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现状.ppt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基本要求社会经济资料收集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供水量调查统计供水水质调查分析用水量调查统计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废污水排放量及污染源调查分析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与水相关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1980、1985、19901995、2000年开发利用情况,变化趋势,预测基础,现状,径流还原计算,,,,,1980第一次水资源评价1993水中长期供求计划19972000水资源公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一)基本要求收集整理1980、1985、1990、1995和2000年用水关联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调查统计2000年的供水基础设施及其供水能力调查统计1980、1985、1990、1995、2000的供水量和用水量估算1995年和2000年的用水消耗量逐个调查统计各建制市建成区范围内1995年和2000年的供水量和用水量,(一)基本要求1980、1985、1990、1995年的用水量按“原口径”统计,2000年除按“原口径”统计外,还要按“新口径”统计2000年必须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统计,其余年份可按水资源二级区统计,(一)基本要求分析统计1995年和2000年的各类用户不同水质的供水量对2000年的点污染源(工业和城市生活)、面污染源、入河(湖、库)排污口等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水功能区划分,统计分析各水资源三级区2000年的废污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排入河湖库的废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量,(一)基本要求分析计算各分区上述5个年份的综合用水指标、单项用水指标和用水弹性系数,评价各地区的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调查分析一些城市和不同类型灌区的供水水价及用水管理指标,为分析各地区的节水潜力和需水预测提供基础数据,(一)基本要求分析计算各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开发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及水资源利用消耗率选择重点河段,调查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对地表水过量引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评价,(二)经社资料收集整理收集统计与用水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指标,是分析现状用水水平和预测未来需水的基础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工农业产值、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粮食产量、牲畜头数等一般情况下,灌溉面积采用水利部门统计数据,其他数据采用统计部门数据,人口人口年末人口数城镇人口、乡村(农村)人口、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1952~1980年1982~1999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口径1952~1980年口径(按行政建制划分,公安部门使用)市人口市管辖区域内的全部人口(含市辖镇,不含市辖县)镇人口县辖镇的全部人口(不含市辖镇)县人口县辖乡人口,人口统计口径1982~1999年口径(按常住人口划分,统计局使用)市人口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县人口(乡村人口)除上述两种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人口统计口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地域分为城镇(城市、镇)、乡村(集镇、农村)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人口统计口径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二)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三)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人口统计口径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二)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不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人口统计口径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包括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镇的镇区镇区是指(一)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二)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人口统计口径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按镇划定;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按乡村划定为保持不同年份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次综合规划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中不同年份的城镇人口均按第二种口径统计,人口统计口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80年代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产出,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工业增加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了工业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工业总产出–中间投入GDP的工业部分GDP的二产-建筑业,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工业划分1984年以前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村办工业1997年以前分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和非独立核算生产单位、村办工业、城镇合作工业、农村合作工业、城镇个体工业、农村个体六大部分1998年起分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包括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个体经营单位)两部分,当年价与不变价,,,,,,,耕地面积耕地面积能够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休闲地(轮歇地)水田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或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实行水田和旱地作物轮作的仍计算为水田旱地除水田以外的耕地耕地面积采用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普查的口径(19.5亿亩),只统计2000年数据,灌溉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农田实灌面积利用灌溉工程和设施,当年实际已进行正常灌水一次及以上灌溉的耕地面积。在同一亩耕地上无论灌水几次,都应按一亩计算。