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寨上金矿床的矿石建造特征及成因.pdf
甘肃寨上金矿床 的矿石建造特征及成 因 童全 宁杖企 。 。 | 。 | .2 0 1 0年 2 A j 一 ∞ 。 - | 刘家军 , 毛光剑 , 吴胜华 , 马星华2 , 李立兴 , 刘光智4 , 廖延福4 , 郑卫军4 1 .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8 3 ; 2 .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 北京1 0 0 8 7 1 ; 3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北京1 0 0 0 3 7 ; 4 . 武警黄金第五支队, 陕西 西安7 1 0 1 0 0 摘 要 位于西秦岭礼 县 一岷 县 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 是近年发现的 1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寨上金矿床盼矿石建造可 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大 自然类型。其 中原 生矿石建造又可分为 6种 碎裂岩型 、 碎裂岩化碳质板岩 型、 碎 裂岩化粉砂 质及 泥质板岩型 、 碎 裂岩化灰岩型 、 钙质板岩 型和 强硅化蚀 变角砾岩型。根据热液矿脉 中矿物特点 , 可将矿石 中矿物共 生组合 分为少 硫化物一石英类、 含 A s 黄铁矿一毒砂一石英类、 多金属硫化物一石英一白钨矿一方解石类和少硫化物碲化物一碳酸盐类。在 矿床形成过程 中, 深源热液参与可能对金的活化迁移起到重要作用, 构造体制转换使流体稳定体系发生改变而造成金的富集成 矿 。矿床成 因属 于中低 温热液矿床 。 关键词 矿 石建造 ; 矿 物组合 ; 矿床成 因; 寨上金矿床 ; 甘 肃省 中图分类号 P 6 1 8 . 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2 5 1 8 2 0 1 0 0 1 0 0 1 1 - 0 5 西秦岭地区是继美 国卡林金矿省之后在我 国境 内发现 的大规模 卡林一类 卡林型金 矿床集 中地之 一 。近 3 0年来在该区不断发现了一系列不 同规模的 大 、 中、 小型 的金矿床和矿点 , 如 阳山、 八卦庙 、 金龙 山超大型金矿 , 鹿儿坝 、 李坝 、 东北寨大型金矿等 。 甘 肃寨上金矿床是近年来在西秦岭地区发现的又一十 分重要 的大型金矿【 , A u储量 已超过 8 0 t , 资源前 景乐观 , 是 1 个有望达到百吨的超大型金矿床。 通过 对寨上金矿床矿石建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 , 有 利于揭示矿床形成机制 ,进一步促进该地 区金矿深 部找矿勘探工作。 1 矿床基本特征 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褶皱带 中的礼 县 一 岷 县 成矿带西端『 3 ] 图 1 。区内断裂与褶皱发育 , 以纵贯全区的高桥一礼县大断裂为主体 ,平行排列 的次级断裂发育。 礼一岷成矿带东 、 西段岩浆活动各 异 东段强烈 , 具多旋 回、 多期次活动特征 , 中川 、 柏 家庄 、 碌碡坝 、 阎井 、 教场 坝 5个 印支一燕 山期酸性 岩体呈岩基产 出l 4 l , 产有李坝、 金山、 马泉等金矿 ; 西 段岩浆活动不明显 , 是否有深成岩体存在争议 , 产有 鹿儿坝和寨上金矿床。 寨上金矿区泥盆纪和二叠纪地层 出露广泛 。 泥 盆纪地层主要为中、 上泥盆统砂岩 、 粉砂质板岩 、 泥 灰岩 , 二叠统为各类砾岩、 砂岩 、 泥质、 碳质板岩。金 矿床赋存于 中泥盆统 南矿带 、 下二叠统 北矿带 中。金矿体 明显受 N ww N W 向断裂 的控制 图 1 o 已发现的金矿体都赋存于容矿层中的构造破碎带内。 金矿体多呈层状 、 似层状 和透镜状产出, 与 围岩 界线不清楚, 矿体边界须依照化学分析数据加以圈 定 。 但矿体 的围岩蚀变较显著, 以硅化和碳酸盐化最 为普遍 。在围岩蚀变较强烈的地段 ,金属硫化物发 育 , 矿化较好 。 组成金矿石的矿物种类较多。 迄今为止 , 我们鉴 定并确认 的矿物达 4 O种。 既有大量硫化物 、 硫盐 、 氧 化物及含氧盐类矿物 , 又有碲化物 、 自然元素及金属 互化物等罕见矿物。 矿石结构主要有 自形 、 半 自形 、 他形 、 草莓状 、 交 代、 环带 、 碎裂等。 矿石构造有脉状一 网脉状 、 角砾状 、 浸染状 、 斑点状 、 团块状 、 放射状 、 块状、 晶簇状等 。 