗才让等,1994) 、构造蚀变岩型、并与焦家式相似(石金友;1997) ; 层控-改造型(闫臻等,2000) 、造山型破碎带蚀变岩亚型、石英脉亚型(张德全等, 2001;丰成友等,2004) 、卡林型和岩浆热液型(李文渊等,2006)等不同的认识。 另有袁万明等(2000) 、钱壮志等(1999) 、丰成友等(2004) 、张德全等(2005)开 展了部分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认为该区成矿具有多阶段成矿演化的特点。 从上述可以看出,有关学者对东昆仑地区产出的金矿床针对自身含矿岩系、矿 石特征及控矿因素等方面研究较多,对矿床成因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对该区 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金矿成矿系列研究 相对薄弱,同时对东昆仑造山带多种地质作用引起的叠生成矿作用研究未有涉及。 四、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论文以“新疆-青海东昆仑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和“东昆仑 成矿带重大找矿疑难问题研究”两个项目为依托,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如下。 (一)研究内容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研究青海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 演化史,同时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在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不同演化阶段的成矿作用, 重点研究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与金矿成矿的关系;确定各时期该区的区域成矿 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背景、机制和制约因素。 2、以成矿系列学术思想为指导,结合成矿作用特点,重点对大场、五龙沟、 纳赤台、开荒北金矿、东大滩锑金矿及苦海汞矿等典型矿床详细研究成矿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成矿流体性质、来源等,建立典型金矿成矿模式。 5 3、研究东昆仑造山带金矿的时间演化、矿床(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区域 成矿模式,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以便指导该区金矿的进一步矿产勘查工作。 (二)技术路线 本论文根据该区的地质、构造-岩浆条件、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特点及地 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确定技术路线为以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为基础, 以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以金矿成矿作用、成矿系列为核心,以典型矿床研究、室 内样品测试为手段,坚持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总结东昆仑地区金矿 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规律,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借以指导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 (三)完成实物工作量 本论文是以导师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项目为依托,笔者曾于 2002-2005 年 7 -9 月期间,曾先后四次跟随科研组到新疆-青海东昆仑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 完成了大量野外调查、室内岩矿分析、测试鉴定和研究等工作。根据论文内容的需 求,笔者将东昆仑地区与金、锑、汞矿床研究有关工作量统计如下(表 1) 。 表 1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项 目 比例尺 单位 工作量 备 注 野外工作日 日/人 160 成矿区段调查 个 7 矿床、点调查 个 30 金、锑、汞矿 10 个 实测、路线地质剖面 12000km 3.172 探槽、坑道、岩心编录 1100 m 299.8 野外地质照片 张 180 岩、矿石标本 块 266 野 外 调 查 化学样品 件 380 磨制和鉴定岩矿光、薄片 件 70 主、微量、稀土分析 件 5 电子探针能谱分析 点 22 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 个 631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个 44 S 同位素 件 15 C、O 同位素 件 6 H、O 同位素 件 8 室 内 工 作 显微照相 张 350 光片、薄片、包裹体 五、主要研究成果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笔者通过上述大量的野外调研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工作, 6 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主要如下 1、通过本次研究认为,东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多期边缘造山作用,其形成、发展 及演化与特提斯洋的演化密切相关,随时间演化构造向南发生迁移;该造山带是一 个由北向南不断发生拼贴增生而形成的边缘造山带,而非内部造山带,该区地球动 力学演化具有非威尔逊旋回的特点。 2、通过对典型矿床详细解剖研究表明,赋矿围岩多为不同时代的浊积岩系,变 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绿片岩相且变形强烈。矿体呈平行斜列式脉群展布,控矿断 裂性质在浅成矿床表现为脆性,中浅成矿床为韧脆性,中深成矿床以脆韧性为主; 矿石类型主要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成矿元素具有高 Au、As、Sb、Hg、 低 Cu、Pb、Zn 的特点。