临时抗旱点种的面积不算实灌面积,耕地与灌溉面积关系耕地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实灌面积,林牧渔面积林果灌溉面积进行正常灌溉的林地、苗圃、果园等面积草场灌溉面积进行正常灌溉天然草场、改良草场、人工草场、饲草基地等面积鱼塘补水面积进行人工补水的鱼塘面积,社会经济指标与用水分类一致,,,,,,,,,,,,,,社会经济指标,用水量,1,1,2,2,3,3,4,4,(二)经社资料收集整理经社指标统计内容见附表3-2-1,统计年份为1980、1985、1990、1995和2000年2000年要求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其他年份可按水资源二级区填报,调查统计2000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的数量和供水能力,反映供水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供水能力是指现状条件下相应供水保证率的可供水量,与来水状况、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行调度方式有关除了对水利部门所属的水源工程进行统计外,对其他部门所属的水源工程及工矿企业的自备水源工程均需进行统计按工程所在地统计,(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供水设施,地表水源工程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地下水源工程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其他水源工程集雨污水处理回用地下微咸水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地表水源工程应按供水系统统计,避免重复蓄水工程指水库(大、中、小型)和塘坝引水工程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统计提水工程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按大、中、小型规模统计调水工程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统计浅层地下水指与当地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潜水和与潜水有紧密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其他水源工程包括集雨工程、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海水利用等供水工程集雨工程指用人工收集储存屋顶、场院、道路等场所产生径流的微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水柜等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回用设施海水利用包括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分开统计。海水直接利用指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及城市环卫用水等,(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供水基础设施,根据工程所在地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统计(统计内容详见附表3-3-1、附表3-3-2、附表3-3-3、附表3-3-4),(四)供水量调查统计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受水区统计跨流域跨省区的长距离调水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收水口作为毛供水量的计量点,水源至收水口之间的输水损失单独统计其他跨区供水工程的供水量从水源地计量按取水水源分为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量三大类,(四)供水量调查统计地表水源供水量按蓄、引、提、调统计①从水库、塘坝中引水或提水,均属蓄水工程供水量②从河道或湖泊中自流引水的,无论有闸或无闸,均属引水工程供水量③利用扬水站从河道或湖泊中直接取水的,属提水工程供水量④跨流域调水量是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配水量,不包括在蓄、引、提水量中,(四)供水量调查统计地下水源供水量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淡水、深层承压水和微咸水分别统计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的供水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海水的直接利用量也需调查统计,但要求单列,,(四)供水量调查统计按附表3-4-1要求统计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供水量2000年要求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其他年份可按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分析1980年以来供水总量、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其他水源供水量及供水组成的变化趋势,(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根据地表水取水口、地下水开采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及其供水量,分别统计供给生活、工业、农业不同水质类别的供水量农村生活供水和中小型灌区农业供水可按“符合”或“不符合”两项水质要求进行统计,其他供水按不同水质类别分类统计不同水质供用水量应与供、用水量表对应,(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地表水供水量的水质按(GB3838-2002)评价地下水供水量的水质按(GB/T14848-93)评价原则上,供水水质按取水口水质统计,若缺乏取水口的水质监测资料,可以进行必要的补测,也可以按相应水功能区的水质类别替代;农村生活及小型灌区等分布较广的取水水质,可按水资源调查评价中相应地区的水质类别代替,(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按附表3-5-1和附表3-5-2所列项目,分别填报不同水质类型的供水量2000年要求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1995年可按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六)用水量调查统计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三大类,并按城(镇)乡分别进行统计,(六)用水量调查统计农业用水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用水农田灌溉是用水大户,应考虑灌溉定额的差别按水田、水浇地旱田和菜田分别统计林牧渔业用水按林果地灌溉(含果树、苗圃、经济林等)、草场灌溉(含人工草场和饲料基地等)和鱼塘补水分别统计,(六)用水量调查统计工业用水量按用水量(新鲜水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分为火(核)电工业、一般工业用水量将城镇工业用水单列,(六)用水量调查统计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应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相对应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用水、公共用水(含服务业、商饮业、货运邮电业及建筑业等用水)和环境用水(含绿化用水与河湖补水)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还包括牲畜用水,(六)用水量调查统计按附表3-6-1所列项目,统计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用水量2000年要求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其他年份可按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分析1980年以来用水总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及用水组成的变化趋势,(六)用水量调查统计逐个统计建制市供用水量,并列出其中自来水供水量。统计地域范围为建成区(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共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统计内容见附表3-6-2,统计年份为1995年和2000年,,生活,工业,农业,农村居民用水,农村牲畜用水,城镇居民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环境用水,生活,生产,生态,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指毛用水量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包括输水和用水过程的损失农田灌溉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棵间蒸散发、渠系水面蒸发和浸润损失等水量,一般可通过灌区水量平衡分析方法推求,(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工业耗水量包括输水损失和生产过程中的蒸发损失量、产品带走的水量、厂区生活耗水量等。可用工业用水量减去废污水排放量求得,或根据工厂水平衡测试资料推求。直流式冷却火电厂的耗水率较小,应单列计算生活耗水量包括输水损失以及居民家庭和公共用水消耗的水量其他用户耗水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料条件采用不同方法估算,(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按照附表3-7-1所列项目,估算1995年和2000年的耗水量。2000年按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别填报,1995年可按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八)废污水排放量和面源污染调查分析废污水排放量包括工业企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量排放量,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单列。