对于寨上金矿床的形成时间 , 路彦 明等_ 5 J利用石 英和绢云母 a A r / 3 9 A r 定年分析后 ,认为该矿床形成 于燕山晚期 1 3 0 na 。 2 矿石建造 寨上金矿床 的矿石建造可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 矿石两大 自然类型 , 以原生矿石为主体。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7 3 1 ; 修订 日期 2 0 0 9 1 2 1 0 .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4 0 7 7 3 0 3 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编号 2 0 0 6 C B 4 0 3 5 0 0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编号 B 0 7 0 1 1 、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 新团队、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 队黄金指挥部勘查项 目联合资助 . 作者简介 刘家军 1 9 6 3 一 , 男 , 湖北仙桃人 , 教授 , 从事贵金属 、 有色金属 、 分散元素等矿床学 、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E ma i l l i u j i a j u n c u g b .e d u .c n 第 1 8 卷 第 1 期 1 1 2 . 1原生矿石 原生矿石一般位于地表 4 0 I n以下 , 局部地段较 浅 。 受原岩岩性和成分的影响 , 原生矿石的颜色变化 较大 , 多呈深灰色, 其次为灰 白、 浅灰色。 按原岩类型 划分为碎裂岩型、 碎裂岩化碳质板岩型 、 碎裂岩化粉 砂质及泥质板岩型、 碎裂岩化灰岩型 、 钙质板岩型和 强硅化蚀变角砾岩型。 碎裂岩型 矿石破碎强烈 , 具水胀性 , 遇水变软 , 有较多的细粒状硅质小颗粒或小团块 , 微细粒 、 细粒 他形一半 自形晶黄铁矿发育 ,常伴生有辉锑矿集合 体 , 不易氧化。 地表常呈黄褐色 、 红褐色 , 原生金矿石 新鲜面呈灰黑色 、 灰色 、 黑色等 , 矿石多呈小角砾状、 泥状 , 风化干燥后见有 白色粉状物 , 为本 区最主要矿 石原岩类型。 碎裂岩化碳质板岩型 矿石含碳质高 , 一般呈灰 色 、 灰黑色、 黑色等 , 部分弱风化的矿石略显灰 白色 , 肉眼可见风化的白色矿物鳞片。矿石呈泥状 、角砾 状 、 团块状等 , 破碎程度不等 , 含细粒状硅质颗粒 , 粒 径 O . n - 1 m m。金属矿物以细粒、 微细粒 , 他形一半 自 形黄铁矿 、 毒砂最为常见 , 常伴生有辉锑矿集合体 。 矿石中夹有石英和方解石细脉 ,此类矿石不易被氧 化 , 在 1 1 、 1 9号矿脉中常见 。 碎裂岩化粉砂质及泥质板岩型 矿石易氧化 , 地 表氧化矿石颜色混杂 红褐色 、 灰红色 、 灰黄色 , 破 碎、 松散 , 有 的呈泥状 , 深部呈青灰色 , 岩石易碎。 强硅化蚀变角砾岩型 硅化强烈 , 矿石中构造角 砾发育 ,原岩多属于构造角砾岩 ,胶结物以硅质为 主 , 含多金属硫化物 , 矿石致密坚硬 , 不易破碎。 主要 发育在 3 1号矿脉西段 , 2 1 、 1 9号矿脉中也有少量此 类矿石。 碎裂岩化灰岩 、 钙质板岩型 岩石较破碎 , 岩石 裂隙或层理中充填泥质及钙质等组分 。 矿石为灰色, 发育微细粒 、 细粒他形一半 自形晶黄铁矿 , 此类型在 4 1 、 3 2 、 3 1 号矿脉 中常见 。 2 . 2 氧化矿石 氧化矿石产于地表和近地表 ,大致在地表以下 0 ~ 4 0 m之间,由原生矿体经表生风化淋滤作用而 形成 。 矿石一般呈 黄褐色 、 棕褐色 、 红褐色 。 氧化带 受 断裂控制 , 局部开阔延伸较深 。 氧化矿石中矿物 种 类简单 , 主要 是粘土 矿物及铁 、 铜 、 锑等 的氧化 物 如针铁矿 、 纤铁矿 、 蓝铜矿 、 孔雀石等 , 偶见 自 然金 。氧化 矿石 中金的含量与原生矿 中金属硫化 物矿化强度密切 相关 ,即与原生矿石 的品位有密 切 联 系 。 图 1 寨上金矿床矿区地质 略图 Q 一 第四系; E D _ 老第三系砾岩; P 一 下二叠统含碳质板岩夹砂岩; D , d c 2 a 一 上泥盆统大草滩群 A组粉砂质板岩夹石英砂岩 D d c 上泥盆统大草滩群 B组粉砂质板岩 ; D 一 中泥盆统灰岩 、 钙质板岩 ; 1 地 层界线 ; 2 角 度不整合线 ; 3 .断层及编号 ; 4 .金矿体及编号 3 矿物组合 矿床中矿物种类相当丰富。我们通过显微镜下 鉴定 、 电子探针分析后确认 的矿物达到 4 0种 , 包括 自然元素及金属互化物、 硫化物 、 硫盐矿物 、 碲化物 、 氧化物及含氧盐类等矿物 表 1 、 图 2 。 