成矿早期为弱酸性-近中性还原环境,随成矿阶段演化, 晚期或浅成矿床的流体由还原环境逐步演变为弱氧化环境。 3、通过研究发现,东昆仑地区金矿成矿具有叠生性和深源性,成矿主要为印支 期,一般都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多阶段演化,叠生成矿 作用明显。印支期造山活动、印支晚期幔源岩浆底侵、壳-幔相互作用是导致该区 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对本区成(找)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通过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研究表明,东昆仑地区金、锑金矿床为 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并构成了一个造山型金矿成矿系列;在确定各典型金矿床成矿 深度的基础上,笔者首次建立了该区造山型金矿床由浅成(苦海)→中浅(大场、 东大滩)→中深(开荒北、五龙沟、纳赤台)的金矿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对进一步 开展该区金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首次系统测试并积累了东昆仑地区金矿床大量的流体包裹体资料以及成矿 的物理化学参数;C、H、O、S 同位素研究表明,东昆仑地区金矿床成矿流体、成 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和地层建造,成矿早期以岩浆水和地层建造水为主,随流 体演化大气降水不断混入并逐渐占到主导地位。 6、系统总结了东昆仑造山带金矿成矿规律并建立了成矿模式,结合地质背景、 构造-岩浆活动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块体等成矿条件和剥蚀保存条件综合研究进 行了金矿成(找)矿潜力评价,预测出 21 个不同级别的成(找)矿远景区。 7 第一章 东昆仑造山带成矿地质背景 东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中央造山带的中西段,北濒柴达木盆地,南部 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山带相接,该带内部南北差异较大,以昆中断裂为界,南、 北基底不连续、性质明显不同,北部为古老结晶基底,而南部以中-晚元古代大洋 玄武岩高原为褶皱基底,表现为多期边缘造山作用形成的边缘造山带,带内矿产资 源丰富,成矿条件良好。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一、大地构造位置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柴达木陆块南缘(程 裕祺,1994) 、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西段(姜春发等,1992,1993,2000;殷鸿福, 1998) 、柴达木准地台(青海地质矿产局,1991)等观点。依据区域构造,以昆南断 裂为界南部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印支构造带相隔(王鸿祯,1990) (图 1-1) 。 本次研究认为,东昆仑造山带整体表现为处于柴达木陆块南缘由北向南不断拼 贴、增生,具有多期次边缘造山作用的边缘造山带。 二、构造分区及特征 有关东昆仑地区的构造分区前人已有较多的论述, 青海省区域地质志 (1991) 将东昆仑山主体划入柴达木准地台,并以昆中断裂为界进一步划分出东昆仑北坡断 隆和柴达木南缘台褶带,东昆仑山以南则划入松潘-甘孜印支褶皱带; 青海省第三 轮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2005) 将其分解为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 伯喀里克-香日德元古宙古陆块体、 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 姜春发等1992 根据东昆仑地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特征,把东昆仑划分为东昆仑北带、东昆仑中 8 带、东昆仑南带三个构造单元;许志琴等(1996)依据东昆仑地区存在的两条蛇绿 岩带(昆中蛇绿岩带和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将东昆仑地区划分出昆中地体、昆南地 体和巴颜喀拉地体三大构造单元; 李廷栋和肖序常1996称之为北昆仑地体、 南昆仑 地体和巴颜喀拉地体。 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及自然地理状况,前人把东昆仑分为昆北、昆中、昆南 带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为了使其既有构造分区的意义,又能反映出各构造分区的 地质、构造、建造等特点,孙丰月等(2003)以昆北、昆中、昆南、阿尼玛卿南缘 四条断裂为界,将东昆仑造山带由北向南依次划为昆北加里东弧后裂陷带、昆中基 底隆起花岗岩带、 昆南复合拼贴带、 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和北巴颜喀拉造山带 (表 1-1,图 1-2) 。 (一)昆北弧后裂陷带 位于昆北断裂以北,北濒柴达木陆块,南与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相接,为在 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柴达木古陆和昆中岩浆弧之间的弧后裂陷槽,早古生代晚期 发生弧后裂陷随后闭合的造山带,同时也是晚华力西印支构造岩浆活化带。 图 1-1 东昆仑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据许志琴等,1996,改编) NCP华北地台;YZP扬子地台;TRM塔里木陆块;ZDM柴达木陆块;TQ唐古拉-羌塘 地体;LG拉萨地体;QLS祁连构造带;QL-DB秦岭-大别构造带;EKL东昆仑构造带; WKL西昆仑构造带;KB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带;ALTF阿尔金断裂;QNSF青海南山 断裂;WWF哇洪山-温泉断裂;KNF昆南断裂;TJF沱沱河-金沙江断裂;BNF班公湖-澜 沧江断裂;YZF雅鲁藏布江断裂; (Ⅰ-中朝板块;Ⅱ-塔里木-柴达木板块;Ⅲ-华南板块;Ⅳ-印 度板块) 9 表 1-1 东昆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分区一览表 一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单元 三级构造单元 秦祁昆造山系 昆南断裂 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 山系 东昆仑复合造山带 昆南断裂 巴颜喀拉造山带 Ⅰ昆北弧后裂陷带 昆北断裂 Ⅱ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 昆中断裂 Ⅲ昆南复合拼贴带 昆南断裂 Ⅳ 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Ⅴ 北巴颜喀拉造山带 加里东期具有弧后裂谷盆地的特征,在结晶基底上发生强烈的拉伸作用,形成 了以奥陶纪滩间山群为主的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夹较厚的基性火山岩,局部被晚 泥盆纪磨拉石沉积不整合覆盖,发育有晚加里东期右行逆冲剪切带。