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煤矿通风系统改造研究.pdf
. 哑 -圈 . -y b忍 第 1 0 ‘ 期 龙门煤扩通风系统改造研究 张继远 洛阳 龙门 煤业有限 公司龙门 煤矿, 河南洛阳 4 7 1 9 3 5 摘 要 介 绍了 龙门 煤矿 通风 系 统 原 来 存 在问 题、 采取的 有针 对性措施 及改 造 后达到 的 效 果, 为老 矿 井通 风系 统改造开了先河, 为新建矿井井巷施工、 生产布局、 装备水平和管理方法上提供了 借鉴。 关键词 通风系统; 改造措施; 良 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 T D 7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5 一 2 7 9 8 2 0 0 8 0 3 一 0 0 0 7 一 0 2 R e f o r m R e s e a r c h a t L o n g m e n C o a l Mi n e V e n t i l a t e d S y s t e m MA N G J i y u a n l o n g m e n C o a l M i n e , L o n g m e n C o a l M i n e C o . , I l d . 山i o y a n g 4 7 1 9 3 5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d e x i s t e d p ro b l e m i n L o n g m e n C o a l M i n e V e n t i l a t e d S y s t e m , a d o p t p e rt i n e n c y m e a s u r e a n d r e a c h e d p r e - c o n c e rt e ff e c t , t h i s i s a d v o c a t e d e a r li e r b y o l d m i n e v e n t i l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s u p p o rt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n e w c o a l m i n e s w e ll a ll e y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ro d u c t i o n , e q u i p m e n t h o r i z o n t a l a n d o f f i c e m a n a g e w a y . K e y w o r d s ; v e n t i l a t e d s y s t e m ; r e f o r m m e a s u r e ; f i n e e ff e c t 1 矿井概况 洛阳龙门煤业有限公司龙门煤矿于2 0 0 4 年由 原洛阳煤电集团龙门煤矿经永煤集团资源整合后组 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 0 万 t/ a , 于1 9 6 6 年8 月动 工兴建, 1 9 7 0 年1 0 月简易投产, 当年产量5 . 3 万t o 经技术改造, 2 0 0 5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5 0 万V a ; 2 0 0 6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5 0 万 t/ a , 其中通风系统生 产能力为6 0 . 8 1 万t / a 。 龙门煤矿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边界式, 主、 副 井进风, 风井回风; 通风方法采用抽出式。采区通风 采用一进一回, 即胶带下山进风, 轨道下山回风。掘 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采用压人式通风, 回采工作面 采用“ U ” 型通风。 2 通风系统存在问题 龙门 煤矿为低瓦斯矿井, 但通风系统存在 着一 定问题, 限制了矿井的产量和管理升级, 且存在不同 程度的安全隐患。 1 矿井原设计轨道运输大巷 进风 、 总回风 巷沿 煤层底板下的卜灰岩掘进, 有 利于巷道的 支护 与维护。 但原来地质条件不明, 缺少相应的措施, 在 掘进过程中巷道频繁改变方位, 且相当多地段是“ 急 转弯” ; 个别地段距煤层较近, 或受构造影响, 巷道变 形失修严重; 巷道成型质量较差。以上三种主要原 因造成了矿并通风阻力大。 2 矿井原主要通风机为B D一II一 6 一 1 6 功率为2 x 7 5 k W, 对旋轴流 型, 通风能力为2 8 . 5 - 6 3 m 3 / s , 其长期服役功能老化, 性能已 达不到预 期要求。 原来与主要通风机相配套的变压器为S J 2 - 3 2 0 / 6 , S J , - 3 2 0 / 6 型, 自 建 矿 至 改 造 时 一 直 使用, 安 全系数不达标。 原来由 变电所至风井架空线路为直径1 6 m m 2 无钢芯铝铰线架空线路, 强度不够, 遇大风天气给主 要通风机的正常安全运转带来威胁。 原风井变压器高压侧的开关为户外跌落式保 险, 由于设计缺陷, 无联络机构, 一是操作不方便, 二 是其分断能力小, 并且遇雷雨天气操作时危险大, 易 触电, 造成主要通风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低。 3 原有的监测系统无模拟盘, 不直观, 不完 善。 