根据热液矿脉中矿物特点 ,可将原生矿石建造 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分为 4类。 3 . 1 少硫化物一石英类 矿石中矿物以中细粒 自形、半 自形的黄铁矿和 童全 , 投 2 0 1 0年 2 i 粗粒石英为主。 黄铁矿常呈中细粒团 tg t 、 浸染状产于 同期的石英脉或围岩中,矿化蚀变的黄铁矿粒级一般 在 0 . 0 1 ~ 1 mm之间。 石英常以规模不等的脉体出现。 具 有此类矿物组合的金矿石 , A u含量一般较低 , 在 0 . 0 1 ~ 0 . 1 g / t 之间, 显示矿化较弱 , 金仅是初步富集。 3 . 2 含 As 黄铁矿一毒砂一石英类 该矿物组合在金矿床 中普遍存在 , 发育较好 , 主 要产于细脉状 的石英或强硅化带 中。含砷黄铁矿颗 粒较细 , 一般 0 . 0 1 m m, 有 的具有环带结构, 常呈五 角十二面体 晶形产于石英脉中或脉壁。毒砂晶粒非 表 1 金矿石 中矿物组成 图 2 金矿石中主要矿物组成 均为单偏光照片; 放大倍数及样品号如下 A 一 5 0 0 x , 0 6 Z S 一 4 0 ; B - 5 0 0 x , 0 6 Z S 一 1 6 ; C - 1 0 0 x , 0 6 Z S 一 8 0 ; D 一 1 0 0 0 x , 0 6 Z S 一 2 7 E 一 1 0 0 x , 0 6 Z S 一 51 ; F一1 0 0 x, 06 ZS 一 51 ; G- 2 0 0 x, 0 6 ZS 一 4 3; H一 5 0 0 x, 0 6 Z S 一5 3; I -1 00 x, 0 6 ZS 一 5 3; J ~1 0 0 0 x, 0 6 ZS 一8 4; K一1 0 0 0 x ,0 6 ZS 一 6 L 一2 0 0 x, 0 7 ZS 一 4 8; M一 5 0 0 x , 0 7 Z S 一 4 8 ; N一 5 0 0 x , 0 7 Z S 一 4 8 ; O -1 0 0 0 x , 0 7 Z S 一 4 8 ; P Y 一 黄铁矿 ; a p y 一 毒砂 ; t t 一 黝铜矿 ; c p 一 黄铜矿 ; g n 一 方铅矿 ; s p 一 闪锌矿 ; s t b 一 辉 锑矿; c v 一 铜蓝; z i n 一 辉锑铅矿 ; e h a 一 硫铜锑矿; b o u 一 车轮矿; a u 一 自 然金; c u z n 一 铜锌合金; N i c u 一 镍一铜锡一锌铁合金矿物; c o l 一 碲汞矿 ; m e l 一 碲镍 矿; a z 一 蓝铜矿 ; r n a l ~ 孔雀石 ; c e r _ 白铅矿 ; a n k 一 铁 白云石 第 1 8 卷 第 1 期 1 3 常细小 ,颗粒 1 m m, 普遍在 0 . 0 1 ~ 0 . 2 m m之 间 图 2 一 D 、 E 、 F 。根据黝铜矿中的元素含量 , 可将其划分为 锑黝铜矿 、 锌锑黝铜矿 、 铁锑黝铜矿 、 铁锌锑黝铜矿 等亚种。 2 硫铜锑矿 与黝铜矿紧密连生在一起呈团块 状产 出, 形态为柱状 和颗粒状 , 粒度 变化大 0 . 0 1 ~ 2 m m , 因其颜色也为铅灰色 , 不易与黝铜矿 区别 。 但在反光显微镜下 , 其反射色为 白色 , 反射率明显 比 黝铜矿高 图 2 一 E , 非均质性明显 。 3 车轮矿 粒度小 0 . 0 0 5 mm左右 , 形态不规 则 , 呈他形粒状分布于硫铜锑矿中 图 2 一 E 。其反射 色为白色, 反射率 比硫铜锑矿略低 。 4 辉锑铅矿 与辉锑矿 、 闪锌矿紧密连生在一 起呈放射状、团块状集合体产出,形态为细长柱状 图 2 一 F 、 颗粒状 , 粒度变化大 0 . 0 1 ~ 4 m m , 因其颜 色也为钢灰色, 不易与辉锑矿区别 。 但在反光显微镜 下 , 其反射色为 白色 , 反射率 比辉锑矿高 , 非均质性 明显。 5 辉钼矿 粒度小 0 . 0 1 m m左右 , 形态较规则, 呈长方形、 正方形的板状体。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 , 其反 射色为亮白色, 反射率相 当高 , 多色性明显 , 非均质性 强 图2 一 G 。因其硬度低, 部分辉钼矿磨光较差。 6 白钨矿 呈浅黄色、 灰 白色 , 颗粒细小 , 粒径 为0 .0 5 ~ 0 .6 m m, 主要呈浸染状产出。在紫外线照射 下发浅蓝色荧光。 在反光显微镜下 , 白钨矿的切面形 态为菱形 、 他形粒状 , 反射色呈灰 白色 , 反射率很低 , 但高于石英 、方解石 ,非均质性与反射多色性不明 显 , 具有明显的乳 白色内反射 。 具有该类矿物组合 的矿石 , A u 含量一般都较 高 , 多在 5 以上 , 高者达 5 0 。 3 . 4 少硫化物碲化物一碳酸盐类 在该 组合矿物中 , 以碲化物 、 铁 白云石 、 自然金 及其他金属互化物为主 图 2 一 J 、 K、 L 、 M、 N、 O , 方铅 1 4 矿、 闪锌矿等硫化物较少见 。 