华力西-印支 期,区内发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化,发育相应的侵入岩建造,不仅发育有钙碱性 系列的岩石组合,而且也发现有钾玄岩系列的火山岩和深成岩,大面积分布晚三叠 世的陆相火山岩系。 (二)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 该构造带位于昆北和昆中断裂之间,以昆中断裂为界南接昆南复合拼贴带,带 内基底变质岩系和各期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为一多次叠加的陆缘、陆内岩浆弧。相 当于前人所称的东昆仑中间隆起(黄汲清,1979;张以弗等,1997) 、东昆仑北坡断 隆(青海地质矿产局,1991) 、东昆仑中带(姜春发等,1992) 、昆北地体和北昆仑 0 60km() ○ ○ 格尔木 诺木洪 香日德 乌图美仁○ ○ 92949698 9294 9698 昆北断裂 昆中断裂 昆南断裂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Ⅰ Ⅱ Ⅲ Ⅳ Ⅴ Ⅲ Ⅳ 图 1-2 东昆仑构造分区略图 Ⅰ-昆北弧后裂陷带及柴达木盆地;Ⅱ-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Ⅲ-昆南复合拼贴带;Ⅳ-阿 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Ⅴ-北巴颜喀拉造山带 10 地体(许志琴等,李廷栋等,1996)等。 带内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出露较多,分布面积最大, 其次是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另有少量辉长岩、闪长岩及超镁铁质岩石等出露。 岩浆活动从前晋宁至燕山旋回均有表现, 以晚华力西印支期岩浆活动占主导地位, 具有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的特点,为一多期叠加的岩浆弧。带内发育多条 NW- NWW 向大型剪切带,控矿了金矿床(点)的展布。 (三)昆南复合拼贴带 昆南复合拼贴带夹持于昆中断裂带与昆南断裂带之间,由大洋玄武岩高原和微 陆残块构成该带的褶皱基底。前人曾称之为布尔汉布达山优地槽褶皱系(黄汲清, 1979) 、 柴达木南缘台褶带 (青海地质矿产局, 1991) 、 东昆仑南带 (姜春发等, 1992) 、 昆南断裂造山带(张以弗等,1997) 、昆南地体(许志琴等,1996)等。该构造带具 有多旋回构造运动 (1)前加里东期大洋玄武岩高原和加里东造山带; (2)晚古生 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活动陆缘。 广泛出露元古代万保沟群和古生代纳赤台群地层, 普遍遭受绿片岩相的变质变形,晚三叠纪八宝山组火山岩、印支期同构造侵位的花 岗岩类的出现,说明造山过程已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该带与北部基底明显不同,我们认为昆南带是由大洋玄武岩高原与微陆残块构 成该带的褶皱基底。姜春发等(1992)称之为软基底。 (四)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 位于昆南断裂与阿尼玛卿南缘断裂之间。前人曾称为阿尼玛卿火山-侵入岩带 (张德全等, 1999) 、 布青山-积石山华力西褶带和纳赤台-阿尼玛卿陆间裂谷带 (青 海省国土资源厅,2005) 。 东部玛沁地区出露有片麻岩、 斜长角闪岩、 黑云石英片岩等变质岩系, 获得 1404 -1746Ma 年龄,可能为该带的基底(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 。石炭纪地层呈断 块出露,下二叠统呈推覆体和断块产出,主要为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 (礁灰岩)岩石组合,局部发育深海硅质岩。火山岩中有较多洋脊玄武岩,与堆晶 辉长岩、变质橄榄岩等一起构成蛇绿岩,成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杨经绥等,1995; 边千韬等,1999)的组成部分。 带内由西向东依次出现洋脊、洋岛、岛弧、弧后并存的现象(姜春发等,1992) , 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由西向东剪刀式缝合差异所引起,为非威尔逊旋回的结果。带 11 内断裂十分发育,以北西西向为主,主要断裂近于平行,在断裂附近往往有片理化 带生成,沿带发育一些变质程度差异较大的变质岩系直接接触,反映出各地段古构 造环境、变质作用强度不同。 (五)巴颜喀拉造山带 该带位于阿尼玛卿南缘断裂以南。发育巨厚的三叠纪浅海半深海相泥沙质复 理石沉积建造,三统齐全,自下而上由砂岩板岩砂岩,反映了由海进至海退的 规律,是南北大陆缝合、古特提斯洋退出后的记录。带内零星有印支-燕山期花岗 岩、钾长花岗岩、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或辉绿玢岩等岩株体分布 有关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基底性质有多种认识,A M Sengor 等1984提出缺失大 陆基底,三叠纪复理石直接沉积在洋壳之上;张雪亭等(2005)认为是残留洋。 本文根据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边缘造山、剪刀式缝合等特征认为,带内零散 分布的微陆残块和残留洋壳共同构成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基底,三叠纪复理石沉积构 成盖层,具有和昆南带相似的基底特点。 第二节 区域地层 东昆仑地区出露地层时代跨度大, 主要集中在前寒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