要求对废污水排放量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并根据工业、城镇生活用水量减去耗水量所推求的排放量,与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用水量、用水消耗量与废污水排放量的合理性,(八)废污水排放量和面源污染调查分析调查2000年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达标排放量、废水处理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废污水排放量及水质监测资料,估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按照附表3-8-2填报2000年各水资源三级区和地级行政分区废污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调查统计2000年城市建制市建成区废污水排放、处理及回用情况,(八)废污水排放量和面源污染调查分析调查分析2000年面污染源状况(附表3-8-4)化肥(需折算为有效成份以氮、磷计量)农药(需要折算为有效成份以有机氯、有机磷计量)施用量禽畜养殖场COD和氨氮排放量调查2000年入河(湖库)排污口、支流口的废污水排放量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可采用已有的近年调查成果分析估算。重点分析流经大中城市的河段和水域的排污口及其排污情况,(八)废污水排放量和面源污染调查分析入河废污水量即排入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废污水量,为废污水排放量扣除废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损失量。可由入河(湖库)排污口污水流量观测资料求得,或根据典型调查得到的入河系数进行估算入河废污水量和入河主要污染物量的调查分析应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并把结果归并到水资源三级分区,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九)供、用、耗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供水量和用水量从供、用水两个方面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两者可以互相校验。某一年度各分区的总供水量与总用水量应平衡,若不平衡,则要分析其原因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供水与用水量平衡校验中要注意供用水的统计断面与口径相一致,(九)供、用、耗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将历年供水量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变化趋势,分析与来水丰枯、蓄水变量、当年降水及新增供水等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将历年用水量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变化趋势是否与人口、工业产值、灌溉面积的增长、降水情况及节水措施等情况大致相符。根据用水量和经济社会指标计算各年用水定额,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一般供水充分、水价低廉地区的用水定额较高,(九)供、用、耗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选取资料条件较好的城市,对供水系统的用水量、耗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进行平衡分析,检查城市用、耗、排成果的合理性,(九)供、用、耗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选择一些水资源二级区或三级区,对1995年和2000年进行区域水量平衡分析,检查当地产水量、消耗水量和出入境水量计算成果的合理性。为消除或减少区内蓄水量计算误差或土壤含水量年际变化的影响,资料条件好的分区也可进行最近10年平均的水量平衡分析,,,W入境,,W调入,,W深层,W当地产,,,W出境,W调出,,,W用耗,,W非用耗,ΔV,W当地产+W入境+W深层+W调入=W用耗+W非用耗+W出境+W调出ΔV,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用水水平及其效率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十)用水水平及其效率分析在社经资料收集整理和用水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各分区的综合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工业用水指标和生活用水指标进行分析计算,评价各地区的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十)用水水平及其效率分析综合用水指标人均用水量(m3)=总用水量总人口单位GDP用水量(m3/万元)=总用水量GDP(2000年可比价),(十)用水水平及其效率分析农业用水指标(m3/亩)农田灌溉(水田、水浇地、菜田、综合)林果灌溉草场灌溉鱼塘补水,,=用水量实灌(补水)面积,(十)用水水平及其效率分析工业用水指标火电工业(m3/万kw)用水量装机容量一般工业(m3/万元)=用水量一般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行业重复利用率、万元产值新水量、单位产品新水量ηQ重复/Q总100,(十)用水水平及其效率分析生活用水指标城镇生活(居民、公共)=用水量人口365农村居民牲畜用水大、小用水量头数365,,(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分析综合用水指标和主要单项用水指标变化趋势用水弹性系数总用水弹性系数总水量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农业用水弹性系数农业用水年增长率/农业产值年增长率工业用水弹性系数工业用水年增长率/工业产值年增长率,(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调查分析2000年建制市用水管理管网漏失率、节水器具普及率、计划用水率水价各类用户水价(居民、工业、商饮业)、综合水价(按用水量加权),(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调查分析2000年不同类型(水库灌区、引水灌区、提水灌区、井灌区等)典型灌区灌溉效率净(毛)单位面积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水价水价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统计,灌区综合水价以用水量为权重进行计算,(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以独立流域(或一级支流)为单元,采用1991~2000年的平均值对地表水资源开发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水资源利用消耗率进行分析计算反映近期条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为了真实反映评价流域内自产地表水的控制利用情况,在供水量中要消除跨流域调水的影响(调出为正,调入为负),,,(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在统计开采量时应扣除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在统计评价区内的用水消耗量时,应扣除调出水量或调入水量和深层承压水开采量的影响,(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生产用水水力发电用水、航运用水等生态环境用水冲沙、防凌、冲淤保港、稀释净化、湖泊湿地保护等方面用水和维持生态环境所需的基本径流和入海水量,(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南方河流主要考虑水力发电、航运、稀释净化、保港冲淤用水等北方河流主要考虑冲沙、防凌、保护河湖湿地等用水以及维持生态环境所需的基本径流和入海水量,(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由于同一河道内各项用水可以重复利用,应先分析确定重点河段各主要用水项的月分配过程,取外包线作为该河段的河道内各项用水综合要求,(十三)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调查评价内容包括地表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地下水限采、城市河湖整治、湿地补水以及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造成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的,也相应进行调查分析,(十三)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地表水不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河流下游天然林草枯萎、次生盐渍化等地下水超采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和土地沙化等调查分析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主要水源地供水量的影响,(十四)现状供需分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