1 自然金 形状不规则 , 粒径为 5 0 1 5 0 m, 有的含 A g可达 9 %, 形成含银 自然金 。反射色为金 黄色。其分布极不均匀, 呈单个颗粒产出 图 2 一 L , 或产于黄铁矿颗粒之间 图 2 一 M , 或与碲化物 、 方铅 矿 、 铁 白云石紧密连生在一起 图 2 一 N 。 2 碲化物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碲化物有碲汞 矿和碲镍矿。 碲汞矿颗粒细小 0 . 0 5 m m , 反射色为 白色、 浅灰褐色, 均质性, 无内反射, 反射率高于方铅 矿 图 2 - N 。碲镍矿颗粒细小 0 . 0 5 m , 个别达 1 mm, 反射 色为 白色 、 淡 玫瑰 色 , 非均质性较强 图 2 - 0 。 3 铁白云石 在石英一方解石脉体 中的铁白云 石大多呈 自形菱形 图 2 - N ,粒径为 0 . 2 4 mm不 等。反射色为深灰色 , 内反射色为乳白色棕黄色 , 具强非均质性 。在透射显微镜下观察到明显的生长 环带结构 。对其进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该矿物中 F e 、 M g元素含量变化较大 ,在颗粒环带的内带铁含 量总体较高, 而外带铁含量降低 。 .具有该类 矿物组合 的金矿石 , A u含量一般 大 于 2 g / t 。 4 矿床成因 根据矿石建造特征 、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热液矿 脉的穿插关系等特点 ,可将寨上金矿床划分为 3 个 成 矿期 沉积一成岩期 、 中低 温热 液期 、 表 生氧化 期[6 - 8 ] 。 中低温热液期又可以划分为 5个成矿阶段 少 硫化物一石英早 阶段 I ; 含 A s 黄铁矿一毒砂一石 英 主阶段 1 I ; 多金属硫化物一 白钨矿石英碳 酸盐 主阶段 Ⅲ ; 少硫化物一碲化物碳酸盐主阶 段 I V ; 碳酸盐晚阶段 V 。 因在金矿石 中存在 自然金与铁 白云石 、 含 A s 黄 铁矿等密切共生的现象 ,故可将矿石 中显微 自然金 的形成过程解释为 含矿热液的弱酸性使赋矿岩石 中的含 F e 、 Mn碳酸盐溶解 ,释放 F e 、 C a 、 Mg 、 Mn而 进人含矿热液体系; 溶解 F e 的大量硫化物, 以及溶 解 F e 、 C a 、 Mg 、 M n又与 C O 3 2 姑 合形成方解石 、菱铁 矿 、 菱锰矿 、 白云石和铁 白云石脉等 , 导致含矿热液 中金过饱和而发生沉淀 ,形成 自然金颗粒 ,并与含 A s 黄铁矿、 铁 白云石等矿物密切共生; 在成矿流体 中 .厂s 降低 厂 T e s 较高时 , 金 以碲金络合物 [ A u H T e ] 一 形式进行迁移。由于成矿流体 p H值 的增大以及温度 、 压力等 因素的变化 , 使金碲络合物 的稳定性被破坏而使金发生沉淀。 在寨上金矿床形成的过程 中, 构造热效应和地 热梯度是驱动流体活化迁移 的主要 因素。泥盆系和 二叠系一套含金量较高 的热水沉积地层为金的预富 集和成矿期流体与围岩的物质交换奠定 了基础 , 本 区特有的构造背景对成矿起到积极作用 ,构造变形 不但提供了构造热, 而且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充分的物质交换后 ,运移到裂 隙发育部位, 因流体的混合和围压突然降低, 成矿流 体产生强烈的沸腾作用, 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 在热 液成矿作用的第 Ⅱ、 Ⅲ主阶段 , 因成矿流体 中富硫而 形成 了大量黄铁矿 、 毒砂 、 黄铜矿 、 黝铜矿 、 辉锑矿 、 方铅矿 、 闪锌矿等硫化物和硫盐矿物 , 但在热液成矿 作用的第Ⅳ主阶段 , 成矿流体中硫较贫乏 , 成矿环境 为强还原条件下 的局部缺氧、 缺硫的环境 , 这时形成 的 自然金属 、 金属互化物以及碲化物矿物 , 与铁 白云 石等碳酸盐矿物紧密连生 ,分布于黄铁矿颗粒之间 或其边缘。因此 , 赋矿围岩 中含 F e碳酸盐矿物溶解 释放 F e以及溶解 F e的大量硫化物 ,既是寨上金矿 床中存在显微可见 自然金的最重要因素 ,又是金沉 淀富集的有利条件 。去碳酸盐化作用可能是矿床 中 金的具体沉淀机制。 董全卅, 掌 杖各 2 0 1 0年 2 A* 致谢 在野外工作 中, 得到武警黄金 第五 支队的刘 霞、 华曙光、 王增涛、 郭红乐等 同志的热情帮助, 在此 深表 谢 意 。 参考文献 [ 1 ] 刘新会, 于岚, 张复新,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地质特征 及成因初探[ J ] .地质与勘探. 2 0 0 5 , 3 8 4 4 5 5 3 . [ 2 ]路彦 明, 李汉光, 陈勇敢,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地质地球 化学特征及成因[ J ] . 