4 原来煤矿整体规划存在欠缺, 接替曾一度 紧张, 生产相应被动, 布局存在不合理之处; 缺乏相 收稿日期 2 0 0 7 - 1 0 - 1 7 作者简介 张继远 1 9 7 3 一 , 男, 河南 方城人, 工程师, 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万方数据 2 0 0 8年3月张继远 龙门煤矿通风系统改造研究第1 7 东第3 期 关制度约 束及规范, 同 时 煤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职 工素质较低, 管理不到位, 给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管理 造成一定影响。 3 采取的主要改造措施 2 0 0 5 年针对通风系统存在的以上几项主要问 题, 提出了相关的一系列措施, 对全矿井通风系统进 行了行之有效的较大改造。 1 从设计人手, 多种手段结合, 严把施工关, 避免巷道沿Ll灰岩掘进遇岩层变化随意改变施工 方位情况, 通过钻探、 分析前进方向地质情况后尽量 不改变或少改变方位; 在改变方位时施工成曲线平 滑过渡, 杜绝了 巷道急弯情况; 进风大巷增加并列巷 道1 1 0 m , 对原有主要进、 回风巷风阻大地段进行扩 修, 累计扩修巷道3 6 0 m ; 采用U型钢支架增加巷道 支护强度; 加强了巷道施工成型质量及工程质量验 收管理。多项工程手段的运用降低了矿井通风阻 力。 2 更换矿井主要通风机及相关主要设备。主 要通风机更换为 B D一II一 6一 N o 1 8 功率为2x 1 3 2 k W, 对 旋轴流 型, 通风能力为3 0 一 8 0 m / s , 大 幅度地增加了矿井风量。 同时 与主要通风机相配 套的 变压器更换为S 9 - 6 3 0 / 6 型, 保证与风机安全配套使用。 由 变电 所至风井架空线路更换为L G J 一 2 5 型钢 芯铝铰线, 改造高压控制系统, 风井变压器高压侧的 开关更换为高压开关柜进行操作, 以此保证主要通 风机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3 在矿调度室重新装备了K J 1 0 1 型安全监测 监控系统, 现设有瓦斯传感器、 风速传感器、 风机开 停控制开关、 泵房水位监测仪等, 对矿井瓦斯涌出 量、 风速及主要机电设备、 风门开停情况随时不间断 监控, 且有大屏幕显示, 对矿井通风安全起到直观、 实时的监控作用。 4 2 0 0 5 年, 煤矿编制了3 年和5 年接替计 划, 明确了 采掘布局, 能够有力地指导今后的 生产; 制 定了“ 一通三防” 管理制度并得到落实, 在“ 一通 三防” 管理上有了明确的标准, 且做到有法可依; 对 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 提高了职工素质。 4 取得的效果 改造前矿井总进风量2 2 1 0 m / m i n 双翼生 产 , 矿井负压2 2 0 0 P a , 矿井风量供需比在1 . 2- 1 . 3 , 工作面 切眼4 0一 6 0 m长 供风量 2 7 0 3 5 0 m / m in , 回 采工作面 煤层厚及过断层时瓦斯涌 出 量常达0 . 8 一 1 . 1 , 矿井安全生产受到制约与 威胁。 改造后矿井总进风量3 1 0 0 m / m in 单翼生 产 , 矿井负压2 8 0 0 P a , 矿井风量供需比在1 . 0 - 1 . 1 , 工作面 切眼6 0一 1 1 0 m长, 个别面达 1 5 0 m 长 供风量3 9 0 - 4 5 0 m / m i n , 回 采工作面瓦斯涌出 浓度稳定在0 . 0 8 - 0 . 2 , 杜绝了瓦斯超限情况。 通过以上改造, 大大提高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可 靠性, 为矿井迅速提高产量提供了安全保障, 2 0 0 5 年创日 产2 0 2 1 t 、 月产5 . 3 万t 、 年产5 0 万t 纪录, 年 增利润约3 0 0 0万元; 更是杜绝了瓦斯时常超限的 被动局面, 创造了极大的 安全与社会效益。 通过改造, 龙门煤矿成为堰龙煤田洛阳龙门煤 业有限公司 产量最高、 效益遥遥领先的煤炭企业, 安 全程度更是僵龙煤田的一颗明星, 龙门煤矿通风系 统改造所采取的四项主要措施为地质条件近似的老 矿井技术改造开了先河, 为新建矿井从井巷施工、 生 产布局、 装备水平、 管理方法上提供了借鉴。 〔 责任编辑 魏晋英] 书会 诱分 召如窝K .爵戮吃. 我国攻克井下架空乘 人转育运价难吴 国内首台水平转弯架空乘人装置问世 日 前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国内 首套谋矿水平转育 连续运输高 速架空乘人装置, 由 金能石家庄煤矿机械 有限责任公司、 充州兴隆庄煤矿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 目 前国内生产的高速架空乘人装置在巷道转弯处无法实现转弯连续运输, 而石家庄煤机公司生产的该 装置首次 攻克 此项难关, 可 在煤矿交 叉巷道实 现大角 度拐弯、 高 速载 人连续运输, 从而改变 过去煤矿工 人在 交叉 巷道中 途换乘、 劳 动强度大、 工作效率 低的问 题。 该 设备具有安全可靠、 适应性强 、 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各项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填补T国内 使用架空乘人装置在交叉巷道实现人员连续运输的空白。 李听泉 李东 升 8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