地质与勘探, 2 0 0 6 ,4 2 4 2 5 3 1 . [ 3 ]温志亮, 卞伟强, 徐克红, 等. 甘肃东南部地区成矿区带划分 及 找矿 方向[ J ] . 地质与勘探, 2 0 0 5 , 4 1 4 1 - 5 . [ 4 ]叶海. 礼岷地区五大岩体地球化学勘查及找矿预测[ J J _ 甘 肃 冶金 , 2 0 0 5 , 2 3 3 4 3 4 5 . [ 5 ] 路彦明, 李汉光, 陈勇敢, 等.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地质地球 化学特征及成因[ J ] . 地质与勘探, 2 0 0 6 , 4 2 4 2 5 3 1 . [ 6 ] 刘家军, 毛光剑, 马星华, 等. 甘肃寨上金矿床 c u N i z n s n F e 多金属互化物 、 S合金矿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J ] . 中国科学 D辑 , 2 0 0 8 , 3 8 4 4 1 4 4 2 3 . [ 7 ] 刘家军, 刘光智, 郑卫军, 等. 甘肃寨上金矿床中白钨矿体 的发现及地质特征[ J ] . 中国地质, 2 0 0 8 , 3 5 6 1 0 5 7 1 0 6 4 . [ 8 ]马星华, 刘家军, 李立兴, 等. 甘肃寨上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 与成矿作用探讨[ J ] . 岩石学报, 2 0 0 8 , 2 4 9 2 0 6 9 2 0 7 8 . Or e Fo r m a t i o n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Ge n e s i s o f t he Zha i s ha n g Go l d De p os i t , S o ut h e r n Ga ns u L I U J i a j u n , MA O G u a n g j i a n , WU S h e n g h u a , MA X i n g h u a , L I L i x i n g , L I U G u a n g z h i , L I A 0 Y a n . f u 4 7 Z H E NG We i j u n 1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to r y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B e ij i n g 1 0 00 8 3, Ch i n a; 2 . D e p a r t m e n t of G e o l o g y ,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j i n g 1 0 0 8 7 1 , C h i n a ; 3 . I n s t i t u t e ofMi n e r al R e s o u r c e 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G e o l o gic al S c i e n c e s , B e ij i n g 1 0 0 0 3 7 , C h i n a ; 4 . Ⅳ 0 . 5 G o l d G e o l o gic al P a r t y o f C A P F, X i ’ 7 1 0 1 0 0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Zha i s h a n g g o l d de p o s i t i s a r e c e n t l y d i s c o v e r e d l a r g e Ca r l i n t y pe c a t e d i n t h e w e s t e r n p a r t o f t h e Mi n - L i m e t a l l o g e n e t i c b e h, w e t e r n Q i n l i n g d i s s e mi na t e d g o l d d e p o s i t , whi c h i s l o Mo un t a i n s . Two ma i n t y p e s o f o r e f o r ma t i o n, n a me l y, o x i d i z e d o r e a n d p ri ma r y o r e , a r e r e c o r d e d i n g o l d o r e s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o r e h o s t r o c k s, s i x t y p e s o f p rima ry o r e f o r ma t i o ns c a n be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c a t a c l a s i t e, c a t a c l a s t i c c a r b o n a c e o u s s l a t e ,c a t a c l a s . t i c s i l t y s l a t e , c a t a c l a s t i c c a r b o n a t e s , c a l c a r e o u s s l a t e , a n d i n t e n s e a l t e r n a t i o n b r e c c i a .Ba s e d 0 n t h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p r i ma r y o r e s , mi n e r a l a s s e mb l a g e s i n t h e g o l d o r e s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t y p e s a s s e mb l a g e s I ,r e p r e s e nt e d b y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mi n o r s u l fide q u a r t z , a s s e mb l a g e s I I, r e pr e s e n t e d b y t he a s s o c i a t i o n a r s e ni c be a t in g p y rit e a r s e n o p y r i t eq u a r t z, a s s e mb l a g e s I I I ,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t he c o mmo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p o l y me t a l l i c s u l fid eq u a rtz s c h e e l i t e c a l c i t e, a n d a s s e mbl a g e s I V , r e pr e s e n t e d by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mi n o r s ul f i de t e l l u r i de c a r b o na t e s uc h a s c o l o r a do i t e, me l o n i t e, c a l c i t e, a n ke r r i t e, s i d e rit e . On t he me t a l l o g e n i c pr o c e s s ,d e e p o r i g i n ma g ma t i c a n d ] o r me t a . mo r p h i c h y p o t h e r ma l fl u i d s ma y t a k e a mo r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g o l d a c t i v a t i o n , t h o u g h s t r u c t u r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l e a d s t o g o l d a n d s u l fi d e s s e p a r a t e o u t f r o m o r e - f o r mi n g b y c h a n g i n g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p r i ma ry w e l l e v o l v e d fl u i d s .Th e g e n e s i s b e l o n g t o l o w a n d mi d dl e h y d r o t h e r ma l de p o s i t . Ke y wo r d s Or e f o r ma t i o n; Mi n e r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Ge n e s i s ; Z ha i s ha ng g o l d d e p o s i t ; Ga n s u P r o v i nc e 第 1 8 卷 第 1 期 1 5